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劉備在漢中先後集中了近10萬的兵力,那麼曹軍呢?諸葛亮曾說:“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曹魏在漢中先後增兵兩次,在曹操平定張魯後,大軍班師時就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駐守漢中,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漢中之戰前,曹操是南下討伐過孫吳的,出軍之前,陳琳為曹操寫了討伐孫權的檄文,也就是《檄吳將校部曲文》,裡面記載,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也就是5萬曹軍加上少數名族的兵力,那個大約在6至7萬之間,畢竟漢中經歷了人口遷徙,養活不了過於龐大的軍隊。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曹操是剛剛結束和孫權的戰事,《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親前去支援漢中戰場的,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隨行的還有曹洪、曹真,經過這次支援後,曹軍在漢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達到10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真是下轄虎豹騎的,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虎豹騎是曹軍精銳,歷來都有曹氏宗親之人才能統轄,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是用人數來簡單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軍從長安來到漢中戰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所以在經歷過兩次增兵之後,曹軍在漢中前後集中了十多萬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優於已經是傾盡國力的劉備軍。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劉備在漢中先後集中了近10萬的兵力,那麼曹軍呢?諸葛亮曾說:“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曹魏在漢中先後增兵兩次,在曹操平定張魯後,大軍班師時就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駐守漢中,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漢中之戰前,曹操是南下討伐過孫吳的,出軍之前,陳琳為曹操寫了討伐孫權的檄文,也就是《檄吳將校部曲文》,裡面記載,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也就是5萬曹軍加上少數名族的兵力,那個大約在6至7萬之間,畢竟漢中經歷了人口遷徙,養活不了過於龐大的軍隊。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曹操是剛剛結束和孫權的戰事,《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親前去支援漢中戰場的,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隨行的還有曹洪、曹真,經過這次支援後,曹軍在漢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達到10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真是下轄虎豹騎的,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虎豹騎是曹軍精銳,歷來都有曹氏宗親之人才能統轄,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是用人數來簡單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軍從長安來到漢中戰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所以在經歷過兩次增兵之後,曹軍在漢中前後集中了十多萬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優於已經是傾盡國力的劉備軍。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漢中之戰前半段,劉備軍戰術指揮,部隊戰力都是弱於曹軍的,劉備計劃的戰術安排都一一被曹軍破解,劉備軍接連失利,初期劉備想要截斷曹軍後路,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曹休建議趁劉備軍集結之時出擊,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之後劉備再次想要截斷漢中曹軍和關中的聯繫,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這是雙方軍力對比的最好印證,畢竟劉備所率將士沒有經歷過常年征戰,一半以上又是益州降兵,戰力可想而知,而曹軍那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兵,拋出將領指揮層面,單兵作戰能力,劉備軍難以和曹軍相比。

所以劉備只能暫且稍退,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在定軍山一線和夏侯淵展開對峙,夏侯淵與張郃統軍駐守定軍山,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這是扭轉戰局一戰,之前劉備一直沒有在漢中戰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沒有定軍山之戰的話,劉備肯定是首先支持不住的一方,必定會退軍,曹操也不必親臨漢中前線了,在夏侯淵戰死,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漢中曹軍是軍心不穩的,曹操必須及時開赴漢中,否則會有發生大規模潰敗的危險,而曹操從長安率軍支援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劉備在漢中先後集中了近10萬的兵力,那麼曹軍呢?諸葛亮曾說:“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曹魏在漢中先後增兵兩次,在曹操平定張魯後,大軍班師時就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駐守漢中,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漢中之戰前,曹操是南下討伐過孫吳的,出軍之前,陳琳為曹操寫了討伐孫權的檄文,也就是《檄吳將校部曲文》,裡面記載,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也就是5萬曹軍加上少數名族的兵力,那個大約在6至7萬之間,畢竟漢中經歷了人口遷徙,養活不了過於龐大的軍隊。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曹操是剛剛結束和孫權的戰事,《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親前去支援漢中戰場的,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隨行的還有曹洪、曹真,經過這次支援後,曹軍在漢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達到10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真是下轄虎豹騎的,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虎豹騎是曹軍精銳,歷來都有曹氏宗親之人才能統轄,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是用人數來簡單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軍從長安來到漢中戰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所以在經歷過兩次增兵之後,曹軍在漢中前後集中了十多萬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優於已經是傾盡國力的劉備軍。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漢中之戰前半段,劉備軍戰術指揮,部隊戰力都是弱於曹軍的,劉備計劃的戰術安排都一一被曹軍破解,劉備軍接連失利,初期劉備想要截斷曹軍後路,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曹休建議趁劉備軍集結之時出擊,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之後劉備再次想要截斷漢中曹軍和關中的聯繫,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這是雙方軍力對比的最好印證,畢竟劉備所率將士沒有經歷過常年征戰,一半以上又是益州降兵,戰力可想而知,而曹軍那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兵,拋出將領指揮層面,單兵作戰能力,劉備軍難以和曹軍相比。

