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在蜀漢並不強盛時,發動夷陵之戰?因為他要給一個交代

公元219年,關羽率領荊州的蜀軍北伐,當時孫權派出呂蒙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導致蜀漢與東吳之間從同盟關係變為仇敵。第二年,曹操於洛陽去世,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在此之後,劉備在益州登基稱帝。為了奪回荊州,併為關羽報仇,劉備決定率領大軍攻打東吳,當時孫權得知劉備要來討伐,於是派出使者求和,但劉備不同意,而南郡太守諸葛瑾也修書一封,在信中,諸葛瑾稱荊州的大小無法與天下相提並論,劉備與關羽的親疏關係無法與先帝相提並論,劉備如果想要報仇,應該分清楚先後,從而暗示劉備應以天下為重,即便要出兵也應該北伐才對。而這分析引起了劉備更大的反感,他不再聽任何人的勸阻,在七月時親率大軍攻入吳境,卻被陸遜於夷陵一帶擊敗,蜀漢就此元氣大傷,幾乎沒有了一統天下的可能。

為何劉備在蜀漢並不強盛時,發動夷陵之戰?因為他要給一個交代

事實上,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時,蜀漢內部已經因為荊州的淪陷而元氣大傷,更何況當時魏國的曹丕剛剛登基,正想著要發動對外戰爭,而蜀軍跨境作戰,本就有極大的風險,正因如此,趙雲等將領才會極力勸阻劉備。而從結果來看,夷陵之戰中,蜀軍大敗而歸,中青年將領不是兵敗身死,就是投降敵軍,以至於蜀漢中後期人才斷層,同時蜀漢精銳大軍盡喪於吳地,劉備僅以身返,導致蜀漢內部風雨飄搖,當時南中叛亂,蜀漢的半壁江山淪陷。種種跡象可以看出,夷陵之戰似乎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那劉備在蜀漢並不強盛時發動夷陵之戰,是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為何劉備在蜀漢並不強盛時,發動夷陵之戰?因為他要給一個交代

事實上,從戰略角度來說,夷陵之戰是滿足發動戰爭的條件,如果戰事打得好,對蜀漢也非常有利,不過從政治的角度上來看,劉備發動此次戰事,更多的是迫於無奈。當劉備提出要出兵東征之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沉默不語,為何他們會有如此表現呢?因為荊州是他們的故土,對於他們來說,自己損失的利益最大,他們自然希望劉備能將荊州奪回來。而元老派之中的趙雲則站出來持反對意見,畢竟對於趙雲來說,大義大於一切,再加上他並非荊州本土士族人士,沒有必要因此而站隊。而其他人則沒有發表什麼態度。但後來加入的漢中與益州本土士族,則對劉備東征的事情議論紛紛。

為何劉備在蜀漢並不強盛時,發動夷陵之戰?因為他要給一個交代

不難看出,荊州派的態度曖昧,是因為他們在觀望,這也是劉備決定要東征的壓力來源,對於劉備來說,故土淪陷的荊州派表示沉默,其實就是在逼迫他出兵,而當時劉備決定東征,荊州派其實是支持的,到那時定然會軍心可用,而劉備也知道趙雲的忠心,因此他即便無視了趙雲的勸諫,但還是命趙雲為江州都督,負責保護退路,畢竟趙雲雖然想法很好,但他不能解決劉備的困難。

為何劉備在蜀漢並不強盛時,發動夷陵之戰?因為他要給一個交代

而對於益州與漢中人來說,既然荊州已經失去了,那荊州派的人應該有所收斂,與此同時,益州是否能在劉備手中,他們是持懷疑態度的,而這些人沒有太多的顧及,畢竟無論是誰統治益州,都需要他們對益州進行治理,因此他們議論紛紛。正因如此,劉備不得不冒著極大的風險發動東征,因為劉備要給荊州派一個交代,同時也要讓益州與漢中的本土士族看到他還能打勝仗,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才會發動夷陵之戰。

為何劉備在蜀漢並不強盛時,發動夷陵之戰?因為他要給一個交代

筆者認為,從結局來看,夷陵之戰自然是錯誤的,但當時劉備發動戰事也是形勢所逼,他需要給荊州派的人一個交代,因此無論結局如何,劉備都必須咬著牙撐下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