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因何衰敗?

因鹽而興,也因鹽衰落

這個曾經豪氣的鹽商大宅,如何走向衰敗的?1901年,日本開辦了洋行工廠,在碼頭停泊大批商輪,受此影響,中國舊式家庭手工作坊日顯落後。

1921年,“萬茂正”鹽號因銷路不暢、外債難收、內欠不償、資金短缺等問題,宣佈倒閉,終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時,王家掌管王為德的第五個兒子王世澤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碼頭、晒壩和鹽號,只剩下一片死氣沉沉的老屋。

這時,距王信文創業,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國內戰火蔓延,王家子弟四處避難,從此天各一方。除了偶爾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無生機。

解放後,老宅成為重慶港務局所在地。除了謙泰巷上院的大門,下院巖邊拴鹽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築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老宅大門等也消失了。

曾經的老照片,右邊建築物就是法國水師兵營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因何衰敗?

因鹽而興,也因鹽衰落

這個曾經豪氣的鹽商大宅,如何走向衰敗的?1901年,日本開辦了洋行工廠,在碼頭停泊大批商輪,受此影響,中國舊式家庭手工作坊日顯落後。

1921年,“萬茂正”鹽號因銷路不暢、外債難收、內欠不償、資金短缺等問題,宣佈倒閉,終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時,王家掌管王為德的第五個兒子王世澤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碼頭、晒壩和鹽號,只剩下一片死氣沉沉的老屋。

這時,距王信文創業,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國內戰火蔓延,王家子弟四處避難,從此天各一方。除了偶爾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無生機。

解放後,老宅成為重慶港務局所在地。除了謙泰巷上院的大門,下院巖邊拴鹽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築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老宅大門等也消失了。

曾經的老照片,右邊建築物就是法國水師兵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法國水師營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因何衰敗?

因鹽而興,也因鹽衰落

這個曾經豪氣的鹽商大宅,如何走向衰敗的?1901年,日本開辦了洋行工廠,在碼頭停泊大批商輪,受此影響,中國舊式家庭手工作坊日顯落後。

1921年,“萬茂正”鹽號因銷路不暢、外債難收、內欠不償、資金短缺等問題,宣佈倒閉,終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時,王家掌管王為德的第五個兒子王世澤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碼頭、晒壩和鹽號,只剩下一片死氣沉沉的老屋。

這時,距王信文創業,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國內戰火蔓延,王家子弟四處避難,從此天各一方。除了偶爾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無生機。

解放後,老宅成為重慶港務局所在地。除了謙泰巷上院的大門,下院巖邊拴鹽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築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老宅大門等也消失了。

曾經的老照片,右邊建築物就是法國水師兵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法國水師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大小姐

是《大後方》女主角

《大後方》是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而創作的一部紀錄片。第9集“流動的課桌”裡講述了一個女生,從1936年起,5年間跟隨大學的遷徙,分別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才完成學業,成為抗戰時期高校教育的真實寫照。

這個女學生就是王德懿,王信文的第五代後人,被譽為“中國第一流亡女生”。王德懿說,因為家境不錯,她和妹妹王德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從私塾到大學,她們是那個年代的淑女和才女;親兄王德峻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學生,三兄妺可謂是“巴渝人家”最早走出來的滿門名牌大學生。

解放後,王德懿曾在川康銀行、西南貿易部等單位工作,1976年從重慶市商委退休,今年已98歲高齡。而曹龐沛的父親曹越華曾是史迪威將軍的翻譯,今年97歲。

目前,曹龐沛與人合寫的70萬字《鹹王世家》已近尾聲,將深入揭開“萬里長江第一大院”的神祕面紗。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因何衰敗?

