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先後出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等,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1957年,吳貽弓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0年,執導劇情電影《巴山夜雨》,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里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藝術指導。2003年,吳貽弓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2012年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先後出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等,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1957年,吳貽弓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0年,執導劇情電影《巴山夜雨》,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里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藝術指導。2003年,吳貽弓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2012年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執導的電影實現了開放的文化態度,採用一種寫意原則,多有一種古典詩詞意境及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和戲曲藝術的借鑑運用,在整體上表現了民族精神底蘊與民族風格,即中國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中庸之道”哲學愈識和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的傍依和追究。同時,吸收借鑑外來藝術,對紀實美學的合理運用、影像美學的有限採用及對類型電影的多方努力,使電影建立起了一種現代感,具有某種程度的先鋒傾向。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先後出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等,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1957年,吳貽弓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0年,執導劇情電影《巴山夜雨》,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里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藝術指導。2003年,吳貽弓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2012年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執導的電影實現了開放的文化態度,採用一種寫意原則,多有一種古典詩詞意境及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和戲曲藝術的借鑑運用,在整體上表現了民族精神底蘊與民族風格,即中國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中庸之道”哲學愈識和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的傍依和追究。同時,吸收借鑑外來藝術,對紀實美學的合理運用、影像美學的有限採用及對類型電影的多方努力,使電影建立起了一種現代感,具有某種程度的先鋒傾向。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始終心繫電影事業,2012年6月16日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伴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吳貽弓上臺領取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當時,他說:“電影就是一個夢,它包羅萬象、絢麗精彩。它最大的好處是從來不拒絕任何人,無論男女老少,只要願意就可以親近它、喜歡它,享受它的快樂。它還會毫不吝嗇地告訴你,世界曾經可能是這樣的,人生也許不必是那樣的,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電影。”今年5月,病榻上的吳貽弓用盡全力寫下:“上海電影萬歲!”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吳貽弓導演一生奮鬥不息,堪稱電影界楷模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微博已於 9月14日發唁電:吳貽弓導演曾任我協會第二屆會長,他一生為電影奮鬥不息,堪稱電影界的楷模。他的不幸逝世是國家和電影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深切緬懷他並向吳貽弓導演的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先後出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等,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1957年,吳貽弓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0年,執導劇情電影《巴山夜雨》,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里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藝術指導。2003年,吳貽弓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2012年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執導的電影實現了開放的文化態度,採用一種寫意原則,多有一種古典詩詞意境及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和戲曲藝術的借鑑運用,在整體上表現了民族精神底蘊與民族風格,即中國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中庸之道”哲學愈識和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的傍依和追究。同時,吸收借鑑外來藝術,對紀實美學的合理運用、影像美學的有限採用及對類型電影的多方努力,使電影建立起了一種現代感,具有某種程度的先鋒傾向。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始終心繫電影事業,2012年6月16日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伴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吳貽弓上臺領取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當時,他說:“電影就是一個夢,它包羅萬象、絢麗精彩。它最大的好處是從來不拒絕任何人,無論男女老少,只要願意就可以親近它、喜歡它,享受它的快樂。它還會毫不吝嗇地告訴你,世界曾經可能是這樣的,人生也許不必是那樣的,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電影。”今年5月,病榻上的吳貽弓用盡全力寫下:“上海電影萬歲!”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吳貽弓導演一生奮鬥不息,堪稱電影界楷模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微博已於 9月14日發唁電:吳貽弓導演曾任我協會第二屆會長,他一生為電影奮鬥不息,堪稱電影界的楷模。他的不幸逝世是國家和電影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深切緬懷他並向吳貽弓導演的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浙江新聞+】

杭州人吳貽弓的故事:

他的父親是李叔同的學生

他的名字意味著“和平”

