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黃仲則詩歌中的盛唐意象

安意如首圖講座現場

本文據安意如首圖講座速記整理

特別開心今天能來到首圖來跟大家做這樣一個講座。其實很多人知道我,是因為我寫了《人生若只如初見》跟《當時只道是尋常》這兩本書,那是2006年左右的時候。十年之後,我決定寫一本關於清代詩人黃仲則的一個詩評——詩傳。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可能會知道,這本書相比我以前的文風,會更偏學術,黃仲則一生當中的某些經歷有點像李商隱的《無題》詩裡面表達的那種風格,比較曲折,比較隱諱,不是一個特別清晰的脈絡。

很多人並不知道黃仲則是誰,但我很幸運的是,很小很小的時候,在新華書店看書,無意中翻到《兩當軒集》,就是黃仲則的個人詩文集,那個時候沒有細看,就記下其中的一些詩句,比如我們今天拿來作為標題的“別後相思空一水”,“似此星辰非昨夜”這樣的句子。我當時特別驚訝,我清晰第記得,少年時期的那種驚訝的感覺。一開始,我以為黃仲則是一個唐代的詩人,或者是一個跟李商隱風格類似的詩人,後來我知道不是。

當我去讀《無題》的時候,很詫異這兩種意境怎麼會這麼接近。後來再翻其它書的時候發現,這個人叫黃仲則,也叫黃景仁,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不算特別知名,經歷也不算顯赫。黃仲則是活躍在乾隆盛世有才華的寒門士子的代表。相對於我們大家現在熟悉、感興趣的納蘭容若,黃仲則沒有那麼多的家世出身可以宣傳。

大家都知道納蘭容若是滿清貴胄,八旗子弟,少年時期就參加應試,做了御前侍衛,當了康熙的親衛。父親又是當朝的宰相明珠,家族又是滿族八大姓的納蘭氏。

而黃仲則呢,關於他的記載寥寥可數。但是有一個非常讓人驚訝的情況:他的詩裡面有很多句子,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俗語,比如“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比如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我當時就覺得,這個人太神奇了,作為清朝的一個詩人,居然能寫出這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而且詩中的意象居然能夠接續漢唐的詩風詩脈。

安意如:黃仲則詩歌中的盛唐意象

黃仲則像

今天,重點來聊一聊黃仲則詩中的一個感舊的情懷,就是他纏綿在回憶裡,沉浸在回憶裡的一種情懷。

黃仲則少年時期不得志,從落第開始,一生遊歷了江浙、吳鄉、安徽,包括我們現在所謂的京師北京。他在這些地區漫遊,有著很強烈的“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心理。

黃仲則的起點真的是很高的,雖然出身高不過納蘭容若,但是起點也很高。為什麼呢?他小的時候就被譽為神童。中國古代我們知道,一個讀書人進了私塾之後,他一開始要進入一個叫童子試,童子試成功之後就是秀才,秀才之後再進行鄉試、會試、殿試,這是正經仕途的經歷。

雖然五四時期有很多文人用新時代的一些新的觀念,批駁科舉制度,但是我們不得不說,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一項非常偉大的發明,從隋大業三年開始,正式形成制度,經過唐宋兩代的明經取試,宋真宗還寫了一個《勸學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制度讓很多讀書人,特別是出身一般的庶族子弟有了晉身之道。

與黃仲則相似的還有很多人,比如張居正、曾國藩、左宗棠,如果按照門閥制度他們都不能像納蘭容若,或者像我們知道的唐代的那些士族門閥那麼優越。

在黃仲則身上,我既看到了科舉制度對一個人的一個壓迫、傷害,也看到了很多人是能夠通過一個相對公平的制度去獲取成功的。黃仲則的好友洪亮吉最後還入仕成了名臣。

科舉失利之後,黃仲則只能去謀生。謀生是怎麼辦法?他輾轉各地成為別人的幕僚,就是通俗話說的門客或者是師爺,但比門客、師爺層次高一些,比如做機要文書,他的恩主當中有非常多的乾隆年間的名臣,這些名臣並不像大家以為的,對他都是一幅冷臉,相反,黃仲則在短短的30多年的時間裡,能夠不斷的輾轉,變化,或者是偶爾會有一些希望,恰恰是因為這些有才學的官員,對於一個有才之士、年輕人的包容和愛護。

