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畫蝦,連貓都饞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藝術的一生中,除了對他影響最大的齊、黃兩位老師以外,還有幾位真傳的老師對其人生和藝術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1920年,13歲的李可染拜錢食芝為師,從“四王”入手學習傳統山水畫,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及法國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李可染從林風眠和克羅多那裡學習西方藝術,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對後來的李可染又重新選擇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時代藝術的氣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劃時代的藝術面貌,這都是名師與前輩真傳的能量。當然這些都是外因,決定藝術最終成就的內因,乃是李可染終生勤奮和苦修的結果,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的自己。李可染無論跟哪位老師學習,絕對不是照貓畫虎地刻板學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從老師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改造成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李可染永遠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進取精神就是“變”,不斷努力地變革自己的藝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前,還在思考著“變”的問題。

我們通過李可染先生的師承脈絡和學習途徑,和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顯而易見,他不僅僅是中國畫藝術的一面時代旗幟,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畫蝦,連貓都饞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藝術的一生中,除了對他影響最大的齊、黃兩位老師以外,還有幾位真傳的老師對其人生和藝術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1920年,13歲的李可染拜錢食芝為師,從“四王”入手學習傳統山水畫,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及法國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李可染從林風眠和克羅多那裡學習西方藝術,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對後來的李可染又重新選擇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時代藝術的氣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劃時代的藝術面貌,這都是名師與前輩真傳的能量。當然這些都是外因,決定藝術最終成就的內因,乃是李可染終生勤奮和苦修的結果,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的自己。李可染無論跟哪位老師學習,絕對不是照貓畫虎地刻板學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從老師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改造成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李可染永遠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進取精神就是“變”,不斷努力地變革自己的藝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前,還在思考著“變”的問題。

我們通過李可染先生的師承脈絡和學習途徑,和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顯而易見,他不僅僅是中國畫藝術的一面時代旗幟,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三里河的家中為長子李小可作示範

李可染認真的學習態度和“真傳為貴”的傳承精神,對後來人影響極深。李小可從父親李可染先生那裡完整而又突破性地繼承了苦修精神,他每年都會用大量的時間遊歷國內外山川水河,對景寫生。尤其是歷經26年三十餘次的藏地採風與寫生磨礪,艱難地殺出一條具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之路,帶有濃厚震撼靈魂的藝術境界。小可先生在教學中,對學生更是毫無保留地身傳親授,“李家山水”的藝術精神在他這裡繼續得以傳承。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畫蝦,連貓都饞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藝術的一生中,除了對他影響最大的齊、黃兩位老師以外,還有幾位真傳的老師對其人生和藝術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1920年,13歲的李可染拜錢食芝為師,從“四王”入手學習傳統山水畫,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及法國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李可染從林風眠和克羅多那裡學習西方藝術,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對後來的李可染又重新選擇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時代藝術的氣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劃時代的藝術面貌,這都是名師與前輩真傳的能量。當然這些都是外因,決定藝術最終成就的內因,乃是李可染終生勤奮和苦修的結果,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的自己。李可染無論跟哪位老師學習,絕對不是照貓畫虎地刻板學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從老師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改造成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李可染永遠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進取精神就是“變”,不斷努力地變革自己的藝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前,還在思考著“變”的問題。

我們通過李可染先生的師承脈絡和學習途徑,和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顯而易見,他不僅僅是中國畫藝術的一面時代旗幟,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三里河的家中為長子李小可作示範

