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街辦東北角,在周文王開闢的靈沼遺址北岸,是靈沼遺址人文歷史最為厚重,也是民間故事傳說頗多的一個古老村莊。

村子不大,只有三個村民小組,村民只有千人。據民間流傳和《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靈沼闢池之隔,一北一南兩個村莊,董村先於定居在辟雍島上的長安靈沼街辦海子村,因位於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關係。周文王宗廟厚土高居,位於靈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規模之大,風水之高,被人們千百年傳承,認定為周宗文王祖廟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後裔和地方官員堅持前來祭祀謁拜。曾經老人見證,所見所聞,民國初年,還有陝西官員攜地方官員前來祭祀謁拜。

相傳,在歷史長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託,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廟祭祀活動,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輪流組織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屬長安所轄,北海子屬戶縣所轄。每年戶縣比較重視,支持較大,錢糧撥款調運及時,北海子董理有條不紊,受到好評。陝西主政發文,每年文王宗廟祭祀活動,全權交由北海子董理負責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兩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時的香火都是指派專人輪流值班接待,一代人傳一代人,虔誠地守護著。北海子以此為榮,成了董理文王宗廟祭祀專業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廟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街辦東北角,在周文王開闢的靈沼遺址北岸,是靈沼遺址人文歷史最為厚重,也是民間故事傳說頗多的一個古老村莊。

村子不大,只有三個村民小組,村民只有千人。據民間流傳和《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靈沼闢池之隔,一北一南兩個村莊,董村先於定居在辟雍島上的長安靈沼街辦海子村,因位於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關係。周文王宗廟厚土高居,位於靈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規模之大,風水之高,被人們千百年傳承,認定為周宗文王祖廟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後裔和地方官員堅持前來祭祀謁拜。曾經老人見證,所見所聞,民國初年,還有陝西官員攜地方官員前來祭祀謁拜。

相傳,在歷史長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託,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廟祭祀活動,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輪流組織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屬長安所轄,北海子屬戶縣所轄。每年戶縣比較重視,支持較大,錢糧撥款調運及時,北海子董理有條不紊,受到好評。陝西主政發文,每年文王宗廟祭祀活動,全權交由北海子董理負責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兩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時的香火都是指派專人輪流值班接待,一代人傳一代人,虔誠地守護著。北海子以此為榮,成了董理文王宗廟祭祀專業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清乾隆《戶縣誌》:“董村,一名海子,即靈沼故址。有文王廟。”周文王建豐邑之初,統籌靈臺、靈囿、靈沼,推《易經·八卦》高採風水,祭祀先祖所修。文王逝世,周武王伐商成功建鎬京,追認其父為周文王,增建廟宇牌位,全稱應為“周文王宗祠廟”,後人簡以順口,人云亦云,易稱“文王廟”。

歷史上文王宗廟規模宏大,規格之高。據傳,佔地近百畝,碑石四十六通,廟宇建築一百幾十間,明朝洪武年間,周文王宗廟曾進行大規模修葺重建 。

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目前,學者考證沒有定論,西周王室經歷了五廟、六廟、七廟、到九廟的動態演變過程,所以,有學者提出豐京宗廟為多廟動態過程的觀點。從流傳和遺蹟規模看,靈沼周文王宗廟是多廟建築群。清毅皇初,同治元年(1862),文王宗廟毀於戰火。在遺址偏東位置,倖存一五間廟宇,雖焦木斷樑,破爛不堪,經後人就地重修保存下來,後毀於建國初。

文王廟遺址建國前後,殘垣斷壁,荊棘滿崗,瓦礫成堆,雜草樅生,非踏足之地,是前人崇拜周文王,勿擾先聖的真實遺留。公社化後,由於文王廟遺址高地,土資源豐厚,最早建磚瓦窯取土,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度下降3—4米。農業學大寨,“敢叫沼池變良田”,文王宗廟遺址前,轟轟烈烈掀起取土填池造田運動,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地再次大面積下降。雖幾經劫難,現遺址與靈沼池仍顯巨大落差,高臺橫斷面,仍被鑑別是別處移土聚高而成,可知巍峨的周文王宗廟群,當初居高而陽,雄視靈沼的莊嚴與肅穆。鎬京雖為朝政中心,但豐京靈沼辟雍、宗廟從“禮制”上高於鎬京,因而豐鎬並稱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靈沼辟雍宗廟—-宗周王朝國家祭祀的重地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街辦東北角,在周文王開闢的靈沼遺址北岸,是靈沼遺址人文歷史最為厚重,也是民間故事傳說頗多的一個古老村莊。

村子不大,只有三個村民小組,村民只有千人。據民間流傳和《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靈沼闢池之隔,一北一南兩個村莊,董村先於定居在辟雍島上的長安靈沼街辦海子村,因位於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關係。周文王宗廟厚土高居,位於靈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規模之大,風水之高,被人們千百年傳承,認定為周宗文王祖廟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後裔和地方官員堅持前來祭祀謁拜。曾經老人見證,所見所聞,民國初年,還有陝西官員攜地方官員前來祭祀謁拜。

相傳,在歷史長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託,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廟祭祀活動,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輪流組織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屬長安所轄,北海子屬戶縣所轄。每年戶縣比較重視,支持較大,錢糧撥款調運及時,北海子董理有條不紊,受到好評。陝西主政發文,每年文王宗廟祭祀活動,全權交由北海子董理負責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兩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時的香火都是指派專人輪流值班接待,一代人傳一代人,虔誠地守護著。北海子以此為榮,成了董理文王宗廟祭祀專業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清乾隆《戶縣誌》:“董村,一名海子,即靈沼故址。有文王廟。”周文王建豐邑之初,統籌靈臺、靈囿、靈沼,推《易經·八卦》高採風水,祭祀先祖所修。文王逝世,周武王伐商成功建鎬京,追認其父為周文王,增建廟宇牌位,全稱應為“周文王宗祠廟”,後人簡以順口,人云亦云,易稱“文王廟”。

歷史上文王宗廟規模宏大,規格之高。據傳,佔地近百畝,碑石四十六通,廟宇建築一百幾十間,明朝洪武年間,周文王宗廟曾進行大規模修葺重建 。

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目前,學者考證沒有定論,西周王室經歷了五廟、六廟、七廟、到九廟的動態演變過程,所以,有學者提出豐京宗廟為多廟動態過程的觀點。從流傳和遺蹟規模看,靈沼周文王宗廟是多廟建築群。清毅皇初,同治元年(1862),文王宗廟毀於戰火。在遺址偏東位置,倖存一五間廟宇,雖焦木斷樑,破爛不堪,經後人就地重修保存下來,後毀於建國初。