因鹽而興,也因鹽衰落

這個曾經豪氣的鹽商大宅,如何走向衰敗的?1901年,日本開辦了洋行工廠,在碼頭停泊大批商輪,受此影響,中國舊式家庭手工作坊日顯落後。

1921年,“萬茂正”鹽號因銷路不暢、外債難收、內欠不償、資金短缺等問題,宣佈倒閉,終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時,王家掌管王為德的第五個兒子王世澤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碼頭、晒壩和鹽號,只剩下一片死氣沉沉的老屋。

這時,距王信文創業,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國內戰火蔓延,王家子弟四處避難,從此天各一方。除了偶爾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無生機。

解放後,老宅成為重慶港務局所在地。除了謙泰巷上院的大門,下院巖邊拴鹽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築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老宅大門等也消失了。

曾經的老照片,右邊建築物就是法國水師兵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法國水師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大小姐

是《大後方》女主角

《大後方》是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而創作的一部紀錄片。第9集“流動的課桌”裡講述了一個女生,從1936年起,5年間跟隨大學的遷徙,分別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才完成學業,成為抗戰時期高校教育的真實寫照。

這個女學生就是王德懿,王信文的第五代後人,被譽為“中國第一流亡女生”。王德懿說,因為家境不錯,她和妹妹王德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從私塾到大學,她們是那個年代的淑女和才女;親兄王德峻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學生,三兄妺可謂是“巴渝人家”最早走出來的滿門名牌大學生。

解放後,王德懿曾在川康銀行、西南貿易部等單位工作,1976年從重慶市商委退休,今年已98歲高齡。而曹龐沛的父親曹越華曾是史迪威將軍的翻譯,今年97歲。

目前,曹龐沛與人合寫的70萬字《鹹王世家》已近尾聲,將深入揭開“萬里長江第一大院”的神祕面紗。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彈子石老街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因何衰敗?

因鹽而興,也因鹽衰落

這個曾經豪氣的鹽商大宅,如何走向衰敗的?1901年,日本開辦了洋行工廠,在碼頭停泊大批商輪,受此影響,中國舊式家庭手工作坊日顯落後。

1921年,“萬茂正”鹽號因銷路不暢、外債難收、內欠不償、資金短缺等問題,宣佈倒閉,終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時,王家掌管王為德的第五個兒子王世澤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碼頭、晒壩和鹽號,只剩下一片死氣沉沉的老屋。

這時,距王信文創業,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國內戰火蔓延,王家子弟四處避難,從此天各一方。除了偶爾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無生機。

解放後,老宅成為重慶港務局所在地。除了謙泰巷上院的大門,下院巖邊拴鹽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築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老宅大門等也消失了。

曾經的老照片,右邊建築物就是法國水師兵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法國水師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大小姐

是《大後方》女主角

《大後方》是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而創作的一部紀錄片。第9集“流動的課桌”裡講述了一個女生,從1936年起,5年間跟隨大學的遷徙,分別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才完成學業,成為抗戰時期高校教育的真實寫照。

這個女學生就是王德懿,王信文的第五代後人,被譽為“中國第一流亡女生”。王德懿說,因為家境不錯,她和妹妹王德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從私塾到大學,她們是那個年代的淑女和才女;親兄王德峻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學生,三兄妺可謂是“巴渝人家”最早走出來的滿門名牌大學生。

解放後,王德懿曾在川康銀行、西南貿易部等單位工作,1976年從重慶市商委退休,今年已98歲高齡。而曹龐沛的父親曹越華曾是史迪威將軍的翻譯,今年97歲。

目前,曹龐沛與人合寫的70萬字《鹹王世家》已近尾聲,將深入揭開“萬里長江第一大院”的神祕面紗。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彈子石老街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後人憑回憶

手繪“百壽牌坊圖”

王家沱創建人王信文的妻子鍾氏,是王家大院歷史的見證人,她活了108歲,也是王家最長壽的人。1888年,當鍾氏百歲時,巴縣府衙奏請光緒皇帝為鍾氏立“百壽牌坊”。牌坊矗立在當時的石橋(今彈子石正街143號)車馬大道,但於上世紀50年代毀壞。

曹龐沛有個舅舅是畫家,他憑記憶畫出了一幅“百壽牌坊圖”。

牌坊坐南朝北,高約6米、寬約4米,呈寶塔橫截面型三重簷式,四柱三間,十分豪華、雄偉。牌坊由基、身、樓、頂幾部分組成,整個坊身三重屋蓋覆有慶殿式的坊頂,起脊飛樑,翹首展角,有精美的仙鶴、雲錦、吉鳥、瑞草等雕刻點綴。