李可染認真的學習態度和“真傳為貴”的傳承精神,對後來人影響極深。李小可從父親李可染先生那裡完整而又突破性地繼承了苦修精神,他每年都會用大量的時間遊歷國內外山川水河,對景寫生。尤其是歷經26年三十餘次的藏地採風與寫生磨礪,艱難地殺出一條具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之路,帶有濃厚震撼靈魂的藝術境界。小可先生在教學中,對學生更是毫無保留地身傳親授,“李家山水”的藝術精神在他這裡繼續得以傳承。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蘇州拙政園》寫生作品 1956年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畫蝦,連貓都饞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藝術的一生中,除了對他影響最大的齊、黃兩位老師以外,還有幾位真傳的老師對其人生和藝術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1920年,13歲的李可染拜錢食芝為師,從“四王”入手學習傳統山水畫,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及法國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李可染從林風眠和克羅多那裡學習西方藝術,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對後來的李可染又重新選擇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時代藝術的氣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劃時代的藝術面貌,這都是名師與前輩真傳的能量。當然這些都是外因,決定藝術最終成就的內因,乃是李可染終生勤奮和苦修的結果,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的自己。李可染無論跟哪位老師學習,絕對不是照貓畫虎地刻板學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從老師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改造成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李可染永遠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進取精神就是“變”,不斷努力地變革自己的藝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前,還在思考著“變”的問題。

我們通過李可染先生的師承脈絡和學習途徑,和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顯而易見,他不僅僅是中國畫藝術的一面時代旗幟,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三里河的家中為長子李小可作示範

李可染認真的學習態度和“真傳為貴”的傳承精神,對後來人影響極深。李小可從父親李可染先生那裡完整而又突破性地繼承了苦修精神,他每年都會用大量的時間遊歷國內外山川水河,對景寫生。尤其是歷經26年三十餘次的藏地採風與寫生磨礪,艱難地殺出一條具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之路,帶有濃厚震撼靈魂的藝術境界。小可先生在教學中,對學生更是毫無保留地身傳親授,“李家山水”的藝術精神在他這裡繼續得以傳承。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蘇州拙政園》寫生作品 1956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萬山紅遍》1964年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畫蝦,連貓都饞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藝術的一生中,除了對他影響最大的齊、黃兩位老師以外,還有幾位真傳的老師對其人生和藝術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1920年,13歲的李可染拜錢食芝為師,從“四王”入手學習傳統山水畫,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及法國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李可染從林風眠和克羅多那裡學習西方藝術,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對後來的李可染又重新選擇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時代藝術的氣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劃時代的藝術面貌,這都是名師與前輩真傳的能量。當然這些都是外因,決定藝術最終成就的內因,乃是李可染終生勤奮和苦修的結果,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的自己。李可染無論跟哪位老師學習,絕對不是照貓畫虎地刻板學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從老師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改造成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李可染永遠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進取精神就是“變”,不斷努力地變革自己的藝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前,還在思考著“變”的問題。

我們通過李可染先生的師承脈絡和學習途徑,和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顯而易見,他不僅僅是中國畫藝術的一面時代旗幟,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三里河的家中為長子李小可作示範

李可染認真的學習態度和“真傳為貴”的傳承精神,對後來人影響極深。李小可從父親李可染先生那裡完整而又突破性地繼承了苦修精神,他每年都會用大量的時間遊歷國內外山川水河,對景寫生。尤其是歷經26年三十餘次的藏地採風與寫生磨礪,艱難地殺出一條具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之路,帶有濃厚震撼靈魂的藝術境界。小可先生在教學中,對學生更是毫無保留地身傳親授,“李家山水”的藝術精神在他這裡繼續得以傳承。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蘇州拙政園》寫生作品 1956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萬山紅遍》1964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梅花牧牛圖》 1988年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畫蝦,連貓都饞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藝術的一生中,除了對他影響最大的齊、黃兩位老師以外,還有幾位真傳的老師對其人生和藝術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1920年,13歲的李可染拜錢食芝為師,從“四王”入手學習傳統山水畫,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及法國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李可染從林風眠和克羅多那裡學習西方藝術,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對後來的李可染又重新選擇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時代藝術的氣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劃時代的藝術面貌,這都是名師與前輩真傳的能量。當然這些都是外因,決定藝術最終成就的內因,乃是李可染終生勤奮和苦修的結果,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的自己。李可染無論跟哪位老師學習,絕對不是照貓畫虎地刻板學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從老師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改造成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李可染永遠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進取精神就是“變”,不斷努力地變革自己的藝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前,還在思考著“變”的問題。

