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鼎共18座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鼎共18座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鶴,銅龜

紫禁城角樓,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屋頂上有九條(九為極陽數,五是中間的陽數,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簷,使上兩層的五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

角樓有一故事,相傳明成祖朱棣(1404─1424年)曾夢見一座9樑18柱72脊的角樓,並下令於9天之內照樣設計,否則工匠便要殺頭。工匠均想不到如何設計。就在這時有一老人手提個設計精巧的蟈蟈籠走過,該籠恰巧共9樑18柱72脊,匠人們靈機一觸按這個蟈蟈籠設計了角樓,匠師們都認為老人是魯班師傅顯靈下凡指點,救了眾人一命。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鼎共18座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鶴,銅龜

紫禁城角樓,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屋頂上有九條(九為極陽數,五是中間的陽數,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簷,使上兩層的五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

角樓有一故事,相傳明成祖朱棣(1404─1424年)曾夢見一座9樑18柱72脊的角樓,並下令於9天之內照樣設計,否則工匠便要殺頭。工匠均想不到如何設計。就在這時有一老人手提個設計精巧的蟈蟈籠走過,該籠恰巧共9樑18柱72脊,匠人們靈機一觸按這個蟈蟈籠設計了角樓,匠師們都認為老人是魯班師傅顯靈下凡指點,救了眾人一命。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角樓

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凡遇皇帝親祭,比如去天壇祭天、去地壇祭地,皇帝前一日便會在中和殿閱視祝文,去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也要在中和殿查驗種子和農具。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鼎共18座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鶴,銅龜

紫禁城角樓,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屋頂上有九條(九為極陽數,五是中間的陽數,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簷,使上兩層的五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

角樓有一故事,相傳明成祖朱棣(1404─1424年)曾夢見一座9樑18柱72脊的角樓,並下令於9天之內照樣設計,否則工匠便要殺頭。工匠均想不到如何設計。就在這時有一老人手提個設計精巧的蟈蟈籠走過,該籠恰巧共9樑18柱72脊,匠人們靈機一觸按這個蟈蟈籠設計了角樓,匠師們都認為老人是魯班師傅顯靈下凡指點,救了眾人一命。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角樓

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凡遇皇帝親祭,比如去天壇祭天、去地壇祭地,皇帝前一日便會在中和殿閱視祝文,去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也要在中和殿查驗種子和農具。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中和殿以及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殿。

自建成後太和殿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是整個紫禁城的建築主體和核心空間,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共十一個,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昇仙。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從左起第一為騎鳳仙人,其次為鴟吻(音吃吻,龍的九子之一)、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只有太和殿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天安門上也是九個。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景象。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鼎共18座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鶴,銅龜

紫禁城角樓,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屋頂上有九條(九為極陽數,五是中間的陽數,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簷,使上兩層的五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

角樓有一故事,相傳明成祖朱棣(1404─1424年)曾夢見一座9樑18柱72脊的角樓,並下令於9天之內照樣設計,否則工匠便要殺頭。工匠均想不到如何設計。就在這時有一老人手提個設計精巧的蟈蟈籠走過,該籠恰巧共9樑18柱72脊,匠人們靈機一觸按這個蟈蟈籠設計了角樓,匠師們都認為老人是魯班師傅顯靈下凡指點,救了眾人一命。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角樓

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凡遇皇帝親祭,比如去天壇祭天、去地壇祭地,皇帝前一日便會在中和殿閱視祝文,去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也要在中和殿查驗種子和農具。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中和殿以及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殿。

自建成後太和殿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是整個紫禁城的建築主體和核心空間,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共十一個,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昇仙。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從左起第一為騎鳳仙人,其次為鴟吻(音吃吻,龍的九子之一)、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只有太和殿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天安門上也是九個。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景象。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全景

武英門,是外朝西南武英殿的正門,面闊五間,黃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在漢白玉欄杆圍護的臺基上,門前環繞著內金水河,上跨三道石橋,結構精英,氣勢恢宏。

今日的武英門,只有一行漢字,原因是清亡之後,袁世凱要當皇帝期間命人重新題寫製作。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鼎共18座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鶴,銅龜

