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國學 文化 一把金鑰匙 2017-04-15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耀。

老子《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 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災禍裡很可能蘊藏福氣,福氣裡有可能產生災禍。好事壞事沒有絕對,倒黴的時候很可能是取得成就的好機會,而幸福的時候則要注意不要讓災禍找上門。誰知道哪一端是對的?它沒有一定的常規,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福禍相依都是表面現象,不能被動接受,祕密就在“道”裡。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廉潔清白但是不會因為自己的高潔傷人,做人正直但是不會束縛別人,有光芒但是不會耀眼。

  2. 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由失馬而得馬,是由禍得福;由得馬而子殘,是由福得禍;由子殘而得父子相保,又是由禍得福。可見,福和禍是相互倚靠的,而且也是很難看明白究竟是福是禍的。所以老子才說:“孰知其極?其無正!”——誰又能知道它的根源呢?它是沒有定規、沒有成法的!關於禍和福的轉化關係,我國古代有很多的論述:《孟子》上說:“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菜根潭》上說:“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等等。當然,他們更多的是從災難磨練人的角度說的,而真正的福禍轉化之機,並沒有提及。事實上真正的禍福轉化之機,是在心而不在外的,心善則種福,心惡則種禍;而眼前一時一事的禍福,是由現世乃至久遠的輪迴裡自己所造的善惡因緣來決定的。因此,對於禍福的根源,既沒有徹底看清的可能,也沒有徹底看清的必要。

  3.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 “正”就是“常”;“奇”就是“變”。《易經》裡說的是變化的道理和契機,看重的是變卦和變爻,但是分析、細論變卦、變爻的道理和方法卻還是“常”理和“常”法。“奇”是以“正”為基礎的,沒有“正”的基礎單純地論“奇”是沒有意義的。“正”和“奇”是常態與變態的關係,本來就是一對矛盾。是矛盾就會互相轉化,因此,“正”在一定情況下是會變為 “奇” 的,而且那個情況下“奇”一定已經變成了“正”。當變態成為了“正”,那麼常態當然只能成為“奇”了。“善”和“妖”的關係也是一樣。有個成語叫“妖言惑眾”,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話來迷惑大家。因此,“妖”就是偽善。當“妖”被公認為是“善”的時候,真正的“善”也就成了“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顛倒呢?因為“人之迷也,其日固久。”—— 人類的沉迷,早就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正”和“奇”、“善”和“妖”到底怎麼區分?關鍵是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以對所有人最廣大的時空範圍內有著最大利益的事情就是“正”和“善”,反之,就是“奇”和“妖”。為什麼要“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因為治國是“正道”;用兵是不得已的“奇道”。但是沒有道德修行的一般人哪裡能看得清這個標準呢?所以當然會不斷地沉迷於物慾,隨著種種潮流、輿論而起伏動盪地陷入迷惑了。

  4.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直而不,光而不耀。”“方”就是有原則,“廉”就是堅守正道,“直”就是坦直,“光”就是普照。後面那四個的意思都是不要過頭的意思。“聖人”是道德修養高深的理想統治者,是“道德”在人間的代表和化身。“方”、“廉”、“直”、“光”是“道德”的具體形象;但是“聖人”為了方便對所有百姓進行“德化”,又不能一開始就無差別地對所有人提出太高的要求,那會適得其反。溫厚淳和、春風化雨的教化才能深入人心,可以通過適當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才能讓所有人有信心去做。良好的目的一定要配合適當的方法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對於有道的人來說,應該是無視禍福的,應該是“但盡人事,各憑天命”的,應該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應該是“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罔”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