文王廟遺址建國前後,殘垣斷壁,荊棘滿崗,瓦礫成堆,雜草樅生,非踏足之地,是前人崇拜周文王,勿擾先聖的真實遺留。公社化後,由於文王廟遺址高地,土資源豐厚,最早建磚瓦窯取土,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度下降3—4米。農業學大寨,“敢叫沼池變良田”,文王宗廟遺址前,轟轟烈烈掀起取土填池造田運動,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地再次大面積下降。雖幾經劫難,現遺址與靈沼池仍顯巨大落差,高臺橫斷面,仍被鑑別是別處移土聚高而成,可知巍峨的周文王宗廟群,當初居高而陽,雄視靈沼的莊嚴與肅穆。鎬京雖為朝政中心,但豐京靈沼辟雍、宗廟從“禮制”上高於鎬京,因而豐鎬並稱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靈沼辟雍宗廟—-宗周王朝國家祭祀的重地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祭祀與戰爭決策古來大事。《詩·大雅·雲漢》:“自郊徂(cu)宮,上下奠瘞(yi)”。可知周人祭祀於南郊,祭天於靈臺,法天祭地於辟雍,祭祖於宗廟。《詩經·大雅》多為祭祀的禮樂而作。

學者李連成做過統計,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中晚期,有二十多出土青銅器涉及到周王自鎬京到豐京,有祭祀、策命、辟雍、王乘於舟、大池、闢池、溼宮、學宮、射宮,澤宮等金文記載。

《禮記·禮器》載:“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如《雝錄》載:“武王繼文,雖改邑於鎬,而豐宮原不移徙,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類,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於宗廟,不敢專也。”

《祭義》載:“祭之日,君宰牲,既入廟門,麗予碑。”射牲,是天子在祭宗廟之前親射,後由有司宰之,彰顯對天地神靈的尊敬。祭祀大典,祭天祭地是天子的權利,而宗廟不但是周王室成員祭祖場所,也是舉行國家大典,宣佈鎬京之朝重大決策,策命朝臣封侯的場所。而靈沼、辟雍,宗廟於一地,彰顯了豐京禮制之高,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功能完備,氣場宏大的祭祀重地。

靈沼(闕臺)鳳凰臺

靈沼鳳凰臺,一臺在文王宗廟後邊偏東,一臺在村東王母廟地方,兩臺對稱,相距約百米許,下面呈四方形夯土臺,四邊各十多米,經歲月風雨上邊已成不規則圓土圪墶,高約十多米。自古周圍村子有四種叫法:鳳凰臺、鳳凰架、闕(que)臺、墩臺。為什麼叫鳳凰臺?據流傳,西周時兩臺上邊各有青銅所鑄,造型精美的金鳳凰。是“成宮”、“康宮”、“豐宮”面對靈沼辟雍的“闕臺”,西周滅亡,兩隻金鳳凰再也沒了下落。東邊闕臺,毀於清末民初建王母廟,坐落巧借臺基高土;村西臺基約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所以後人又戲謔“董村鳳凰單展翅”。

周赧王斬龍脈傳說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街辦東北角,在周文王開闢的靈沼遺址北岸,是靈沼遺址人文歷史最為厚重,也是民間故事傳說頗多的一個古老村莊。

村子不大,只有三個村民小組,村民只有千人。據民間流傳和《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靈沼闢池之隔,一北一南兩個村莊,董村先於定居在辟雍島上的長安靈沼街辦海子村,因位於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關係。周文王宗廟厚土高居,位於靈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規模之大,風水之高,被人們千百年傳承,認定為周宗文王祖廟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後裔和地方官員堅持前來祭祀謁拜。曾經老人見證,所見所聞,民國初年,還有陝西官員攜地方官員前來祭祀謁拜。

相傳,在歷史長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託,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廟祭祀活動,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輪流組織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屬長安所轄,北海子屬戶縣所轄。每年戶縣比較重視,支持較大,錢糧撥款調運及時,北海子董理有條不紊,受到好評。陝西主政發文,每年文王宗廟祭祀活動,全權交由北海子董理負責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兩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時的香火都是指派專人輪流值班接待,一代人傳一代人,虔誠地守護著。北海子以此為榮,成了董理文王宗廟祭祀專業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清乾隆《戶縣誌》:“董村,一名海子,即靈沼故址。有文王廟。”周文王建豐邑之初,統籌靈臺、靈囿、靈沼,推《易經·八卦》高採風水,祭祀先祖所修。文王逝世,周武王伐商成功建鎬京,追認其父為周文王,增建廟宇牌位,全稱應為“周文王宗祠廟”,後人簡以順口,人云亦云,易稱“文王廟”。

歷史上文王宗廟規模宏大,規格之高。據傳,佔地近百畝,碑石四十六通,廟宇建築一百幾十間,明朝洪武年間,周文王宗廟曾進行大規模修葺重建 。

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目前,學者考證沒有定論,西周王室經歷了五廟、六廟、七廟、到九廟的動態演變過程,所以,有學者提出豐京宗廟為多廟動態過程的觀點。從流傳和遺蹟規模看,靈沼周文王宗廟是多廟建築群。清毅皇初,同治元年(1862),文王宗廟毀於戰火。在遺址偏東位置,倖存一五間廟宇,雖焦木斷樑,破爛不堪,經後人就地重修保存下來,後毀於建國初。

文王廟遺址建國前後,殘垣斷壁,荊棘滿崗,瓦礫成堆,雜草樅生,非踏足之地,是前人崇拜周文王,勿擾先聖的真實遺留。公社化後,由於文王廟遺址高地,土資源豐厚,最早建磚瓦窯取土,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度下降3—4米。農業學大寨,“敢叫沼池變良田”,文王宗廟遺址前,轟轟烈烈掀起取土填池造田運動,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地再次大面積下降。雖幾經劫難,現遺址與靈沼池仍顯巨大落差,高臺橫斷面,仍被鑑別是別處移土聚高而成,可知巍峨的周文王宗廟群,當初居高而陽,雄視靈沼的莊嚴與肅穆。鎬京雖為朝政中心,但豐京靈沼辟雍、宗廟從“禮制”上高於鎬京,因而豐鎬並稱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靈沼辟雍宗廟—-宗周王朝國家祭祀的重地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祭祀與戰爭決策古來大事。《詩·大雅·雲漢》:“自郊徂(cu)宮,上下奠瘞(yi)”。可知周人祭祀於南郊,祭天於靈臺,法天祭地於辟雍,祭祖於宗廟。《詩經·大雅》多為祭祀的禮樂而作。

學者李連成做過統計,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中晚期,有二十多出土青銅器涉及到周王自鎬京到豐京,有祭祀、策命、辟雍、王乘於舟、大池、闢池、溼宮、學宮、射宮,澤宮等金文記載。

《禮記·禮器》載:“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如《雝錄》載:“武王繼文,雖改邑於鎬,而豐宮原不移徙,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類,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於宗廟,不敢專也。”

