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月餅》· 蘇軾

“個頭不大的小餅裡,包有油酥和糖心餡料,吃起來如同將月亮放在口中咀嚼”,這大概是中國詩人第一次詩來如此形象描繪月餅,也因為這首詩的緣故,有人稱蘇軾為“月餅之父”。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於何時?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一年八月十五日,大將李靖遠征突厥凱旋,唐太宗在夜晚舉行盛大宴會慶功。在宴會上,唐太宗接過吐蕃商人進獻的胡餅,說“應將胡餅邀明月”,之後給大家分食。

另有民間傳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在發動反元起義時,將起義時間寫在紙條上並藏於月餅中,紙條上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中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字條後如約起義。後來為紀念這一壯舉,年年中秋分食月餅。

"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月餅》· 蘇軾

“個頭不大的小餅裡,包有油酥和糖心餡料,吃起來如同將月亮放在口中咀嚼”,這大概是中國詩人第一次詩來如此形象描繪月餅,也因為這首詩的緣故,有人稱蘇軾為“月餅之父”。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於何時?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一年八月十五日,大將李靖遠征突厥凱旋,唐太宗在夜晚舉行盛大宴會慶功。在宴會上,唐太宗接過吐蕃商人進獻的胡餅,說“應將胡餅邀明月”,之後給大家分食。

另有民間傳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在發動反元起義時,將起義時間寫在紙條上並藏於月餅中,紙條上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中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字條後如約起義。後來為紀念這一壯舉,年年中秋分食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上面兩則傳說並無嚴格考證,隨便聽一聽,或在晚宴上與親朋聊上一聊,也不失為節日樂趣。

吃月餅的風俗,正式記載見於《洛中見聞》: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的最早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花樣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

南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曾提到了月餅,但他筆下的月餅,是一種菱花形的普通糕點,被歸入“諸色點心事件附”一類,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尋常點心一樣,“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宋朝人概念中的月餅,還只是平日裡吃的點心之一,想吃就吃,隨時都能買到,與中秋節沒有必然聯繫。

到了明代,吃月餅逐漸成為過中秋的標配。據明代《酌中志》記載:

“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月餅》· 蘇軾

“個頭不大的小餅裡,包有油酥和糖心餡料,吃起來如同將月亮放在口中咀嚼”,這大概是中國詩人第一次詩來如此形象描繪月餅,也因為這首詩的緣故,有人稱蘇軾為“月餅之父”。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於何時?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一年八月十五日,大將李靖遠征突厥凱旋,唐太宗在夜晚舉行盛大宴會慶功。在宴會上,唐太宗接過吐蕃商人進獻的胡餅,說“應將胡餅邀明月”,之後給大家分食。

另有民間傳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在發動反元起義時,將起義時間寫在紙條上並藏於月餅中,紙條上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中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字條後如約起義。後來為紀念這一壯舉,年年中秋分食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上面兩則傳說並無嚴格考證,隨便聽一聽,或在晚宴上與親朋聊上一聊,也不失為節日樂趣。

吃月餅的風俗,正式記載見於《洛中見聞》: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的最早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花樣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

南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曾提到了月餅,但他筆下的月餅,是一種菱花形的普通糕點,被歸入“諸色點心事件附”一類,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尋常點心一樣,“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宋朝人概念中的月餅,還只是平日裡吃的點心之一,想吃就吃,隨時都能買到,與中秋節沒有必然聯繫。

到了明代,吃月餅逐漸成為過中秋的標配。據明代《酌中志》記載:

“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此時的民間尋常百姓家,在中秋佳節也有了互贈月餅、祝福團員的行為。《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和今天中秋的風俗已經非常相似。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代稱中秋節為“八月節”或叫“八月半”。《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節日風情道:“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這一時期,廣式月餅憑藉口味多、製作精良的特點,從眾多月餅品種中脫穎而出。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東中秋“為大餅向月”。

1927年出版的《民俗》週刊32期載,當時有人調查廣州六大茶樓,展出月餅式樣達80餘種。著名的就有:

鳳凰西山月、銀河映秋月、東坡騰皓月、珠海團圓月、西湖燕窩月、椰容蛋黃月、寶鴨穿蓮月、金花香腿月、五仁羅漢月、冬菇臘腸月等。極為名貴的月餅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等。

