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走出哈佛庭院,街上陽光正好,我有些眩暈,扶牆站定,一眼望到了街那頭的哈佛書店。頓時不暈了,大步流星跑向書店,

哈佛書店不大,很緊湊,書架上當然都是英文暢銷書,我是不懂的;但我喜歡逛書店,看看封面,翻翻內頁,掂掂分量,查查價格,一套流程做得輕車熟路。

對了,還有在書店拍照和自拍。

哈佛書店的書架邊有很多手寫的小貼紙,向讀者介紹書籍的內容和或相關讀者的閱讀感受,這在國內書店是沒有的。在《查令十字街84號》中,我感受到了相似的做法,還有松浦彌太郎也寫過,他在美國的書店找書時的貼心待遇。

國內時髦書店的做法,往往在書外,比如增加茶飲咖啡點心,裝飾鮮花工藝品,改進裝修體驗,是奔著成為讓人拍藝術照的網紅店去的。

真正關心書籍的閱讀體驗,才是書店生存的根本。作為自由書評人,也不想寫出版社指定的圖書。

只有真正的書店選出的好書,來自好的出版社,才能讓我真金白銀購買紙質書;不然,沒有收藏價值的書,看看電子版就好啦。

你想呀,上海的房價幾萬一個平米,這一平米的面積裡,你將收藏價值幾何的書籍才配得上房價呢?隨隨便便的劣質書,你好意思放進去嗎?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走出哈佛庭院,街上陽光正好,我有些眩暈,扶牆站定,一眼望到了街那頭的哈佛書店。頓時不暈了,大步流星跑向書店,

哈佛書店不大,很緊湊,書架上當然都是英文暢銷書,我是不懂的;但我喜歡逛書店,看看封面,翻翻內頁,掂掂分量,查查價格,一套流程做得輕車熟路。

對了,還有在書店拍照和自拍。

哈佛書店的書架邊有很多手寫的小貼紙,向讀者介紹書籍的內容和或相關讀者的閱讀感受,這在國內書店是沒有的。在《查令十字街84號》中,我感受到了相似的做法,還有松浦彌太郎也寫過,他在美國的書店找書時的貼心待遇。

國內時髦書店的做法,往往在書外,比如增加茶飲咖啡點心,裝飾鮮花工藝品,改進裝修體驗,是奔著成為讓人拍藝術照的網紅店去的。

真正關心書籍的閱讀體驗,才是書店生存的根本。作為自由書評人,也不想寫出版社指定的圖書。

只有真正的書店選出的好書,來自好的出版社,才能讓我真金白銀購買紙質書;不然,沒有收藏價值的書,看看電子版就好啦。

你想呀,上海的房價幾萬一個平米,這一平米的面積裡,你將收藏價值幾何的書籍才配得上房價呢?隨隨便便的劣質書,你好意思放進去嗎?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走出哈佛庭院,街上陽光正好,我有些眩暈,扶牆站定,一眼望到了街那頭的哈佛書店。頓時不暈了,大步流星跑向書店,

哈佛書店不大,很緊湊,書架上當然都是英文暢銷書,我是不懂的;但我喜歡逛書店,看看封面,翻翻內頁,掂掂分量,查查價格,一套流程做得輕車熟路。

對了,還有在書店拍照和自拍。

哈佛書店的書架邊有很多手寫的小貼紙,向讀者介紹書籍的內容和或相關讀者的閱讀感受,這在國內書店是沒有的。在《查令十字街84號》中,我感受到了相似的做法,還有松浦彌太郎也寫過,他在美國的書店找書時的貼心待遇。

國內時髦書店的做法,往往在書外,比如增加茶飲咖啡點心,裝飾鮮花工藝品,改進裝修體驗,是奔著成為讓人拍藝術照的網紅店去的。

真正關心書籍的閱讀體驗,才是書店生存的根本。作為自由書評人,也不想寫出版社指定的圖書。

只有真正的書店選出的好書,來自好的出版社,才能讓我真金白銀購買紙質書;不然,沒有收藏價值的書,看看電子版就好啦。

你想呀,上海的房價幾萬一個平米,這一平米的面積裡,你將收藏價值幾何的書籍才配得上房價呢?隨隨便便的劣質書,你好意思放進去嗎?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正巧遇上書店正在做新書發佈的讀者見面會,我只能短暫停留,便沒有加入觀眾席。只是站在邊上旁聽了幾句。好像跟中國有關,於是,我的興趣來了,在通常陳列新書的地方找起來。