《祭義》載:“祭之日,君宰牲,既入廟門,麗予碑。”射牲,是天子在祭宗廟之前親射,後由有司宰之,彰顯對天地神靈的尊敬。祭祀大典,祭天祭地是天子的權利,而宗廟不但是周王室成員祭祖場所,也是舉行國家大典,宣佈鎬京之朝重大決策,策命朝臣封侯的場所。而靈沼、辟雍,宗廟於一地,彰顯了豐京禮制之高,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功能完備,氣場宏大的祭祀重地。

靈沼(闕臺)鳳凰臺

靈沼鳳凰臺,一臺在文王宗廟後邊偏東,一臺在村東王母廟地方,兩臺對稱,相距約百米許,下面呈四方形夯土臺,四邊各十多米,經歲月風雨上邊已成不規則圓土圪墶,高約十多米。自古周圍村子有四種叫法:鳳凰臺、鳳凰架、闕(que)臺、墩臺。為什麼叫鳳凰臺?據流傳,西周時兩臺上邊各有青銅所鑄,造型精美的金鳳凰。是“成宮”、“康宮”、“豐宮”面對靈沼辟雍的“闕臺”,西周滅亡,兩隻金鳳凰再也沒了下落。東邊闕臺,毀於清末民初建王母廟,坐落巧借臺基高土;村西臺基約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所以後人又戲謔“董村鳳凰單展翅”。

周赧王斬龍脈傳說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周文王宗廟遺址後邊百米左右,有一段深深地“溝漕路”,也叫“深道路”,邊緣低處深有一米多,高處深在三四米不等,底寬兩米左右不等,傳說是周赧王斬龍脈所留。

周赧王是東周最後一位天子,戰國後期,秦昭王時,強大的秦國已經逼近東周洛邑,周赧王採納了聯合抗秦的策略,向各諸侯國發出聯合抗秦的號令,並向富戶借錢作為軍餉,但響應的寥寥無幾,聯合攻秦很快失敗。周赧王以天子名義向秦國獻上土地人口,秦昭王採納了秦相建議,讓周赧王自斷周祖龍脈,無奈周赧王在監督下來到靈沼祖廟,尊旨在宗廟後到鳳凰臺前劃了一條線。周赧王爬跪在宗廟前嚎啕大哭,戰敗被俘的兵卒五六百人,晝夜輪作,整整二十一天挖了一條二里長的深溝,斷了先祖龍脈。周赧王得以回到洛邑,面對討債主,周赧王跑到高臺上,以死威脅,給中國留下“債臺高築”的成語故事,不久周赧王在奇恥大辱的鬱憤中死去。

乾隆年,有武當名道士來文王宗廟拜謁,看到靈沼有失陰陽,周廟龍脈被斷,不知其中原委,祭拜完畢,在廟牆留下一首打油詩:“縱觀神池陰水多,不見陽水起浪波。周嗣群巍斷厚土,香火無補鑄大錯。千里迢迢慕名地,不知誰為誰人作?聖賢風水有周易,貧道不解其中意。”

戶縣十二景之“靈沼瑞蓮”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街辦東北角,在周文王開闢的靈沼遺址北岸,是靈沼遺址人文歷史最為厚重,也是民間故事傳說頗多的一個古老村莊。

村子不大,只有三個村民小組,村民只有千人。據民間流傳和《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靈沼闢池之隔,一北一南兩個村莊,董村先於定居在辟雍島上的長安靈沼街辦海子村,因位於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關係。周文王宗廟厚土高居,位於靈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規模之大,風水之高,被人們千百年傳承,認定為周宗文王祖廟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後裔和地方官員堅持前來祭祀謁拜。曾經老人見證,所見所聞,民國初年,還有陝西官員攜地方官員前來祭祀謁拜。

相傳,在歷史長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託,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廟祭祀活動,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輪流組織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屬長安所轄,北海子屬戶縣所轄。每年戶縣比較重視,支持較大,錢糧撥款調運及時,北海子董理有條不紊,受到好評。陝西主政發文,每年文王宗廟祭祀活動,全權交由北海子董理負責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兩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時的香火都是指派專人輪流值班接待,一代人傳一代人,虔誠地守護著。北海子以此為榮,成了董理文王宗廟祭祀專業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清乾隆《戶縣誌》:“董村,一名海子,即靈沼故址。有文王廟。”周文王建豐邑之初,統籌靈臺、靈囿、靈沼,推《易經·八卦》高採風水,祭祀先祖所修。文王逝世,周武王伐商成功建鎬京,追認其父為周文王,增建廟宇牌位,全稱應為“周文王宗祠廟”,後人簡以順口,人云亦云,易稱“文王廟”。

歷史上文王宗廟規模宏大,規格之高。據傳,佔地近百畝,碑石四十六通,廟宇建築一百幾十間,明朝洪武年間,周文王宗廟曾進行大規模修葺重建 。

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目前,學者考證沒有定論,西周王室經歷了五廟、六廟、七廟、到九廟的動態演變過程,所以,有學者提出豐京宗廟為多廟動態過程的觀點。從流傳和遺蹟規模看,靈沼周文王宗廟是多廟建築群。清毅皇初,同治元年(1862),文王宗廟毀於戰火。在遺址偏東位置,倖存一五間廟宇,雖焦木斷樑,破爛不堪,經後人就地重修保存下來,後毀於建國初。

文王廟遺址建國前後,殘垣斷壁,荊棘滿崗,瓦礫成堆,雜草樅生,非踏足之地,是前人崇拜周文王,勿擾先聖的真實遺留。公社化後,由於文王廟遺址高地,土資源豐厚,最早建磚瓦窯取土,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度下降3—4米。農業學大寨,“敢叫沼池變良田”,文王宗廟遺址前,轟轟烈烈掀起取土填池造田運動,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地再次大面積下降。雖幾經劫難,現遺址與靈沼池仍顯巨大落差,高臺橫斷面,仍被鑑別是別處移土聚高而成,可知巍峨的周文王宗廟群,當初居高而陽,雄視靈沼的莊嚴與肅穆。鎬京雖為朝政中心,但豐京靈沼辟雍、宗廟從“禮制”上高於鎬京,因而豐鎬並稱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靈沼辟雍宗廟—-宗周王朝國家祭祀的重地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祭祀與戰爭決策古來大事。《詩·大雅·雲漢》:“自郊徂(cu)宮,上下奠瘞(yi)”。可知周人祭祀於南郊,祭天於靈臺,法天祭地於辟雍,祭祖於宗廟。《詩經·大雅》多為祭祀的禮樂而作。

學者李連成做過統計,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中晚期,有二十多出土青銅器涉及到周王自鎬京到豐京,有祭祀、策命、辟雍、王乘於舟、大池、闢池、溼宮、學宮、射宮,澤宮等金文記載。

《禮記·禮器》載:“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如《雝錄》載:“武王繼文,雖改邑於鎬,而豐宮原不移徙,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類,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於宗廟,不敢專也。”

