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查閱古縣誌得知,這座小山名叫“妙高山”。明清時高安北城的街坊名稱裡有個“妙高坊”,就是因襲了此山之名。登臨妙高山你會發現,這裡樹木高大成蔭,掩映其中的校舍居室及其陰涼清淨。堪稱高安師範老校園裡風景最優美的一處。不過,要是時光倒流百來年,這裡的景色更迷人。據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體驗是:“瑞州城東北有山,曰妙高。登茲山者,山川之高深,樹木之陰森,蓮花之敷芬,禽鳥之翔吟,凡一郡之勝,萃於人目。”

看,高安全郡的勝景都薈萃於一處。雖說有點誇張溢美,但與現在相比,的確要優美百倍。筆者小時候生活在高安北城,曾進到高安師範校園裡嬉戲過多次。那時候距元代趙孟頫一遊雖然已近670多年,但依然可見山上山下樹木密集,參天蔽日;山前水塘眾多,塘塘相連。山間溪水潺潺而下,順著梯級池塘依序跌落,叮咚作響。每到夏季,塘中蓮花盛開,十分豔麗。那時候的校舍不多,也不高大。最高大的也就是山上這棟二層樓的標誌性建築而已。上山之路蜿蜒逶迤在池塘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不過,在高安師範入駐之前,確切的說,是在高安師範取代高安中學,高安中學取代鳳儀書院之前,這裡並不是辦學之地,而是祭祀鬼神之所。因為筆者小時候在此遊玩,就在妙高山中發現不少古代墳墓。不光是妙高山,就是臨近的彭家山、郭家山也都曾墳墓累累。記得1985年高安師範興建運動場時,就在郭家山上挖出了從戰國到唐宋的古墓近百座。令人稱奇的是,距發掘時達2400多年的戰國棺槨,出土時竟然還完好未朽。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查閱古縣誌得知,這座小山名叫“妙高山”。明清時高安北城的街坊名稱裡有個“妙高坊”,就是因襲了此山之名。登臨妙高山你會發現,這裡樹木高大成蔭,掩映其中的校舍居室及其陰涼清淨。堪稱高安師範老校園裡風景最優美的一處。不過,要是時光倒流百來年,這裡的景色更迷人。據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體驗是:“瑞州城東北有山,曰妙高。登茲山者,山川之高深,樹木之陰森,蓮花之敷芬,禽鳥之翔吟,凡一郡之勝,萃於人目。”

看,高安全郡的勝景都薈萃於一處。雖說有點誇張溢美,但與現在相比,的確要優美百倍。筆者小時候生活在高安北城,曾進到高安師範校園裡嬉戲過多次。那時候距元代趙孟頫一遊雖然已近670多年,但依然可見山上山下樹木密集,參天蔽日;山前水塘眾多,塘塘相連。山間溪水潺潺而下,順著梯級池塘依序跌落,叮咚作響。每到夏季,塘中蓮花盛開,十分豔麗。那時候的校舍不多,也不高大。最高大的也就是山上這棟二層樓的標誌性建築而已。上山之路蜿蜒逶迤在池塘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不過,在高安師範入駐之前,確切的說,是在高安師範取代高安中學,高安中學取代鳳儀書院之前,這裡並不是辦學之地,而是祭祀鬼神之所。因為筆者小時候在此遊玩,就在妙高山中發現不少古代墳墓。不光是妙高山,就是臨近的彭家山、郭家山也都曾墳墓累累。記得1985年高安師範興建運動場時,就在郭家山上挖出了從戰國到唐宋的古墓近百座。令人稱奇的是,距發掘時達2400多年的戰國棺槨,出土時竟然還完好未朽。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正因為這裡山高林密,陰森肅穆,所以,在明清時,官府將這裡定為祭鬼祀神之地。最早是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瑞州知府鄺璠,奉朝廷之命在此建起的節愍祠。“節愍”之意,就是對忠孝節義之士表達憐憫。也就是說,這座節愍祠是專為某個為國為朝廷盡忠獻身的烈士所建。據史載,這座節愍祠的神主,就是明正德壬申年(1511年),在鎮壓高安華林農民起義軍時死去的,江西按察司副使周憲,以及周憲的兒子周幹。“節愍”二字是明武宗朱厚照賜予周憲的諡號。

不過,對於同一個地方的利用,各朝有各朝的做法,各任有各任的主意。比如同樣是妙高山,明代官員將其作為敬鬼祀神之地,而清代官員則將其視為構堂興學之方。據史載,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瑞州太守楊仲興從廣東嘉應來到高安,見位於城南的筠陽書院破敗不堪,便決定重建筠陽書院。考慮到城南地狹人稠,不利學習,便將城北妙高山上早已廢棄的節愍祠拆建為書院。更名為“鳳儀書院”。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查閱古縣誌得知,這座小山名叫“妙高山”。明清時高安北城的街坊名稱裡有個“妙高坊”,就是因襲了此山之名。登臨妙高山你會發現,這裡樹木高大成蔭,掩映其中的校舍居室及其陰涼清淨。堪稱高安師範老校園裡風景最優美的一處。不過,要是時光倒流百來年,這裡的景色更迷人。據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體驗是:“瑞州城東北有山,曰妙高。登茲山者,山川之高深,樹木之陰森,蓮花之敷芬,禽鳥之翔吟,凡一郡之勝,萃於人目。”

