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國學 老子 張揚 文化 時照 時照 2017-08-28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原文:

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時照精講:

本章要旨是絕學、食母而無憂。

“母”是指生養萬物,並蘊含萬物存在規律的大道。學不離道,用不離“母”,其心智可以恆久不殆。

絕學無憂所表明的是:我們的真心本自光明,本自顯現一切,無有顛倒夢想。我們應當斷絕向外貪求的心,守本務實,那麼一切圓滿。

絕學不是不學。一代聖人老子不會不知道人類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與自然同在,才能與時俱進。老子提醒世人:絕為學而學,絕名利之學,絕空泛之學;老子倡導的是:行有用之學,悟真如之理,入實相之真,身心與道合和;如此絕,如此學,即能無憂。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老子深知世人只有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之至理。在在本章中,為世人道出了絕學什麼能無憂,能改變命運。

恭敬順從的應答聲與憤怒凶惡的聲音都是同出一口,差別在哪裡?

善良和醜惡同出一心,差別又在哪裡?

不言而喻,那些令世人厭惡之事,違背世間法則的言行,不可不敬畏。

唯阿、善惡之言行,未出口時沒好壞,故心為善惡之源。

善惡若能歸於本源,如大海盪滌濁水,本然的自淨、自慮、自清、自明乃至明萬物。因此只有把善惡化到本我的心性中,才能無憂。

故,不清淨的心,好比荒蕪的田園,見不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無所歸依,終日茫然失所,不知所以然。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是什麼汙染了眾人的心?是積習流弊。世人奔波於塵俗欲流,貪享於世間百味,流連於財色名利。被財色名利牢牢困住。

縱觀這世間的一切,猶如登高賞春,景色雖好,終會過去,不可貪戀;塵俗欲流,世間百味,財色名利,亦是過眼雲煙。

這真是,一念貪心起,萬念無明隨。聖人不礙相,法法皆超然。

老子告訴我們,那個無掛無礙、不垢不淨的本心是真正的“我”,只有真“我”能讓我們破迷開悟,顯見實相,無憂無慮。讓我們聽聽真我的獨白吧!

“我”深知,本道之“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世間百態本來就為我們所用,沒有佔有之說,用過即歸“母”,且歸“母”不失毫釐,如若貪著,反而會失去更多。

“我”對世間的一切瞭如指掌,卻時刻保持內斂,從不敢自恃張揚。“我”的身雖在五濁之中盡職盡責,但“我”的本心卻超然於物外。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眾人都沉浸在多情、多欲和多福的享樂中不能自拔,而“我”從不為眾人之樂所動,心地安然,像嬰兒那樣純淨無我。

眾人看不見“我”的存在,又似乎處處有“我”,即找不到“我”的痕跡,似乎也離不開“我”,更無法給這個如影隨形的“我”下個固定定義。

眾人都貪求獲取更多的身外之物,似乎越多越好,而“我”獨守真心,無慾無求。

“我”和眾人所求不同的“心”,看似愚鈍不化、懵懂不覺,實則通透明芳。與萬物混然一體。

在眾人彰顯自我、誇耀聰明,“我”好似睡著般無動於衷。看似糊塗的那顆心其實從不糊塗。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當眾人以自己的角度審視世界,以自己的好惡分別取捨之時,“我”不即不離,始終如一。

“我”始終如一的心,像無邊無際的大海一樣,涵容萬物;像無影無形的風一樣,遍一切處而無所止。

眾人皆以有所為和有所得為目的,而“我”獨行於無所為和無所得。世人看“我”無知糊塗,其實“我”身心無濁。

“我”和眾人的追求迥異,眾人追求心外之慾,而“我”尊行道心,所行一切皆取之於道“母”,故絕學無憂。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貴食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