《祭義》載:“祭之日,君宰牲,既入廟門,麗予碑。”射牲,是天子在祭宗廟之前親射,後由有司宰之,彰顯對天地神靈的尊敬。祭祀大典,祭天祭地是天子的權利,而宗廟不但是周王室成員祭祖場所,也是舉行國家大典,宣佈鎬京之朝重大決策,策命朝臣封侯的場所。而靈沼、辟雍,宗廟於一地,彰顯了豐京禮制之高,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功能完備,氣場宏大的祭祀重地。

靈沼(闕臺)鳳凰臺

靈沼鳳凰臺,一臺在文王宗廟後邊偏東,一臺在村東王母廟地方,兩臺對稱,相距約百米許,下面呈四方形夯土臺,四邊各十多米,經歲月風雨上邊已成不規則圓土圪墶,高約十多米。自古周圍村子有四種叫法:鳳凰臺、鳳凰架、闕(que)臺、墩臺。為什麼叫鳳凰臺?據流傳,西周時兩臺上邊各有青銅所鑄,造型精美的金鳳凰。是“成宮”、“康宮”、“豐宮”面對靈沼辟雍的“闕臺”,西周滅亡,兩隻金鳳凰再也沒了下落。東邊闕臺,毀於清末民初建王母廟,坐落巧借臺基高土;村西臺基約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所以後人又戲謔“董村鳳凰單展翅”。

周赧王斬龍脈傳說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周文王宗廟遺址後邊百米左右,有一段深深地“溝漕路”,也叫“深道路”,邊緣低處深有一米多,高處深在三四米不等,底寬兩米左右不等,傳說是周赧王斬龍脈所留。

周赧王是東周最後一位天子,戰國後期,秦昭王時,強大的秦國已經逼近東周洛邑,周赧王採納了聯合抗秦的策略,向各諸侯國發出聯合抗秦的號令,並向富戶借錢作為軍餉,但響應的寥寥無幾,聯合攻秦很快失敗。周赧王以天子名義向秦國獻上土地人口,秦昭王採納了秦相建議,讓周赧王自斷周祖龍脈,無奈周赧王在監督下來到靈沼祖廟,尊旨在宗廟後到鳳凰臺前劃了一條線。周赧王爬跪在宗廟前嚎啕大哭,戰敗被俘的兵卒五六百人,晝夜輪作,整整二十一天挖了一條二里長的深溝,斷了先祖龍脈。周赧王得以回到洛邑,面對討債主,周赧王跑到高臺上,以死威脅,給中國留下“債臺高築”的成語故事,不久周赧王在奇恥大辱的鬱憤中死去。

乾隆年,有武當名道士來文王宗廟拜謁,看到靈沼有失陰陽,周廟龍脈被斷,不知其中原委,祭拜完畢,在廟牆留下一首打油詩:“縱觀神池陰水多,不見陽水起浪波。周嗣群巍斷厚土,香火無補鑄大錯。千里迢迢慕名地,不知誰為誰人作?聖賢風水有周易,貧道不解其中意。”

戶縣十二景之“靈沼瑞蓮”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傳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戶縣楊家堡楊礪自官道經靈沼,匆匆上魁星樓謁拜進香,那年巧遇靈沼盛蓮黃花。楊礪遂中宋朝第一狀元,引起轟動,故引來“靈沼瑞蓮”遇花必中之說。董村殘碑:“花之盛者,兆為科第,蓮出為瑞”(殘碑年代不可考)。

《戶縣誌》:“靈沼瑞蓮”條載,在戶縣董村,相傳即周文王靈沼故址,俗名海子。昔時有池,種蓮開花,俗以此卜豐年,或士人科第高中先兆,故稱‘瑞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戶縣誌古豐景圖》繪“靈沼瑞蓮”十二景。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旁有靈沼,週數十頃,池中產黃蓮花,然不常見。花盛,則縣士人多科甲者。”

“靈沼瑞蓮”盛名遠播,引來遠近士人瞻蓮,朝謁“魁星樓”,因而“靈沼瑞蓮”不負盛名,傳為關中美景佳話。

靈沼“魁星臺樓”

靈沼“魁星臺樓”,人們簡稱“魁星樓”,位於董村(北海子)偏東闢池中。始建於宋代,原為三丈多高的木質建築。到明萬曆年(1573),久已失修,朽木坍塌,不易修復而重建,改以磚木結構。

有路從岸邊伸向沼池,長約二十多米,寬不足兩米,是唯一徒步“魁星樓”的小道。魁星樓小島約五六分地大小,為人工造島。“魁星樓”座北面南,下面大基座呈四方形,四周寬各三丈多(十多米),高約兩米,青磚砌切,麻石條砌角砌邊;四周約兩米甬道,木護欄繞臺一週;臺基左右兩邊各有九階長石橋石級;正中鑲嵌著一齊胸高的青石碑;鐫刻“魁星臺樓”四個蒼勁的大字,碑前有沙池,供拜謁插香燃燭所用。

高聳的魁星樓,四周寬各約5米;高約15米;青磚縮砌,塔式歇山頂;粗大的方樑;椎卯結構;斗栱疊加;椽桷層高;四角高翹;飛簷凌空;風鈴飄懸。恰似靈沼上空飛翔的天鵝,近看猶如魁星臺上放著玉璽寶印。

魁星樓前面,東西兩側豎立著兩嶟高大碑石,有乾隆年“重修魁星臺樓碑記”,碑文是哪位名人書丹?誰人鐫刻?現在難以考證。單就宋代木質“魁星臺樓”,那絕對是藝術性高超。明萬曆重建的“魁星臺樓”,也是獨具風格的水上建築。

臺上兩扇厚重的朱漆大門,門前平臺向東西各延伸了三級石階。魁星樓共有三層,一樓起間比二、三樓稍高,約有三米多不到四米;樓內順牆旋轉護板樓梯;三層都是木板踩樓;四周拱形護欄窗;扶欄倚窗:“東觀回鶴巨人塔,南望稻香瑞蓮花。西覽聖祠文王廟,北瞻闕臺鳳凰架”。一樓東西兩邊拱形門洞,豎擋著扁形木欄杆,可能為一樓起著採光作用。北邊沒有窗戶,不到一米高的龕臺上,站立著兩米多高,雄渾厚壯圓瞪雙眼,青臉紅髮,濃眉倒豎,面目猙獰可怕的魁星塑像。身軀微微前傾,左腿腳後翻,右腳踩著一隻大神龜,神龜高揚的頭部伸出了高臺。魁星右手握著硃紅粗杆大毛筆,左手託著墨黑硯鬥,寓意“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這大概也是各地魁星大同小異的形象。背後的整面牆上是“藍天北斗七星圖”;兩邊牆上的壁畫,山影綽綽,祥雲仙境;靈水浩渺,松枝婆娑,仙鶴翔舞。