看,高安全郡的勝景都薈萃於一處。雖說有點誇張溢美,但與現在相比,的確要優美百倍。筆者小時候生活在高安北城,曾進到高安師範校園裡嬉戲過多次。那時候距元代趙孟頫一遊雖然已近670多年,但依然可見山上山下樹木密集,參天蔽日;山前水塘眾多,塘塘相連。山間溪水潺潺而下,順著梯級池塘依序跌落,叮咚作響。每到夏季,塘中蓮花盛開,十分豔麗。那時候的校舍不多,也不高大。最高大的也就是山上這棟二層樓的標誌性建築而已。上山之路蜿蜒逶迤在池塘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不過,在高安師範入駐之前,確切的說,是在高安師範取代高安中學,高安中學取代鳳儀書院之前,這裡並不是辦學之地,而是祭祀鬼神之所。因為筆者小時候在此遊玩,就在妙高山中發現不少古代墳墓。不光是妙高山,就是臨近的彭家山、郭家山也都曾墳墓累累。記得1985年高安師範興建運動場時,就在郭家山上挖出了從戰國到唐宋的古墓近百座。令人稱奇的是,距發掘時達2400多年的戰國棺槨,出土時竟然還完好未朽。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正因為這裡山高林密,陰森肅穆,所以,在明清時,官府將這裡定為祭鬼祀神之地。最早是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瑞州知府鄺璠,奉朝廷之命在此建起的節愍祠。“節愍”之意,就是對忠孝節義之士表達憐憫。也就是說,這座節愍祠是專為某個為國為朝廷盡忠獻身的烈士所建。據史載,這座節愍祠的神主,就是明正德壬申年(1511年),在鎮壓高安華林農民起義軍時死去的,江西按察司副使周憲,以及周憲的兒子周幹。“節愍”二字是明武宗朱厚照賜予周憲的諡號。

不過,對於同一個地方的利用,各朝有各朝的做法,各任有各任的主意。比如同樣是妙高山,明代官員將其作為敬鬼祀神之地,而清代官員則將其視為構堂興學之方。據史載,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瑞州太守楊仲興從廣東嘉應來到高安,見位於城南的筠陽書院破敗不堪,便決定重建筠陽書院。考慮到城南地狹人稠,不利學習,便將城北妙高山上早已廢棄的節愍祠拆建為書院。更名為“鳳儀書院”。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然而,若跨越明清,回溯至元朝,妙高山卻又是佛教興盛的禪林所在。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既然妙高山薈萃了高安全郡之勝,素以清淨優美為首選之地的佛教怎肯放過這塊風水寶地?所以早在宋代,這裡就建起了一座以祭祀洪山靈峰尊者為主的寺廟。當然那時還不叫寺也不叫廟,而是叫祠。“洪山”是指湖北武漢的洪山。山上之峰名“靈濟峰”。“尊者”是指唐代高僧“慈忍”大師。

據傳,慈忍大師法名善信,是南昌人。唐寶曆二年(826年)他在五臺山學禪,夜裡做夢有人告知他的禪緣在南方,叫他“逢隨則止,遇洪則居”。驚醒後急忙起身南尋。一路走一路問,走到今天的湖北武昌洪山區時,聽鄉人告知此地是隨州洪山後,即登往山頂,開闢禪宗道場,潛心修禪弘法。居山數十年,竟親手建起大小寺院十餘座,使得洪山成為隨州乃至江南一大佛教聖地。

慈忍圓寂後,有其法嗣弟子散佈四方,將他敬為神靈,建祠祭祀。其中就有一位後嗣來到高安妙高山頂,建起了一座“靈峰尊者祠”,祠內神主就是“靈峰尊者”慈忍大師。據說“靈峰尊者祠”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郡民無論是乾旱無雨,還是瘟疫流行,只要有災有難就向靈峰尊者祈求,幾乎次次都十分靈驗,百姓得保平安。但宋末元初的戰亂,使得該祠幾近廢棄。建元以後,高安百姓依然眷戀這座小祠,便有人於至元(1264-1295)年間,決心重振該祠,還從湖南嶽陽的乾明寺請來一位尼姑大師來住持祠事。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查閱古縣誌得知,這座小山名叫“妙高山”。明清時高安北城的街坊名稱裡有個“妙高坊”,就是因襲了此山之名。登臨妙高山你會發現,這裡樹木高大成蔭,掩映其中的校舍居室及其陰涼清淨。堪稱高安師範老校園裡風景最優美的一處。不過,要是時光倒流百來年,這裡的景色更迷人。據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體驗是:“瑞州城東北有山,曰妙高。登茲山者,山川之高深,樹木之陰森,蓮花之敷芬,禽鳥之翔吟,凡一郡之勝,萃於人目。”

看,高安全郡的勝景都薈萃於一處。雖說有點誇張溢美,但與現在相比,的確要優美百倍。筆者小時候生活在高安北城,曾進到高安師範校園裡嬉戲過多次。那時候距元代趙孟頫一遊雖然已近670多年,但依然可見山上山下樹木密集,參天蔽日;山前水塘眾多,塘塘相連。山間溪水潺潺而下,順著梯級池塘依序跌落,叮咚作響。每到夏季,塘中蓮花盛開,十分豔麗。那時候的校舍不多,也不高大。最高大的也就是山上這棟二層樓的標誌性建築而已。上山之路蜿蜒逶迤在池塘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不過,在高安師範入駐之前,確切的說,是在高安師範取代高安中學,高安中學取代鳳儀書院之前,這裡並不是辦學之地,而是祭祀鬼神之所。因為筆者小時候在此遊玩,就在妙高山中發現不少古代墳墓。不光是妙高山,就是臨近的彭家山、郭家山也都曾墳墓累累。記得1985年高安師範興建運動場時,就在郭家山上挖出了從戰國到唐宋的古墓近百座。令人稱奇的是,距發掘時達2400多年的戰國棺槨,出土時竟然還完好未朽。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正因為這裡山高林密,陰森肅穆,所以,在明清時,官府將這裡定為祭鬼祀神之地。最早是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瑞州知府鄺璠,奉朝廷之命在此建起的節愍祠。“節愍”之意,就是對忠孝節義之士表達憐憫。也就是說,這座節愍祠是專為某個為國為朝廷盡忠獻身的烈士所建。據史載,這座節愍祠的神主,就是明正德壬申年(1511年),在鎮壓高安華林農民起義軍時死去的,江西按察司副使周憲,以及周憲的兒子周幹。“節愍”二字是明武宗朱厚照賜予周憲的諡號。

