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1年,一個叫做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美國人發表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海軍戰略論》,此書甫一出版,便引起了當時世界上諸多列強的關注,很多國家還將馬漢在書中所闡釋的理論稱為“海權論”。之後的100多年,無數的人都將馬漢的海權中心理論視為圭臬,將國家的發展和海軍的發展聯繫到一起,“艦運即國運”。

其實,這樣的理論不僅僅在現代社會,西方早在上古文明的時候,古代諸國對於海軍的重視就已經顯現出來,歷史上眾多著名的海戰,莫不是西方諸強的傑作。但是在火炮出現之前,人們到底是用什麼方式在浩瀚的大海上作戰的呢?是扔石頭?放弓箭?抑或隔空喊話?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代的時候,人類的海戰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

1911年,一個叫做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美國人發表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海軍戰略論》,此書甫一出版,便引起了當時世界上諸多列強的關注,很多國家還將馬漢在書中所闡釋的理論稱為“海權論”。之後的100多年,無數的人都將馬漢的海權中心理論視為圭臬,將國家的發展和海軍的發展聯繫到一起,“艦運即國運”。

其實,這樣的理論不僅僅在現代社會,西方早在上古文明的時候,古代諸國對於海軍的重視就已經顯現出來,歷史上眾多著名的海戰,莫不是西方諸強的傑作。但是在火炮出現之前,人們到底是用什麼方式在浩瀚的大海上作戰的呢?是扔石頭?放弓箭?抑或隔空喊話?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代的時候,人類的海戰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古代海戰怎麼打?

海戰的“碰碰船”時代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由於缺乏有效的在海上攻擊對方的武器,因此艦船本身就成為了攻擊對方艦船最好的辦法。

人類早期的艦船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寬體船,船體較寬,可以用來裝卸貨物和商品,主要用於貿易,而另一種叫做窄體船的船隻則恰恰與之相反。窄體船船體長而低矮,希臘人稱之為三列槳船。在這種船的甲板上,大約有40名陸戰士兵,他們一般配備長矛、短劍、盾牌等一般陸地上作戰時都會配備的武器。有些也配備弓箭,用來射擊臨近的敵方戰艦,不過這些都不是這類窄體船最主要的武器,這種戰船最主要的武器是其船艏水線下用青銅包裹的撞角。戰鬥時,每艘戰船上一般配備有150名槳手,分坐在三層,其中第一層的槳手一般位於甲板之上,其他兩層的位於甲板下。船的每側都有75只槳,每個人划動一隻。從而讓長槳推動戰船前進。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其速度可以超過7節(即每小時7海里,約為每小時13千米)。這個速度可以給予戰船的撞角以巨大的衝撞力,利用這個速度,來撞擊敵方艦隻的側翼,可以非常有效的殺傷敵方的戰艦,從而獲得海戰的勝利。

在這一時期,人類的海戰就如同我們經常玩的碰碰車一樣,交戰雙方的戰艦聚集在海戰戰場上,都想方設法的利用己方的撞角來衝擊敵方艦隻最薄弱的側面。如果衝撞的力量足夠的話,甚至可以直接撞斷對方的龍骨,從而一舉擊沉對方戰艦。不過這樣的“碰碰船”可沒有碰碰車那樣有趣,駕駛船隻的人,根本沒有閒情逸致去享受閒暇,而是得時刻注意周圍向你衝來的敵方艦隻。一旦你指揮的艦隻被別人碰了,那麼等待你的,可能就是眼睛放著綠光,已經飢腸轆轆多日的鯊魚了。

烏鴉讓海戰變陸戰

公元前3世紀,稱霸整個亞平寧半島的羅馬人開始覬覦西地中海的霸權。而這個時候,西地中海上,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海上強國迦太基也是如日中天。兩大強國為了爭奪西地中海的霸權,一場戰爭在所難免。公元前264年,雙發爆發的布匿戰爭。(布匿是羅馬人對於腓尼基人的稱呼)。戰爭開始,最令羅馬人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迦太基人的海軍。這支海軍不僅能抵禦來自羅馬軍隊的有效攻擊,而且可以有效的限制羅馬人同其他地區的殖民貿易,甚至可以用來劫掠羅馬的沿岸地區,打擊羅馬的士氣。而做了幾百年“旱鴨子” 的羅馬人對於海戰,完全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