我們通過李可染先生的師承脈絡和學習途徑,和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顯而易見,他不僅僅是中國畫藝術的一面時代旗幟,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三里河的家中為長子李小可作示範

李可染認真的學習態度和“真傳為貴”的傳承精神,對後來人影響極深。李小可從父親李可染先生那裡完整而又突破性地繼承了苦修精神,他每年都會用大量的時間遊歷國內外山川水河,對景寫生。尤其是歷經26年三十餘次的藏地採風與寫生磨礪,艱難地殺出一條具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之路,帶有濃厚震撼靈魂的藝術境界。小可先生在教學中,對學生更是毫無保留地身傳親授,“李家山水”的藝術精神在他這裡繼續得以傳承。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蘇州拙政園》寫生作品 1956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萬山紅遍》1964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梅花牧牛圖》 1988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小可山水作品

但是對於今天的藝術學習氛圍來說,學習的態度似乎變得不那麼單純和精深了,總想走一些捷徑,吃不得苦,這是很危險的現象。走藝術路,必須迴歸認真學習的態度上,苦練基本功,才有獲得“真傳”的可能。

"

“師承前輩,真傳為貴。”李可染在晚年對自己的藝術總結中,此言為最重要的畫論之一,道出了學習和繼承繪畫藝術的真諦。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1946年,李可染應徐悲鴻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又經徐悲鴻引薦,得識國畫大師齊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執弟子禮,正式拜齊白石為師,時年40歲。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時還拜黃賓虹先生為師。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齊、黃兩位國畫大師的得意門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當時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時接到了南北兩大藝術院校的聘書,考慮到北京有齊、黃兩位藝術大師,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宮藏畫的吸引;二、自身藝術造詣已具深厚功力,且獨具風貌,故兩位大師一見便喜歡的不得了;三、得益於徐悲鴻的引薦,才使得齊、李很快相見。其利有三,何樂不為。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潛質,足以引起兩位藝術大師的關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見,這也是藝術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可染人生。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與李可染師徒合影(黃永玉拍攝)

李可染的藝術之路,對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與繼承,以及對現代水墨藝術的探索和創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認真態度。他對學習藝術的態度是極其寬廣和包容的,他即強調向已經取得成就的前人學習,也強調向比自己畫的差的人學習。可染先生說:也許畫的差是因為技法沒有達到,但可能創意很好,構圖不錯,可以學習裡面不錯的東西,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東西。他還強調向民間的手藝人學習。他的包容和沒有偏見的學習態度,決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藝術成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鄒佩珠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部分學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問恩師李小可先生,怎樣研究可染先生的藝術的問題時,他說要先從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點研究他的學習態度。我說,我們對可染先生的瞭解和研究總覺得很少。小可先生說,可染先生的藝術很深邃,我們今天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小可先生也多次強調要向民間手藝人那樣,學習千錘百煉的精神與功力,向跨界學習,比如音樂、戲曲、雜技,甚至是體育競技等。

李可染是個苦學派,但他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讀書不多,學習不夠,頭髮白了,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小學生。可染先生有兩門印章“七十始知己無知”和“白髮學童”,對於學習藝術來說雖是謙詞,但恰恰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哪能有知足的時候。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廣西陽朔寫生 1980年