不過,對於同一個地方的利用,各朝有各朝的做法,各任有各任的主意。比如同樣是妙高山,明代官員將其作為敬鬼祀神之地,而清代官員則將其視為構堂興學之方。據史載,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瑞州太守楊仲興從廣東嘉應來到高安,見位於城南的筠陽書院破敗不堪,便決定重建筠陽書院。考慮到城南地狹人稠,不利學習,便將城北妙高山上早已廢棄的節愍祠拆建為書院。更名為“鳳儀書院”。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然而,若跨越明清,回溯至元朝,妙高山卻又是佛教興盛的禪林所在。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既然妙高山薈萃了高安全郡之勝,素以清淨優美為首選之地的佛教怎肯放過這塊風水寶地?所以早在宋代,這裡就建起了一座以祭祀洪山靈峰尊者為主的寺廟。當然那時還不叫寺也不叫廟,而是叫祠。“洪山”是指湖北武漢的洪山。山上之峰名“靈濟峰”。“尊者”是指唐代高僧“慈忍”大師。

據傳,慈忍大師法名善信,是南昌人。唐寶曆二年(826年)他在五臺山學禪,夜裡做夢有人告知他的禪緣在南方,叫他“逢隨則止,遇洪則居”。驚醒後急忙起身南尋。一路走一路問,走到今天的湖北武昌洪山區時,聽鄉人告知此地是隨州洪山後,即登往山頂,開闢禪宗道場,潛心修禪弘法。居山數十年,竟親手建起大小寺院十餘座,使得洪山成為隨州乃至江南一大佛教聖地。

慈忍圓寂後,有其法嗣弟子散佈四方,將他敬為神靈,建祠祭祀。其中就有一位後嗣來到高安妙高山頂,建起了一座“靈峰尊者祠”,祠內神主就是“靈峰尊者”慈忍大師。據說“靈峰尊者祠”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郡民無論是乾旱無雨,還是瘟疫流行,只要有災有難就向靈峰尊者祈求,幾乎次次都十分靈驗,百姓得保平安。但宋末元初的戰亂,使得該祠幾近廢棄。建元以後,高安百姓依然眷戀這座小祠,便有人於至元(1264-1295)年間,決心重振該祠,還從湖南嶽陽的乾明寺請來一位尼姑大師來住持祠事。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尼姑大師法號妙智。她受命登臨妙高山,擔起振興靈峰祠的重託後,便不負眾望,苦行淨業,勵精圖治,將廬舍整修一新,並改祠為寺,名“北乾明寺”。她沿用“乾明寺”之名,目的是不忘根本,因為乾明寺是她的禪緣所在,也有志使靈峰祠成為乾明寺的分寺。湖南嶽陽的乾明寺,是個初創於漢代的著名寺院。曾有唐高宗、宋太宗、元世祖三朝皇帝都垂青過乾明寺,不是御贈寺額,就是頒發詔書,使乾明寺地位和名聲大漲。為了區別於她原來所在的乾明寺而加個“北”字。因為相對來說,高安位於岳陽的偏北處。

北乾明寺開光之後,妙智法師又培養了元勝、永遠、了敬、紹勤四位高徒。其中了敬、紹勤最為突出,他們刻苦勵志,拓故宏新,讓北乾明寺很快興盛起來。再後來,了敬的得意門生法玉、貴亨、益思三人,更是宏圖大展,既發揚光大了妙智法師的道法精髓,又大力擴建了寺院,實現了妙智大師振興北乾明寺的最大心願。三位高徒,不僅再次將靈峰祠整修一新,還另建了法堂、齋舍、尼居、宴賓室、藏經樓等建築,增塑了佛天、菩薩、羅漢等神像。所有建築或神像都裝飾精美,彩繪絕倫,裡裡外外,金碧輝煌。遠近信徒遊客無不見者驚喜,至者忘歸。

然而,一位新到任的瑞州路專司佛教事物的官員可不高興。他對經三代尼姑師徒含辛茹苦才興旺起來的北乾明寺不僅不稱讚,反而處處刁難、攪擾北乾明寺的正常活動,甚至揚言要毀掉北乾明寺。為何如此?原來,令這位負責官員嫉恨的是,北乾明寺的前身——靈峰尊者祠。因為靈峰尊者源出洪山,而洪山在南宋末年,是當地軍民抗擊元朝軍南下的重要據點。元兵渡江南下時,就在這裡被洪山軍民打得好苦。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查閱古縣誌得知,這座小山名叫“妙高山”。明清時高安北城的街坊名稱裡有個“妙高坊”,就是因襲了此山之名。登臨妙高山你會發現,這裡樹木高大成蔭,掩映其中的校舍居室及其陰涼清淨。堪稱高安師範老校園裡風景最優美的一處。不過,要是時光倒流百來年,這裡的景色更迷人。據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體驗是:“瑞州城東北有山,曰妙高。登茲山者,山川之高深,樹木之陰森,蓮花之敷芬,禽鳥之翔吟,凡一郡之勝,萃於人目。”