月餅的口味已經如此之多,但有一樣得到了大美食家袁枚的格外注意。他在《隨園食單》介紹道:

“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月餅》· 蘇軾

“個頭不大的小餅裡,包有油酥和糖心餡料,吃起來如同將月亮放在口中咀嚼”,這大概是中國詩人第一次詩來如此形象描繪月餅,也因為這首詩的緣故,有人稱蘇軾為“月餅之父”。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於何時?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一年八月十五日,大將李靖遠征突厥凱旋,唐太宗在夜晚舉行盛大宴會慶功。在宴會上,唐太宗接過吐蕃商人進獻的胡餅,說“應將胡餅邀明月”,之後給大家分食。

另有民間傳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在發動反元起義時,將起義時間寫在紙條上並藏於月餅中,紙條上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中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字條後如約起義。後來為紀念這一壯舉,年年中秋分食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上面兩則傳說並無嚴格考證,隨便聽一聽,或在晚宴上與親朋聊上一聊,也不失為節日樂趣。

吃月餅的風俗,正式記載見於《洛中見聞》: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的最早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花樣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

南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曾提到了月餅,但他筆下的月餅,是一種菱花形的普通糕點,被歸入“諸色點心事件附”一類,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尋常點心一樣,“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宋朝人概念中的月餅,還只是平日裡吃的點心之一,想吃就吃,隨時都能買到,與中秋節沒有必然聯繫。

到了明代,吃月餅逐漸成為過中秋的標配。據明代《酌中志》記載:

“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此時的民間尋常百姓家,在中秋佳節也有了互贈月餅、祝福團員的行為。《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和今天中秋的風俗已經非常相似。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代稱中秋節為“八月節”或叫“八月半”。《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節日風情道:“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這一時期,廣式月餅憑藉口味多、製作精良的特點,從眾多月餅品種中脫穎而出。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東中秋“為大餅向月”。

1927年出版的《民俗》週刊32期載,當時有人調查廣州六大茶樓,展出月餅式樣達80餘種。著名的就有:

鳳凰西山月、銀河映秋月、東坡騰皓月、珠海團圓月、西湖燕窩月、椰容蛋黃月、寶鴨穿蓮月、金花香腿月、五仁羅漢月、冬菇臘腸月等。極為名貴的月餅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等。

月餅的口味已經如此之多,但有一樣得到了大美食家袁枚的格外注意。他在《隨園食單》介紹道:

“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此中所說的月餅,就是今天大家天天吐槽的五仁月餅。在袁枚看來,五仁月餅的做法“迥異尋常”。在清代中期,五仁餡月餅是一個稀罕貨,此前的大部分月餅,餡料都比較甜膩,“香鬆柔膩”的五仁餡一經推出,便從此風靡中華大地,延續百年。

和袁枚一樣,今天的人們,談起月餅也是愛恨交加。愛它,因為月餅外形討喜,有團圓之意;恨它,則是月餅口味過甜過膩,多吃兩口就難以下嚥,遠比不上其他點心那樣適口。

月餅為何甜膩?

原因就在於蘇軾所說的“酥和飴”,月餅無論麵皮還是餡料,糖和油的比例都很高,這是許多中式糕點的共同特點。如今的年輕人不愛吃中式糕點,但對雲南地區口味清淡的鮮花餅很青睞,也源於此。

然而,甜膩本不是月餅的錯,更多是我們的食用方法出了偏差。邊吃月餅邊飲茶,月餅的甜膩被清茶化解,又補充了茶的苦澀,二者相得益彰,這才是吃月餅的正確打開方式。

飲茶佐以糕點,古代被稱為茶食,且多流行於北方。宋代《北轅錄》記載:“金國宴南使,未行酒,先設茶筵,進茶一盞,謂之茶食。”元代《金志》雲:“婿先期拜門,以酒饌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作家周作人曾在文章中說: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裡,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月餅》· 蘇軾