所以劉備只能暫且稍退,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在定軍山一線和夏侯淵展開對峙,夏侯淵與張郃統軍駐守定軍山,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這是扭轉戰局一戰,之前劉備一直沒有在漢中戰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沒有定軍山之戰的話,劉備肯定是首先支持不住的一方,必定會退軍,曹操也不必親臨漢中前線了,在夏侯淵戰死,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漢中曹軍是軍心不穩的,曹操必須及時開赴漢中,否則會有發生大規模潰敗的危險,而曹操從長安率軍支援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在曹操征討漢中,收服張魯之後,曹操聽從了張既的建議,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為的就是防止漢中復叛,但是之前說了,曹操在漢中是留有重兵的,也就是夏侯淵所轄近7萬的兵力,那麼當時漢中的人口能夠供養這支軍隊嗎,顯然是不能的。

漢中人口最多的時候就是張魯掌控漢中的那30年,《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記載,在張魯想要稱王之時,其屬下閻圃就建議他不要稱王,以免招致天下的功伐,閻圃就說過,“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也就是漢中要超過10萬戶的百姓,其中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是10萬戶應該是有的,那麼曹操這次遷徙漢中百姓,和可能就遷走了一半的百姓,身下的百姓要養活7萬曹軍是不是太苦了,那麼這糧草大部分還是要漢中周邊的百姓負擔,而曹操在從長安率軍馳援漢中,漢中之地集結了10多萬曹軍,後方負擔還是很重的。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劉備在漢中先後集中了近10萬的兵力,那麼曹軍呢?諸葛亮曾說:“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曹魏在漢中先後增兵兩次,在曹操平定張魯後,大軍班師時就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駐守漢中,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漢中之戰前,曹操是南下討伐過孫吳的,出軍之前,陳琳為曹操寫了討伐孫權的檄文,也就是《檄吳將校部曲文》,裡面記載,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也就是5萬曹軍加上少數名族的兵力,那個大約在6至7萬之間,畢竟漢中經歷了人口遷徙,養活不了過於龐大的軍隊。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曹操是剛剛結束和孫權的戰事,《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親前去支援漢中戰場的,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隨行的還有曹洪、曹真,經過這次支援後,曹軍在漢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達到10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真是下轄虎豹騎的,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虎豹騎是曹軍精銳,歷來都有曹氏宗親之人才能統轄,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是用人數來簡單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軍從長安來到漢中戰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所以在經歷過兩次增兵之後,曹軍在漢中前後集中了十多萬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優於已經是傾盡國力的劉備軍。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漢中之戰前半段,劉備軍戰術指揮,部隊戰力都是弱於曹軍的,劉備計劃的戰術安排都一一被曹軍破解,劉備軍接連失利,初期劉備想要截斷曹軍後路,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曹休建議趁劉備軍集結之時出擊,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之後劉備再次想要截斷漢中曹軍和關中的聯繫,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這是雙方軍力對比的最好印證,畢竟劉備所率將士沒有經歷過常年征戰,一半以上又是益州降兵,戰力可想而知,而曹軍那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兵,拋出將領指揮層面,單兵作戰能力,劉備軍難以和曹軍相比。