看,高安全郡的勝景都薈萃於一處。雖說有點誇張溢美,但與現在相比,的確要優美百倍。筆者小時候生活在高安北城,曾進到高安師範校園裡嬉戲過多次。那時候距元代趙孟頫一遊雖然已近670多年,但依然可見山上山下樹木密集,參天蔽日;山前水塘眾多,塘塘相連。山間溪水潺潺而下,順著梯級池塘依序跌落,叮咚作響。每到夏季,塘中蓮花盛開,十分豔麗。那時候的校舍不多,也不高大。最高大的也就是山上這棟二層樓的標誌性建築而已。上山之路蜿蜒逶迤在池塘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不過,在高安師範入駐之前,確切的說,是在高安師範取代高安中學,高安中學取代鳳儀書院之前,這裡並不是辦學之地,而是祭祀鬼神之所。因為筆者小時候在此遊玩,就在妙高山中發現不少古代墳墓。不光是妙高山,就是臨近的彭家山、郭家山也都曾墳墓累累。記得1985年高安師範興建運動場時,就在郭家山上挖出了從戰國到唐宋的古墓近百座。令人稱奇的是,距發掘時達2400多年的戰國棺槨,出土時竟然還完好未朽。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正因為這裡山高林密,陰森肅穆,所以,在明清時,官府將這裡定為祭鬼祀神之地。最早是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瑞州知府鄺璠,奉朝廷之命在此建起的節愍祠。“節愍”之意,就是對忠孝節義之士表達憐憫。也就是說,這座節愍祠是專為某個為國為朝廷盡忠獻身的烈士所建。據史載,這座節愍祠的神主,就是明正德壬申年(1511年),在鎮壓高安華林農民起義軍時死去的,江西按察司副使周憲,以及周憲的兒子周幹。“節愍”二字是明武宗朱厚照賜予周憲的諡號。

不過,對於同一個地方的利用,各朝有各朝的做法,各任有各任的主意。比如同樣是妙高山,明代官員將其作為敬鬼祀神之地,而清代官員則將其視為構堂興學之方。據史載,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瑞州太守楊仲興從廣東嘉應來到高安,見位於城南的筠陽書院破敗不堪,便決定重建筠陽書院。考慮到城南地狹人稠,不利學習,便將城北妙高山上早已廢棄的節愍祠拆建為書院。更名為“鳳儀書院”。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然而,若跨越明清,回溯至元朝,妙高山卻又是佛教興盛的禪林所在。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既然妙高山薈萃了高安全郡之勝,素以清淨優美為首選之地的佛教怎肯放過這塊風水寶地?所以早在宋代,這裡就建起了一座以祭祀洪山靈峰尊者為主的寺廟。當然那時還不叫寺也不叫廟,而是叫祠。“洪山”是指湖北武漢的洪山。山上之峰名“靈濟峰”。“尊者”是指唐代高僧“慈忍”大師。

據傳,慈忍大師法名善信,是南昌人。唐寶曆二年(826年)他在五臺山學禪,夜裡做夢有人告知他的禪緣在南方,叫他“逢隨則止,遇洪則居”。驚醒後急忙起身南尋。一路走一路問,走到今天的湖北武昌洪山區時,聽鄉人告知此地是隨州洪山後,即登往山頂,開闢禪宗道場,潛心修禪弘法。居山數十年,竟親手建起大小寺院十餘座,使得洪山成為隨州乃至江南一大佛教聖地。

慈忍圓寂後,有其法嗣弟子散佈四方,將他敬為神靈,建祠祭祀。其中就有一位後嗣來到高安妙高山頂,建起了一座“靈峰尊者祠”,祠內神主就是“靈峰尊者”慈忍大師。據說“靈峰尊者祠”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郡民無論是乾旱無雨,還是瘟疫流行,只要有災有難就向靈峰尊者祈求,幾乎次次都十分靈驗,百姓得保平安。但宋末元初的戰亂,使得該祠幾近廢棄。建元以後,高安百姓依然眷戀這座小祠,便有人於至元(1264-1295)年間,決心重振該祠,還從湖南嶽陽的乾明寺請來一位尼姑大師來住持祠事。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尼姑大師法號妙智。她受命登臨妙高山,擔起振興靈峰祠的重託後,便不負眾望,苦行淨業,勵精圖治,將廬舍整修一新,並改祠為寺,名“北乾明寺”。她沿用“乾明寺”之名,目的是不忘根本,因為乾明寺是她的禪緣所在,也有志使靈峰祠成為乾明寺的分寺。湖南嶽陽的乾明寺,是個初創於漢代的著名寺院。曾有唐高宗、宋太宗、元世祖三朝皇帝都垂青過乾明寺,不是御贈寺額,就是頒發詔書,使乾明寺地位和名聲大漲。為了區別於她原來所在的乾明寺而加個“北”字。因為相對來說,高安位於岳陽的偏北處。

北乾明寺開光之後,妙智法師又培養了元勝、永遠、了敬、紹勤四位高徒。其中了敬、紹勤最為突出,他們刻苦勵志,拓故宏新,讓北乾明寺很快興盛起來。再後來,了敬的得意門生法玉、貴亨、益思三人,更是宏圖大展,既發揚光大了妙智法師的道法精髓,又大力擴建了寺院,實現了妙智大師振興北乾明寺的最大心願。三位高徒,不僅再次將靈峰祠整修一新,還另建了法堂、齋舍、尼居、宴賓室、藏經樓等建築,增塑了佛天、菩薩、羅漢等神像。所有建築或神像都裝飾精美,彩繪絕倫,裡裡外外,金碧輝煌。遠近信徒遊客無不見者驚喜,至者忘歸。

然而,一位新到任的瑞州路專司佛教事物的官員可不高興。他對經三代尼姑師徒含辛茹苦才興旺起來的北乾明寺不僅不稱讚,反而處處刁難、攪擾北乾明寺的正常活動,甚至揚言要毀掉北乾明寺。為何如此?原來,令這位負責官員嫉恨的是,北乾明寺的前身——靈峰尊者祠。因為靈峰尊者源出洪山,而洪山在南宋末年,是當地軍民抗擊元朝軍南下的重要據點。元兵渡江南下時,就在這裡被洪山軍民打得好苦。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所以,元人坐了江山,有些在洪山捱過打的元人,聽到“洪山”二字就七竅生煙,看到靈峰尊者祠就想拆掉。好在元世祖忽必烈為了便於統治約束漢人,而大力接納中華文化。他不僅降旨允許天下儒、道、佛三教復興,還特頒詔書給湖南嶽陽的乾明寺,為乾明寺確定地界和在佛教中的地位。而在元朝官府裡,也有那麼一些皇親或大臣熱衷於宗教事務。面對此情,為了抗爭,了敬帶著法玉、貴亨兩個徒弟,於元貞二年(1296年)北上,經建康(今南京)往大都(今北京)討說法。