黃仲則很悲慘的是,他身體不好,性格又不能跟同僚有一個特別融洽的相處,直到他被困京師時,他不得不放下詩人的自尊,他的恩主畢沅幫他出了錢,替他謀一個小吏,雖然這個職位最終他也沒有考取。

綜觀黃仲則的一生,我們不但能看到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我們也能看到另外一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

現在我們從黃仲則一開始的少年心氣去了解他。

很多很多年前,我讀過黃仲則的一首詩,叫做《少年行》。他寫《少年行》的時候是多大呢?大概有十七八歲。

“男兒作健向沙場,

自愛登臺不望鄉。

太白高高天尺五,

寶刀明月共輝光。”

我當時看到這首詩很驚訝,經常讀唐詩的人會明白,好的唐詩沒有太多刻意用典,或者是斧鑿之氣。但是在清代,特別是考據之風起來之後,有非常多的詩人寫詩是為了掉書袋,非常願意顯示我讀的書多,我的知識儲備是高於眾人的。但黃仲則的詩沒有這種習氣流俗。

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覺得他曾經是這麼一個意氣激昂的少年,他肯定是在少年時期讀了很多唐詩,包括樂府詩,深刻地影響到他後來詩歌的創作。

在黃仲則的一生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叫洪亮吉。洪亮吉是黃仲則的畢生摯交,他跟黃仲則是老鄉,一輩子跟黃仲則保持了摯交好友的關係,最後黃仲則病逝於京師的時候,是他出錢扶柩送歸,為自己的朋友整理詩集,處理身後事,奉養老母。

安意如:黃仲則詩歌中的盛唐意象

洪亮吉

洪亮吉給了他很大的幫助。當時他們兩個都參加鄉試,他們在一間旅館裡就認識了。認識之後兩個人相談甚歡,甚為投契。當時黃仲則的家境不好,洪亮吉推薦給他一套書,這套書叫《樂府詩集》。

看過《樂府詩集》後,黃仲則就彷彿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以及最喜歡的文風。所以我們看到這首《少年行》的時候,你發現既有唐人的豪邁,又有樂府詩的淺白流利。

安意如:黃仲則詩歌中的盛唐意象

我們形容樂府詩的淺白不是說的白話文的白,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情感的情語。我歷來賞析詩作的方法,就是把這首詩放在詩人生命歷程當中的某一個階段,看他為何要在那時寫下這首詩。

我發現,黃仲則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人生經歷:四歲的時候,他喪父,家境相對貧寒,不能說一點溫飽都沒有,家道中落。他的母親是一個很有遠見的女性,堅持讓自己的孩子讀書。江浙的常州武進很有尚學的風氣,所以黃仲則並沒有因此失去他繼續就學的機會。黃仲則九歲的時候,當時主管教育的官員到了常州,召見當地的神童。他就詠出了一個對子:“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當時學政大人特別驚訝,覺得九歲的小孩有這樣的見地和詩才非常讓人感動,於是囑咐當地的縣官好好栽培。

“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讓我想到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在那個當下,可能黃仲則所接續的就已經是唐人詩歌裡面的一些意象,而非是清代的詩人的造作苦吟。就像我認為,納蘭容若是生錯了時代的人,黃仲則應該活在北宋,去跟秦觀、晏小山去寫風雅詞作,賞看人生美好的東西。

