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2018年過年期間,我的合夥人在群裡發佈了一項閱讀任務:

從2月1日起到2月10日止,10天時間,共同攻克一本書。每天根據固定章節,輸出固定字數,進行打卡。

打卡結束的當天,我正好坐火車從老家趕回北京。刷著手機,看到群裡好幾個妹子在感慨:

“我好久沒有10天讀完一本書了,而且還是在過年期間,自己想想都覺得牛批!”

於是,在大家的‘誇讚’下,我那神奇的合夥人立馬甩出了第2本書 -

我曾經很牴觸的:《好好學習》

為什麼我會牴觸它?

一來,是因為它名字太土;二來,我覺得這麼土的名字,內容一定也很死板。

但事實證明:靠‘外表和感覺’下判斷,真的不太明智。

以前,韓寒說過一句話:

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

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好好學習》這本書我是迫不及待讀完的。

《好好學習》講的是學習方法和知識管理, 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用這本書來做啟蒙,剛剛好。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這本書的作者成甲,是唯一一個我在私底下接觸過的暢銷書作者。

我認識成甲老師,是在2017年年底,那個時候,我們都在給得到寫講書稿。

而非常幸運地是:我在他的手把手指導下,完成了兩篇高質量稿件。

當時,我寫的書稿叫《錯覺的法則》。

記得那天讀完《錯覺的法則》,我的感覺是:

好垃圾啊,這書就是簡單介紹了一個理念,根本沒法解讀!

但和成甲老師通了一次語音電話後,我開始自卑了

他跟我說:

這本書,作者寫得比較淺。但我們不能和作者一樣淺,這樣解讀起來就沒意義了。你可以跳出原書,從哲學層面去挖掘~

那一刻,我真真實實地體會到了,能把各個領域的知識都串聯起來的人是多麼有魅力。

一直以來,我都想成為像成甲一樣,打造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而在《好好學習》這本書裡,他正好毫無保留地公開了:

現在的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麼才最有用,以及,怎樣學才最省時省力?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現在學習,拼什麼?

關於學習,有一句老話,叫“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看起來有點雞湯,但是一點都不假。

在《好好學習》裡,成甲說:關於知識構建的優勢,我們經歷了3個階段。

過去:人與人之間,拼的是知識數量

也就是說,你牛不牛逼,是由你掌握的知識數量來算的。就好比,在父母那一輩,上過學的人就有更多機會。

現在:人與人之間,拼的是知識獲取速度

其實就是靠信息差來賺錢,只要你獲取信息的速度比別人快,你就可以讓別人為你付費。

未來: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雖然說的是未來,但現在已經有一點苗頭了。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舉個例子:

從去年年底開始,我身邊出了幾個知乎大V號。對於一般人來說,知乎漲粉很難。

但對於 “認知很有深度”的人來說,半年漲20萬粉很容易。(我就親眼目睹了別人靠深度內容半年漲了20萬粉)

如果你仔細去研究知乎回答,就會發現:很多高轉化答案,基本都是“知識密集型”。

也就是說,在這個答案裡,答主會扔出很多高大上的專業名詞,然後聯繫實際生活,進行剖析和解釋。

我也很喜歡看這種答案,很容易對這樣的答主路轉粉。

因為作為小人物,我們打心眼佩服這種知識涉獵超深的大咖。

美團的王興曾經說過一句話:

大多數人為了逃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其實想做一個認知有深度的人,只要自己私下刻苦一點,每天深入思考一點點,就能做到,但可惜,大部分人都懶的沒邊。

今天看完這段話,希望我的水友們都能把“提升認知深度”這件事重視起來,去做那個:

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好有知識,好厲害的人。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想提升認知深度,最必要的,就是掌握幾個實用的臨界知識

但,什麼是臨界知識?

嚴格地來說,就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通俗地來說,就是我下面畫的這兩個圈圈。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左邊的圈裡寫著生物,右邊的圈裡寫著人類。

在這兩個圈交界處的知識,就是臨界知識。或者你也可以把它叫成,跨界知識or底層規律。

舉個例子:

我們可以從狗的身上,學到一些適用於職場的戰略戰術。

在生存問題上,狗有一種策略,叫反馴化策略。 狗的祖先是狼,一開始,狼和人是處於敵對的狀態。但慢慢的,一些比較弱的狼群,由於生存能力差,會蹲在人類宿營地的門口,等人們扔的骨頭吃。 後來,它們不止吃人不吃的東西,還學會了吃人的屎,學會了幫人看家。 這個時候,弱狼(也就是狗)的存在變成了為人類服務。他們會吃人不願意吃的東西,做人做不了的事,慢慢地被人類馴化為家畜。 但現在呢,人類對狗的依賴心理變得越來越強,我們甚至可以說,大多數情況下,已經變成了‘人在依賴著狗生活,人離不開狗’

這種策略對應到現實職場中,就是:

你可以先去幫身邊的強者做他不願意做、沒時間做的事情,慢慢地,這個強者就會習慣有你、甚至離不開你。

這就是臨界知識最惟妙惟肖的應用~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懂什麼叫臨界知識了。

就是:

這個知識不只是用在這個地方,這個事件裡,而是你已經把它內化了,你可以把它運用在任何行業,任何地方。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未來10年,人與人之間拼的是“認知深度”

哪幾個臨界知識是你必須掌握的

在《好好學習》裡,為了方便讀者,成甲專門挑了一章,介紹了幾個能用在任何領域和行業的臨界知識,包括:

複利效應、概率論、黃金圈思維、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等。

為什麼這些概念可以被稱為臨界知識?

我們挑一個來舉例~

比如,大家都知道黃金圈思維是什麼意思。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由內到外思考,先想清楚為什麼要做,然後再動手,因為這樣,你才能有持久的動力,才會持續努力

以前,我以為自己很懂黃金圈思維,但最近混了一個社群,發現自己對黃金圈研究的並不是那麼深入。

社群裡的大咖說:

當你給自己找職業定位的時候,要想清楚,現階段,你在哪方面有極強的需求

在聽到這句話之前,我的職業定位一直是“寫作”。

因為我有4年寫作經驗,當過主編,和得到合作了很多講書稿。

所以,我很自然地認為:我寫作能力很強,我就應該在這方面發展。

但事實上,我這樣的定位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我是由外向內思考的。

因為有了成績,所以認為自己應該寫作。而不是因為我想寫,才寫。

所以後來,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內心需求:我到底為什麼寫?

得出的結果是,我發現自己很享受這樣的場景:

粉絲不斷地在後臺給我留言:教主,我喜歡你的文章,每次頹廢的時候,我都會來看看你,你改變了我。

這時候我知道了:我需要寫作,是因為我內心有幫助別人,被別人認同的需求。

寫作只是達成這個目標的一個工具而已。

黃金圈思維,我知道很久了,但一直沒有真正理解和應用。

如果我當初真的理解了這個臨界知識,那麼今天就不必花費巨資去報一個學習社群,在大咖的指點下,又重新理解了一遍黃金圈思維~

最後再說一句,高手們總說:“我有自己的思維模型”

其實這就是把“臨界知識”應用自如之後的結果。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能套入一個模型,然後解決。


作者:靜靜教主,頭條職場領域優質創作者,更多幹貨內容記得點關注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