“個頭不大的小餅裡,包有油酥和糖心餡料,吃起來如同將月亮放在口中咀嚼”,這大概是中國詩人第一次詩來如此形象描繪月餅,也因為這首詩的緣故,有人稱蘇軾為“月餅之父”。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於何時?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一年八月十五日,大將李靖遠征突厥凱旋,唐太宗在夜晚舉行盛大宴會慶功。在宴會上,唐太宗接過吐蕃商人進獻的胡餅,說“應將胡餅邀明月”,之後給大家分食。

另有民間傳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在發動反元起義時,將起義時間寫在紙條上並藏於月餅中,紙條上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中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字條後如約起義。後來為紀念這一壯舉,年年中秋分食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上面兩則傳說並無嚴格考證,隨便聽一聽,或在晚宴上與親朋聊上一聊,也不失為節日樂趣。

吃月餅的風俗,正式記載見於《洛中見聞》: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的最早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花樣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

南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曾提到了月餅,但他筆下的月餅,是一種菱花形的普通糕點,被歸入“諸色點心事件附”一類,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尋常點心一樣,“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宋朝人概念中的月餅,還只是平日裡吃的點心之一,想吃就吃,隨時都能買到,與中秋節沒有必然聯繫。

到了明代,吃月餅逐漸成為過中秋的標配。據明代《酌中志》記載:

“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此時的民間尋常百姓家,在中秋佳節也有了互贈月餅、祝福團員的行為。《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和今天中秋的風俗已經非常相似。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代稱中秋節為“八月節”或叫“八月半”。《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節日風情道:“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這一時期,廣式月餅憑藉口味多、製作精良的特點,從眾多月餅品種中脫穎而出。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東中秋“為大餅向月”。

1927年出版的《民俗》週刊32期載,當時有人調查廣州六大茶樓,展出月餅式樣達80餘種。著名的就有:

鳳凰西山月、銀河映秋月、東坡騰皓月、珠海團圓月、西湖燕窩月、椰容蛋黃月、寶鴨穿蓮月、金花香腿月、五仁羅漢月、冬菇臘腸月等。極為名貴的月餅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等。

月餅的口味已經如此之多,但有一樣得到了大美食家袁枚的格外注意。他在《隨園食單》介紹道:

“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此中所說的月餅,就是今天大家天天吐槽的五仁月餅。在袁枚看來,五仁月餅的做法“迥異尋常”。在清代中期,五仁餡月餅是一個稀罕貨,此前的大部分月餅,餡料都比較甜膩,“香鬆柔膩”的五仁餡一經推出,便從此風靡中華大地,延續百年。

和袁枚一樣,今天的人們,談起月餅也是愛恨交加。愛它,因為月餅外形討喜,有團圓之意;恨它,則是月餅口味過甜過膩,多吃兩口就難以下嚥,遠比不上其他點心那樣適口。

月餅為何甜膩?

原因就在於蘇軾所說的“酥和飴”,月餅無論麵皮還是餡料,糖和油的比例都很高,這是許多中式糕點的共同特點。如今的年輕人不愛吃中式糕點,但對雲南地區口味清淡的鮮花餅很青睞,也源於此。

然而,甜膩本不是月餅的錯,更多是我們的食用方法出了偏差。邊吃月餅邊飲茶,月餅的甜膩被清茶化解,又補充了茶的苦澀,二者相得益彰,這才是吃月餅的正確打開方式。

飲茶佐以糕點,古代被稱為茶食,且多流行於北方。宋代《北轅錄》記載:“金國宴南使,未行酒,先設茶筵,進茶一盞,謂之茶食。”元代《金志》雲:“婿先期拜門,以酒饌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作家周作人曾在文章中說: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裡,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京式美點 官禮茶食

中華書局版的《蔣經國傳》中寫道,“中山大學學員的生活待遇很高……伙食先是一天五餐,除早中晚三餐外,還有兩餐茶點和咖啡,甚至還備有夜宵。”

好的搭配,既能提升彼此滋味,更能收穫兩份喜悅。作為飯後閒食的茶食,如果說糕點是主角,那麼依據糕點的風味選對茶葉種類,則是觸及靈魂的關鍵選擇。無論綠茶、紅茶、普洱茶,或是新晉的大麥茶,都有適配對路的月餅。