檸檬黃的書面,很顯眼,我拿過書一翻,發現是本漫畫書,作者的靈感有部分來自中國。

可惜,漫畫書對我很很不友好。我覺得我對圖畫的理解能力很差,只能理解邊上的文字圖解;而漫畫的文字通常很少,很精煉,可以自由想象。

也許,我該去學畫,在畫畫的過程中,就能慢慢理解圖畫的深刻內涵了。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走出哈佛庭院,街上陽光正好,我有些眩暈,扶牆站定,一眼望到了街那頭的哈佛書店。頓時不暈了,大步流星跑向書店,

哈佛書店不大,很緊湊,書架上當然都是英文暢銷書,我是不懂的;但我喜歡逛書店,看看封面,翻翻內頁,掂掂分量,查查價格,一套流程做得輕車熟路。

對了,還有在書店拍照和自拍。

哈佛書店的書架邊有很多手寫的小貼紙,向讀者介紹書籍的內容和或相關讀者的閱讀感受,這在國內書店是沒有的。在《查令十字街84號》中,我感受到了相似的做法,還有松浦彌太郎也寫過,他在美國的書店找書時的貼心待遇。

國內時髦書店的做法,往往在書外,比如增加茶飲咖啡點心,裝飾鮮花工藝品,改進裝修體驗,是奔著成為讓人拍藝術照的網紅店去的。

真正關心書籍的閱讀體驗,才是書店生存的根本。作為自由書評人,也不想寫出版社指定的圖書。

只有真正的書店選出的好書,來自好的出版社,才能讓我真金白銀購買紙質書;不然,沒有收藏價值的書,看看電子版就好啦。

你想呀,上海的房價幾萬一個平米,這一平米的面積裡,你將收藏價值幾何的書籍才配得上房價呢?隨隨便便的劣質書,你好意思放進去嗎?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正巧遇上書店正在做新書發佈的讀者見面會,我只能短暫停留,便沒有加入觀眾席。只是站在邊上旁聽了幾句。好像跟中國有關,於是,我的興趣來了,在通常陳列新書的地方找起來。

檸檬黃的書面,很顯眼,我拿過書一翻,發現是本漫畫書,作者的靈感有部分來自中國。

可惜,漫畫書對我很很不友好。我覺得我對圖畫的理解能力很差,只能理解邊上的文字圖解;而漫畫的文字通常很少,很精煉,可以自由想象。

也許,我該去學畫,在畫畫的過程中,就能慢慢理解圖畫的深刻內涵了。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離開書店,夕陽西下。旅行團早就不見了蹤跡,他們參觀完哈佛大學,還要去麻省理工拍照,最後去走自由之路,晚上是吃波士頓大龍蝦,吃完飯,還要往紐約趕,忙著呢。

而我們,就住在波士頓,自然不再跟團了。想著還有三天,可以慢慢玩。

導遊從紐約帶團到波士頓,自然還要帶團會紐約。我們只是她六日遊中的過客。

好了,我親愛的讀者,我的美國遊記在你們的陪伴下,到今天就結束了。謝謝你們給我的支持。

本來,我只是按慣例記錄旅行日記,是你們的關注和評論,讓我在遊記結束後,有了依依不捨的感受:遊記結束了,你們是不是就不關注我了?我恨不得接受某位讀者的建議,立刻飛到美西去,繼續為你們寫美西旅行記。

但,這是不現實的。

遇見你們,真好!在我猶豫因中美關係僵局,是否還要繼續寫下去時,是你們的支持給了我信心和勇氣,才有了完本。

有些讀者說無法讀到全部的,你可以關注簡慢人生,在我的主頁上會有文章目錄供挑選。

我很渺小,文筆拙劣,但過程真實,不帶偏見;這次美國遊記系列一共有18篇(紐約分了上下兩篇),希望這些內容,能給讀者瞭解美國增加一個窗口。如果你們有關於美國的任何問題想問我,也可以私信我,我將一一回復(可能沒那麼及時,但一定會盡快回復)。

朋友們,我們下回再見!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走出哈佛庭院,街上陽光正好,我有些眩暈,扶牆站定,一眼望到了街那頭的哈佛書店。頓時不暈了,大步流星跑向書店,

