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照——漢中高僧第一人!

翻開塵封的歷史,法照是一個耀眼的名字。他雖沒有什麼文治武功,但以其高深的佛學造詣和對淨土宗的理論貢獻,被後世尊為淨土宗第四代祖師。因而,在佛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漢中哺育了法照,法照也使漢中憑添了幾份文化底蘊。

一、淨土宗簡介

淨土宗是佛教中最富有民間信仰特色的宗派。過去常說佛教十宗,但現在流傳下來的較大門派主要有禪宗、淨土宗、密宗等。淨土宗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中,去掉了晦澀難解的哲學思辯成份,教義通俗易懂,因而在各社會階層中擁有眾多的信徒。中國淨土宗由東晉慧遠發端於廬山,歷經高僧豐富完善,鼎盛於唐代長安,並迅速推廣到全國各地和日本、韓朝一帶。

淨土宗奉信阿彌陀佛,主要經典有《阿彌陀佛經》、《觀無量壽經》、《淨土論》等,及歷代高僧的注、疏、解、贊。淨土思想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主張罪惡凡夫皆可往生。通俗地說,就是惡人只要悔過自新、信奉佛祖,也可到極樂世界,何況善人。強調一切凡夫都可往生淨土。這樣在邏輯關係上,把淨土教說成是一切人等都可以奉信的宗教了。擴大了淨土教的群眾基礎。二是提倡口稱念佛。突出強調口稱念佛作為重要的修持方法,可以除祛邪惡,淨化靈魂,親密和佛的關係,提高做人的品位和層次。死後就可以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

最早為淨土宗確立宗祖的是宋代天台宗高僧宗曉。他在所編的《樂邦文類》中,把東晉的慧遠,唐代的善導、法照、少康,宋代的省常、宋賾尊為淨土六祖。隨後,志磐在撰的《佛祖統記》中,對宗曉的定位稍有改動,所立的“蓮社”(淨土宗別稱)七祖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這個說法,基本上得到了後世的認可。在長達八百多年的時間裡,僅遴選了七人作為淨土宗祖師,而法照就是其中之一,可見法照在淨土思想傳播中的影響之大。

二、法照生平

散見於各種歷史文獻和人物傳記之中。《宋高僧傳》、《佛祖統記》、《廣清涼傳》、《淨土往生傳》均記載有法照事蹟,但大都姓氏、籍貫不詳。研究法照較為完整的資料:一是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二是康熙年間的《洋縣誌》,三是雍正年間的《陝西通志》,四是近年漢中方誌學者郭鵬在《陝西史志》上發表的《法照姓氏、籍貫及行狀考》。

綜合上述資料,拂去歷史的塵埃,我們對法照這個從漢中走向全國的佛學大師生平脈絡,就有了一個粗淺的瞭解。試概括之:

釋法照,俗姓張,生於漢中洋縣大灙裡釋子山,卒於公元821年,大致生活在唐代宗至唐德宗時代。少年出家遁入空門,曾遊廬山,適南嶽,師從承遠,又涉五臺山,得法而歸,居洋縣北山唸佛巖(因法照在此唸佛而得各),日夜誦唸阿彌陀佛,後奉唐代宗之詔赴京城長安,入章敬寺,被賜號“供奉大德唸佛和尚”、“五會念佛法事般若道場主國師”,公元821年在長安圓寂,後被諡為大悟禪師。

法照一生,讀五卷書,行萬里路,智慧超群,品德高尚,窮畢生精力於佛學,歷史記述多傳奇色彩。

據《廣清涼傳》載:法照在南嶽雲峰寺時,曾在食缽中看見五臺山靈蹟,又遙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現形,遂決定到五臺山巡拜靈聖。在五臺山大竹林寺,親見文殊、普賢顯聖。法照禮問: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垂示:諸修行門,無過唸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其要。文殊又說: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受文殊菩薩點化,法照日益精進,受益匪淺。後來,法照在文殊菩薩顯聖處建竹林寺,以示紀念。

又據洋縣宋代洋州進士閔文叔所撰《唸佛巖大悟禪師碑記》雲:法照得法返回故里後,在洋縣北山唸佛巖日夜唸佛。每唸佛時,常有化佛空中顯現,聲不加大,聞於長安。天子乃驚,遣使者以禮迎之。德宗贊法照曰:性入圓妙,得念正真,悟常罕測,諸佛了因。又對法照曰:佛留下法,眾生皈依何門?法照以偈答:諸佛在心中,迷人向外求。內懷無價寶,不識一生休。帝乃大悅,對法照敬重有加,賜諸多名號。

這兩則故事,雖神話因素較多,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法照在中唐時期佛學界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

三、理論貢獻

法照一生,著述頗豐。對佛學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註釋解讀佛學經典,使其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二是提倡口稱念佛,把唸佛作為淨土宗重要的修持方法規定下來;三是解決了五會念佛的方法論問題,為當時和後世稱道。他的許多著作因年代久遠而遺失,現僅存的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據此二書,五會念佛的方法為:

第一會,平聲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或者表述為:

第一平聲入境界;

第二極妙演清音;

第三盤旋如奏樂;

第四要期用力吟;

第五高聲唯速念。

公元840年,日本天台宗高僧圓仁禮五臺山竹林寺時,參觀了法照當年唸佛三昧的“般若道場”,並帶回五會念佛書籍在日本授徒。法照在五臺山創立的五會念佛法,是日本淨土宗的重要源流,至今仍在日本比睿山一帶流行。

今洋縣有法照遺蹟多處,如釋子山、唸佛巖、錫杖泉等。據說唸佛巖上唐代建有崇法院,壁上有法照的畫像。宋、明、清時,漢中人每年仲夏六日致祀,香客如雲。

此外,大師在詩歌方面也有很深造詣。

《全唐詩》上錄有法照詩三首。其一為《送無著禪師歸新羅》(新羅即今韓國);

萬里歸鄉路,隨緣不算程;

尋山百衲敝,過海一抔輕;

夜宿依雲色,晨齋就水聲;

何年持貝葉,卻到漢家城。

清光緒《洋縣誌》也載有法照《寄勸俗兄弟》詩一首:

同氣連枝本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兄弟;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這兩首詩,一首出世,一首入世;前者寄情山水,空濛高遠;後者料理家務,入情入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師曠達、寬厚、友善的胸懷。其意境和藝術都值得後人借鑑。

來自《漢中傳說》

漢中高僧第一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