所以劉備只能暫且稍退,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在定軍山一線和夏侯淵展開對峙,夏侯淵與張郃統軍駐守定軍山,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這是扭轉戰局一戰,之前劉備一直沒有在漢中戰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沒有定軍山之戰的話,劉備肯定是首先支持不住的一方,必定會退軍,曹操也不必親臨漢中前線了,在夏侯淵戰死,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漢中曹軍是軍心不穩的,曹操必須及時開赴漢中,否則會有發生大規模潰敗的危險,而曹操從長安率軍支援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在曹操征討漢中,收服張魯之後,曹操聽從了張既的建議,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為的就是防止漢中復叛,但是之前說了,曹操在漢中是留有重兵的,也就是夏侯淵所轄近7萬的兵力,那麼當時漢中的人口能夠供養這支軍隊嗎,顯然是不能的。

漢中人口最多的時候就是張魯掌控漢中的那30年,《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記載,在張魯想要稱王之時,其屬下閻圃就建議他不要稱王,以免招致天下的功伐,閻圃就說過,“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也就是漢中要超過10萬戶的百姓,其中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是10萬戶應該是有的,那麼曹操這次遷徙漢中百姓,和可能就遷走了一半的百姓,身下的百姓要養活7萬曹軍是不是太苦了,那麼這糧草大部分還是要漢中周邊的百姓負擔,而曹操在從長安率軍馳援漢中,漢中之地集結了10多萬曹軍,後方負擔還是很重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而且曹操在從東線撤軍後,一直沒有直接支援漢中是因為內部發生了叛亂,(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侯音的反叛就多少是由於曹操連年用兵導致的,《曹瞞傳》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所以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就到長安了,可是什麼時候開赴漢中的,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長安待了半年,如果夏侯淵沒發生意外,曹操本可坐鎮長安從容調度的,但是夏侯淵戰死,曹操就必須有所行動了。

造成的後果就是,漢中本來對曹操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進可攻益州,退可保關中,絕不是什麼雞肋,可是大軍集結於漢中這麼個不利於糧草運輸之地,曹操有一時找不到擊潰劉備軍的辦法,相互對峙,反倒讓對曹操不利了,曹操在率軍入漢中之前,曾說過,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也就說曹操的後方百姓日子也不是太好過,東線剛剛和孫權結束戰爭,西線又和劉備死磕不是太明智的做法,所以本是曹操進攻益州的要地漢中,最終成為了曹操的雞肋。

而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與三月份進駐漢中,但是五月就退軍了,這很不符合邏輯,如果就時間來看,曹操這是本來就不想要漢中的節奏啊,到漢中不到兩個月,仗沒怎麼打退軍了,還不如直接就讓漢中留守的曹軍直接退回來得了。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劉備在漢中先後集中了近10萬的兵力,那麼曹軍呢?諸葛亮曾說:“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曹魏在漢中先後增兵兩次,在曹操平定張魯後,大軍班師時就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駐守漢中,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漢中之戰前,曹操是南下討伐過孫吳的,出軍之前,陳琳為曹操寫了討伐孫權的檄文,也就是《檄吳將校部曲文》,裡面記載,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也就是5萬曹軍加上少數名族的兵力,那個大約在6至7萬之間,畢竟漢中經歷了人口遷徙,養活不了過於龐大的軍隊。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曹操是剛剛結束和孫權的戰事,《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親前去支援漢中戰場的,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隨行的還有曹洪、曹真,經過這次支援後,曹軍在漢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達到10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真是下轄虎豹騎的,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虎豹騎是曹軍精銳,歷來都有曹氏宗親之人才能統轄,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是用人數來簡單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軍從長安來到漢中戰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所以在經歷過兩次增兵之後,曹軍在漢中前後集中了十多萬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優於已經是傾盡國力的劉備軍。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漢中之戰前半段,劉備軍戰術指揮,部隊戰力都是弱於曹軍的,劉備計劃的戰術安排都一一被曹軍破解,劉備軍接連失利,初期劉備想要截斷曹軍後路,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曹休建議趁劉備軍集結之時出擊,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之後劉備再次想要截斷漢中曹軍和關中的聯繫,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這是雙方軍力對比的最好印證,畢竟劉備所率將士沒有經歷過常年征戰,一半以上又是益州降兵,戰力可想而知,而曹軍那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兵,拋出將領指揮層面,單兵作戰能力,劉備軍難以和曹軍相比。