從草圖上看到,“百壽牌坊”額殿面有豎排的“聖旨”兩字,中殿面陰刻“百歲坊”,下殿面為“誥封奉政大夫王信文妻宜人鍾氏”(五品夫人),緊依的右殿面為“五世同堂”,左殿面為王氏家族五代名譜。

“百壽牌坊”的四根柱子上有四副對聯(由晚清大書法家包弼臣撰書),分別是:

喜今朝鸞賁漢廷百年有慶,

憶昔日鳳占懿氏五世其昌;

挺生於南鬥之旁峰侔天姥,

誕降是西華所萃澤逮雲礽;

禮著期頤壽萱永茂,

詩賡引翼貽榖維馨;

懿德久儲祥徴麟趾,

徽音克嗣慶衍螽斯。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因何衰敗?

因鹽而興,也因鹽衰落

這個曾經豪氣的鹽商大宅,如何走向衰敗的?1901年,日本開辦了洋行工廠,在碼頭停泊大批商輪,受此影響,中國舊式家庭手工作坊日顯落後。

1921年,“萬茂正”鹽號因銷路不暢、外債難收、內欠不償、資金短缺等問題,宣佈倒閉,終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時,王家掌管王為德的第五個兒子王世澤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碼頭、晒壩和鹽號,只剩下一片死氣沉沉的老屋。

這時,距王信文創業,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國內戰火蔓延,王家子弟四處避難,從此天各一方。除了偶爾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無生機。

解放後,老宅成為重慶港務局所在地。除了謙泰巷上院的大門,下院巖邊拴鹽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築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老宅大門等也消失了。

曾經的老照片,右邊建築物就是法國水師兵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法國水師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大小姐

是《大後方》女主角

《大後方》是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而創作的一部紀錄片。第9集“流動的課桌”裡講述了一個女生,從1936年起,5年間跟隨大學的遷徙,分別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才完成學業,成為抗戰時期高校教育的真實寫照。

這個女學生就是王德懿,王信文的第五代後人,被譽為“中國第一流亡女生”。王德懿說,因為家境不錯,她和妹妹王德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從私塾到大學,她們是那個年代的淑女和才女;親兄王德峻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學生,三兄妺可謂是“巴渝人家”最早走出來的滿門名牌大學生。

解放後,王德懿曾在川康銀行、西南貿易部等單位工作,1976年從重慶市商委退休,今年已98歲高齡。而曹龐沛的父親曹越華曾是史迪威將軍的翻譯,今年97歲。

目前,曹龐沛與人合寫的70萬字《鹹王世家》已近尾聲,將深入揭開“萬里長江第一大院”的神祕面紗。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彈子石老街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後人憑回憶

手繪“百壽牌坊圖”

王家沱創建人王信文的妻子鍾氏,是王家大院歷史的見證人,她活了108歲,也是王家最長壽的人。1888年,當鍾氏百歲時,巴縣府衙奏請光緒皇帝為鍾氏立“百壽牌坊”。牌坊矗立在當時的石橋(今彈子石正街143號)車馬大道,但於上世紀50年代毀壞。

曹龐沛有個舅舅是畫家,他憑記憶畫出了一幅“百壽牌坊圖”。

牌坊坐南朝北,高約6米、寬約4米,呈寶塔橫截面型三重簷式,四柱三間,十分豪華、雄偉。牌坊由基、身、樓、頂幾部分組成,整個坊身三重屋蓋覆有慶殿式的坊頂,起脊飛樑,翹首展角,有精美的仙鶴、雲錦、吉鳥、瑞草等雕刻點綴。

從草圖上看到,“百壽牌坊”額殿面有豎排的“聖旨”兩字,中殿面陰刻“百歲坊”,下殿面為“誥封奉政大夫王信文妻宜人鍾氏”(五品夫人),緊依的右殿面為“五世同堂”,左殿面為王氏家族五代名譜。

