""中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吳貽弓因病去世

據悉,中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吳貽弓因病去世。

吳貽弓出生於1938年的重慶,自1948年隨父母遷來上海,吳貽弓的生命就與這座孕育了中國電影的城市緊緊相連。他和親人們一同迎來上海解放的喜訊,在上海的許多影院裡確定了一生的擇業方向,又在大學畢業後承繼了海派電影的文化氣息。

他說:“我覺得,一個人,只要認真地去做一件他認為有意義的事,做成了,就什麼都有了。”

所有稱呼裡,導演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吳貽弓的電影開蒙來得比同輩人更早。大抵上,父親和童年就是他電影路的啟蒙人。有兩點可以佐證:父親喜愛文藝,抗戰勝利後他常帶著家人去看電影;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有種莫名的自豪感”,以至於後來他在《城南舊事》中用了那首《送別》。

上海剛解放那會兒,平安、美琪、金門、新華、大光明、國泰、大上海和卡爾登影院都留下了少年吳貽弓的足跡。時間久了,他滋生自己製作電影的奇想。他找來硬紙盒,在盒底挖個小洞,後面安上手電筒,上下各裝一根細鐵絲,一臺原始放映機便成了。再收集些父親煙盒外層的玻璃紙,將它們首尾連接,用毛筆畫出故事,膠片也有了。每每晚飯後,父親問“今晚演什麼”,小吳貽弓便搬出他的寶貝傢什,關了燈,把“膠片”卷在細鐵絲的軸上逐格拉去,手電的光把那“寫意”影像投到牆上。至於聲音,由吳貽弓現場配置。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可那段天真時光其實呼應了他長久以來的堅持,“所有稱呼裡,導演是我最看重的一個”。

我的電影是慢熱型的

1982年,由吳貽弓執導的劇情電影《城南舊事》上映 ,他憑藉該片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該片獲得第2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第14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

吳貽弓稱自己的得意之作《城南舊事》是部慢熱型的影片:“它不像現在的商業大片,紅火那麼一會兒。現在已經快30年了,我們還保持著每年播出3次的紀錄。當然,不是在電影院裡播出,是中央臺每年都會播三次。”看到臺下的年輕觀眾都很喜歡這部影片,吳導很高興,而這也應證了影片的“慢熱”是有持久性的。

提到片中英子的人選,吳導現在還認為選到英子是自己的運氣:“當時她是去我們廠的另一部電影試鏡,那個電影需要一個班級的學生,她只是其中一個。我就站在一邊,看這些來試鏡的孩子們,一眼就相中了她。”當然,現在的英子已經40歲了,在日本一家語言學校教中文。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小說,有觀眾問吳導這樣的改編難處在哪?吳導說:“小說和電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就是每個人看了小說,心中的英子都不一樣。但是電影有強迫性,強迫讓你接受,英子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改編的難處。但小說又為電影提供了很好的故事基礎,語言基礎,這又是改編的優勢。”

【人物簡介】

吳貽弓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海之魂》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多個國內外獎項。

他還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獲“新時期全國影視十佳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等稱號,上海文學藝術獎傑出貢獻獎、2012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