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河北省故城縣建國鎮政府駐地、沿京杭大運河河堤一路向南,約五、六公里處,就是故城縣的許口村。這裡,原屬於山東省武城縣祖楊莊鄉,1964年,劃歸河北省故城縣管轄,現屬該縣建國鎮管轄。 許口村緊鄰京杭運河西堤,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種植,1973年,該村小麥畝產即超千斤,從那時一直到農村土地承包前,這個村的上繳公糧數穩居全鄉之首。該村民風純樸,新中國成立後多年未發生過刑事案件。目前,該村有耕地近千畝、人口906人,村民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近幾年,棚菜種植異軍突起,種植面積已近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成為當下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據老輩人說,明朝永樂年間的1513年,部分許氏家族成員,從山西省曲武縣的大戶莊,遷至山東省臨清州夏津縣城西八里的老莊,大約是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運河航運繁華,許氏十一世的許幫前,從老莊順著京杭運河一路北上,到了現在的河段,發現這裡地勢開闊、水流平緩,就在運河河灘上住了下來,併購置了船隻,在運河上開設了一個渡口,平時擺渡,閒時種菜賣給過往船商。由於許幫前待人和氣、平等待人,過往的行人,付不起船費的也不計較,照樣擺渡,故生意也做越紅火,擺渡的小木船,也換成了能擺渡二、三十人的大木船。後來,因躲避水患,其住處從堤東河灘遷至堤西村落現址,村名遂稱作許家渡口,簡稱許口。許幫前的四個兒子娶妻成家,生息繁衍,許口村許氏人口被分成了四個大家族,並延續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村中陸續搬來陳、經、宋、秦、王等姓,但尤以許姓人口居多。

據史料記載,運河兩岸的村莊,有許多是以“口”字命名的,許口只是其中之一,這些以“口”為名的村莊,幾乎都有過發生決口的記錄。其中《武城縣誌》記載,清光緒四年(1878年)11月24日(農曆十月三十日),運河在許口村白茅墳決口,水淹武城縣運河西一帶。

(源自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