據老支書肖守興和幾位老人經歷,“魁星樓”毀於1958 年,公社化大食堂時期,被當成四舊和封建迷信拆除,遺址在今肖吉娃,肖社娃宅基後邊。據現場觀察,多戶村民宅基,村辦公大樓,都在原靈沼水域上,這輩老人親眼目睹了,靈沼滄海變桑田;“魁星樓”消失的真實歷史。

董村周文化的遺蹟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街辦東北角,在周文王開闢的靈沼遺址北岸,是靈沼遺址人文歷史最為厚重,也是民間故事傳說頗多的一個古老村莊。

村子不大,只有三個村民小組,村民只有千人。據民間流傳和《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靈沼闢池之隔,一北一南兩個村莊,董村先於定居在辟雍島上的長安靈沼街辦海子村,因位於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關係。周文王宗廟厚土高居,位於靈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規模之大,風水之高,被人們千百年傳承,認定為周宗文王祖廟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後裔和地方官員堅持前來祭祀謁拜。曾經老人見證,所見所聞,民國初年,還有陝西官員攜地方官員前來祭祀謁拜。

相傳,在歷史長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託,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廟祭祀活動,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輪流組織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屬長安所轄,北海子屬戶縣所轄。每年戶縣比較重視,支持較大,錢糧撥款調運及時,北海子董理有條不紊,受到好評。陝西主政發文,每年文王宗廟祭祀活動,全權交由北海子董理負責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兩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時的香火都是指派專人輪流值班接待,一代人傳一代人,虔誠地守護著。北海子以此為榮,成了董理文王宗廟祭祀專業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清乾隆《戶縣誌》:“董村,一名海子,即靈沼故址。有文王廟。”周文王建豐邑之初,統籌靈臺、靈囿、靈沼,推《易經·八卦》高採風水,祭祀先祖所修。文王逝世,周武王伐商成功建鎬京,追認其父為周文王,增建廟宇牌位,全稱應為“周文王宗祠廟”,後人簡以順口,人云亦云,易稱“文王廟”。

歷史上文王宗廟規模宏大,規格之高。據傳,佔地近百畝,碑石四十六通,廟宇建築一百幾十間,明朝洪武年間,周文王宗廟曾進行大規模修葺重建 。

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目前,學者考證沒有定論,西周王室經歷了五廟、六廟、七廟、到九廟的動態演變過程,所以,有學者提出豐京宗廟為多廟動態過程的觀點。從流傳和遺蹟規模看,靈沼周文王宗廟是多廟建築群。清毅皇初,同治元年(1862),文王宗廟毀於戰火。在遺址偏東位置,倖存一五間廟宇,雖焦木斷樑,破爛不堪,經後人就地重修保存下來,後毀於建國初。

文王廟遺址建國前後,殘垣斷壁,荊棘滿崗,瓦礫成堆,雜草樅生,非踏足之地,是前人崇拜周文王,勿擾先聖的真實遺留。公社化後,由於文王廟遺址高地,土資源豐厚,最早建磚瓦窯取土,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度下降3—4米。農業學大寨,“敢叫沼池變良田”,文王宗廟遺址前,轟轟烈烈掀起取土填池造田運動,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地再次大面積下降。雖幾經劫難,現遺址與靈沼池仍顯巨大落差,高臺橫斷面,仍被鑑別是別處移土聚高而成,可知巍峨的周文王宗廟群,當初居高而陽,雄視靈沼的莊嚴與肅穆。鎬京雖為朝政中心,但豐京靈沼辟雍、宗廟從“禮制”上高於鎬京,因而豐鎬並稱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靈沼辟雍宗廟—-宗周王朝國家祭祀的重地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祭祀與戰爭決策古來大事。《詩·大雅·雲漢》:“自郊徂(cu)宮,上下奠瘞(yi)”。可知周人祭祀於南郊,祭天於靈臺,法天祭地於辟雍,祭祖於宗廟。《詩經·大雅》多為祭祀的禮樂而作。

學者李連成做過統計,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中晚期,有二十多出土青銅器涉及到周王自鎬京到豐京,有祭祀、策命、辟雍、王乘於舟、大池、闢池、溼宮、學宮、射宮,澤宮等金文記載。

《禮記·禮器》載:“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如《雝錄》載:“武王繼文,雖改邑於鎬,而豐宮原不移徙,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類,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於宗廟,不敢專也。”

《祭義》載:“祭之日,君宰牲,既入廟門,麗予碑。”射牲,是天子在祭宗廟之前親射,後由有司宰之,彰顯對天地神靈的尊敬。祭祀大典,祭天祭地是天子的權利,而宗廟不但是周王室成員祭祖場所,也是舉行國家大典,宣佈鎬京之朝重大決策,策命朝臣封侯的場所。而靈沼、辟雍,宗廟於一地,彰顯了豐京禮制之高,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功能完備,氣場宏大的祭祀重地。

靈沼(闕臺)鳳凰臺

靈沼鳳凰臺,一臺在文王宗廟後邊偏東,一臺在村東王母廟地方,兩臺對稱,相距約百米許,下面呈四方形夯土臺,四邊各十多米,經歲月風雨上邊已成不規則圓土圪墶,高約十多米。自古周圍村子有四種叫法:鳳凰臺、鳳凰架、闕(que)臺、墩臺。為什麼叫鳳凰臺?據流傳,西周時兩臺上邊各有青銅所鑄,造型精美的金鳳凰。是“成宮”、“康宮”、“豐宮”面對靈沼辟雍的“闕臺”,西周滅亡,兩隻金鳳凰再也沒了下落。東邊闕臺,毀於清末民初建王母廟,坐落巧借臺基高土;村西臺基約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所以後人又戲謔“董村鳳凰單展翅”。

周赧王斬龍脈傳說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周文王宗廟遺址後邊百米左右,有一段深深地“溝漕路”,也叫“深道路”,邊緣低處深有一米多,高處深在三四米不等,底寬兩米左右不等,傳說是周赧王斬龍脈所留。

周赧王是東周最後一位天子,戰國後期,秦昭王時,強大的秦國已經逼近東周洛邑,周赧王採納了聯合抗秦的策略,向各諸侯國發出聯合抗秦的號令,並向富戶借錢作為軍餉,但響應的寥寥無幾,聯合攻秦很快失敗。周赧王以天子名義向秦國獻上土地人口,秦昭王採納了秦相建議,讓周赧王自斷周祖龍脈,無奈周赧王在監督下來到靈沼祖廟,尊旨在宗廟後到鳳凰臺前劃了一條線。周赧王爬跪在宗廟前嚎啕大哭,戰敗被俘的兵卒五六百人,晝夜輪作,整整二十一天挖了一條二里長的深溝,斷了先祖龍脈。周赧王得以回到洛邑,面對討債主,周赧王跑到高臺上,以死威脅,給中國留下“債臺高築”的成語故事,不久周赧王在奇恥大辱的鬱憤中死去。