綠 茶

綠茶的種類很多,但味道大多清鮮淡雅,或帶有淡淡的豆香味,如春雨過後花枝的氣息,帶著陽光山林下泥土的芬芳,這種靈動似在眼前卻難以捕捉,只有沉浸其中才知其味。

所以在茶點的搭配上也應該遵循它的特質,味道太過濃郁的月餅會掩蓋掉綠茶本有的清香滋味,反而應選擇一些味道清爽的月餅種類,吃起來更覺貼切一點。另外,鹹味月餅襯起綠茶,比起甜月餅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更顯得淡雅和諧。

因此,比較推薦京味的自來紅月餅,或滇味鮮花月餅,或者廣式的蛋黃月餅。綠茶的搭配法則同樣適合白茶、黃茶、花茶以及發酵程度輕的烏龍茶。

普 洱

普洱茶,越沉越有風味。沸水倒入茶壺的一刻,整個屋子瞬間有了類似土壤的濃郁香味,褐紅色的茶湯,喝在嘴裡十分解膩透亮,特別適合搭配重油香甜的廣式或蘇式月餅,特別是一些肉餡的月餅。

普洱厚重的味道很好地包容甜度高和偏油的月餅,使得它們在入口後不那麼的甜膩,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味覺提升。

"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月餅》· 蘇軾

“個頭不大的小餅裡,包有油酥和糖心餡料,吃起來如同將月亮放在口中咀嚼”,這大概是中國詩人第一次詩來如此形象描繪月餅,也因為這首詩的緣故,有人稱蘇軾為“月餅之父”。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於何時?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一年八月十五日,大將李靖遠征突厥凱旋,唐太宗在夜晚舉行盛大宴會慶功。在宴會上,唐太宗接過吐蕃商人進獻的胡餅,說“應將胡餅邀明月”,之後給大家分食。

另有民間傳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朝末年。高郵人張士誠在發動反元起義時,將起義時間寫在紙條上並藏於月餅中,紙條上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中秋夜,人們掰開月餅,見到字條後如約起義。後來為紀念這一壯舉,年年中秋分食月餅。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上面兩則傳說並無嚴格考證,隨便聽一聽,或在晚宴上與親朋聊上一聊,也不失為節日樂趣。

吃月餅的風俗,正式記載見於《洛中見聞》: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的最早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花樣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

南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曾提到了月餅,但他筆下的月餅,是一種菱花形的普通糕點,被歸入“諸色點心事件附”一類,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尋常點心一樣,“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宋朝人概念中的月餅,還只是平日裡吃的點心之一,想吃就吃,隨時都能買到,與中秋節沒有必然聯繫。

到了明代,吃月餅逐漸成為過中秋的標配。據明代《酌中志》記載:

“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此時的民間尋常百姓家,在中秋佳節也有了互贈月餅、祝福團員的行為。《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和今天中秋的風俗已經非常相似。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習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代稱中秋節為“八月節”或叫“八月半”。《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節日風情道:“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這一時期,廣式月餅憑藉口味多、製作精良的特點,從眾多月餅品種中脫穎而出。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東中秋“為大餅向月”。

1927年出版的《民俗》週刊32期載,當時有人調查廣州六大茶樓,展出月餅式樣達80餘種。著名的就有:

鳳凰西山月、銀河映秋月、東坡騰皓月、珠海團圓月、西湖燕窩月、椰容蛋黃月、寶鴨穿蓮月、金花香腿月、五仁羅漢月、冬菇臘腸月等。極為名貴的月餅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等。

月餅的口味已經如此之多,但有一樣得到了大美食家袁枚的格外注意。他在《隨園食單》介紹道:

“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此中所說的月餅,就是今天大家天天吐槽的五仁月餅。在袁枚看來,五仁月餅的做法“迥異尋常”。在清代中期,五仁餡月餅是一個稀罕貨,此前的大部分月餅,餡料都比較甜膩,“香鬆柔膩”的五仁餡一經推出,便從此風靡中華大地,延續百年。

和袁枚一樣,今天的人們,談起月餅也是愛恨交加。愛它,因為月餅外形討喜,有團圓之意;恨它,則是月餅口味過甜過膩,多吃兩口就難以下嚥,遠比不上其他點心那樣適口。

月餅為何甜膩?

