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

美國人比爾.波特寫了一本書《空谷幽蘭》。讀了這本書,很多人才知道:在西安往南50公里的終南山裡,生活著5000多個隱士。他們逃離喧囂汙染的都市,每天過著清風明月、崇道供佛、漁樵耕讀的生活。隱士生活,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高士、清流官員最嚮往的人生境界。我的先祖王摩詰,就是隱居在終南山裡,陸續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近日,我到太行深處的山西沁水旅行,突然發現:沁河兩岸,竟然是歷代詩畫大家、高官鉅富爭相隱居的神仙之地。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高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多有幾個要素一曰風水。背靠大山,左青龍右白虎,對面九龍伏地,腳下泉水淙淙。沁水,東倚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東西谷地綿延上百公里,溝壑眾多,林泉茂密。大大小小數百條山谷,多是三臺環抱的上風上水之地。二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晉高原,荒山荒坡遍地,十年九旱,雨水匱乏,山泉乾涸。沁水卻是一個例外,大山大嶺,森林茂密,奇花異樹,村村有泉,山山有溪。仁者喜太行絕壁,峰巖如畫。智者悅林間飛瀑,山泉清溪,洗塵,洗面,洗心。三曰交通便利,往來通達。開門,數百里外,便是長安、洛陽、汴京、晉陽、鄴城。關門,一窗風景,一壺天地,一簾幽夢,自得其樂。四曰氣候宜人。夏無酷暑,芳草遍地,清風徐來,披衣入睡。冬無嚴寒,雖白雪壓青松,但翠色依然,流泉冒煙,兔往豕來,古寺梵鍾,田園詩畫,妙不可言。此沁水四勝,蓋自古高人隱居必選焉。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第一個到沁水隱居的仙人是荊浩。荊浩,對一些人來說都很陌生,但對許多學過書畫的人來說,那是高山仰止的書畫大師。在五代兩宋,荊浩名聲絲毫不亞於今日之張大千、齊白石,他是北派山水畫的一代宗師。生於唐末的荊浩,雖然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黃巢起義的動盪,摧毀了大唐,朱溫代之為大梁。文人荊浩回到了故鄉沁水,隱居在太行洪谷之中,自號洪穀子。餐清風明月,宿板岩深洞,交山叟耕樵,覓野林飛泉。十數年下來,創作一批大山大水,開圖千里之作,尤以《匡廬圖》為最。名為匡廬,實為沁之山水。一峰一石,一樹一寺,一泉一瀑,今訪洪谷,猶能見之。荊浩之作,以“有筆有墨,水暈華章,氣韻高古"著稱。其影響,開宗立派,提振兩宋畫風。時至今日,歐美,臺灣,故宮均以收藏荊浩之作而自誇。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明代初年,在外作官的柳氏,看中了沁水鹿臺山下的風水寶地,在此大起樓院,倚山而居。門第落成,上書"河東世澤”,並將此地命名為西文興村。人們才知,隱居在此的柳氏,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後裔。柳氏從西而來,以文興業,不宣門庭。後世又出了柳遇春、柳茂中等諸多人物。官府賜匾“青雲接武”、“丹桂流芳”。柳氏代代枝繁葉茂,到晚明時,柳氏院落已擴展為山中紫禁,豪華氣派,非比尋常。特別是入清之後,柳氏再次勃興,以鹽銅之利,富甲天下。柳氏民居,名為山居,實為山中江南,出門鬆雲成畫,入則煙雨雕樓。五十餘戶,二百多人,就在這山林之中平安隱逸了十七八代,綿延至今。一代大師柳宗元之後,今雖為山民,不識風物,但平安吉祥的歲月,沉澱在一棟一棟的古院陳樓之中。半山仙居。把動亂和災難,擋在了大門之外。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沿沁水縣城東行百餘里,沁河岸邊有兩處大型古堡,分別是湘峪古堡和竇莊古堡。外有金水河,形似紫禁城,裡面佈滿了大大小小几百間房屋,有院落,牌樓,私塾,道觀,店鋪,祠堂甚至還有糧庫,藏兵洞等等諸多設施。湘峪古堡主人姓孫,兄弟數人皆卿相,歸隱之後,將紫禁城複製到了鄉村。竇莊古堡主人姓張,也是晚明的一方諸侯,將北京城微縮成古堡,複製在了沁河邊上,時人稱之“小北京”。