乾隆年,有武當名道士來文王宗廟拜謁,看到靈沼有失陰陽,周廟龍脈被斷,不知其中原委,祭拜完畢,在廟牆留下一首打油詩:“縱觀神池陰水多,不見陽水起浪波。周嗣群巍斷厚土,香火無補鑄大錯。千里迢迢慕名地,不知誰為誰人作?聖賢風水有周易,貧道不解其中意。”

戶縣十二景之“靈沼瑞蓮”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傳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戶縣楊家堡楊礪自官道經靈沼,匆匆上魁星樓謁拜進香,那年巧遇靈沼盛蓮黃花。楊礪遂中宋朝第一狀元,引起轟動,故引來“靈沼瑞蓮”遇花必中之說。董村殘碑:“花之盛者,兆為科第,蓮出為瑞”(殘碑年代不可考)。

《戶縣誌》:“靈沼瑞蓮”條載,在戶縣董村,相傳即周文王靈沼故址,俗名海子。昔時有池,種蓮開花,俗以此卜豐年,或士人科第高中先兆,故稱‘瑞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戶縣誌古豐景圖》繪“靈沼瑞蓮”十二景。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旁有靈沼,週數十頃,池中產黃蓮花,然不常見。花盛,則縣士人多科甲者。”

“靈沼瑞蓮”盛名遠播,引來遠近士人瞻蓮,朝謁“魁星樓”,因而“靈沼瑞蓮”不負盛名,傳為關中美景佳話。

靈沼“魁星臺樓”

靈沼“魁星臺樓”,人們簡稱“魁星樓”,位於董村(北海子)偏東闢池中。始建於宋代,原為三丈多高的木質建築。到明萬曆年(1573),久已失修,朽木坍塌,不易修復而重建,改以磚木結構。

有路從岸邊伸向沼池,長約二十多米,寬不足兩米,是唯一徒步“魁星樓”的小道。魁星樓小島約五六分地大小,為人工造島。“魁星樓”座北面南,下面大基座呈四方形,四周寬各三丈多(十多米),高約兩米,青磚砌切,麻石條砌角砌邊;四周約兩米甬道,木護欄繞臺一週;臺基左右兩邊各有九階長石橋石級;正中鑲嵌著一齊胸高的青石碑;鐫刻“魁星臺樓”四個蒼勁的大字,碑前有沙池,供拜謁插香燃燭所用。

高聳的魁星樓,四周寬各約5米;高約15米;青磚縮砌,塔式歇山頂;粗大的方樑;椎卯結構;斗栱疊加;椽桷層高;四角高翹;飛簷凌空;風鈴飄懸。恰似靈沼上空飛翔的天鵝,近看猶如魁星臺上放著玉璽寶印。

魁星樓前面,東西兩側豎立著兩嶟高大碑石,有乾隆年“重修魁星臺樓碑記”,碑文是哪位名人書丹?誰人鐫刻?現在難以考證。單就宋代木質“魁星臺樓”,那絕對是藝術性高超。明萬曆重建的“魁星臺樓”,也是獨具風格的水上建築。

臺上兩扇厚重的朱漆大門,門前平臺向東西各延伸了三級石階。魁星樓共有三層,一樓起間比二、三樓稍高,約有三米多不到四米;樓內順牆旋轉護板樓梯;三層都是木板踩樓;四周拱形護欄窗;扶欄倚窗:“東觀回鶴巨人塔,南望稻香瑞蓮花。西覽聖祠文王廟,北瞻闕臺鳳凰架”。一樓東西兩邊拱形門洞,豎擋著扁形木欄杆,可能為一樓起著採光作用。北邊沒有窗戶,不到一米高的龕臺上,站立著兩米多高,雄渾厚壯圓瞪雙眼,青臉紅髮,濃眉倒豎,面目猙獰可怕的魁星塑像。身軀微微前傾,左腿腳後翻,右腳踩著一隻大神龜,神龜高揚的頭部伸出了高臺。魁星右手握著硃紅粗杆大毛筆,左手託著墨黑硯鬥,寓意“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這大概也是各地魁星大同小異的形象。背後的整面牆上是“藍天北斗七星圖”;兩邊牆上的壁畫,山影綽綽,祥雲仙境;靈水浩渺,松枝婆娑,仙鶴翔舞。

據老支書肖守興和幾位老人經歷,“魁星樓”毀於1958 年,公社化大食堂時期,被當成四舊和封建迷信拆除,遺址在今肖吉娃,肖社娃宅基後邊。據現場觀察,多戶村民宅基,村辦公大樓,都在原靈沼水域上,這輩老人親眼目睹了,靈沼滄海變桑田;“魁星樓”消失的真實歷史。

董村周文化的遺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一、“殿前路”:流傳是周文王宗廟大殿前,過靈沼池“兩縣廟”南海子到花園頭的南北路,統稱“殿前路”。

二、“飲馬道”:是靈沼西畔趙王鎮北,通董村、裡兆渠豐河的古道,千百年流傳的“飲馬道”。在董村,則以村西叫“西飲路”;村東叫“東飲路”。“飲馬道”是辟雍大學貴族學員,西雍島上學習駕馭戰車、騎馬、騎射技能、每天訓練結束,在豐河飲馬、洗馬,長年必行之道,故稱“飲馬道”。此道歷史悠久,文明於世。今除戶縣因道路規劃“西飲路”廢除;“東飲路”遺址保存至今。

三、“拜水臺”、“兩縣廟”:據傳,在靈沼北岸,有一“方土臺”,是舉行祭祀大典,祭拜“水神”之臺。不可考那一朝代,北海子與南海子之間,在池中建了一高臺,高臺建有“無量廟”;“文曲宮”兩座廟宇,由於北海子和南海子長(安)戶(縣)分治,被稱為“兩縣廟”,人們又在兩縣廟之間設臺,仍稱“拜水臺”。

四、“靈沼真境”:橫書鐫刻於約寬60釐米;長110釐米;厚15釐米的青石碑上,字跡剛勁有力,頗具功夫。何人書丹,何人筆刀,不可考。最早鑲嵌於村南城門樓,城門拆除,上世紀七十年代,鑲嵌於村小學門樓,今實物有待查尋。

五、“靈沼渠”、“靈沼河”:

“靈沼渠”,在董村東南角;“靈沼河”,在董村西南方,趙王鎮東北方各為起(發)源。一渠一河,相輔相成,承載著天旱雨澇,自然調控著靈沼、闢池、西雍澤水的潮起潮落,保持在恆定的浮動範圍,發揮著人工智能河的作用,把中國人工智慧生態城提前三千多年,見證西周文明已經走出了“純天命論”的怪圈。董村(北海子)一個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