不過,羅馬也有優勢,羅馬的優勢在於其軍團裡的士兵全都是訓練有素的公民士兵,其戰鬥的目的是為了保家衛國,而非迦太基的僱傭兵一樣只是為了幾個大洋。所以,羅馬軍隊在戰鬥能力和意志力方面都遠勝於對面的迦太基僱傭兵,因此如何將海戰變為陸戰,發揮羅馬軍隊的陸戰優勢就成為了羅馬軍隊扭轉海軍劣勢的關鍵之所在。

聰明的羅馬人想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烏鴉吊橋。這種吊橋寬1.2米,長10.9米,重約一噸,兩側一般設有小欄杆。該裝置與船舶的桅杆連接在一起,可以利用船首的滑輪隨意升降。更為重要的是,吊橋的前端有一個鳥嘴一樣的重型鐵鉤,接近敵船之後,可以放下吊橋,讓其牢牢的抓住敵方艦隻,讓自己的士兵依次通過,將敵方艦隊上的士兵逐一消滅。從而將海戰成功地轉化為陸戰。借用這個裝置,羅馬人在接下來的米拉海戰中成功地戰勝了迦太基。不過烏鴉吊橋也有其無法忽視的缺點,那就是由於其本身太過沉重,給戰艦本身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因此,取得海戰勝利的羅馬人在這之後的一次風暴中幾乎損失了自己的全部海軍,幾年之後才恢復元氣。

"

1911年,一個叫做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美國人發表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海軍戰略論》,此書甫一出版,便引起了當時世界上諸多列強的關注,很多國家還將馬漢在書中所闡釋的理論稱為“海權論”。之後的100多年,無數的人都將馬漢的海權中心理論視為圭臬,將國家的發展和海軍的發展聯繫到一起,“艦運即國運”。

其實,這樣的理論不僅僅在現代社會,西方早在上古文明的時候,古代諸國對於海軍的重視就已經顯現出來,歷史上眾多著名的海戰,莫不是西方諸強的傑作。但是在火炮出現之前,人們到底是用什麼方式在浩瀚的大海上作戰的呢?是扔石頭?放弓箭?抑或隔空喊話?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代的時候,人類的海戰到底是如何進行的。

古代海戰怎麼打?

海戰的“碰碰船”時代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由於缺乏有效的在海上攻擊對方的武器,因此艦船本身就成為了攻擊對方艦船最好的辦法。

人類早期的艦船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寬體船,船體較寬,可以用來裝卸貨物和商品,主要用於貿易,而另一種叫做窄體船的船隻則恰恰與之相反。窄體船船體長而低矮,希臘人稱之為三列槳船。在這種船的甲板上,大約有40名陸戰士兵,他們一般配備長矛、短劍、盾牌等一般陸地上作戰時都會配備的武器。有些也配備弓箭,用來射擊臨近的敵方戰艦,不過這些都不是這類窄體船最主要的武器,這種戰船最主要的武器是其船艏水線下用青銅包裹的撞角。戰鬥時,每艘戰船上一般配備有150名槳手,分坐在三層,其中第一層的槳手一般位於甲板之上,其他兩層的位於甲板下。船的每側都有75只槳,每個人划動一隻。從而讓長槳推動戰船前進。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的記載,其速度可以超過7節(即每小時7海里,約為每小時13千米)。這個速度可以給予戰船的撞角以巨大的衝撞力,利用這個速度,來撞擊敵方艦隻的側翼,可以非常有效的殺傷敵方的戰艦,從而獲得海戰的勝利。

在這一時期,人類的海戰就如同我們經常玩的碰碰車一樣,交戰雙方的戰艦聚集在海戰戰場上,都想方設法的利用己方的撞角來衝擊敵方艦隻最薄弱的側面。如果衝撞的力量足夠的話,甚至可以直接撞斷對方的龍骨,從而一舉擊沉對方戰艦。不過這樣的“碰碰船”可沒有碰碰車那樣有趣,駕駛船隻的人,根本沒有閒情逸致去享受閒暇,而是得時刻注意周圍向你衝來的敵方艦隻。一旦你指揮的艦隻被別人碰了,那麼等待你的,可能就是眼睛放著綠光,已經飢腸轆轆多日的鯊魚了。

