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蛟龍”號第7次下潛帶回了啥?

海洋學 動物 甲殼動物 海蔘 中國科普博覽 2017-06-09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科學邊角料團隊 李嘉欣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中心

6月5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7次下潛,海底作業3小時8分鐘,從西太平洋深海溝——雅浦海溝5100多米至4900多米的深海,帶回了11只大型生物樣品。

“蛟龍”號從海底帶回了岩石樣品53.8公斤,近底海水16升,沉積物樣品9管,不同種類海蔘4只、海蛇尾3只、海綿1只、海星1只、未知生物1只,利用原位固定裝置固定海蔘1只。同時,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資料。通過此次樣品研究,將可以瞭解雅浦海溝大型生物的分佈,以及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蛟龍”號第7次下潛帶回了啥?

人類在廣博深海與浩瀚星空面前都十分渺小,這二者都蘊藏著無數的謎,等待人類去探索。目前,我們還未真正發現外太空的奇異生命,但是,我們卻常探索到深海中那些奇形怪狀的生物,有的甚至和地球一樣古老。就像此次採集到的未知生物一樣,我們對於深海生物的探索總是要經歷從發現、採集、研究到命名的過程。那麼,在各種深度層的海洋中,其生物會有什麼共同特點?從過去到現在,我們還發現了哪些深海生物?

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

在海洋裡,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在不同的海洋環境中,有著完全不同類型的生態系。

海水的性質決定了海洋生物的豐盛和特點,而它在海洋中的每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其水平變化要比垂直變化速度快得多。這一特點決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水很快吸附了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由於海水中含有各種懸浮物質和浮游植物,陽光在開闊的海洋中輻射入海水的深度大於數百米,而在混濁的沿岸水域中,輻射深度只有數十米。在光層下面一直到數千米的海底則漆黑的一片。海水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溫度變低的。

生物的形態、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層十幾釐米的水層裡,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軟體動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從大陸架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在泥質海底上議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蔘為主。對於那些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來說,其數量與深度成反比;而對於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來說,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深海家族裡的奇妙寶貝們

巨頜魚

巨頜魚的眼睛大而突出,活像一架望遠鏡,這雙特殊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獵取食物。

巨喉魚

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蛟龍”號第7次下潛帶回了啥?

巨喉魚,很有趣,它一天到晚總是張著大觜等候著,不費什麼力氣就能吃飽肚子。

叉齒魚

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蛟龍”號第7次下潛帶回了啥?

叉齒魚上下頜的關節十分靈活,可以把嘴張得很大,能吞食比自己身體大3倍的動物。叉齒魚的胃也很大,體積大約佔身體的1/3,吞下去的食物可以放在胃裡儲存起來,慢慢地消化,這樣,一次吃飽了,在短時期內不進食也沒關係。此外,還有鋸頜魚、黑鯨犀魚、樹須魚、固燈魚和鞭吻魚。

海膽

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蛟龍”號第7次下潛帶回了啥?

棘皮動物在淡水中是無法生存的,但它們卻可以在深海里生長髮育。海膽渾身都是長針,向四面八方豎立著,顯得十分威風。它們雖然行動綏慢,但一般動物都不敢侵犯它們。

海百合

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蛟龍”號第7次下潛帶回了啥?

海花外形似花,隨著波浪輕輕地搖著,誰見了都會以為這是海中鮮花。其實它不是植物,而是一種動物,學名叫海百合。它生長在海床上,那裡海水平靜,沒有波浪,只要靠纖細的"腳"支撐著就可以生活。水流將水中細小的有機體運到海百合的嘴裡,它就可坐享其成了。

人類難以輕易走進的深海世界裡,還有許多我們未介紹的神奇寶貝。海洋原生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等待我們去認識!總之,期待早日見到這次“蛟龍”號帶回來的未知生物的面貌。好想為它命名喔!

不同的“家”住著不同的“娃”,“蛟龍”號第7次下潛帶回了啥?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