“百壽牌坊”的四根柱子上有四副對聯(由晚清大書法家包弼臣撰書),分別是:

喜今朝鸞賁漢廷百年有慶,

憶昔日鳳占懿氏五世其昌;

挺生於南鬥之旁峰侔天姥,

誕降是西華所萃澤逮雲礽;

禮著期頤壽萱永茂,

詩賡引翼貽榖維馨;

懿德久儲祥徴麟趾,

徽音克嗣慶衍螽斯。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後人繪製的“百壽牌坊圖”

來源:重慶三十度北

【匯客廰文旅】一個“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遊社群新媒體。

"

在老重慶,有一些或藏身在鬧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經家丁興旺,如今已門庭清靜。

它們中有些非常幸運,歷經滄桑有幸存留,我們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區下半城謝家大院、沙坪壩磁器口古鎮鍾家大院、巴南區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門宅院,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重慶公佈的52個消失歷史記憶點中,南岸彈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灣)。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灣,各有一段傳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與南岸彈子石謙泰巷42號的王家大院有關。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

王家大院上院大門(曹龐沛供圖)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從何而來?

湖廣填四川時落戶江畔

在《重慶·老城》一書中記載,彈子石謙泰巷是一個古老的街巷,連接著彈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將王家沱併入統稱謙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從南濱路來到法國水師兵營旁,這裡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碼頭所在地。不遠處是朝天門長江大橋,連接著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壩。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歲高齡。她最喜歡的裝扮就是頭髮向後細細梳攏,然後別上一枚精緻的髮卡。

今年60歲的曹龐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兒子,從小在南岸土生土長,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為父母已經年邁,近些年,由曹龐沛負責蒐集整理關於王家的資料。

王家為何落戶在此?與重慶很多外來移民人家一樣,王家也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的。

曹龐沛說,明末清初,王氏歷經江西德安、湖南瀏陽北鄉,遷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廣第一家”的美譽。之後,王家有一部分人來到重慶,落戶東水門一帶。19世紀20年代,清道光年間,一位從湖廣會館成長起來的王家後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對岸江南之畔的一片開闊地,是一個頗為熱鬧的水陸碼頭,並選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創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給兒子講述家族歷史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萬茂正”鹽號遺址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做啥生意?

曾是重慶有名的大鹽商

王信文最早從買賣糧食、豆類入手,多年後有了“第一桶金”,便轉向經營川東三大主產之一“井鹽”,成為遠近有名的大鹽商,中國近代第一批民族資本家。

“那時,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長衫、手拿‘撐花’(注:老式雨傘),風裡來、雨裡去。”曹龐沛說,王信文曾經兩次渡江翻船,卻大難不死,至今彈子石一帶的老人還流傳著“王神仙”的雅號和他的傳奇故事。

王信文憑著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並把川鹽外銷到烏江一帶和長江中下游城市。隨著家資漸厚,他在彈子石大興土木,並獲“奉政大夫”一職,官封五品。從此,王家成為重慶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為王家沱。

王信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王志修飽讀經書,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小兒子王敏修,子承父業,創辦“萬茂正”鹽號。

那時,王家有內外兩條龐大的銷售渠道:“外線”順長江而下,過夔門、出三峽,抵達上海灘;“內線”溯烏江而上,經龔灘、轉思南,到貴州苗嶺山區,沿線各點都有莊客。經王敏修一生經營,“萬茂正”鹽號享譽川東,並在大兒子王為德手中發揚光大。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王家大院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何等輝煌?

興旺時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憶,“當時王家晒鹽的院壩靠近江邊,僅晒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人丁最興旺時達96口人,五代同堂,還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下院面朝長江,位於法國水師兵營旁,大門就開在這裡,直通王家沱碼頭,“萬茂正”鹽號就開在這裡;上院的門牌就是謙泰巷42號,當地人稱“花朝門”。

王家的男人經營著鹽業,比如收鹽、運輸、加工、製作、銷售等;王家的女人則打理家事,帶好王家的子孫後代。

王家很多後人與當時重慶的名門望族“聯姻”,川內很多官、商兩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賓”。一些子弟還從舊式家庭產業走出,進入了新式企業,如民生輪船公司、寶元通百貨公司、川鹽銀行、川康商業銀行等。

彈子石碼頭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區謙泰路,曾經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甘俠義 攝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因何衰敗?