我們漫步頤和園,發現當年乾隆對江南風景難以釋懷,於是在昆明湖畔複製了蘇州街。明清之際的權貴卿相,雖然隱居到了晉東南沁水歷山中,但對北京和紫禁城的深深眷戀,同樣難以割捨,複製到了鄉村。一家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囗人,雖然遠在深山,但生活宛若皇城皇宮,悠然自樂。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沁河邊上有個尉遲村,傳說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此隱居。近代以來,這裡出了個大人物,這就是人民藝術家趙樹理。他創作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等作品,風靡全囯,無人不知。踏進趙樹理故居,邑人介紹:趙樹理先祖,也是明代遷居到這裡,現存的老房子,基本上保留著明清風貌。由此看來,明清之際,很多神仙人物都選擇到沁水來隱居,一方面躲避戰亂,一方面追求耕讀傳家的隱逸生活。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在沁水期間,我們一行數人專門徒步走了半天,親身體驗了一下書畫大師荊浩隱居的太行洪谷。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早上九點,我們乘車攀上了歷山山頂的龍王廟。從這裡鑽入了深山老林,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順勢而下。陪同的當地人,出發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條柺杖。開始,年輕氣盛的我,認為這是累贅,毫無必要。走了大半天,體力消耗過大,身體難以平衡,若無柺杖支撐,說不定早就掉進深山澗谷裡去了。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茂林蔽日,山花爛漫,野草叢生。林外豔陽高照,群峰錯落有致。林中陰氣襲人,露水溼滑,泥濘難行。羊腸小道,平日過往皆為獵戶採藥人,偶爾有驢友踏跡遺留的路標,沿途絕壁橫生,巨石嶙峋,其上偶有巖畫塗鴉之作,平添諸多野趣。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京津商市,多售太行崖柏,色白骨潤,奇形怪狀,價值不菲。洪谷深處,遍地崖柏,鮮活蔥綠,狀不可名,更有甚者,上生蘑菇異菌,花開五色,香氣溢人。採藥人喜五色子,形如葡萄,亦紅亦粉,嬌豔可人。隨行文友,紛紛拍照以紀之。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中多深洞奇穴。諸友遇一大洞。高數十尺,深不可測。內有清泉奔出,洞前聚成一池清潭。當時,一條花蛇在潭前汲水,發覺有人闖入,立刻遁入樹叢,逃之夭夭。眾友仗人多勢眾,闖入花蛇隱逸之洞口,汲清泉飲之,倍覺甘甜。入深洞窺探,陰風襲來,甚為涼爽。觀遠處絕壁,若天然門石,立於深谷兩側。衝密林深處狂吼,偶有采藥人隱隱和之,頓覺天地之幽,山林之美,泉溪之清,心曠神怡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廬山有三疊泉名世。太行洪谷中,竟有一水飛流,形成十三泉十三潭。俱在深山大谷中,兩岸絕壁,不可攀爬,只可遠觀也。最後一瀑一潭,接近平地,方能近賞。一瀑一潭,一動一靜,一白一綠,一飛一收,一瀉一聚。鷹鳥驚歎,虎豹屏息。山人熟視,不以為奇。而眾友皆塵世前來,黃土溝壑中絕少見此種江南神韻之飛泉,或駐足,或拍照,或激賞,或動情,或驚魂……邑人云:不遠處,有草屋數間,蓋荊浩仙居之所也。

眾人魂魄俱已被流泉飛瀑奪去,而忘之荊浩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午後至南陽村,出太行洪谷,又入塵世。鄉友已備好農家土飯,諸友頓感飢腸轆轆,狼呑虎咽,大快朵頤。倍覺塵世之福也。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太行沁水,真神仙洞府,神居之所也。

臨別前夜,眾友揮毫潑墨,為荊浩故里,趙樹理家鄉畫景抒懷,寫字留意,是為“文化名家沁水行”筆會。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己亥初秋 東湖居士書於京華。

注:特別感謝山西沁水任彩虹縣長,韓海亮副縣長及諸友給我們提供此次難得的參訪機會。千里太行山,最美是沁水。祝福你們。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山西沁水:一個神仙隱居的地方

作者:東湖居士 來源:太原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