說起吳貽弓導演,他與杭州、浙江頗有淵源。

吳貽弓祖籍杭州,他母親是平湖人,父親是杭州人。吳家的祖輩、父輩都是商人,有資料顯示吳家祖上與民國時浙江興業銀行有關。

吳貽弓父親在杭州上中學時,遇到了老師李叔同先生。

1911 年,32 歲的李叔同攜日籍妻子回國,在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七年。當時的李叔同幾乎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培養出了豐子愷、潘天壽等一代大師。

可是39歲後,正值盛年的李叔同毅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吳貽弓出生在1938年的重慶,盧溝橋事變第二年,重慶正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狂轟濫炸。

長輩出於一種美好的願望,給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起來、藏起來”的意思,“貽弓”,就是把兵器收起來,意即希望和平。

吳家的祖輩、父輩都是商人,吳貽弓之前家裡沒有人從事藝術。

但受李叔同的影響,吳貽弓父親喜愛文學藝術,喜歡電影。少年時的吳貽弓就隨父親開始接觸電影。那時他在家裡用鞋盒、手電筒、玻璃紙自制放映機,在自家牆壁上放映畫片,儼然已是個“小導演”了。

1948年,吳貽弓隨父母遷居上海。

1956年,吳貽弓中學畢業,大學招生指南最後一頁是一所當年新建的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這所學校比一般院校提前3個月招生,吳貽弓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同時還報考了復旦大學歷史系。後來這兩所學校都發來了錄取通知書。

父親雖然培養了他對電影的興趣,卻不支持他從事這項事業,要求他上覆旦。母親卻很開明,尊重吳貽弓的個人選擇,最終吳貽弓遵從於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電影。

1981年年末,吳貽弓拿到了作家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複印件,小說講述的是一個作家眼中1920年代的北京的故事。

電影《城南舊事》1983年拍攝完成,通過小女孩英子的純真眼光,展現了那個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

影片從馬尼拉電影節載譽歸來後,在國內賣出115個拷貝,相當於收進80多萬元票房,在1980年代蔚為可觀。

《城南舊事》充滿了惆悵和詩意,鏡頭穿過月洞門遊弋於老舊的院牆和窗格上尋蹤往事,小英子在天真齊唱的《送別》中兀自陷入沉思……吳貽弓的電影被評論家們稱為是“散文詩”。

據悉,李叔同是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這讓吳貽弓“有種莫名的自豪感”,這也是他在《城南舊事》中用《送別》的原因。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先後出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等,參與創辦了上海國際電影節。1957年,吳貽弓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0年,執導劇情電影《巴山夜雨》,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3年,憑藉劇情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5年,執導劇情電影《流亡大學》。1990年,執導劇情電影《月隨人歸》。1993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闕里人家》上映,他憑藉該片獲得廣電部優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上映;1999年,擔任神話動畫電影《寶蓮燈》藝術指導。2003年,吳貽弓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2012年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執導的電影實現了開放的文化態度,採用一種寫意原則,多有一種古典詩詞意境及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繪畫和戲曲藝術的借鑑運用,在整體上表現了民族精神底蘊與民族風格,即中國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中庸之道”哲學愈識和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的傍依和追究。同時,吸收借鑑外來藝術,對紀實美學的合理運用、影像美學的有限採用及對類型電影的多方努力,使電影建立起了一種現代感,具有某種程度的先鋒傾向。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吳貽弓始終心繫電影事業,2012年6月16日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伴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吳貽弓上臺領取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當時,他說:“電影就是一個夢,它包羅萬象、絢麗精彩。它最大的好處是從來不拒絕任何人,無論男女老少,只要願意就可以親近它、喜歡它,享受它的快樂。它還會毫不吝嗇地告訴你,世界曾經可能是這樣的,人生也許不必是那樣的,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電影。”今年5月,病榻上的吳貽弓用盡全力寫下:“上海電影萬歲!”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吳貽弓導演一生奮鬥不息,堪稱電影界楷模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微博已於 9月14日發唁電:吳貽弓導演曾任我協會第二屆會長,他一生為電影奮鬥不息,堪稱電影界的楷模。他的不幸逝世是國家和電影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深切緬懷他並向吳貽弓導演的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浙江新聞+】