原因就在於蘇軾所說的“酥和飴”,月餅無論麵皮還是餡料,糖和油的比例都很高,這是許多中式糕點的共同特點。如今的年輕人不愛吃中式糕點,但對雲南地區口味清淡的鮮花餅很青睞,也源於此。

然而,甜膩本不是月餅的錯,更多是我們的食用方法出了偏差。邊吃月餅邊飲茶,月餅的甜膩被清茶化解,又補充了茶的苦澀,二者相得益彰,這才是吃月餅的正確打開方式。

飲茶佐以糕點,古代被稱為茶食,且多流行於北方。宋代《北轅錄》記載:“金國宴南使,未行酒,先設茶筵,進茶一盞,謂之茶食。”元代《金志》雲:“婿先期拜門,以酒饌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作家周作人曾在文章中說: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裡,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京式美點 官禮茶食

中華書局版的《蔣經國傳》中寫道,“中山大學學員的生活待遇很高……伙食先是一天五餐,除早中晚三餐外,還有兩餐茶點和咖啡,甚至還備有夜宵。”

好的搭配,既能提升彼此滋味,更能收穫兩份喜悅。作為飯後閒食的茶食,如果說糕點是主角,那麼依據糕點的風味選對茶葉種類,則是觸及靈魂的關鍵選擇。無論綠茶、紅茶、普洱茶,或是新晉的大麥茶,都有適配對路的月餅。

綠 茶

綠茶的種類很多,但味道大多清鮮淡雅,或帶有淡淡的豆香味,如春雨過後花枝的氣息,帶著陽光山林下泥土的芬芳,這種靈動似在眼前卻難以捕捉,只有沉浸其中才知其味。

所以在茶點的搭配上也應該遵循它的特質,味道太過濃郁的月餅會掩蓋掉綠茶本有的清香滋味,反而應選擇一些味道清爽的月餅種類,吃起來更覺貼切一點。另外,鹹味月餅襯起綠茶,比起甜月餅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更顯得淡雅和諧。

因此,比較推薦京味的自來紅月餅,或滇味鮮花月餅,或者廣式的蛋黃月餅。綠茶的搭配法則同樣適合白茶、黃茶、花茶以及發酵程度輕的烏龍茶。

普 洱

普洱茶,越沉越有風味。沸水倒入茶壺的一刻,整個屋子瞬間有了類似土壤的濃郁香味,褐紅色的茶湯,喝在嘴裡十分解膩透亮,特別適合搭配重油香甜的廣式或蘇式月餅,特別是一些肉餡的月餅。

普洱厚重的味道很好地包容甜度高和偏油的月餅,使得它們在入口後不那麼的甜膩,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味覺提升。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中秋吃月餅的食俗始於何時?

​普洱茶有消滯功效,幾口下肚,飢餓感便會襲來,這時一小塊高糖分的月餅入口,能給脣齒和胃口帶來極大地安慰和滿足。

紅 茶

紅茶的味道沒有普洱濃郁,卻要比綠茶更加厚重,加上紅茶的甘甜滋味和暖胃功效,特別時候搭配新派月餅,比如蔓越莓餡的法式月餅,或是冰淇淋月餅。

此外,因昔日歐洲流行飲紅茶的緣故,今天以紅茶配以西式月餅,中西結合的味道體驗,為吃月餅的過程帶來更多情趣,不失為賞月聊天時的一個新選擇。

大麥茶

大麥茶是近些年從日韓流行起來的茶品,用熱水沖泡炒熟後的大麥粒而成。大麥茶自然古樸、色澤溫暖,濃濃的麥香後面深藏這鄉野氣息。與之相配的,唯有同樣古樸的老味五仁月餅。

五仁月餅今天被很多人嗤之以鼻,更多是加入了青紅絲、冬瓜蜜餞等奇葩食材,吃起來非常彆扭,完全是去了五仁餡“香脆”的感覺。

其實,傳統的五仁月餅,只有核桃、瓜子、花生、芝麻、豬油、冰糖等最質樸的食材,且麵皮為酥皮,口感更酥脆,吃起來味道更和諧,與大麥茶堪稱絕配。

我是專注飲食寫作的“德龍蘇”,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並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