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第一,為政第二

國學 論語 孔子 朱熹 看三國掉眼淚 2017-03-2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第一,為政第二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第一,為政第二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或者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者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成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很快樂;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六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會看書不會輸,歡迎大家一起來領略中華國學之美。

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第一,為政第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