以他的詩才能夠在唐代遇到更多更好的詩人,在任俠、意氣,有古風的唐代,能夠遇到更多的摯交好友,一生就不會那麼悲傷,落寞。

安意如:黃仲則詩歌中的盛唐意象

講座現場

《少年行》這首詩在黃仲則的生命中出現是18歲。乾隆三十八年,發生了重大的事情,這件事情對中國當時的歷史格局跟現在的歷史格局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當時清朝平定了準噶爾的叛亂,收復了新疆。這樣一種激昂的情緒被朝廷傳達下來之後,這些有少年心氣,躍躍欲試的士子們,一定覺得他們是幸逢盛世的,可以有更多的發展。所以當時黃仲則做了這首詩,表達他要為國報效的心態:將來我們一定要做出更多更好的事業來。

《少年行》這首詩裡可以看到許多唐人氣象。比如像楊炯的《從軍行》,讀起來又屬於邊塞詩,又屬於樂府詩的範疇。我雖然是女孩,當時讀起來都覺得血液沸騰,意氣風發。“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種意氣風發的表達,是後代很多書生沒有的。隔了好幾百年,我在黃仲則的詩中看到了。我覺得在少年心氣上,他是非常符合唐人風度的,我被他的這種血性所感染。

後來我發現,黃仲則跟納蘭容若在少年時期都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飲水詞》裡追憶戀情的詞,跟黃仲則寫的詩作,如果隱去名字,你們很可能會覺得是一個人寫的。黃仲則寫了一組小令叫做《如夢令》,我們讀一下:

“細雪乍晴時候,細水曲池冰皺。

忽地笑相逢,折得玉梅盈手。

肯否,肯否?

贈與一枝消酒。

聞說玉郎消瘦,底事清晨獨走?

報道未曾眠,獨立閒階等久。

寒否,寒否?

剛是昨宵三九。”

黃仲則的《如夢令》比納蘭容若寫的《如夢令》更加讓人覺得流利,詩歌的才華要更勝一籌。

《飲水詞》中很大的一個缺陷是堆砌,它會有很多現在年輕人寫作品的一個方式,就是他用一種華麗的辭藻去表達他的感情,這個當然跟他的生活環境有關。他見的就是那些東西,他自然會寫得更加華美一些,但是我更喜歡黃仲則的這個表達,那更像詩。

同樣的詩才,黃仲則明明更優秀,但現在不是專門去研究詩歌,或者對詩歌非常感興趣的人,是不知道黃仲則的。雖然黃仲則有個非常非常著名的先祖,他的先祖是黃庭堅,江西詩派的創始人。黃庭堅是能夠跟蘇軾上在詩才上並提的,很多人都會喜歡黃庭堅那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我想,黃庭堅在北宋的時候應該不會知道,在遙遠的清朝,在若干代之後,他的後代當中會有這麼詩才傑出,但是際遇比較寥落的人。論起詩才,黃仲則是不負先祖的聲名。

安意如:黃仲則詩歌中的盛唐意象

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教的詩法是,以我們讀詩的人看,在唐詩達到某種高峰無法超越的基礎上,你只能用技巧來超越,只能通過一些個人的創作技巧試圖有所突破。沒有人想到,黃仲則完全靠情感能夠接續唐代詩人的神跟魂。

黃仲則寫了一首詩叫做《秋夜曲》,大家有納蘭容若的詩的話,可以去感受一下詩歌當中意境的相似:

“蟋蟀啼階葉飄井,秋月還來照人影。

錦衾羅帷愁夜長,翠帶瘦斷雙鴛鴦。

幽蘭裹露露珠白,零落花香葬花骨。

秋深夜冷誰相憐,知君此時眠未眼?”