哈佛書店不大,很緊湊,書架上當然都是英文暢銷書,我是不懂的;但我喜歡逛書店,看看封面,翻翻內頁,掂掂分量,查查價格,一套流程做得輕車熟路。

對了,還有在書店拍照和自拍。

哈佛書店的書架邊有很多手寫的小貼紙,向讀者介紹書籍的內容和或相關讀者的閱讀感受,這在國內書店是沒有的。在《查令十字街84號》中,我感受到了相似的做法,還有松浦彌太郎也寫過,他在美國的書店找書時的貼心待遇。

國內時髦書店的做法,往往在書外,比如增加茶飲咖啡點心,裝飾鮮花工藝品,改進裝修體驗,是奔著成為讓人拍藝術照的網紅店去的。

真正關心書籍的閱讀體驗,才是書店生存的根本。作為自由書評人,也不想寫出版社指定的圖書。

只有真正的書店選出的好書,來自好的出版社,才能讓我真金白銀購買紙質書;不然,沒有收藏價值的書,看看電子版就好啦。

你想呀,上海的房價幾萬一個平米,這一平米的面積裡,你將收藏價值幾何的書籍才配得上房價呢?隨隨便便的劣質書,你好意思放進去嗎?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正巧遇上書店正在做新書發佈的讀者見面會,我只能短暫停留,便沒有加入觀眾席。只是站在邊上旁聽了幾句。好像跟中國有關,於是,我的興趣來了,在通常陳列新書的地方找起來。

檸檬黃的書面,很顯眼,我拿過書一翻,發現是本漫畫書,作者的靈感有部分來自中國。

可惜,漫畫書對我很很不友好。我覺得我對圖畫的理解能力很差,只能理解邊上的文字圖解;而漫畫的文字通常很少,很精煉,可以自由想象。

也許,我該去學畫,在畫畫的過程中,就能慢慢理解圖畫的深刻內涵了。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離開書店,夕陽西下。旅行團早就不見了蹤跡,他們參觀完哈佛大學,還要去麻省理工拍照,最後去走自由之路,晚上是吃波士頓大龍蝦,吃完飯,還要往紐約趕,忙著呢。

而我們,就住在波士頓,自然不再跟團了。想著還有三天,可以慢慢玩。

導遊從紐約帶團到波士頓,自然還要帶團會紐約。我們只是她六日遊中的過客。

好了,我親愛的讀者,我的美國遊記在你們的陪伴下,到今天就結束了。謝謝你們給我的支持。

本來,我只是按慣例記錄旅行日記,是你們的關注和評論,讓我在遊記結束後,有了依依不捨的感受:遊記結束了,你們是不是就不關注我了?我恨不得接受某位讀者的建議,立刻飛到美西去,繼續為你們寫美西旅行記。

但,這是不現實的。

遇見你們,真好!在我猶豫因中美關係僵局,是否還要繼續寫下去時,是你們的支持給了我信心和勇氣,才有了完本。

有些讀者說無法讀到全部的,你可以關注簡慢人生,在我的主頁上會有文章目錄供挑選。

我很渺小,文筆拙劣,但過程真實,不帶偏見;這次美國遊記系列一共有18篇(紐約分了上下兩篇),希望這些內容,能給讀者瞭解美國增加一個窗口。如果你們有關於美國的任何問題想問我,也可以私信我,我將一一回復(可能沒那麼及時,但一定會盡快回復)。

朋友們,我們下回再見!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最早人們對於哈佛大學的認知,來自很多年前的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時國門剛剛打開,自費留學全靠拿獎學金,拿到美國簽證就像彩票中獎。哈佛,更想掛在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兒子小時候,我總是拿哈佛逗他,結果,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屁孩,也喊出了豪言壯志:我長大了也要去哈佛!哈哈,好嘛,這次他圓夢了:進哈佛了!

因為我們這次美東五日遊的最後一站:波士頓的旅程,就從哈佛大學開始!