烏鴉讓海戰變陸戰

公元前3世紀,稱霸整個亞平寧半島的羅馬人開始覬覦西地中海的霸權。而這個時候,西地中海上,由腓尼基人建立的海上強國迦太基也是如日中天。兩大強國為了爭奪西地中海的霸權,一場戰爭在所難免。公元前264年,雙發爆發的布匿戰爭。(布匿是羅馬人對於腓尼基人的稱呼)。戰爭開始,最令羅馬人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迦太基人的海軍。這支海軍不僅能抵禦來自羅馬軍隊的有效攻擊,而且可以有效的限制羅馬人同其他地區的殖民貿易,甚至可以用來劫掠羅馬的沿岸地區,打擊羅馬的士氣。而做了幾百年“旱鴨子” 的羅馬人對於海戰,完全可以用一無所知來形容。

不過,羅馬也有優勢,羅馬的優勢在於其軍團裡的士兵全都是訓練有素的公民士兵,其戰鬥的目的是為了保家衛國,而非迦太基的僱傭兵一樣只是為了幾個大洋。所以,羅馬軍隊在戰鬥能力和意志力方面都遠勝於對面的迦太基僱傭兵,因此如何將海戰變為陸戰,發揮羅馬軍隊的陸戰優勢就成為了羅馬軍隊扭轉海軍劣勢的關鍵之所在。

聰明的羅馬人想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烏鴉吊橋。這種吊橋寬1.2米,長10.9米,重約一噸,兩側一般設有小欄杆。該裝置與船舶的桅杆連接在一起,可以利用船首的滑輪隨意升降。更為重要的是,吊橋的前端有一個鳥嘴一樣的重型鐵鉤,接近敵船之後,可以放下吊橋,讓其牢牢的抓住敵方艦隻,讓自己的士兵依次通過,將敵方艦隊上的士兵逐一消滅。從而將海戰成功地轉化為陸戰。借用這個裝置,羅馬人在接下來的米拉海戰中成功地戰勝了迦太基。不過烏鴉吊橋也有其無法忽視的缺點,那就是由於其本身太過沉重,給戰艦本身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因此,取得海戰勝利的羅馬人在這之後的一次風暴中幾乎損失了自己的全部海軍,幾年之後才恢復元氣。

古代海戰怎麼打?

“千年帝國”的祕密武器——希臘火

公元717年夏天,阿拉伯帝國(公元632年由穆罕默德建立的以伊斯蘭教為信仰的龐大帝國)進攻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他們首先利用自己在人數上的優勢,封鎖了拜占庭帝國的通往歐洲的道路。隨後又用2000多艘戰艦將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整個圍了個水洩不通。不僅如此,阿拉伯人的軍隊還在源源不斷地往君士坦丁堡湧來。不過即使是這樣的人數優勢,君士坦丁堡在經歷了阿拉伯人半年的圍攻之後仍舊巋然不動,城市還是在拜占庭人的手中。當然,這還不是整個歷史事件的高潮。翌年春天,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利奧三世得到了準確的情報之後,當機立斷,決定發動反攻,派出自己的艦隊向阿拉伯人的艦隊發動攻擊。裝備了“高科技武器”的拜占庭人輕鬆擊敗了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將阿拉伯人的艦隊一舉殲滅。當阿拉伯人灰溜溜的回到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的時候,開拔時的2560艘船隻僅剩下5艘,而幫助拜占庭人取得這樣逆天勝利的就是被後人一直稱道的希臘火。

希臘火的具體組成成分,時至今日仍舊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大多數的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都確信,其主要成分應該是石油,此外還應該包括了一定比例的硫磺、瀝青、松香、樹脂等易燃物質。實戰時,希臘火被裝配在由厚重且浸溼的獸皮包裹的軍艦上,由軍隊中最精銳的弓箭手的掩護下,靠近敵船。當進入射程之後,一個士兵啟動氣泵,把希臘火抽到導管內部,然後由另一個士兵負責啟動管口的點火裝置,最後由一個力量較大的士兵手持一個可以調整方向的導管,對準目標發射希臘火。在順風的情況下,火焰可以達到50碼(約45.7米)。對於當時只能依靠衝撞和弓箭攻擊對方艦隻的阿拉伯海軍來說,希臘火無疑是一場噩夢,而當噩夢醒來時,阿拉伯人發現自己早就被燒的衣不蔽體了。

不過諷刺的是,由於希臘火的巨大威力,拜占庭人一直將其具體的製作過程和配方列為絕密,其研究和製作的過程都完全在宮中完成,甚至連文字記錄都不得允許保留。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希臘火的製作方法旋即成為謎團,而後來的科學家和歷史學家,只能從大量的阿拉伯文獻中,來還原和找尋關於希臘火的隻言片語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