因鹽而興,也因鹽衰落

這個曾經豪氣的鹽商大宅,如何走向衰敗的?1901年,日本開辦了洋行工廠,在碼頭停泊大批商輪,受此影響,中國舊式家庭手工作坊日顯落後。

1921年,“萬茂正”鹽號因銷路不暢、外債難收、內欠不償、資金短缺等問題,宣佈倒閉,終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時,王家掌管王為德的第五個兒子王世澤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碼頭、晒壩和鹽號,只剩下一片死氣沉沉的老屋。

這時,距王信文創業,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國內戰火蔓延,王家子弟四處避難,從此天各一方。除了偶爾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無生機。

解放後,老宅成為重慶港務局所在地。除了謙泰巷上院的大門,下院巖邊拴鹽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築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老宅大門等也消失了。

曾經的老照片,右邊建築物就是法國水師兵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復建的法國水師營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大小姐

是《大後方》女主角

《大後方》是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而創作的一部紀錄片。第9集“流動的課桌”裡講述了一個女生,從1936年起,5年間跟隨大學的遷徙,分別讀了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才完成學業,成為抗戰時期高校教育的真實寫照。

這個女學生就是王德懿,王信文的第五代後人,被譽為“中國第一流亡女生”。王德懿說,因為家境不錯,她和妹妹王德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從私塾到大學,她們是那個年代的淑女和才女;親兄王德峻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學生,三兄妺可謂是“巴渝人家”最早走出來的滿門名牌大學生。

解放後,王德懿曾在川康銀行、西南貿易部等單位工作,1976年從重慶市商委退休,今年已98歲高齡。而曹龐沛的父親曹越華曾是史迪威將軍的翻譯,今年97歲。

目前,曹龐沛與人合寫的70萬字《鹹王世家》已近尾聲,將深入揭開“萬里長江第一大院”的神祕面紗。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彈子石老街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後人憑回憶

手繪“百壽牌坊圖”

王家沱創建人王信文的妻子鍾氏,是王家大院歷史的見證人,她活了108歲,也是王家最長壽的人。1888年,當鍾氏百歲時,巴縣府衙奏請光緒皇帝為鍾氏立“百壽牌坊”。牌坊矗立在當時的石橋(今彈子石正街143號)車馬大道,但於上世紀50年代毀壞。

曹龐沛有個舅舅是畫家,他憑記憶畫出了一幅“百壽牌坊圖”。

牌坊坐南朝北,高約6米、寬約4米,呈寶塔橫截面型三重簷式,四柱三間,十分豪華、雄偉。牌坊由基、身、樓、頂幾部分組成,整個坊身三重屋蓋覆有慶殿式的坊頂,起脊飛樑,翹首展角,有精美的仙鶴、雲錦、吉鳥、瑞草等雕刻點綴。

從草圖上看到,“百壽牌坊”額殿面有豎排的“聖旨”兩字,中殿面陰刻“百歲坊”,下殿面為“誥封奉政大夫王信文妻宜人鍾氏”(五品夫人),緊依的右殿面為“五世同堂”,左殿面為王氏家族五代名譜。

“百壽牌坊”的四根柱子上有四副對聯(由晚清大書法家包弼臣撰書),分別是:

喜今朝鸞賁漢廷百年有慶,

憶昔日鳳占懿氏五世其昌;

挺生於南鬥之旁峰侔天姥,

誕降是西華所萃澤逮雲礽;

禮著期頤壽萱永茂,

詩賡引翼貽榖維馨;

懿德久儲祥徴麟趾,

徽音克嗣慶衍螽斯。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後人繪製的“百壽牌坊圖”

來源:重慶三十度北

【匯客廰文旅】一個“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遊社群新媒體。

重慶消失了的“江南名宅”,聽98歲大小姐講王家大院的故事

↓↓點擊“瞭解更多”升級你的旅行體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