大巴開進哈佛校區所在地劍橋,我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地名都是直接借用英國本土的,有時候真讓人反應不過來呢。

這裡也是劍橋,也有條河,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康橋呢?當然不,是查爾斯河

哈佛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大學,英國的清教徒最初就是按照牛津和劍橋的模式辦學的,所以,地名有著濃濃的英倫風。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劍橋是座大學城,城裡的居民大部都是學生、教授,還有其他為大學服務的人。哦,對了,還有很多遊客,年中無休,處處可見。

我和兒子沒有跟著旅行團走,他們要收費,每人25元,有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介紹哈佛的歷史。反正不要門票,大學也沒有圍牆,我們就自己瞎走一氣。

大巴停在了哈佛大學本部所在的哈佛庭院,和哈佛商學院隔著查爾斯河,俗稱哈佛庭院,也是旅遊者最常參觀的地方。

也許是暑假,校園裡人不多,每一棟建築都是不同的,建築之間是草坪,散亂地放著好些椅子。剛剛下過雨,地上已經幹了,草坪低窪處還殘留著積水,椅子上也都是水珠。

不遠處有幾個學生樣的女子,在草坪中圍坐著,好像在討論什麼。我們也順勢在草坪上坐下,感受哈佛庭院的微風,和哈佛松鼠的貢奉。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可供遊客參觀的地方其實不大,包括了中央行政辦公署及大學中央圖書館,另外也有數棟學術大樓,如大學學堂、紀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

在圖書館的門前,我們遇上了三支旅遊團,用中文一次,一次,又一次,講述著圖書館捐獻者哈佛的故事,每個人講的都是與別人不同的新版本。

其中要數那個胖胖的男學生說的最好,聲音大,表情豐富,離得老遠,就聽得清清楚楚。有人問他:圖書館對遊人開放嗎?

他說,你可以試試,也許就進去了。於是,一幫人蠢蠢欲動,踏上臺階,去推裡面的門,很遺憾,門都鎖著,裡面也沒有人。哦哦,他繼續笑著說,放暑假吧。

凌晨四點的哈佛,指的就是這個圖書館的場景嗎?我看了下手機,此時下午四點,太陽還很刺眼,那個燈火輝煌的場景怕是看不到了。上海,卻是凌晨四點,波士頓比上海晚了整12個小時。

還有,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校訓”之類的,都是假的。胖男生還在繼續講他的圖書館故事。不愧是研究生,就這麼一幢樓,可以講半個鍾。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兒子曾經來過,便由他帶路,在校園裡四處閒逛拍照。我說想拍下哈佛大學的大門,於是他就把我帶到了一處邊門,說拍吧。

太小了!

再換一處,看起來挺大,有三個門洞,但是門上沒有任何標誌,還沒有國內小區的大門豪氣。風格倒是統一,一色的紅磚砌牆。

嗨,嗨,我要拍正門,正門你懂嗎?哈佛大學,美國8任總統的母校!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母校!

不說在大門口塑八座金身,也該有個像樣的大門呀。國內哪座大學沒有一扇豪氣的大門呢?或許是我沒找到?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找不到大門也沒辦法,也許是我的認識誤區。我以為大學的校門都是彰顯權威的,霸氣、豪華,讓人一見就被震撼,就像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那樣,嗯,凱旋門不是大學校門,只是一座紀念碑。

我好像記得哈佛的哪任校長曾經說過:如果嫌讀書貴,可以去嚐嚐無知的滋味。可見哈佛是不缺錢的,也沒把錢用在修大門上。

那麼,標誌性的建築呢?怎麼才能在朋友圈證明——我來過哈佛?

有,胡適捐贈的慶祝哈佛建校300週年的紀念碑。

還有,哈佛的雕像。

胡適捐贈的大理石紀念碑,坐落在一座大樓邊上的草坪上,一隻石龜背上馱著長長的石碑碑頭刻著花紋,當年胡適親手書寫的碑文也已模糊不可辨。

石龜前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磚,上面刻著對石碑的講解,想看石碑上的原文和英語翻譯,就得掃描左邊的二維碼,看來是近幾年才新添加的。

回到國內,我才想起查原文,再掃描,已經打不開了。

至於哈佛的雕像,也是靜靜地坐落在一座大樓的邊上。高高的石頭基座,青銅雕像,哈佛坐在靠背椅上,雙手放在扶手上,左腳略微前伸,目視前方,高深莫測。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說真的,哈佛校園真沒什麼好逛的,就這麼幾幢大樓,又不能入內參觀。還沒有路邊的哈佛紀念品店好玩,從服裝到揹包、還有杯子、掛飾、裝飾品,很多紀念品都是知名品牌的產品,是為哈佛定製的款式,其他地方沒有賣的。

我看中一件哥倫比亞的黑色衝鋒衣,79元,很喜歡,很想買,最後卻放棄了,因為它的胸前繡著哈佛的校徽,穿不出去呀,一看就是個假學生。哈佛的學生怎麼會用這麼直白的方式炫耀自己呢?