所以劉備只能暫且稍退,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在定軍山一線和夏侯淵展開對峙,夏侯淵與張郃統軍駐守定軍山,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這是扭轉戰局一戰,之前劉備一直沒有在漢中戰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沒有定軍山之戰的話,劉備肯定是首先支持不住的一方,必定會退軍,曹操也不必親臨漢中前線了,在夏侯淵戰死,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漢中曹軍是軍心不穩的,曹操必須及時開赴漢中,否則會有發生大規模潰敗的危險,而曹操從長安率軍支援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在曹操征討漢中,收服張魯之後,曹操聽從了張既的建議,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為的就是防止漢中復叛,但是之前說了,曹操在漢中是留有重兵的,也就是夏侯淵所轄近7萬的兵力,那麼當時漢中的人口能夠供養這支軍隊嗎,顯然是不能的。

漢中人口最多的時候就是張魯掌控漢中的那30年,《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記載,在張魯想要稱王之時,其屬下閻圃就建議他不要稱王,以免招致天下的功伐,閻圃就說過,“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也就是漢中要超過10萬戶的百姓,其中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是10萬戶應該是有的,那麼曹操這次遷徙漢中百姓,和可能就遷走了一半的百姓,身下的百姓要養活7萬曹軍是不是太苦了,那麼這糧草大部分還是要漢中周邊的百姓負擔,而曹操在從長安率軍馳援漢中,漢中之地集結了10多萬曹軍,後方負擔還是很重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而且曹操在從東線撤軍後,一直沒有直接支援漢中是因為內部發生了叛亂,(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侯音的反叛就多少是由於曹操連年用兵導致的,《曹瞞傳》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所以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就到長安了,可是什麼時候開赴漢中的,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長安待了半年,如果夏侯淵沒發生意外,曹操本可坐鎮長安從容調度的,但是夏侯淵戰死,曹操就必須有所行動了。

造成的後果就是,漢中本來對曹操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進可攻益州,退可保關中,絕不是什麼雞肋,可是大軍集結於漢中這麼個不利於糧草運輸之地,曹操有一時找不到擊潰劉備軍的辦法,相互對峙,反倒讓對曹操不利了,曹操在率軍入漢中之前,曾說過,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也就說曹操的後方百姓日子也不是太好過,東線剛剛和孫權結束戰爭,西線又和劉備死磕不是太明智的做法,所以本是曹操進攻益州的要地漢中,最終成為了曹操的雞肋。