紫禁城角樓,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屋頂上有九條(九為極陽數,五是中間的陽數,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簷,使上兩層的五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

角樓有一故事,相傳明成祖朱棣(1404─1424年)曾夢見一座9樑18柱72脊的角樓,並下令於9天之內照樣設計,否則工匠便要殺頭。工匠均想不到如何設計。就在這時有一老人手提個設計精巧的蟈蟈籠走過,該籠恰巧共9樑18柱72脊,匠人們靈機一觸按這個蟈蟈籠設計了角樓,匠師們都認為老人是魯班師傅顯靈下凡指點,救了眾人一命。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角樓

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凡遇皇帝親祭,比如去天壇祭天、去地壇祭地,皇帝前一日便會在中和殿閱視祝文,去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也要在中和殿查驗種子和農具。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中和殿以及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殿。

自建成後太和殿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是整個紫禁城的建築主體和核心空間,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共十一個,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昇仙。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從左起第一為騎鳳仙人,其次為鴟吻(音吃吻,龍的九子之一)、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只有太和殿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天安門上也是九個。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景象。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全景

武英門,是外朝西南武英殿的正門,面闊五間,黃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在漢白玉欄杆圍護的臺基上,門前環繞著內金水河,上跨三道石橋,結構精英,氣勢恢宏。

今日的武英門,只有一行漢字,原因是清亡之後,袁世凱要當皇帝期間命人重新題寫製作。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 紫禁城武英門

龍壁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九龍壁等多種形式,以九龍壁最為尊貴。比較有代表性的九龍壁有故宮九龍壁、大同九龍壁和北海九龍壁,被稱為中國"三大九龍壁"。

紫禁城的九龍壁位於皇極殿前,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專門燒製的影壁。九龍壁長29.40米,高3.50米,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簷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壁面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壁上面的九龍分為正龍、升龍、降龍三種,九龍翻騰自如,神態各異。九條龍均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釐米,形成栩栩如生的立體感。

"

以下所有老照片為本人珍藏,轉載請告知。

保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在我們看到的保和殿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朝時名為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內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所寫。其典故為: 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隆時將殿試改在保和殿內進行。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近景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保和殿遠景

天一門為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為了建欽安殿院牆時所建。初名"天一之門",清代改為"天一門",取易經中"天一生水"之意。

有趣的是天一門為紫禁城內較為少見的青磚建築,(紫禁城多為紅黃兩色)從實際處看可以有效避免火災。從美學就,青磚淡雅的顏色也與御花園的園林環境相協調。

紫禁城內還有一處與天一門完全一樣,就是西北角的英華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御花園天一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銅獅、石獅等都是有森嚴的等級劃分。以門獅為例,通常情況下是左雄右雌,雄獅左爪踩球,俗稱“太師”,雌獅右爪撫幼子,俗稱“少師”,還往往將其頭上毛髮卷做成螺旋疙瘩,稱為“螺髻”。這種“螺髻”在數量上是不能隨意增減的,一品官府門前石獅頭可雕13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每低一級就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官員門前擺石獅即為“譖越”。

太和殿門前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釐米之間。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徵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故宮太和殿前銅獅子(雄獅)

龍椅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照片中的五具鎧甲暫時無法考證。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內保存的五具清代帝王鎧甲 背後是龍椅

太和殿前漢白玉龍雕臺階,是一整塊巨大的漢白玉石。照片上已有繁體字的“保護雕石請走兩旁”提示牌。傳說這一整塊的漢白玉石是工人冬季利用水結冰這一法子 ,運送到紫禁城的。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的漢白玉雕龍臺階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

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漢白玉須彌座,城臺當中闢三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門釘為縱九橫九。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樑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西面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只餘銅質漢字。

