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黃河,全長5400多公里,僅在山西境內就達900公里,也是山西、陝西和內蒙古部分地區的分界河,起點就在山西偏關縣的老牛灣村,獨特的地理位置也促成它成為明長城在山西段的起點。黃河與長城在這裡交匯,最終孕育了老牛灣獨特而閃亮的自然、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成就了山西偏關旅遊明珠的地位。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黃河邊的老牛灣堡

老牛灣距偏關縣城45公里,是山西第一個迎接黃河入門的地方,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鄂爾多斯市郊區隔河相望,名符其實的雞鳴聞三縣。當滾滾黃河洶湧而來,將這片黃土高原深深切開,形成黃河峽谷的時候,它只是不毛之地。當內外關界線形成的時候,才開始修城建堡、開荒屯兵。遙想當年,隔河對峙、刀光劍影大概就是它最初的模樣。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黃河入晉第一灣

——遠去的軍事城堡

據史料記載,最先在這裡駐軍安營的是三國曹操。為了統一北方、抵禦外族,他策馬揚鞭揮軍北上,第一個憑藉黃河天險構築了首道屏障——藩籬長城,蒼涼荒蕪的老牛灣才開始有了些許帶著軍事氣息的人煙。

千年後的明洪武二年,從洪桐大槐樹遷來第一批呂姓移民,百年後的成化三年,總兵王璽在此築牆,崇禎九年(1636),兵備盧友竹建老牛灣堡:週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老牛灣建設開始有了規模。到清朝中期,軍事廢弛以後,人口激增,加上此處黃河雖處峽谷地段,但幾個連續大回環讓黃河水流勢漸緩,竟然造就了一個天然的優良渡口,最繁盛的時候,每天商船近40艘,商鋪百家。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村黃河邊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崇禎9年建造的軍事城堡——望河樓

500年滄桑已過,刀光劍影早已湮滅在塵埃之中,原有的建築歷經風雨催蝕,破敗不堪,但仍有舊跡可尋:城堡最北端的“望河樓”全身牆磚雖剝離殆盡,仍昂首屹立於黃河岸邊,400平米的袖珍甕城雜草叢生、500米的環堡城牆也是殘垣斷壁,卻都以清晰的輪廓昭示世人,黃河水雖滔滔南去,但老牛堡的功績不容忘記。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村最小的奶奶廟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殘垣斷壁的老牛灣古甕城

如今,往日發達的船運商業已遠去不返,這裡又成了人們訪古探幽的勝地。一座座烽堡、一排排石房、一段段土牆、一條條老巷總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遊人在穿梭,思想在穿越,遇到疑惑的時候,還有村民用極難懂的方言耐心細講,協助你的思維自由飛翔。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在老牛灣堡訪古探幽的遊客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黃河邊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遊客穿梭在石頭村裡

長城與黃河的握手

站在黃河邊的“望河樓”向東北看,作為山西內蒙分界河的支流旁,有一段並不顯眼的百米長、不到2米高的土牆,這就是山西明長城的起點,雖然牆磚蕩然無存,雖然不再巍峨雄壯,但毫不影響人們對它的滔滔敬仰。原本,長城與黃河之間還有數百米距離,但下游十公里處的萬家寨水利工程建好以後,上游水位大幅度升高,黃河水在這裡倒灌形成的支流直逼長城身前,才讓這兩隻文化的大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創造了又一起人類改造自然形成的地理、文化奇觀。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裡黃河與長城握手處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裡殘存的明長城

黃河在這裡向長城打個招呼後,旋即一路向南,在峽谷內石灰岩壁的阻擋下,連續幾個180度沖刷、迴轉,竟鬼斧神工般造就了千里黃河上最著名的天然陰陽圖——乾坤灣,成就了天下聞名的“黃河第一灣”美譽,不得不讓人感慨:黃河如此多嬌,引無數名家竟折腰。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天下黃河第一灣——乾坤灣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乾坤灣

此刻,老牛灣的長城也沒閒著,以此為起點,一支蜿蜒向北連綿不絕,構成最壯觀的萬里長城,另一支則尾隨黃河向南繼續前進近百公里,越過明宣德4年修建的樺林屯兵堡,在山西河曲縣再次與黃河握手,並越過黃河一路向北,去完成它浩蕩的歷史使命。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堡裡的信天游

老牛灣既然地處黃土高原,自然少不了黃土高原上典型的民居窯洞,只是這裡的窯洞與其他地方的土窯洞不同,它就是被稱為“偏關十大怪”之一的老牛灣石頭房。漫步老牛灣堡一週,所看到的窯洞房屋全部就地取石而建,這種石頭窯洞與傳統土窯一樣冬暖夏涼,而且更結實、安全。只是堡內的窯洞用於居住的不多,除了一些廟觀外,更多的用於文博展示、手工作坊、民俗表演。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的石頭窯洞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住在石頭窯洞裡的老牛灣村民夫婦

“熱個騰騰的鍋裡攪稠稀,你要是願意咱一搭搭裡。。。。。。”在老牛灣裡,總會被陣陣嗩吶聲中高亮的山陝民歌吸引。石頭院子裡,民俗表演隊的後生被客人們熱情掌聲攔的謝不了幕,一首又一首高亢的信天游便在黃河上空飄蕩,隨著千溝萬壑連綿起伏。村裡一些老人有時也會隨著心情和著嗩吶聲高吼幾聲,原生態的唱腔直蕩心胸。也許,他們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著,用那悲壯、恢宏的嗓子喊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這片黃土地深深的熱愛。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高唱山陝民歌的帥哥

山西偏關古村:黃河長城的文化交匯點,邊塞對峙中的500年發展

老牛灣遺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