而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與三月份進駐漢中,但是五月就退軍了,這很不符合邏輯,如果就時間來看,曹操這是本來就不想要漢中的節奏啊,到漢中不到兩個月,仗沒怎麼打退軍了,還不如直接就讓漢中留守的曹軍直接退回來得了。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按照歷史記載的話,在曹操入漢中時,發生了一件突發的事情,也就是漢水之戰,《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曹操通過漢水運送軍糧是比較方便的辦法,而黃忠和趙雲則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雖然黃忠先被曹軍所敗,但是趙雲後期用計擊潰了追擊的曹軍,此戰曹軍損失士卒還不是大事,問題是糧道被斷,而曹軍所運之軍糧,估計也被劉備軍所毀,沒糧了,曹軍在漢中自然無法久立,所以不排除此戰直接導致了曹軍撤出漢中,南宋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裡寫過,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劉備在漢中先後集中了近10萬的兵力,那麼曹軍呢?諸葛亮曾說:“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曹魏在漢中先後增兵兩次,在曹操平定張魯後,大軍班師時就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駐守漢中,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漢中之戰前,曹操是南下討伐過孫吳的,出軍之前,陳琳為曹操寫了討伐孫權的檄文,也就是《檄吳將校部曲文》,裡面記載,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也就是5萬曹軍加上少數名族的兵力,那個大約在6至7萬之間,畢竟漢中經歷了人口遷徙,養活不了過於龐大的軍隊。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曹操是剛剛結束和孫權的戰事,《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親前去支援漢中戰場的,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隨行的還有曹洪、曹真,經過這次支援後,曹軍在漢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達到10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真是下轄虎豹騎的,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虎豹騎是曹軍精銳,歷來都有曹氏宗親之人才能統轄,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是用人數來簡單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軍從長安來到漢中戰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所以在經歷過兩次增兵之後,曹軍在漢中前後集中了十多萬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優於已經是傾盡國力的劉備軍。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漢中之戰前半段,劉備軍戰術指揮,部隊戰力都是弱於曹軍的,劉備計劃的戰術安排都一一被曹軍破解,劉備軍接連失利,初期劉備想要截斷曹軍後路,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曹休建議趁劉備軍集結之時出擊,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之後劉備再次想要截斷漢中曹軍和關中的聯繫,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這是雙方軍力對比的最好印證,畢竟劉備所率將士沒有經歷過常年征戰,一半以上又是益州降兵,戰力可想而知,而曹軍那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兵,拋出將領指揮層面,單兵作戰能力,劉備軍難以和曹軍相比。

所以劉備只能暫且稍退,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在定軍山一線和夏侯淵展開對峙,夏侯淵與張郃統軍駐守定軍山,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這是扭轉戰局一戰,之前劉備一直沒有在漢中戰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沒有定軍山之戰的話,劉備肯定是首先支持不住的一方,必定會退軍,曹操也不必親臨漢中前線了,在夏侯淵戰死,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漢中曹軍是軍心不穩的,曹操必須及時開赴漢中,否則會有發生大規模潰敗的危險,而曹操從長安率軍支援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在曹操征討漢中,收服張魯之後,曹操聽從了張既的建議,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為的就是防止漢中復叛,但是之前說了,曹操在漢中是留有重兵的,也就是夏侯淵所轄近7萬的兵力,那麼當時漢中的人口能夠供養這支軍隊嗎,顯然是不能的。

漢中人口最多的時候就是張魯掌控漢中的那30年,《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記載,在張魯想要稱王之時,其屬下閻圃就建議他不要稱王,以免招致天下的功伐,閻圃就說過,“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也就是漢中要超過10萬戶的百姓,其中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是10萬戶應該是有的,那麼曹操這次遷徙漢中百姓,和可能就遷走了一半的百姓,身下的百姓要養活7萬曹軍是不是太苦了,那麼這糧草大部分還是要漢中周邊的百姓負擔,而曹操在從長安率軍馳援漢中,漢中之地集結了10多萬曹軍,後方負擔還是很重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而且曹操在從東線撤軍後,一直沒有直接支援漢中是因為內部發生了叛亂,(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侯音的反叛就多少是由於曹操連年用兵導致的,《曹瞞傳》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所以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就到長安了,可是什麼時候開赴漢中的,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長安待了半年,如果夏侯淵沒發生意外,曹操本可坐鎮長安從容調度的,但是夏侯淵戰死,曹操就必須有所行動了。