也是她們幸運,三位尼姑找對了人,接待她們的就是最熱衷於寺院修建或僧人經書出版的行御史臺中丞張閭。看張閭的官名:“行御史臺中丞”,這是個什麼官?是元朝皇帝專為糾查各地官員善惡貪廉,政治功過而設的重要職位。官職不算很大,但有權有勢。張閭有權,也很熱心。見三位尼姑來找自己伸冤,憐香惜玉之心油然而生。立即帶她們去見專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宣政院參議旦牙。

可能大凡女人有難都能引起男人們的憐憫之心吧,這位宣政院參議也是一副熱心腸。聽完彙報就立馬帶她們去見最受皇帝一家器重的、皇家寺院高僧、大護國仁王寺大師膽人。找到這樣一位高僧,什麼樣的冤屈不可化解?這位慈善大師也是位看不得別人欺負女輩的主。見宣政院參議旦牙親自引薦,膽人也毫不含糊,即刻答應帶她們去面見皇后與皇太后。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查閱古縣誌得知,這座小山名叫“妙高山”。明清時高安北城的街坊名稱裡有個“妙高坊”,就是因襲了此山之名。登臨妙高山你會發現,這裡樹木高大成蔭,掩映其中的校舍居室及其陰涼清淨。堪稱高安師範老校園裡風景最優美的一處。不過,要是時光倒流百來年,這裡的景色更迷人。據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體驗是:“瑞州城東北有山,曰妙高。登茲山者,山川之高深,樹木之陰森,蓮花之敷芬,禽鳥之翔吟,凡一郡之勝,萃於人目。”

看,高安全郡的勝景都薈萃於一處。雖說有點誇張溢美,但與現在相比,的確要優美百倍。筆者小時候生活在高安北城,曾進到高安師範校園裡嬉戲過多次。那時候距元代趙孟頫一遊雖然已近670多年,但依然可見山上山下樹木密集,參天蔽日;山前水塘眾多,塘塘相連。山間溪水潺潺而下,順著梯級池塘依序跌落,叮咚作響。每到夏季,塘中蓮花盛開,十分豔麗。那時候的校舍不多,也不高大。最高大的也就是山上這棟二層樓的標誌性建築而已。上山之路蜿蜒逶迤在池塘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不過,在高安師範入駐之前,確切的說,是在高安師範取代高安中學,高安中學取代鳳儀書院之前,這裡並不是辦學之地,而是祭祀鬼神之所。因為筆者小時候在此遊玩,就在妙高山中發現不少古代墳墓。不光是妙高山,就是臨近的彭家山、郭家山也都曾墳墓累累。記得1985年高安師範興建運動場時,就在郭家山上挖出了從戰國到唐宋的古墓近百座。令人稱奇的是,距發掘時達2400多年的戰國棺槨,出土時竟然還完好未朽。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正因為這裡山高林密,陰森肅穆,所以,在明清時,官府將這裡定為祭鬼祀神之地。最早是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瑞州知府鄺璠,奉朝廷之命在此建起的節愍祠。“節愍”之意,就是對忠孝節義之士表達憐憫。也就是說,這座節愍祠是專為某個為國為朝廷盡忠獻身的烈士所建。據史載,這座節愍祠的神主,就是明正德壬申年(1511年),在鎮壓高安華林農民起義軍時死去的,江西按察司副使周憲,以及周憲的兒子周幹。“節愍”二字是明武宗朱厚照賜予周憲的諡號。

不過,對於同一個地方的利用,各朝有各朝的做法,各任有各任的主意。比如同樣是妙高山,明代官員將其作為敬鬼祀神之地,而清代官員則將其視為構堂興學之方。據史載,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瑞州太守楊仲興從廣東嘉應來到高安,見位於城南的筠陽書院破敗不堪,便決定重建筠陽書院。考慮到城南地狹人稠,不利學習,便將城北妙高山上早已廢棄的節愍祠拆建為書院。更名為“鳳儀書院”。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然而,若跨越明清,回溯至元朝,妙高山卻又是佛教興盛的禪林所在。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既然妙高山薈萃了高安全郡之勝,素以清淨優美為首選之地的佛教怎肯放過這塊風水寶地?所以早在宋代,這裡就建起了一座以祭祀洪山靈峰尊者為主的寺廟。當然那時還不叫寺也不叫廟,而是叫祠。“洪山”是指湖北武漢的洪山。山上之峰名“靈濟峰”。“尊者”是指唐代高僧“慈忍”大師。

據傳,慈忍大師法名善信,是南昌人。唐寶曆二年(826年)他在五臺山學禪,夜裡做夢有人告知他的禪緣在南方,叫他“逢隨則止,遇洪則居”。驚醒後急忙起身南尋。一路走一路問,走到今天的湖北武昌洪山區時,聽鄉人告知此地是隨州洪山後,即登往山頂,開闢禪宗道場,潛心修禪弘法。居山數十年,竟親手建起大小寺院十餘座,使得洪山成為隨州乃至江南一大佛教聖地。

