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什麼會被一些專家學者解讀成陰謀論?

國學 儒家 老子 諸葛亮 道家大師兄 道家大師兄 2017-08-27

老子被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名人學者在內,看成一個陰謀家,他們認為《道德經》是一部陰謀論著作。在他們看來,老子的後其身,不過是為了讓自己身先;老子的外其身,不過是為了讓自己身存;老子的謙和對人,不過是為了讓人為自己所用。

按照他們的說法,《道德經》越看越讓人毛骨悚然,自然無為的面具下,原來竟隱藏著極度自私自利的目的;慈眉善目的老子,原來不過是一個陰險到了極點的卑鄙小人。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道德經》為什麼會被一些專家學者解讀成陰謀論?

正如魯迅在對《紅樓夢》的評價中說道:“《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同樣的書,不同的人能從中品讀出不同的東西。滿肚子男盜女娼的人,看到男女神態親密也會覺得他們之間一定有姦情;心懷鬼胎的人,總覺得別人也在時刻打他的主意;喜歡玩弄權術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在對他使用陰謀詭計。這就是典型的“推己及人”。

中國人在儒家思想兩千多年的薰陶下,其思維模式早已形成定式。讀《道德經》,如果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維定式,不能摒棄儒家思想的影響,拿“有為”的心理去解讀“無為”的《道德經》,自然就會把《道德經》讀成陰謀論。

因為對他們來說,老子講述的是一種全新的、以他們的思維模式所難以理解的成功學。

《道德經》為什麼會被一些專家學者解讀成陰謀論?

我們不論做什麼事,都帶有強烈的目的心:為了金錢而去工作;為了名聲而去行善;為求福報而去拜佛。沒有追求,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好像失去了目的心,我們已經完全無所適從了。以至於連“活著”,都要反覆問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而活。

但道又是為什麼而造生這天地,天地又是為什麼而生養這萬物?小白楊成長的時候並沒有立下志向,想著自己一定要長多高,卻自然而然長到參天;小禾苗成長的時候即使立下參天的志向,也依然長不足一米。因為志向而強行拔出自己的根,續接自己的莖,由此卻損傷了自己的天性,枯槁了自己的形體,這不是很愚蠢嗎?

在這種“強其志”的社會文化影響下,大部分人想不通,為什麼有人不為財,只是一心一意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卻能成為富翁;為什麼有人不求名,只是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卻能成名;為什麼有人不爭權,以下待人,先人後己,卻最終能成為領導者。

《道德經》為什麼會被一些專家學者解讀成陰謀論?

一代名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不過一介平民百姓而已,不求聞達於諸侯,卻能在民間擁有偌大的名聲;只想保全性命於亂世,卻能引來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出任軍師位高權重。這的確很難讓那些一門心思投機鑽營之輩想得通。

按照他們的理解:這些人太奸詐、太能裝了。他們沒有辦法接受不求財而財自來、不求名而名滿天下、不求權而眾人擁戴這種成功模式。因為在他們的思維定式裡,求仁得仁,求義得義,什麼也不求,就是不仁不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