董村(北海子)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北海子易名董村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處西安市鄠邑區五竹街辦東北角,在周文王開闢的靈沼遺址北岸,是靈沼遺址人文歷史最為厚重,也是民間故事傳說頗多的一個古老村莊。

村子不大,只有三個村民小組,村民只有千人。據民間流傳和《戶縣誌》記載:“董村,一名海子”。靈沼闢池之隔,一北一南兩個村莊,董村先於定居在辟雍島上的長安靈沼街辦海子村,因位於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關係。周文王宗廟厚土高居,位於靈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規模之大,風水之高,被人們千百年傳承,認定為周宗文王祖廟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後裔和地方官員堅持前來祭祀謁拜。曾經老人見證,所見所聞,民國初年,還有陝西官員攜地方官員前來祭祀謁拜。

相傳,在歷史長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託,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廟祭祀活動,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輪流組織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屬長安所轄,北海子屬戶縣所轄。每年戶縣比較重視,支持較大,錢糧撥款調運及時,北海子董理有條不紊,受到好評。陝西主政發文,每年文王宗廟祭祀活動,全權交由北海子董理負責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兩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時的香火都是指派專人輪流值班接待,一代人傳一代人,虔誠地守護著。北海子以此為榮,成了董理文王宗廟祭祀專業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清乾隆《戶縣誌》:“董村,一名海子,即靈沼故址。有文王廟。”周文王建豐邑之初,統籌靈臺、靈囿、靈沼,推《易經·八卦》高採風水,祭祀先祖所修。文王逝世,周武王伐商成功建鎬京,追認其父為周文王,增建廟宇牌位,全稱應為“周文王宗祠廟”,後人簡以順口,人云亦云,易稱“文王廟”。

歷史上文王宗廟規模宏大,規格之高。據傳,佔地近百畝,碑石四十六通,廟宇建築一百幾十間,明朝洪武年間,周文王宗廟曾進行大規模修葺重建 。

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目前,學者考證沒有定論,西周王室經歷了五廟、六廟、七廟、到九廟的動態演變過程,所以,有學者提出豐京宗廟為多廟動態過程的觀點。從流傳和遺蹟規模看,靈沼周文王宗廟是多廟建築群。清毅皇初,同治元年(1862),文王宗廟毀於戰火。在遺址偏東位置,倖存一五間廟宇,雖焦木斷樑,破爛不堪,經後人就地重修保存下來,後毀於建國初。

文王廟遺址建國前後,殘垣斷壁,荊棘滿崗,瓦礫成堆,雜草樅生,非踏足之地,是前人崇拜周文王,勿擾先聖的真實遺留。公社化後,由於文王廟遺址高地,土資源豐厚,最早建磚瓦窯取土,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度下降3—4米。農業學大寨,“敢叫沼池變良田”,文王宗廟遺址前,轟轟烈烈掀起取土填池造田運動,致文王宗廟遺址高地再次大面積下降。雖幾經劫難,現遺址與靈沼池仍顯巨大落差,高臺橫斷面,仍被鑑別是別處移土聚高而成,可知巍峨的周文王宗廟群,當初居高而陽,雄視靈沼的莊嚴與肅穆。鎬京雖為朝政中心,但豐京靈沼辟雍、宗廟從“禮制”上高於鎬京,因而豐鎬並稱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靈沼辟雍宗廟—-宗周王朝國家祭祀的重地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祭祀與戰爭決策古來大事。《詩·大雅·雲漢》:“自郊徂(cu)宮,上下奠瘞(yi)”。可知周人祭祀於南郊,祭天於靈臺,法天祭地於辟雍,祭祖於宗廟。《詩經·大雅》多為祭祀的禮樂而作。

學者李連成做過統計,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中晚期,有二十多出土青銅器涉及到周王自鎬京到豐京,有祭祀、策命、辟雍、王乘於舟、大池、闢池、溼宮、學宮、射宮,澤宮等金文記載。

《禮記·禮器》載:“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祀帝於郊,敬之至也。”如《雝錄》載:“武王繼文,雖改邑於鎬,而豐宮原不移徙,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類,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於宗廟,不敢專也。”

《祭義》載:“祭之日,君宰牲,既入廟門,麗予碑。”射牲,是天子在祭宗廟之前親射,後由有司宰之,彰顯對天地神靈的尊敬。祭祀大典,祭天祭地是天子的權利,而宗廟不但是周王室成員祭祖場所,也是舉行國家大典,宣佈鎬京之朝重大決策,策命朝臣封侯的場所。而靈沼、辟雍,宗廟於一地,彰顯了豐京禮制之高,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功能完備,氣場宏大的祭祀重地。

靈沼(闕臺)鳳凰臺

靈沼鳳凰臺,一臺在文王宗廟後邊偏東,一臺在村東王母廟地方,兩臺對稱,相距約百米許,下面呈四方形夯土臺,四邊各十多米,經歲月風雨上邊已成不規則圓土圪墶,高約十多米。自古周圍村子有四種叫法:鳳凰臺、鳳凰架、闕(que)臺、墩臺。為什麼叫鳳凰臺?據流傳,西周時兩臺上邊各有青銅所鑄,造型精美的金鳳凰。是“成宮”、“康宮”、“豐宮”面對靈沼辟雍的“闕臺”,西周滅亡,兩隻金鳳凰再也沒了下落。東邊闕臺,毀於清末民初建王母廟,坐落巧借臺基高土;村西臺基約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所以後人又戲謔“董村鳳凰單展翅”。

周赧王斬龍脈傳說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周文王宗廟遺址後邊百米左右,有一段深深地“溝漕路”,也叫“深道路”,邊緣低處深有一米多,高處深在三四米不等,底寬兩米左右不等,傳說是周赧王斬龍脈所留。

周赧王是東周最後一位天子,戰國後期,秦昭王時,強大的秦國已經逼近東周洛邑,周赧王採納了聯合抗秦的策略,向各諸侯國發出聯合抗秦的號令,並向富戶借錢作為軍餉,但響應的寥寥無幾,聯合攻秦很快失敗。周赧王以天子名義向秦國獻上土地人口,秦昭王採納了秦相建議,讓周赧王自斷周祖龍脈,無奈周赧王在監督下來到靈沼祖廟,尊旨在宗廟後到鳳凰臺前劃了一條線。周赧王爬跪在宗廟前嚎啕大哭,戰敗被俘的兵卒五六百人,晝夜輪作,整整二十一天挖了一條二里長的深溝,斷了先祖龍脈。周赧王得以回到洛邑,面對討債主,周赧王跑到高臺上,以死威脅,給中國留下“債臺高築”的成語故事,不久周赧王在奇恥大辱的鬱憤中死去。

乾隆年,有武當名道士來文王宗廟拜謁,看到靈沼有失陰陽,周廟龍脈被斷,不知其中原委,祭拜完畢,在廟牆留下一首打油詩:“縱觀神池陰水多,不見陽水起浪波。周嗣群巍斷厚土,香火無補鑄大錯。千里迢迢慕名地,不知誰為誰人作?聖賢風水有周易,貧道不解其中意。”