慈忍圓寂後,有其法嗣弟子散佈四方,將他敬為神靈,建祠祭祀。其中就有一位後嗣來到高安妙高山頂,建起了一座“靈峰尊者祠”,祠內神主就是“靈峰尊者”慈忍大師。據說“靈峰尊者祠”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郡民無論是乾旱無雨,還是瘟疫流行,只要有災有難就向靈峰尊者祈求,幾乎次次都十分靈驗,百姓得保平安。但宋末元初的戰亂,使得該祠幾近廢棄。建元以後,高安百姓依然眷戀這座小祠,便有人於至元(1264-1295)年間,決心重振該祠,還從湖南嶽陽的乾明寺請來一位尼姑大師來住持祠事。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尼姑大師法號妙智。她受命登臨妙高山,擔起振興靈峰祠的重託後,便不負眾望,苦行淨業,勵精圖治,將廬舍整修一新,並改祠為寺,名“北乾明寺”。她沿用“乾明寺”之名,目的是不忘根本,因為乾明寺是她的禪緣所在,也有志使靈峰祠成為乾明寺的分寺。湖南嶽陽的乾明寺,是個初創於漢代的著名寺院。曾有唐高宗、宋太宗、元世祖三朝皇帝都垂青過乾明寺,不是御贈寺額,就是頒發詔書,使乾明寺地位和名聲大漲。為了區別於她原來所在的乾明寺而加個“北”字。因為相對來說,高安位於岳陽的偏北處。

北乾明寺開光之後,妙智法師又培養了元勝、永遠、了敬、紹勤四位高徒。其中了敬、紹勤最為突出,他們刻苦勵志,拓故宏新,讓北乾明寺很快興盛起來。再後來,了敬的得意門生法玉、貴亨、益思三人,更是宏圖大展,既發揚光大了妙智法師的道法精髓,又大力擴建了寺院,實現了妙智大師振興北乾明寺的最大心願。三位高徒,不僅再次將靈峰祠整修一新,還另建了法堂、齋舍、尼居、宴賓室、藏經樓等建築,增塑了佛天、菩薩、羅漢等神像。所有建築或神像都裝飾精美,彩繪絕倫,裡裡外外,金碧輝煌。遠近信徒遊客無不見者驚喜,至者忘歸。

然而,一位新到任的瑞州路專司佛教事物的官員可不高興。他對經三代尼姑師徒含辛茹苦才興旺起來的北乾明寺不僅不稱讚,反而處處刁難、攪擾北乾明寺的正常活動,甚至揚言要毀掉北乾明寺。為何如此?原來,令這位負責官員嫉恨的是,北乾明寺的前身——靈峰尊者祠。因為靈峰尊者源出洪山,而洪山在南宋末年,是當地軍民抗擊元朝軍南下的重要據點。元兵渡江南下時,就在這裡被洪山軍民打得好苦。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所以,元人坐了江山,有些在洪山捱過打的元人,聽到“洪山”二字就七竅生煙,看到靈峰尊者祠就想拆掉。好在元世祖忽必烈為了便於統治約束漢人,而大力接納中華文化。他不僅降旨允許天下儒、道、佛三教復興,還特頒詔書給湖南嶽陽的乾明寺,為乾明寺確定地界和在佛教中的地位。而在元朝官府裡,也有那麼一些皇親或大臣熱衷於宗教事務。面對此情,為了抗爭,了敬帶著法玉、貴亨兩個徒弟,於元貞二年(1296年)北上,經建康(今南京)往大都(今北京)討說法。

也是她們幸運,三位尼姑找對了人,接待她們的就是最熱衷於寺院修建或僧人經書出版的行御史臺中丞張閭。看張閭的官名:“行御史臺中丞”,這是個什麼官?是元朝皇帝專為糾查各地官員善惡貪廉,政治功過而設的重要職位。官職不算很大,但有權有勢。張閭有權,也很熱心。見三位尼姑來找自己伸冤,憐香惜玉之心油然而生。立即帶她們去見專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宣政院參議旦牙。

可能大凡女人有難都能引起男人們的憐憫之心吧,這位宣政院參議也是一副熱心腸。聽完彙報就立馬帶她們去見最受皇帝一家器重的、皇家寺院高僧、大護國仁王寺大師膽人。找到這樣一位高僧,什麼樣的冤屈不可化解?這位慈善大師也是位看不得別人欺負女輩的主。見宣政院參議旦牙親自引薦,膽人也毫不含糊,即刻答應帶她們去面見皇后與皇太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之所以要面見皇后與皇太后,是因為這兩位貴人都是皇帝枕邊的人,又十分篤信佛教。有事別說讓她們去給皇帝吹枕邊風求得一決,就是她們自己張開玉口發出的懿旨也是絕對有效的。這不,膽人一稟報,聽說高安有人對乾明寺不敬,對乾明寺的僧尼發難,皇后、皇太后都不高興了。要知道,乾明寺可是世祖皇帝下詔欽定的皇家寺院之一呢。既然北乾明寺是南乾明寺的分院,那就自當同等對待,大力扶持。

於是兩位貴人立即下令賜給三位僧尼錦衣玉食,又聯合降下懿旨:賜了敬“圓覺大師”稱號;北乾明寺收為皇家位下道場;對此道場任何人都得護持,禁止侵擾;北乾明寺僧尼有收度弟子之權,可以任意出入宮掖,外出可以乘坐官方車船,可以居住官方驛館。看,多麼優厚的待遇。而且,事已至此還未算完。關注高安北乾明寺意猶未盡的皇太后還於大德八年(1234年),向成宗皇帝請求,欽賜瑞州路的高安為自己的湯沐邑。


"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以前的高安人大都熟悉高安師範。這是一所脫胎於1906年,命名於1946年,定址於1949年的老牌學校。其校址位於碧落路東側,原清代鳳儀書院舊址。2005年,高安師範成建制的移交宜春學院,更名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2014年又搬遷至高安大城開發區,更名為宜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如今的高安師範老校址,已成為北京城建集團的辦公地。