造成的後果就是,漢中本來對曹操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進可攻益州,退可保關中,絕不是什麼雞肋,可是大軍集結於漢中這麼個不利於糧草運輸之地,曹操有一時找不到擊潰劉備軍的辦法,相互對峙,反倒讓對曹操不利了,曹操在率軍入漢中之前,曾說過,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也就說曹操的後方百姓日子也不是太好過,東線剛剛和孫權結束戰爭,西線又和劉備死磕不是太明智的做法,所以本是曹操進攻益州的要地漢中,最終成為了曹操的雞肋。

而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與三月份進駐漢中,但是五月就退軍了,這很不符合邏輯,如果就時間來看,曹操這是本來就不想要漢中的節奏啊,到漢中不到兩個月,仗沒怎麼打退軍了,還不如直接就讓漢中留守的曹軍直接退回來得了。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按照歷史記載的話,在曹操入漢中時,發生了一件突發的事情,也就是漢水之戰,《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曹操通過漢水運送軍糧是比較方便的辦法,而黃忠和趙雲則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雖然黃忠先被曹軍所敗,但是趙雲後期用計擊潰了追擊的曹軍,此戰曹軍損失士卒還不是大事,問題是糧道被斷,而曹軍所運之軍糧,估計也被劉備軍所毀,沒糧了,曹軍在漢中自然無法久立,所以不排除此戰直接導致了曹軍撤出漢中,南宋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裡寫過,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不過趙雲在劉備集團中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地位,他是唯一的假五虎將,劉備只是封趙雲一個翊軍將軍,是劉備創立的雜號將軍,問題是,在趙雲取得漢水之戰勝利後,劉備沒有更多封賞,包括在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劉備似乎一直都不看重趙雲,在漢水之戰後,劉備軍營慶功宴的時候,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問題是虎威將軍,魏吳都設有此職,唯獨蜀漢沒有,劉備只是誇了一句不輕不重的“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可以說劉備還在,其他猛將還在,趙雲在劉備集團只能是中層將領,或許永遠都怕不上去,畢竟老大不看好他。

話說回來,曹操大軍駐於漢中,後方百姓民生不穩,前線糧草還遭劫,曹操就只能退軍了,而在退軍之前,操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問雍州刺史張既,既曰:“可勸使北出就谷以避賊,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後必慕之。”操從之,使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曹操再次聽從了張既的建議,有遷走了5萬餘氐人,防住劉備以此為根據北上關中,經過這兩次大量遷徙百姓,漢中雖說不是完全的無人區,但也基本上失去了成為劉備前進基地的能力,在三國時期,漢中又是曹魏蜀漢多次交戰之地,以至於在晉國一統天下後,漢中人口只有巔峰時期的1/10左右,《晉書.地理志》漢中郡秦置,統縣八,戶一萬五千

"

