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偏關縣歷史由來

黃河 明朝 北魏 林湖 一民說 2017-05-18

偏關縣古稱林湖、始稱偏頭關、偏頭寨,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清改稱偏關縣。偏關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邊陲,處於黃河南流入晉的交匯處。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於神池、朔州兩縣(市)毗鄰。縣境東西長60千米,南北寬58 千米,全縣總面積1682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04年)。

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偏關為“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

偏關縣的由來,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 “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 又據《偏關縣誌》,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

山西忻州偏關縣歷史由來

五代北漢乾佑四年(951年), 劉崇在晉陽稱帝時於韓光嶺(今偏關城東一里處的山樑上)建立偏頭寨。

北漢天會元年(957年)北漢王劉鈞繼而在原址擴展建寨,寨為土夯高牆。偏頭寨東靠雙鳳山,西俯關河川,“地控西北,為守城之權輿 ”。又西距黃河20裡,楊繼業、楊延昭與契丹征戰於雁門、偏頭一帶。楊家將在這塊土地上兵來將往,浴血疆場,威鎮三關,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世代佳話。

遼於今縣境東部置寧邊州,屬西南招討司。

金正隆三年(1158)析置寧邊縣為州治。元至元四年(1338)廢。明成化二年(1466)置偏頭關千戶所,治今城關,屬太原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偏關縣,屬寧武府。民國初年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

山西忻州偏關縣歷史由來

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偏頭寨為偏頭關,設置武節將軍樞密院判守禦此關。從此,偏頭關於寧武關、雁門關合稱長城外三關。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河南右丞相魏賽因不花移鎮偏頭關。

明代長城設九邊重鎮防守,其中太原鎮又稱山西鎮駐防偏頭關,管轄的長城西起保德,東達黃榆嶺(今山西和順縣),全長800公里。其中在偏關境內分大邊、二邊、三邊、四邊、黃河邊,內邊計六條長城,再加北魏長城、北齊長城,總長500公里。

1949年屬興縣專區。1952年屬忻縣專區。1958年廢入河曲縣。1960年復置,屬晉北專區。1961年復屬忻縣專區。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屬忻州地區。2000年屬地級忻州市。2000年屬忻州市。

山西忻州偏關縣歷史由來

1997年,偏關縣轄4鎮11鄉:城關鎮、老營鎮、天峰坪鎮、萬家寨鎮、水泉鄉、陳家營鄉、樓溝鄉、南堡子鄉、窯頭鄉、馬家埝鄉、黃龍池鄉、教兒墕鄉、尚峪鄉、曹家村鄉、大石窊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偏關縣總人口112324人,其中:城關鎮37595人,天峰坪鎮9083人,老營鎮7069人,萬家寨鎮6346人,窯頭鄉9004人,大石窪鄉3541人,樓溝鄉6006人,曹家村鄉3951人,尚峪鄉4651人,南堡子鄉4773人,教兒埝鄉1210人,水泉鄉5173人,陳家營鄉7055人,馬家埝鄉2373人,黃龍池鄉4494人。

2001年區劃調整後,全縣轄4個鎮、6個鄉:新關鎮、天峰坪鎮、老營鎮、萬家寨鎮、窯頭鄉、樓溝鄉、尚峪鄉、南堡子鄉、水泉鄉、陳家營鄉。縣政府駐新關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