高安師範老校園裡,有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建築是一座建於1950年的二層磚木老樓。老樓正門上方屋簷下的白色底牆上,書有“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幾個紅色大字。在老樓的東側,有一個小院落,是原高安師範圖書館的後院,也是清代“鳳儀書院”的舊址。由清同治九年(1870年)瑞州知府黃廷金書寫的“鳳儀書院”石額至今依然嵌在小院的院門上。

參觀高安師範老校園可以發現,留有高安師範校名的那座老樓房,和鳳儀書院舊址似乎都建在一座小山上。因為明眼一看就知道樓房地勢很高,道路所通處,不是直上的三十級臺階,就是盤旋而上的一路陡坡。的確,數十年前,這就是一座小山。這座小山,是其西南側碧落山東北向的延伸部分。其西側是老高安中學所在的彭家山,東側是高安師範運動場所在的郭家山。至於其本身叫什麼名字,可能許多人都不知曉。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查閱古縣誌得知,這座小山名叫“妙高山”。明清時高安北城的街坊名稱裡有個“妙高坊”,就是因襲了此山之名。登臨妙高山你會發現,這裡樹木高大成蔭,掩映其中的校舍居室及其陰涼清淨。堪稱高安師範老校園裡風景最優美的一處。不過,要是時光倒流百來年,這裡的景色更迷人。據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體驗是:“瑞州城東北有山,曰妙高。登茲山者,山川之高深,樹木之陰森,蓮花之敷芬,禽鳥之翔吟,凡一郡之勝,萃於人目。”

看,高安全郡的勝景都薈萃於一處。雖說有點誇張溢美,但與現在相比,的確要優美百倍。筆者小時候生活在高安北城,曾進到高安師範校園裡嬉戲過多次。那時候距元代趙孟頫一遊雖然已近670多年,但依然可見山上山下樹木密集,參天蔽日;山前水塘眾多,塘塘相連。山間溪水潺潺而下,順著梯級池塘依序跌落,叮咚作響。每到夏季,塘中蓮花盛開,十分豔麗。那時候的校舍不多,也不高大。最高大的也就是山上這棟二層樓的標誌性建築而已。上山之路蜿蜒逶迤在池塘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不過,在高安師範入駐之前,確切的說,是在高安師範取代高安中學,高安中學取代鳳儀書院之前,這裡並不是辦學之地,而是祭祀鬼神之所。因為筆者小時候在此遊玩,就在妙高山中發現不少古代墳墓。不光是妙高山,就是臨近的彭家山、郭家山也都曾墳墓累累。記得1985年高安師範興建運動場時,就在郭家山上挖出了從戰國到唐宋的古墓近百座。令人稱奇的是,距發掘時達2400多年的戰國棺槨,出土時竟然還完好未朽。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正因為這裡山高林密,陰森肅穆,所以,在明清時,官府將這裡定為祭鬼祀神之地。最早是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瑞州知府鄺璠,奉朝廷之命在此建起的節愍祠。“節愍”之意,就是對忠孝節義之士表達憐憫。也就是說,這座節愍祠是專為某個為國為朝廷盡忠獻身的烈士所建。據史載,這座節愍祠的神主,就是明正德壬申年(1511年),在鎮壓高安華林農民起義軍時死去的,江西按察司副使周憲,以及周憲的兒子周幹。“節愍”二字是明武宗朱厚照賜予周憲的諡號。

不過,對於同一個地方的利用,各朝有各朝的做法,各任有各任的主意。比如同樣是妙高山,明代官員將其作為敬鬼祀神之地,而清代官員則將其視為構堂興學之方。據史載,清乾隆戊寅年(1758年),瑞州太守楊仲興從廣東嘉應來到高安,見位於城南的筠陽書院破敗不堪,便決定重建筠陽書院。考慮到城南地狹人稠,不利學習,便將城北妙高山上早已廢棄的節愍祠拆建為書院。更名為“鳳儀書院”。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然而,若跨越明清,回溯至元朝,妙高山卻又是佛教興盛的禪林所在。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既然妙高山薈萃了高安全郡之勝,素以清淨優美為首選之地的佛教怎肯放過這塊風水寶地?所以早在宋代,這裡就建起了一座以祭祀洪山靈峰尊者為主的寺廟。當然那時還不叫寺也不叫廟,而是叫祠。“洪山”是指湖北武漢的洪山。山上之峰名“靈濟峰”。“尊者”是指唐代高僧“慈忍”大師。

據傳,慈忍大師法名善信,是南昌人。唐寶曆二年(826年)他在五臺山學禪,夜裡做夢有人告知他的禪緣在南方,叫他“逢隨則止,遇洪則居”。驚醒後急忙起身南尋。一路走一路問,走到今天的湖北武昌洪山區時,聽鄉人告知此地是隨州洪山後,即登往山頂,開闢禪宗道場,潛心修禪弘法。居山數十年,竟親手建起大小寺院十餘座,使得洪山成為隨州乃至江南一大佛教聖地。

慈忍圓寂後,有其法嗣弟子散佈四方,將他敬為神靈,建祠祭祀。其中就有一位後嗣來到高安妙高山頂,建起了一座“靈峰尊者祠”,祠內神主就是“靈峰尊者”慈忍大師。據說“靈峰尊者祠”一直香火旺盛。因為郡民無論是乾旱無雨,還是瘟疫流行,只要有災有難就向靈峰尊者祈求,幾乎次次都十分靈驗,百姓得保平安。但宋末元初的戰亂,使得該祠幾近廢棄。建元以後,高安百姓依然眷戀這座小祠,便有人於至元(1264-1295)年間,決心重振該祠,還從湖南嶽陽的乾明寺請來一位尼姑大師來住持祠事。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尼姑大師法號妙智。她受命登臨妙高山,擔起振興靈峰祠的重託後,便不負眾望,苦行淨業,勵精圖治,將廬舍整修一新,並改祠為寺,名“北乾明寺”。她沿用“乾明寺”之名,目的是不忘根本,因為乾明寺是她的禪緣所在,也有志使靈峰祠成為乾明寺的分寺。湖南嶽陽的乾明寺,是個初創於漢代的著名寺院。曾有唐高宗、宋太宗、元世祖三朝皇帝都垂青過乾明寺,不是御贈寺額,就是頒發詔書,使乾明寺地位和名聲大漲。為了區別於她原來所在的乾明寺而加個“北”字。因為相對來說,高安位於岳陽的偏北處。