漢中之戰是奠定三國格局的一戰,如果劉備沒有奪取漢中,那麼他的想要作為根基的益州就一直在曹魏的軍事威脅之下,同樣的,曹操想要儘量完成統一,就必須保住漢中,這場雙方兵力共數十萬,持續兩年的戰爭,最終可能是因為曹軍的一次局部的失利而宣告結束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大概是多少呢?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可以肯定的是,曹魏軍力要遠遠多於劉備的軍力,劉備一方大概兵力應該是在10萬左右,這也是當時劉備能夠在益州集結兵力的極限了。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是在孫權就荊州歸屬問題和劉備鬧翻後,孫劉兩家發生的短暫軍事對峙,當時劉備引軍5萬,劉備當初入益州之時,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加上佔領益州之後,收納原益州軍,兵力打到10萬還是可能的,所以劉備才敢於發兵5萬東進和孫權對峙,畢竟當時漢中有曹軍具備威脅益州的實力,劉備不可能不在益州留有足夠的兵力。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根據《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記載,在漢中之戰中,兩軍對峙之時,劉備是向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催求援兵的,畢竟劉備是沒有退路的,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也是要拿下漢中的,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那也就是劉備基本上是盡起益州之兵了,多少有點像秦趙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不惜舉國之力,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一舉圍殲趙軍,劉備也是有此魄力的,這也是劉備能夠贏得漢中之戰的一個原因,相對來說,漢中對曹操來說也是重要的,但絕不是生死之地。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劉備在漢中先後集中了近10萬的兵力,那麼曹軍呢?諸葛亮曾說:“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曹魏在漢中先後增兵兩次,在曹操平定張魯後,大軍班師時就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徐晃駐守漢中,這一支兵力是多少呢?在漢中之戰前,曹操是南下討伐過孫吳的,出軍之前,陳琳為曹操寫了討伐孫權的檄文,也就是《檄吳將校部曲文》,裡面記載,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也就是5萬曹軍加上少數名族的兵力,那個大約在6至7萬之間,畢竟漢中經歷了人口遷徙,養活不了過於龐大的軍隊。

在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時,曹操是剛剛結束和孫權的戰事,《三國志.武帝紀》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所以曹操派遣的是曹氏宗親前去支援漢中戰場的,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遣曹洪拒之。隨行的還有曹洪、曹真,經過這次支援後,曹軍在漢中的兵力恐怕就可以達到10萬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真是下轄虎豹騎的,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討靈丘賊,拔之,封靈壽亭侯。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虎豹騎是曹軍精銳,歷來都有曹氏宗親之人才能統轄,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不是用人數來簡單衡量的。第二次增兵是曹操率軍從長安來到漢中戰場,(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所以在經歷過兩次增兵之後,曹軍在漢中前後集中了十多萬兵力是有的,兵力上是要優於已經是傾盡國力的劉備軍。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漢中之戰前半段,劉備軍戰術指揮,部隊戰力都是弱於曹軍的,劉備計劃的戰術安排都一一被曹軍破解,劉備軍接連失利,初期劉備想要截斷曹軍後路,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曹休建議趁劉備軍集結之時出擊,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之後劉備再次想要截斷漢中曹軍和關中的聯繫,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這是雙方軍力對比的最好印證,畢竟劉備所率將士沒有經歷過常年征戰,一半以上又是益州降兵,戰力可想而知,而曹軍那可是實打實的百戰精兵,拋出將領指揮層面,單兵作戰能力,劉備軍難以和曹軍相比。

所以劉備只能暫且稍退,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在定軍山一線和夏侯淵展開對峙,夏侯淵與張郃統軍駐守定軍山,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這是扭轉戰局一戰,之前劉備一直沒有在漢中戰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沒有定軍山之戰的話,劉備肯定是首先支持不住的一方,必定會退軍,曹操也不必親臨漢中前線了,在夏侯淵戰死,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漢中曹軍是軍心不穩的,曹操必須及時開赴漢中,否則會有發生大規模潰敗的危險,而曹操從長安率軍支援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在曹操征討漢中,收服張魯之後,曹操聽從了張既的建議,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為的就是防止漢中復叛,但是之前說了,曹操在漢中是留有重兵的,也就是夏侯淵所轄近7萬的兵力,那麼當時漢中的人口能夠供養這支軍隊嗎,顯然是不能的。

漢中人口最多的時候就是張魯掌控漢中的那30年,《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記載,在張魯想要稱王之時,其屬下閻圃就建議他不要稱王,以免招致天下的功伐,閻圃就說過,“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也就是漢中要超過10萬戶的百姓,其中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是10萬戶應該是有的,那麼曹操這次遷徙漢中百姓,和可能就遷走了一半的百姓,身下的百姓要養活7萬曹軍是不是太苦了,那麼這糧草大部分還是要漢中周邊的百姓負擔,而曹操在從長安率軍馳援漢中,漢中之地集結了10多萬曹軍,後方負擔還是很重的。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而且曹操在從東線撤軍後,一直沒有直接支援漢中是因為內部發生了叛亂,(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侯音的反叛就多少是由於曹操連年用兵導致的,《曹瞞傳》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所以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九月就到長安了,可是什麼時候開赴漢中的,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長安待了半年,如果夏侯淵沒發生意外,曹操本可坐鎮長安從容調度的,但是夏侯淵戰死,曹操就必須有所行動了。

