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事 | 饒陽耿各莊的故事'

"
"
衡水故事 | 饒陽耿各莊的故事

饒陽縣耿各莊的耿氏家族系綢緞商人,原籍應天(今南京市)。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正式建立了明王朝。當時應天改稱南京,成了明王朝的都城,洪武元年為把這裡建成全國第一大城市,開始修建宮殿和城牆。因為耿氏家族居住的宅院,正處於新建城牆的地方,官府令其限期拆遷。常言說,窮家難捨,熱土難離,耿氏兄弟誤了遷期。府衙為了懲一儆百,將耿家逐出京城。

無奈,耿氏三兄弟從應天遷來河北,為繼續做生意,兄弟三人分別到了三個地方,三弟遷往鉅鹿,二弟遷往束鹿,大哥遷往饒陽。耿大哥在饒陽城西北9.7公里處的賈莊看到桑林茂密,十幾戶人家以養蠶為生,於是在這裡定居下來。常言說,樹挪死,人挪活。耿大哥勤勞肯幹,團結鄉鄰,幫助鄉民巢絲織絹,並利用綢緞商人的優勢,把綢緞推銷出去,換回銀兩,因此,全村人很快富裕起來,耿家也成為全村首富,並娶李氏為妻,生子名榮,耿榮16歲結婚後生子名寬。耿寬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莊稼人,他孝順父母,治家有方。

耿寬40歲那年,75歲的爺爺和58歲的父親商量讓他主持家務,成為當家人。耿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邊買下20畝地,不到2年蓋了九套四合院,院院相通,院子很大,除有磚砌的過道外,還種滿蔬菜和花草。房子裡坯外磚,正房屋有火炕,冬季可以取暖。耿寬教育三個兒子,兩個孫子百善孝為先,他常說,孝是人之大倫,也是行為根本,它是天下第一道德,又是人類百行之首。所以對祖父母和爹孃要百依百順。一年冬天,爺爺病了,不思飲食,耿寬見爺爺整天不想吃飯,心裡十分著急,耿寬把炒豬肉、燉羊肉、煎鯉魚等美食講給爺爺聽,當說到魚的時候,見爺爺點了點頭。耿寬見爺爺有了想吃的東西,心裡一陣高興。但是,在這十冬臘月,冰雪封地,集市上也沒有賣魚的。耿寬想了想,決定自己去撈,他帶著破冰的斧頭和逮魚的杈網,直奔村邊的河溝。耿寬破開厚厚的冰層,把杈網下到河水裡,等啊等,儘管雙腳凍的生疼,也不能動一下,生怕把魚兒嚇跑。耿寬的虔誠感動了上帝,真有一條鯉魚游到了網裡。耿寬一氣奔回家,妻子刮掉魚鱗、掏出腸肚,放齊佐料,把魚燉熟。鮮美的魚味撲鼻而來,爺爺一連吃了不少。爺爺肚裡有了食,加上心裡高興,人也有了精神,不幾天病就好了。

耿寬對大家庭裡的父子關係、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兄弟關係、姐妹關係都處理的恰到好處。一天晚飯後,兒媳在刷鍋時,不小心摔了一個碗,女兒看到後,到母親面前說了幾句嫂子的不是。耿寬賣綢緞回家後,兒子把這件事告訴給他,耿寬馬上把家人叫到一起,把“老嫂似母”的故事編成出去做買賣碰到的一件事,接著對女兒說:“你嫂子愛幹家務,應該受到表揚。摔了一個碗只是一件小事,常言說,管騎馬管摔跤,誰也保不住,兒媳就是我的親閨女,今後的家務活,閨女媳婦都要搶著幹。只有這樣,咱們這個大家庭才能和睦相處,平平安安生活下去。”從此,全家六十多口人,都能在一起和和睦睦,親親熱熱的生活。耿氏家庭成為全村首戶,耿寬的爺爺親眼見到了子之子孫子、孫之子曾孫、曾孫之子玄孫、玄孫之子來孫和來孫父子,全家七世同堂,這在當年是難以見到的大家庭。

祖父百歲生日那一天,耿寬攜全家人,進行了熱鬧的祝壽活動。祖父穿一身整齊的新衣服,滿面紅光,坐在太師椅上,耿寬把眾兒媳、孫媳、孫女們一起做的壽糕,放到八仙桌上,帶一家人跪在祖父面前,領大家喊:祝老爺爺長命百歲,福壽無疆!爺爺滿臉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花,忙向前扶起孩子們,歡笑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

耿寬家七世同堂和睦相處的事蹟,轟動了全縣,明英宗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知縣湯勉奏表上報朝廷。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知縣張幹又一次奏表上報朝廷,受到皇封為“七世同居儀門”,並載入明史。(作者:劉文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