戶縣十二景之“靈沼瑞蓮”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傳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戶縣楊家堡楊礪自官道經靈沼,匆匆上魁星樓謁拜進香,那年巧遇靈沼盛蓮黃花。楊礪遂中宋朝第一狀元,引起轟動,故引來“靈沼瑞蓮”遇花必中之說。董村殘碑:“花之盛者,兆為科第,蓮出為瑞”(殘碑年代不可考)。

《戶縣誌》:“靈沼瑞蓮”條載,在戶縣董村,相傳即周文王靈沼故址,俗名海子。昔時有池,種蓮開花,俗以此卜豐年,或士人科第高中先兆,故稱‘瑞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戶縣誌古豐景圖》繪“靈沼瑞蓮”十二景。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旁有靈沼,週數十頃,池中產黃蓮花,然不常見。花盛,則縣士人多科甲者。”

“靈沼瑞蓮”盛名遠播,引來遠近士人瞻蓮,朝謁“魁星樓”,因而“靈沼瑞蓮”不負盛名,傳為關中美景佳話。

靈沼“魁星臺樓”

靈沼“魁星臺樓”,人們簡稱“魁星樓”,位於董村(北海子)偏東闢池中。始建於宋代,原為三丈多高的木質建築。到明萬曆年(1573),久已失修,朽木坍塌,不易修復而重建,改以磚木結構。

有路從岸邊伸向沼池,長約二十多米,寬不足兩米,是唯一徒步“魁星樓”的小道。魁星樓小島約五六分地大小,為人工造島。“魁星樓”座北面南,下面大基座呈四方形,四周寬各三丈多(十多米),高約兩米,青磚砌切,麻石條砌角砌邊;四周約兩米甬道,木護欄繞臺一週;臺基左右兩邊各有九階長石橋石級;正中鑲嵌著一齊胸高的青石碑;鐫刻“魁星臺樓”四個蒼勁的大字,碑前有沙池,供拜謁插香燃燭所用。

高聳的魁星樓,四周寬各約5米;高約15米;青磚縮砌,塔式歇山頂;粗大的方樑;椎卯結構;斗栱疊加;椽桷層高;四角高翹;飛簷凌空;風鈴飄懸。恰似靈沼上空飛翔的天鵝,近看猶如魁星臺上放著玉璽寶印。

魁星樓前面,東西兩側豎立著兩嶟高大碑石,有乾隆年“重修魁星臺樓碑記”,碑文是哪位名人書丹?誰人鐫刻?現在難以考證。單就宋代木質“魁星臺樓”,那絕對是藝術性高超。明萬曆重建的“魁星臺樓”,也是獨具風格的水上建築。

臺上兩扇厚重的朱漆大門,門前平臺向東西各延伸了三級石階。魁星樓共有三層,一樓起間比二、三樓稍高,約有三米多不到四米;樓內順牆旋轉護板樓梯;三層都是木板踩樓;四周拱形護欄窗;扶欄倚窗:“東觀回鶴巨人塔,南望稻香瑞蓮花。西覽聖祠文王廟,北瞻闕臺鳳凰架”。一樓東西兩邊拱形門洞,豎擋著扁形木欄杆,可能為一樓起著採光作用。北邊沒有窗戶,不到一米高的龕臺上,站立著兩米多高,雄渾厚壯圓瞪雙眼,青臉紅髮,濃眉倒豎,面目猙獰可怕的魁星塑像。身軀微微前傾,左腿腳後翻,右腳踩著一隻大神龜,神龜高揚的頭部伸出了高臺。魁星右手握著硃紅粗杆大毛筆,左手託著墨黑硯鬥,寓意“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這大概也是各地魁星大同小異的形象。背後的整面牆上是“藍天北斗七星圖”;兩邊牆上的壁畫,山影綽綽,祥雲仙境;靈水浩渺,松枝婆娑,仙鶴翔舞。

據老支書肖守興和幾位老人經歷,“魁星樓”毀於1958 年,公社化大食堂時期,被當成四舊和封建迷信拆除,遺址在今肖吉娃,肖社娃宅基後邊。據現場觀察,多戶村民宅基,村辦公大樓,都在原靈沼水域上,這輩老人親眼目睹了,靈沼滄海變桑田;“魁星樓”消失的真實歷史。

董村周文化的遺蹟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一、“殿前路”:流傳是周文王宗廟大殿前,過靈沼池“兩縣廟”南海子到花園頭的南北路,統稱“殿前路”。

二、“飲馬道”:是靈沼西畔趙王鎮北,通董村、裡兆渠豐河的古道,千百年流傳的“飲馬道”。在董村,則以村西叫“西飲路”;村東叫“東飲路”。“飲馬道”是辟雍大學貴族學員,西雍島上學習駕馭戰車、騎馬、騎射技能、每天訓練結束,在豐河飲馬、洗馬,長年必行之道,故稱“飲馬道”。此道歷史悠久,文明於世。今除戶縣因道路規劃“西飲路”廢除;“東飲路”遺址保存至今。

三、“拜水臺”、“兩縣廟”:據傳,在靈沼北岸,有一“方土臺”,是舉行祭祀大典,祭拜“水神”之臺。不可考那一朝代,北海子與南海子之間,在池中建了一高臺,高臺建有“無量廟”;“文曲宮”兩座廟宇,由於北海子和南海子長(安)戶(縣)分治,被稱為“兩縣廟”,人們又在兩縣廟之間設臺,仍稱“拜水臺”。

四、“靈沼真境”:橫書鐫刻於約寬60釐米;長110釐米;厚15釐米的青石碑上,字跡剛勁有力,頗具功夫。何人書丹,何人筆刀,不可考。最早鑲嵌於村南城門樓,城門拆除,上世紀七十年代,鑲嵌於村小學門樓,今實物有待查尋。

五、“靈沼渠”、“靈沼河”:

“靈沼渠”,在董村東南角;“靈沼河”,在董村西南方,趙王鎮東北方各為起(發)源。一渠一河,相輔相成,承載著天旱雨澇,自然調控著靈沼、闢池、西雍澤水的潮起潮落,保持在恆定的浮動範圍,發揮著人工智能河的作用,把中國人工智慧生態城提前三千多年,見證西周文明已經走出了“純天命論”的怪圈。董村(北海子)一個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

西安古村揭祕:鄠邑區五竹街道“董村”,傳說中的“北海子”

作者楊軍輝:西安市鄠邑區趙王鎮人,長安西周文化研究會研究員,世居宗周豐京遺址沃土,常年醉心於西周文化研究,歷經數年,翻閱古籍,實地勘察,走訪鄉老,挖掘西周遺蹟,整理西周人文,其所文所作堪稱宗周文化研究寶貴實地資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