造成的後果就是,漢中本來對曹操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進可攻益州,退可保關中,絕不是什麼雞肋,可是大軍集結於漢中這麼個不利於糧草運輸之地,曹操有一時找不到擊潰劉備軍的辦法,相互對峙,反倒讓對曹操不利了,曹操在率軍入漢中之前,曾說過,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也就說曹操的後方百姓日子也不是太好過,東線剛剛和孫權結束戰爭,西線又和劉備死磕不是太明智的做法,所以本是曹操進攻益州的要地漢中,最終成為了曹操的雞肋。

而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與三月份進駐漢中,但是五月就退軍了,這很不符合邏輯,如果就時間來看,曹操這是本來就不想要漢中的節奏啊,到漢中不到兩個月,仗沒怎麼打退軍了,還不如直接就讓漢中留守的曹軍直接退回來得了。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按照歷史記載的話,在曹操入漢中時,發生了一件突發的事情,也就是漢水之戰,《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曹操通過漢水運送軍糧是比較方便的辦法,而黃忠和趙雲則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雖然黃忠先被曹軍所敗,但是趙雲後期用計擊潰了追擊的曹軍,此戰曹軍損失士卒還不是大事,問題是糧道被斷,而曹軍所運之軍糧,估計也被劉備軍所毀,沒糧了,曹軍在漢中自然無法久立,所以不排除此戰直接導致了曹軍撤出漢中,南宋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裡寫過,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不過趙雲在劉備集團中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地位,他是唯一的假五虎將,劉備只是封趙雲一個翊軍將軍,是劉備創立的雜號將軍,問題是,在趙雲取得漢水之戰勝利後,劉備沒有更多封賞,包括在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劉備似乎一直都不看重趙雲,在漢水之戰後,劉備軍營慶功宴的時候,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問題是虎威將軍,魏吳都設有此職,唯獨蜀漢沒有,劉備只是誇了一句不輕不重的“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可以說劉備還在,其他猛將還在,趙雲在劉備集團只能是中層將領,或許永遠都怕不上去,畢竟老大不看好他。

話說回來,曹操大軍駐於漢中,後方百姓民生不穩,前線糧草還遭劫,曹操就只能退軍了,而在退軍之前,操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問雍州刺史張既,既曰:“可勸使北出就谷以避賊,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後必慕之。”操從之,使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曹操再次聽從了張既的建議,有遷走了5萬餘氐人,防住劉備以此為根據北上關中,經過這兩次大量遷徙百姓,漢中雖說不是完全的無人區,但也基本上失去了成為劉備前進基地的能力,在三國時期,漢中又是曹魏蜀漢多次交戰之地,以至於在晉國一統天下後,漢中人口只有巔峰時期的1/10左右,《晉書.地理志》漢中郡秦置,統縣八,戶一萬五千

持續2年的漢中之戰,曹軍戰敗或許是因為一次局部的失利

總體上看,雖說表面上看是劉備擊敗了曹操,奪取漢中之地,但是本質上,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劉備只是得到了漢中之地,得以鞏固益州,但是漢中人口銳減,又成為了劉備的包袱,需要傾注時間和資源與漢中,而曹操雖敗,但是主力未損,遷走了漢中大量人口,在關中,雍涼之地形成了對劉備的軍事壓力,也是穩定了局勢,曹操依舊是實力最強大的一方。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晉書.地理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