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奇北嶽千佛嶺

恆山 建築 大同 衡山 清朝 明朝 遼朝 黃山 佛像 詩說大同人文 2019-04-07
探奇北嶽千佛嶺

千佛塔

在談論恆山風景名勝區時, 經常聽人說:“恆山雖有十八景,論美不及千佛嶺。”千佛嶺在北嶽恆山主峰西南五十華里的荒山野林裡,驅車沿渾(源)靈(丘)公路南行到北嶽深山的龍咀村,再從龍咀村順著一條名叫“寺溝”的小山溝,約攀跋十餘里就到千佛嶺。

探奇北嶽千佛嶺

千佛嶺

去年仲夏,筆者曾偕同幾位記者朋友乘興探遊。一進寺溝,那股子山水奇特勁兒就顯現了出來。溝內無論是陽坡,恆山陰坡,無論是峰頭,還是溝底,到處是茂密的林木。溝兩旁的山峰,好像是從江南移過來的一樣,一個個孤峰突兀起,清秀多姿,與雁門關外北方常見的山勢大不一樣,整個溝內,流水潺潺,山鳥相呼,風物極其雋美。

探奇北嶽千佛嶺

千佛嶺下寺遺址

我們有緣趕上了雲霧,望著四周出沒雲海的奇峰秀嶺,真不知身在仙境和是人間。東南,是千佛嶺的南峰,象西嶽華山的仙人掌,石蓮層聳;西南的明石尖樑,則又像東嶽泰山的玉皇頂,雄渾厚重;南面連綿起伏的大、小雞冠巖,又多麼象南嶽衡山的祝融峰,壁立仞屹;再回身北仰奇峰插天的孫臏寨、龐涓嶺,在雲霧中只露出三、四個寶塔一樣的峰尖,分明是黃山雲霧峰的再現。在那鳥飛不及的險峰上,傳說戰國時孫臏和龐涓曾在此依險紮寨,揮兵交戰,一決雌雄。一路上煙嵐繚繞,漫山漫谷,素濤雲海,變幻無窮,由於雲霧阻隔了高空的光線,人行此處,視線受阻,必須不斷髮出呼喚,才不致與人失掉了聯絡。

探奇北嶽千佛嶺

千佛嶺

一出溝口,遠遠便望見千佛嶺巔的千佛塔,千佛塔是千佛嶺山脊的終點,頑石猙獰,岞崿嶙峋,斷崖萬狀,不敢迫視。千佛塔是建在一塊天然峭石之上的,高約七米左右,塔身陰刻“千佛寶塔”四個硃紅大字。塔共為四層,呈六角形,塔座高二米,四周刻有蓮花須彌紋飾。塔下峭石的南面,鑿有三個佛洞,名千佛洞。千佛洞內,正面和東西兩面,各刻有一尊一米半高的石佛,周圍又刻以數千計的,只有三寸大的小石佛。在千佛洞門口的右側,刻有二尺高的一尊石佛。這尊石佛,跌伽半斜,以手托腮,雙目微啟,做若有所思的模樣。另外兩個洞分上下兩洞,上洞刻有大小石佛十一尊,下洞石刻佛像已難以辨認,僅存有明代天啟六年(公元一六二六年)舍地碑半通。洞外石上還刻有“常樂我淨”四個大字。

探奇北嶽千佛嶺

千佛嶺碧峰寺遺址

千佛洞西,原來有一座千佛寺,又稱千佛上寺。據說,始建於遼代,清代曾重修,一九五六年被拆毀。從尚遺留的殘垣斷壁來看,寺院有正殿,朵殿、東西配殿、過廳、山門以及僧寮等三十多間,寺遺址有古鬆兩株,清代重修碑八通。

探奇北嶽千佛嶺

千佛嶺碧峰寺遺址

千佛寺南一里的深溝裡,還有過一座下寺,名板方寺,也於解放前倒毀。目前尚存古鬆四株,清代重修碑兩通。千佛寺北半里的溝峪裡,還有一座後寺,名碧峰寺。這座寺建築在半山腰的一個崖龕平臺上,上頂危巖,下臨溪谷,奇險萬分,可惜的是也在文革期間毀掉了。目前僅存石窟三間。寺西峭崖絕壁高處,有天然石洞,名碧峰洞。洞闊五米,深五十米。洞口還有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碑一通。從這些碑刻可知,遼代曾在洞口起過建築,明代又進行過修繕。儘管這三座古寺都以不復存在,前千佛嶺決不會因三寺香火的中斷而失去光輝。美是出自天然的,而天然之美才是人類真正的美。

探奇北嶽千佛嶺

千佛嶺人工造景

張夢章(文博碩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首部詩集《鳴玉集》即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