杭州人吳貽弓的故事:

他的父親是李叔同的學生

他的名字意味著“和平”

說起吳貽弓導演,他與杭州、浙江頗有淵源。

吳貽弓祖籍杭州,他母親是平湖人,父親是杭州人。吳家的祖輩、父輩都是商人,有資料顯示吳家祖上與民國時浙江興業銀行有關。

吳貽弓父親在杭州上中學時,遇到了老師李叔同先生。

1911 年,32 歲的李叔同攜日籍妻子回國,在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七年。當時的李叔同幾乎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培養出了豐子愷、潘天壽等一代大師。

可是39歲後,正值盛年的李叔同毅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吳貽弓出生在1938年的重慶,盧溝橋事變第二年,重慶正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狂轟濫炸。

長輩出於一種美好的願望,給他取名“貽弓”;貽,有“收起來、藏起來”的意思,“貽弓”,就是把兵器收起來,意即希望和平。

吳家的祖輩、父輩都是商人,吳貽弓之前家裡沒有人從事藝術。

但受李叔同的影響,吳貽弓父親喜愛文學藝術,喜歡電影。少年時的吳貽弓就隨父親開始接觸電影。那時他在家裡用鞋盒、手電筒、玻璃紙自制放映機,在自家牆壁上放映畫片,儼然已是個“小導演”了。

1948年,吳貽弓隨父母遷居上海。

1956年,吳貽弓中學畢業,大學招生指南最後一頁是一所當年新建的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這所學校比一般院校提前3個月招生,吳貽弓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同時還報考了復旦大學歷史系。後來這兩所學校都發來了錄取通知書。

父親雖然培養了他對電影的興趣,卻不支持他從事這項事業,要求他上覆旦。母親卻很開明,尊重吳貽弓的個人選擇,最終吳貽弓遵從於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電影。

1981年年末,吳貽弓拿到了作家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複印件,小說講述的是一個作家眼中1920年代的北京的故事。

電影《城南舊事》1983年拍攝完成,通過小女孩英子的純真眼光,展現了那個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

影片從馬尼拉電影節載譽歸來後,在國內賣出115個拷貝,相當於收進80多萬元票房,在1980年代蔚為可觀。

《城南舊事》充滿了惆悵和詩意,鏡頭穿過月洞門遊弋於老舊的院牆和窗格上尋蹤往事,小英子在天真齊唱的《送別》中兀自陷入沉思……吳貽弓的電影被評論家們稱為是“散文詩”。

據悉,李叔同是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這讓吳貽弓“有種莫名的自豪感”,這也是他在《城南舊事》中用《送別》的原因。

杭州籍導演吳貽弓今晨逝世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唁電

此外,吳貽弓還執導過浙大題材的《流亡大學》。

《流亡大學》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吳貽弓執導,智一桐、祁明遠、高博、劉子楓等主演,1985年上映。

1937年,日寇的鐵蹄踐踏著大半個中國。江南國立錢江大學在校長江煒成的帶領下,團結一大批進步員工,踏上了西遷的艱難路程。

《流亡大學》1985年上映時,曾在杭州引起熱烈反響,不少浙大學子趕去影院觀看,學校也曾組織師生觀看,被贊是一部生動的浙大校史作品,不過這幾年放得少了。

9月14日,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浙江省電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祕書長熊穎俐告訴錢報記者,吳貽弓當年時任中國影協主席時來杭州參加過夏衍的紀念活動,她與他有過接觸。

她表示,吳貽弓導演非常儒雅、內斂,是一個很有知識分子氣質的導演,一如他的電影。

如今斯人已去,“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首《送別》送別吳貽弓導演。

(原標題《吳貽弓今晨逝世,享年80歲,他的導筒下有中國人的詩意人生》。編輯徐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