李可染說:“學習中國畫的傳統,貴在直接傳授,所謂得其‘真傳’”。同時他還強調不可忽視間接傳授,包括看原作、讀原著、聽他人講歷代畫家的作品和創作經驗等。有機會見一些有成就的大師,看他們作畫,親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隨白石老人,親近聆聽教誨,最親密最深入地學習齊家筆墨功力,一學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說跟白石老師學習十年就學一個“慢”字,之前他畫畫用筆瀟灑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藝術,能夠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詣,他深刻體會白石老師的用筆之慢功。其實這一個“慢”字包含了很多藝術上的道理。齊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畫作時說他是在用草書畫,而自己還在用楷書畫,可染先生開始以為老師是在誇自己,後來突然領悟到,老師是在說自己畫的太快。後來,可染先生便決然苦練,讓自己慢下來。我們通過紀錄片可以看到,後來的可染先生作畫,面對畫面氣定神閒,慢慢構思,不慌不忙,下筆、行筆緩慢穩重,帶著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劇演員在戲臺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穩如泰山。如果沒有背後幾十年的苦練,哪有這般體現實力的自信,這就是真傳的獲益。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書畫作品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黃賓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黃賓虹老師那裡也是深得藝術的精髓,通過學習“積墨法”和對藝術的鑑賞力,成就了自己渾厚雄偉的藝術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從北方來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裡,他天天都去恩師家探望黃賓虹先生並求教畫藝。黃賓虹因弟子遠來看望,自然是特別高興。當時黃賓虹已是九十高齡,他的眼睛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雙目近乎失明,但他還是手不停筆,堅持作畫。某一天,李可染見黃賓虹先生竟然一口氣鉤了好幾張山水畫稿。黃賓虹一生堅持磨練,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輩老師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後輩可及。”這種苦修的精神對李可染影響很大。在這幾天裡,黃賓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為觀摩。有一次黃賓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畫,他說:“專摹一家,不可與論畫;專好一家,不可與論鑑畫。”可染先生聽言,獲益匪淺。可染先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終成就了開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藝術。齊、黃兩位大師也為成就這樣一位獨立門派的藝術大師,深感榮光。師生之間,不僅傳遞了藝術的真諦,更為這種特殊而又傳統的傳承方式,延續了情感和藝術的生命力。可染先生雖然已經取得了博大而獨具格調的藝術成就,但始終對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說:“他的畫筆力雄健,氣勢逼人,我們這一代人遠不可及,白石老師在我眼前是一座藝術高山”。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齊白石畫蝦,連貓都饞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藝術的一生中,除了對他影響最大的齊、黃兩位老師以外,還有幾位真傳的老師對其人生和藝術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1920年,13歲的李可染拜錢食芝為師,從“四王”入手學習傳統山水畫,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及法國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李可染從林風眠和克羅多那裡學習西方藝術,雖然時間不是很久,但對後來的李可染又重新選擇中國畫的學習與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時代藝術的氣息,與中國傳統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劃時代的藝術面貌,這都是名師與前輩真傳的能量。當然這些都是外因,決定藝術最終成就的內因,乃是李可染終生勤奮和苦修的結果,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的自己。李可染無論跟哪位老師學習,絕對不是照貓畫虎地刻板學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從老師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華、最適合自己的東西,並且改造成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李可染永遠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進取精神就是“變”,不斷努力地變革自己的藝術,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前,還在思考著“變”的問題。

我們通過李可染先生的師承脈絡和學習途徑,和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顯而易見,他不僅僅是中國畫藝術的一面時代旗幟,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與智慧的結晶,中國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在三里河的家中為長子李小可作示範

李可染認真的學習態度和“真傳為貴”的傳承精神,對後來人影響極深。李小可從父親李可染先生那裡完整而又突破性地繼承了苦修精神,他每年都會用大量的時間遊歷國內外山川水河,對景寫生。尤其是歷經26年三十餘次的藏地採風與寫生磨礪,艱難地殺出一條具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之路,帶有濃厚震撼靈魂的藝術境界。小可先生在教學中,對學生更是毫無保留地身傳親授,“李家山水”的藝術精神在他這裡繼續得以傳承。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蘇州拙政園》寫生作品 1956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萬山紅遍》1964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可染 《梅花牧牛圖》 1988年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李小可山水作品

但是對於今天的藝術學習氛圍來說,學習的態度似乎變得不那麼單純和精深了,總想走一些捷徑,吃不得苦,這是很危險的現象。走藝術路,必須迴歸認真學習的態度上,苦練基本功,才有獲得“真傳”的可能。

學國畫、書法沒有這一點,真的沒戲

子木作品《窯洞故事》

尊重原創,敬畏藝術。

子木/文 2019/7

★ 學習怎樣畫水墨櫻桃視頻(免費)請點擊下面藍色字“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