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什麼——孟子說守禮在於尊重

國學 孟子 齊宣王 徐庶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2017-08-28

繼續讀《孟子》,這次是孟子的弟子的記錄與齊宣王的一次對話。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裡。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裡。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孟子離婁下》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君主把臣下當狗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臣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

齊宣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職的臣下也應為過去的君主服喪。君主要怎樣做才能使他們為他服喪呢?”

孟子說:“臣下有勸諫,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議,君主聽從。政治上的恩惠下達到老百姓。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打發人送他出國境,並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佈置,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就叫做三有禮。這樣做了,臣下就會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勸諫,君王不接受;建議,君王不聽從。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麼原因不得不離去,君主把他捆綁起來,還想方設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窮困萬分,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這種情況叫做仇敵。君臣之問像仇敵一樣,還有什麼孝可服呢?”

老張漫談:

你想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什麼——孟子說守禮在於尊重

總有人覺得儒家是教人愚忠,其實忠絕非無條件的愚忠,孟子這裡可沒看到,對人好,人才對你好。孔子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也是君有君的禮,臣有臣的禮,君臣之間是相互的,所謂投桃報李,就是這個意思,不可能有單方面的愚忠。上下級關係只是在職務上或是位置上的上與下,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絕對的服從和不計回報的付出。孟子很直白的告訴齊宣王,你對待臣民的態度決定了他們的態度,雖然有一種為以前的君主服喪的禮制,那也是對於能夠讓臣民認可的君王來說的。

周禮的《儀禮•喪服篇》有一條規定:“以道去君而未絕者,服齊衰三月”,意思是:臣下合乎原則地辭職離去而沒有斷絕君臣之義的,這位國君死了,要為他穿孝服三個月。這裡也說道理這個前提——“未絕”,還有情義的意思。其實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因為某種原因辭職離去,即便挽留不住還是要“買賣不成仁義在”的。就像三國劉備對待徐庶一樣,雖然挽留不住也不強留,換得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

現在的企業主或是有人事任免權的管理者應該注意孟子說的這一段,對待人才可為師可為友,不可為犬馬土芥,畢竟你的事業還是要靠人來建設完成的。

你想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什麼——孟子說守禮在於尊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