這首詩的感覺,特別像納蘭容若寫的追憶戀情的詞。但黃仲則的詩從頭到尾表達的更加飽滿,更加有電影的意向化,納蘭容若的詩當中一直有一個“我”的存在。

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是唐代人區分詩的高下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有我之境是一種以情動人。但如果無我之境能夠表達得更好,給別人更深的感受,無我之是更高的,我們說王維的很多詩,他把自己從當下的環境當中抽離了,當他打開一扇門,讓更多人能夠進入,讓更多人體驗這個情景。

黃仲則在詩裡面很多的時候會運用這樣的一個特點。他描述的是一個情景,是一個秋夜的淒涼的情景:一個庭院下的井欄邊有蟋蟀在叫,庭院的花草樹木上有露珠,這個露珠已經在月光下顯現出晶瑩的白色,這個庭院裡可能有人睡著了,也可能有人還在輾轉未眠。

我們在《秋夜曲》中看到了李賀詩的幽怨和清冷。我們知道李賀著名的一首詩:“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鬆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你說他在說蘇小小嗎?我說不是,他希望自己能夠遇到一個像蘇小小這樣能夠賞識他的才華、能力,能夠體味他心情的佳人。

中國很多的詩作,包括一些古代文學的小說裡,比如晉朝的遊仙詩,或者志怪這些小說,你會發現,文人形容或者去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白富美,要不就是天仙,要不就是精怪,要不就是身世比較離奇,比如是官妓或者特別特殊的。反正總而言之,很少是良家婦女。他們希望得到這種在世俗規則之外,但是能力才貌又超越世俗的女性的愛慕和支持。所以,李賀才會把自己對女性的一些盼望,對知己,對很多感情的盼望投射到蘇小小身上,為蘇小小寫下這麼一首詩作。

我再讀黃仲則的《秋夜詩》,你發現在詩文的意境上化用李賀,並不是重新寫了一遍蘇小小,然後就做了同題的命名作文,而是把“幽蘭露,如啼眼”這個意境化用到《秋夜曲》 “幽蘭裹露露珠白,零落花香葬花骨” 當中。這種用典是高級的用典,是一種化為無形的用典,並非是硬生生的生搬硬套。

黃仲則的創造性、詩歌創作技巧都是高於納蘭容若的。這個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

黃仲則曾經寫過的《擬飲馬長城窟》。《擬飲馬長城窟》是漢代樂府,王粲寫過,陳琳寫過,隋煬帝寫過,這種歌行就好像手機的旋律,每個人都可以往裡面填詞,但填的好不好,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當我讀到他的這首《擬飲馬長城窟》時候,我覺得這個是王昌齡的。

“秦城蒼蒼漢月白,秋風飲馬城邊窟。

髑髏出土繡碧花,猶道秦時築城卒。”

哪怕沒有看過這首詩,現在聽起來都會感覺到他寫得有一種唐人的邊塞詩的豪邁。當我們看到黃仲則詩歌的時候,這些熟悉的情景都回來了。而且,他表達的是“秦皇築城非不仁,漢武開邊亦可人”。在黃仲則的詩裡面,如果咱們撇去低落的個人機遇,從詩歌的成就上來講,他真的是可以跟唐代的那些最優秀的詩人比肩,成為他們的後繼之人。

他的詩歌豪邁之外,一直有一種無法讓人釋懷的感情,這種感情與李商隱的《無題》系列特別接近。

李商隱的詩作最著名的是無題系列。《無題》相當於在唐代絕世高手蜂擁而至,同出一個時代的情況下,像武俠裡的既不是武當也不是少林,是一種別出心裁,能夠獨闢蹊徑的東西。很多後來的研究者一直在研究,李商隱詩裡最著名的那一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於是,我們不斷想錦瑟到底代表什麼,這個“藍田日暖玉生煙”又暗示著什麼。

黃仲則的《綺懷》,“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能夠把李商隱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化用得這麼牛。多年以來,大家都在李商隱身上偷詩,很少有人能夠像黃仲則一樣信手拈來,而且渾然一體。平心而論,他的詩跟李商隱的詩又差了多少?並沒有差多少。

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是《聊將錦瑟記流年》這本書裡談到的一首詩,叫做《感舊》。

“喚起窗前尚宿醒,啼鵑催去又聲聲。

丹青舊誓相如札,禪棍經時杜牧情。

別後相思空一水,重來回首已三生。

雲階月地依然在,舊逐空香百遍行。”