出了西華門,正對便是皇家園林西苑,因此清代帝后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從此門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皇太后六十壽誕,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時,乾隆皇帝八旬萬壽節,在西華門以外,經西直門以至海淀一帶,沿途張燈結綵,預設綵棚樂戲,隆重慶賀。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西華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午門實際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另外兩個開在東西城臺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臺之中,再向北拐,從城臺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對於推出午門外斬首,實際情況是在菜市口斬首。午門的重要儀式是在清代時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歷書,在此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清末民初時期,從內金水橋所拍攝的午門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的午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在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太和經歷了幾次重修,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民國時太和門前的遊人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新中國成立後,遊人在太和門前合影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門遠景可見門前銅獅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銅缸上依稀可見當年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銅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救火,於是在各宮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水注滿,發生火情時就可以及時就近取水滅火。銅缸被稱為門海,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同時,大缸也是遵循五行:金生水、水克火!太和殿的鎏金銅缸,是紫禁城中最重的銅缸。銅缸下方留有燒火的地方,以免冬日時銅缸內的水結冰無法及時滅火。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外銅缸

太和殿前有兩對重要的神獸陳設——銅龜和銅鶴。其中,銅鶴長約0.8米,寬約0.4米,高約2.0米,立在高約0.6米的須彌座上。鶴象徵著父子關係,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種父鳴子和的象徵。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即使在睡眠時也常單腿直立,扭頸回首將頭放在背上,或將尖嘴插入羽內。丹頂鶴幾乎沒有天敵,它目光銳利,行動敏捷,能飛善走,加上強勁有力的雙足和尖而長的嘴,連老鷹都避它三分。看起來仙風道骨的丹頂鶴,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明清兩代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補子便繡有仙鶴圖案。銅龜是象徵著長壽的神獸。它很早就與龍、鳳、虎合稱為代表天下四個方向的神獸,即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太和殿前陳列著兩對銅龜、銅鶴,十八座銅鼎。龜,鶴是象徵著皇帝的長命百歲和江山永葆。 龜和鶴腹部為空心,當太和殿舉行大典時,在臺基上下的18座銅鼎,以及龜、鶴腹中點燃香料,煙霧便從銅鼎,銅龜,銅鶴嘴中吐出。香菸繚繞於殿前,飄浮於百宮左右,從而增添了許多神聖。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鼎共18座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前銅鶴,銅龜

紫禁城角樓,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屋頂上有九條(九為極陽數,五是中間的陽數,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主要屋脊,所以稱做九脊殿。中層採用勾連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簷,使上兩層的五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

角樓有一故事,相傳明成祖朱棣(1404─1424年)曾夢見一座9樑18柱72脊的角樓,並下令於9天之內照樣設計,否則工匠便要殺頭。工匠均想不到如何設計。就在這時有一老人手提個設計精巧的蟈蟈籠走過,該籠恰巧共9樑18柱72脊,匠人們靈機一觸按這個蟈蟈籠設計了角樓,匠師們都認為老人是魯班師傅顯靈下凡指點,救了眾人一命。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角樓

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凡遇皇帝親祭,比如去天壇祭天、去地壇祭地,皇帝前一日便會在中和殿閱視祝文,去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也要在中和殿查驗種子和農具。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中和殿以及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殿。

自建成後太和殿屢遭焚燬,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是整個紫禁城的建築主體和核心空間,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共十一個,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後修道昇仙。仙人之後是十個小獸:。從左起第一為騎鳳仙人,其次為鴟吻(音吃吻,龍的九子之一)、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只有太和殿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天安門上也是九個。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景象。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太和殿全景

武英門,是外朝西南武英殿的正門,面闊五間,黃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在漢白玉欄杆圍護的臺基上,門前環繞著內金水河,上跨三道石橋,結構精英,氣勢恢宏。

今日的武英門,只有一行漢字,原因是清亡之後,袁世凱要當皇帝期間命人重新題寫製作。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百年前 紫禁城武英門

龍壁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九龍壁等多種形式,以九龍壁最為尊貴。比較有代表性的九龍壁有故宮九龍壁、大同九龍壁和北海九龍壁,被稱為中國"三大九龍壁"。

紫禁城的九龍壁位於皇極殿前,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專門燒製的影壁。九龍壁長29.40米,高3.50米,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簷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壁面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壁上面的九龍分為正龍、升龍、降龍三種,九龍翻騰自如,神態各異。九條龍均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釐米,形成栩栩如生的立體感。

20張罕見老照片,全面揭祕紫禁城不為人知的祕密

紫禁城九龍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