哈佛的校徽是一個盾牌,上面有三本打開的書,寫著VERITAS七個字母,盾牌周圍環繞麥穗。

這是哈佛的校訓:要與柏拉圖為友,要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拉丁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走出哈佛庭院,街上陽光正好,我有些眩暈,扶牆站定,一眼望到了街那頭的哈佛書店。頓時不暈了,大步流星跑向書店,

哈佛書店不大,很緊湊,書架上當然都是英文暢銷書,我是不懂的;但我喜歡逛書店,看看封面,翻翻內頁,掂掂分量,查查價格,一套流程做得輕車熟路。

對了,還有在書店拍照和自拍。

哈佛書店的書架邊有很多手寫的小貼紙,向讀者介紹書籍的內容和或相關讀者的閱讀感受,這在國內書店是沒有的。在《查令十字街84號》中,我感受到了相似的做法,還有松浦彌太郎也寫過,他在美國的書店找書時的貼心待遇。

國內時髦書店的做法,往往在書外,比如增加茶飲咖啡點心,裝飾鮮花工藝品,改進裝修體驗,是奔著成為讓人拍藝術照的網紅店去的。

真正關心書籍的閱讀體驗,才是書店生存的根本。作為自由書評人,也不想寫出版社指定的圖書。

只有真正的書店選出的好書,來自好的出版社,才能讓我真金白銀購買紙質書;不然,沒有收藏價值的書,看看電子版就好啦。

你想呀,上海的房價幾萬一個平米,這一平米的面積裡,你將收藏價值幾何的書籍才配得上房價呢?隨隨便便的劣質書,你好意思放進去嗎?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正巧遇上書店正在做新書發佈的讀者見面會,我只能短暫停留,便沒有加入觀眾席。只是站在邊上旁聽了幾句。好像跟中國有關,於是,我的興趣來了,在通常陳列新書的地方找起來。

檸檬黃的書面,很顯眼,我拿過書一翻,發現是本漫畫書,作者的靈感有部分來自中國。

可惜,漫畫書對我很很不友好。我覺得我對圖畫的理解能力很差,只能理解邊上的文字圖解;而漫畫的文字通常很少,很精煉,可以自由想象。

也許,我該去學畫,在畫畫的過程中,就能慢慢理解圖畫的深刻內涵了。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離開書店,夕陽西下。旅行團早就不見了蹤跡,他們參觀完哈佛大學,還要去麻省理工拍照,最後去走自由之路,晚上是吃波士頓大龍蝦,吃完飯,還要往紐約趕,忙著呢。

而我們,就住在波士頓,自然不再跟團了。想著還有三天,可以慢慢玩。

導遊從紐約帶團到波士頓,自然還要帶團會紐約。我們只是她六日遊中的過客。

好了,我親愛的讀者,我的美國遊記在你們的陪伴下,到今天就結束了。謝謝你們給我的支持。

本來,我只是按慣例記錄旅行日記,是你們的關注和評論,讓我在遊記結束後,有了依依不捨的感受:遊記結束了,你們是不是就不關注我了?我恨不得接受某位讀者的建議,立刻飛到美西去,繼續為你們寫美西旅行記。

但,這是不現實的。

遇見你們,真好!在我猶豫因中美關係僵局,是否還要繼續寫下去時,是你們的支持給了我信心和勇氣,才有了完本。

有些讀者說無法讀到全部的,你可以關注簡慢人生,在我的主頁上會有文章目錄供挑選。

我很渺小,文筆拙劣,但過程真實,不帶偏見;這次美國遊記系列一共有18篇(紐約分了上下兩篇),希望這些內容,能給讀者瞭解美國增加一個窗口。如果你們有關於美國的任何問題想問我,也可以私信我,我將一一回復(可能沒那麼及時,但一定會盡快回復)。

朋友們,我們下回再見!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一箇中國人眼中的美國(17)——我在哈佛,讀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