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寶能以66.3億元的高價換得觀致51%的股份,原本想著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從此打開汽車這一新生版塊,攫取更多的利潤。

然而,殘酷的市場還是給寶能上了一課。經過一年的“左手進右手出”運作模式後,泡沫終究破裂,觀致非但沒有恢復元氣,反而處境更加險惡。其中,上海車展爆發的經銷商聯合維權就是最好例證。

華泰挖下的“深坑”,富力為啥還要往裡跳?

誠然,收購“成立十年虧損百億”的觀致後,寶能騎虎難下,面對的依然是一地雞毛,陷入泥潭中不能自拔。而有意思的是,繼寶能之後,又有地產商當了“冤大頭”,這一次主角變成了同樣不差錢的富力集團。

7月6日,富力集團與華泰汽車集團聯合宣佈,雙方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富力集團參股華泰汽車,攜手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華泰挖下的“深坑”,富力為啥還要往裡跳?

那麼,和觀致與寶能相比,華泰和富力的“聯姻”又有多大的成功可能性?富力是否會面臨和寶能一樣的囧境?彆著急,接下來,我們慢慢的說。

華泰挖下的坑不比觀致的小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華泰和富力發佈的新聞稿中,並沒有具體透露富力的控股份額以及雙方合作的細節等。也就是說,二者只是宣佈要“在一起”了,至於會給華泰投資多少,還沒有具體說明。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聯合並不是王子和公主的浪漫故事,因為相比於觀致留給寶能的“大坑”,富力要面對的也是一個爛攤子。

拿最近廣為業界關注的華泰員工《求助信》來看,據華泰內部員工爆料,從2018年2月開始,華泰汽車並未按照《勞動合同》按時發放工資,並且拖欠基層員工工資4個月以上,中層管理人員則拖欠9個月以上的薪資。與此同時,其位於鄂爾多斯、山東榮成的生產基地也基本處於停產狀態,伴隨而來的還有大面積員工欠薪、拖欠部分供應商和工程建設公司款項的情況。

華泰挖下的“深坑”,富力為啥還要往裡跳?

其次,華泰汽車還多次登上財經媒體的頭版頭條,比如說今年1月份,華泰汽車被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罰款20000元;天津銀保監局對其金融部門更是開出了11張罰單,涉及罰款高達100萬元;甚至華泰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苗小龍從今年1月18日被列入“限制消費人員”名單。

而就天眼查軟件反映出來的風險信息來看,華泰汽車自身風險有84條,而周邊風險高達7835條。這些風險大多數都是有關買賣合同糾紛、勞動合同糾紛以及因未能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而被強制執行的內容。

此外,就最能展現車企業績的銷量數據來看,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19年前5個月,華泰汽車銷量僅為34246臺,不足一些熱門車型的單月銷量。

從上述諸多現實情況來看,富力原本以為自己得到了一個驚喜,最後可能變成驚嚇。

富力“冒險”究竟值不值?

既然華泰有這麼多的黑歷史,那麼富力為什麼還要冒這個險?難道富力不知道嗎?

答案自然非矣。在房地產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富力早已經是老江湖,雖然是汽車門外漢,但是合作伙伴是什麼來路,其肯定會做分析和評估。

如此來看,富力在明知山有虎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了向前進,其實是在下一盤險棋。

華泰挖下的“深坑”,富力為啥還要往裡跳?

一方面,就時下國內房地產市場大環境而言,並不如前幾年那麼“牛市”,尤其是在2016年創下11.76萬億成交額的歷史峰值後開始每況愈下。這期中,最為直觀的因素就是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地產商想要保持以往的盈利和規模,已經變得難上加難。

這個時候,新能源汽車就凸顯出它的價值。得益於政策的推動,新能源將成為下一個幾十萬億的大市場,且目前還處於藍海狀態。對於富力而言,這無疑是大商機。此外,再加上主要競爭對手恆大的先知先覺,不甘落後的富力自然是要奮發圖強了。

華泰挖下的“深坑”,富力為啥還要往裡跳?

另一方面,華泰雖然挖了不小的“坑”,但並非一無是處。在富力眼裡,其依然有使用價值。

無論是擁有傳統汽車及新能源轎車、SUV、物流車、專用車、中巴、大巴、公交車等全系列汽車產品及車橋產品的全資質,還是具備50萬臺網約車的技術和運營能力的軒軒出行,都是富力眼裡的香餑餑。

如此來看,二者是站在自身利益上的一拍而和,對於富力而言,雖然“坑”有點大,但是其看到了星辰大海,以及華泰尚存的閃光點,為了集團未來的發展,也就冒一次險了。

富力和華泰會用哪種方式玩耍?

如上文所言,二者只是宣佈了要“在一起”,之於後期具體怎麼幹,並沒有詳細的計劃。

但是,雙方的願望卻不小。即打造一家國內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新能源汽車企業。雖然和恆大立志於三至五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的口氣沒法比,但是這個目標也是滿滿的地產浮誇風。

華泰挖下的“深坑”,富力為啥還要往裡跳?

要知道,即便是千金一擲的恆大,折騰了這麼長時間,瘋狂的砸錢,搞定整車研發製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以及動力電機後,量產的NEVS 9-3EV也是備受吐槽。無論是將近20年前的老舊內飾,還是孱弱的動力,都難以讓消費者滿意。

華泰挖下的“深坑”,富力為啥還要往裡跳?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我們老生常談的話題,有別於房地產的“挖掘機一響,投資人黃金萬兩”。汽車行業其實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需要資方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

一個幾乎註定的事實,如果富力和華泰要想實現宏達的目標,燒錢是在所難免的,甚至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需要投入的資本會越來越大。對於頭髮絲兒裡都精明的地產商而言,能不能扛得住,就不得而知了。

【結語】說了這麼多,如果華泰和富力排除萬難,頂著壓力也要做出讓國人滿意的高品價比新能源產品,那無疑是消費者的福分,對於整個行業而言都是大好事兒一件。如果只是把造車作為噱頭,或者用於別的目的,那就另當別論了,您認為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