這個是他最有名的。還有《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算是他一生經過長達35年的波折之後的一個自我的一個評斷。中國古代人一直有一個詩讖的說法,很忌諱在某一個人的詩作裡看到很多不祥或者不吉之語,李賀就有這個問題。他曾經寫過的一些詩作,當時很多親朋好友故交會覺得有一些不吉利,你可能在冥冥當中道破了自己的一些將來的際遇或者是一些玄機。

寫《雜感》的時候黃仲則已經浮沉20多年了,他感受了很多世事炎涼,以及人生不如意的東西,“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白眼用的是晉朝人的典故,是阮籍的典故,阮籍看人善作青白眼,當看他喜歡的,就用青眼看待;如果說他不喜歡,他就用白眼對待。

黃仲則自比阮籍,他說“十有九人堪白眼”,不是說他遭受了十個人裡面九個白眼,而是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我看不上。“百無一用是書生”,又有什麼作用呢?沒有什麼用,還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他之前還寫過:“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一方面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有所成就,一方面他希望機遇快快到來。一方面我們可以感受到時光的煎熬、世事的蹉跎對他人生的煎熬。

看黃仲則的詩作的時候,我們應該想到他最終的一個結局是什麼。黃仲則結局是在35歲的時候,被債主所逼,抱病離京,卒于歸途中。

這裡接續到我們剛才說的洪亮吉了,洪亮吉後來是仕途上有所突破的,到嘉慶年間當了名臣。怎麼當了名臣呢?我們都以為洪亮吉是詩人嗎?不是,他是中國最早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在嘉慶年間就提出了一個關於人口跟土地的問題,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提出了。如果說人口在增長,土地再這樣被兼併下去,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經濟危機。

所以他其實是很牛的一個人。在很多的學術研究當中,他不斷被洪亮吉——我們的黃仲則的至交好友——認為是有俠肝義膽的詩人,也被認為有遠見,甚至有時代遠見的清朝官員。大家有機會可以搜搜洪亮吉寫給嘉慶皇帝的奏疏。

嘉慶皇帝志大才疏,他非常想延續乾隆盛世的榮光,也非常想去改變父親的一些施政弊端。但他又比較保守,所以他想做跟他所做之間有一定的落差的。看了奏章非常生氣,他把洪亮吉給押入大牢了。過了一段時間,甚至要把洪亮吉流放到伊犁,先是要砍他的頭。他的大臣說不能砍啊,這個時候砍人頭好像有點顯得皇上你不夠聖明,後來決定把他貶到伊犁去。因為有其它的事情,洪亮吉最終被赦了。被赦免之後,他敢上疏犯諫皇帝。當時的很多名士和官員對他非常認可,因為他的推薦和一路的照顧,黃仲則的詩作才能夠留存於後世。

安意如:黃仲則詩歌中的盛唐意象

作者:安意如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黃仲則是詩歌奇才,可惜無緣生於唐宋,雖有才華,但與時代格格不入。他英年早逝,卻留下兩千餘首傳世詩章。評家贊仲則詩俊逸豪放神接李白,綺麗迷離似李商隱,且將其與納蘭若容的詞,並稱清代文壇雙璧。 本書安意如以人物傳記為線,憑藉細膩優美的文筆,串聯黃仲則詩作,論詩評人,通過對於黃仲則詩歌和人生經歷的精闢評析,並將其與秦漢以來優秀的詩人、經典的詩詞對比,真實重現了詩歌聖子不世出的才華、悲惋曲折的一生。較之以往,本書更注重採集原始資料,行文也更愈發深沉動人。

安意如,80後作家。因古典詩詞賞析而獨樹一幟,影響廣泛。安意如的作品以文動人,措辭寫意清麗,並不見古板沉悶,讀之猶品一杯青茗,回味悠遠,餘韻嫋嫋。著有《再見故宮》《聊將錦瑟記流年》《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