北乾明寺開光之後,妙智法師又培養了元勝、永遠、了敬、紹勤四位高徒。其中了敬、紹勤最為突出,他們刻苦勵志,拓故宏新,讓北乾明寺很快興盛起來。再後來,了敬的得意門生法玉、貴亨、益思三人,更是宏圖大展,既發揚光大了妙智法師的道法精髓,又大力擴建了寺院,實現了妙智大師振興北乾明寺的最大心願。三位高徒,不僅再次將靈峰祠整修一新,還另建了法堂、齋舍、尼居、宴賓室、藏經樓等建築,增塑了佛天、菩薩、羅漢等神像。所有建築或神像都裝飾精美,彩繪絕倫,裡裡外外,金碧輝煌。遠近信徒遊客無不見者驚喜,至者忘歸。

然而,一位新到任的瑞州路專司佛教事物的官員可不高興。他對經三代尼姑師徒含辛茹苦才興旺起來的北乾明寺不僅不稱讚,反而處處刁難、攪擾北乾明寺的正常活動,甚至揚言要毀掉北乾明寺。為何如此?原來,令這位負責官員嫉恨的是,北乾明寺的前身——靈峰尊者祠。因為靈峰尊者源出洪山,而洪山在南宋末年,是當地軍民抗擊元朝軍南下的重要據點。元兵渡江南下時,就在這裡被洪山軍民打得好苦。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所以,元人坐了江山,有些在洪山捱過打的元人,聽到“洪山”二字就七竅生煙,看到靈峰尊者祠就想拆掉。好在元世祖忽必烈為了便於統治約束漢人,而大力接納中華文化。他不僅降旨允許天下儒、道、佛三教復興,還特頒詔書給湖南嶽陽的乾明寺,為乾明寺確定地界和在佛教中的地位。而在元朝官府裡,也有那麼一些皇親或大臣熱衷於宗教事務。面對此情,為了抗爭,了敬帶著法玉、貴亨兩個徒弟,於元貞二年(1296年)北上,經建康(今南京)往大都(今北京)討說法。

也是她們幸運,三位尼姑找對了人,接待她們的就是最熱衷於寺院修建或僧人經書出版的行御史臺中丞張閭。看張閭的官名:“行御史臺中丞”,這是個什麼官?是元朝皇帝專為糾查各地官員善惡貪廉,政治功過而設的重要職位。官職不算很大,但有權有勢。張閭有權,也很熱心。見三位尼姑來找自己伸冤,憐香惜玉之心油然而生。立即帶她們去見專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宣政院參議旦牙。

可能大凡女人有難都能引起男人們的憐憫之心吧,這位宣政院參議也是一副熱心腸。聽完彙報就立馬帶她們去見最受皇帝一家器重的、皇家寺院高僧、大護國仁王寺大師膽人。找到這樣一位高僧,什麼樣的冤屈不可化解?這位慈善大師也是位看不得別人欺負女輩的主。見宣政院參議旦牙親自引薦,膽人也毫不含糊,即刻答應帶她們去面見皇后與皇太后。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之所以要面見皇后與皇太后,是因為這兩位貴人都是皇帝枕邊的人,又十分篤信佛教。有事別說讓她們去給皇帝吹枕邊風求得一決,就是她們自己張開玉口發出的懿旨也是絕對有效的。這不,膽人一稟報,聽說高安有人對乾明寺不敬,對乾明寺的僧尼發難,皇后、皇太后都不高興了。要知道,乾明寺可是世祖皇帝下詔欽定的皇家寺院之一呢。既然北乾明寺是南乾明寺的分院,那就自當同等對待,大力扶持。

於是兩位貴人立即下令賜給三位僧尼錦衣玉食,又聯合降下懿旨:賜了敬“圓覺大師”稱號;北乾明寺收為皇家位下道場;對此道場任何人都得護持,禁止侵擾;北乾明寺僧尼有收度弟子之權,可以任意出入宮掖,外出可以乘坐官方車船,可以居住官方驛館。看,多麼優厚的待遇。而且,事已至此還未算完。關注高安北乾明寺意猶未盡的皇太后還於大德八年(1234年),向成宗皇帝請求,欽賜瑞州路的高安為自己的湯沐邑。


高安師範裡竟然有這樣一段故事!你知道嗎?



所謂“湯沐邑”,就是古代國君、皇后或公主專收賦稅不入國庫,歸己所用的地方。為了保護高安的北乾明寺,保護高安少有的僧尼,皇太后可謂盡了一切努力。因為她知道,相對於男人來說,女人建寺興佛實在不易。由此可見,了敬一行真可謂收穫滿滿,揚眉吐氣。為了高安北乾明寺的生存,從乾明寺傳人妙智大師的初創,到了敬師徒的傳承發展,再到朝廷重臣的大力相幫,最後得到皇后、太后的降旨保護,整個過程真值得大書特書,流傳百世。

所以,喜好興佛建寺、編書出版的張閭便提議,請著名書畫家、詩人,被元世祖忽必烈禮敬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的趙孟頫作記。正因為有筆墨字跡流傳,所以在清同治十年的《高安縣誌》裡,後人才得以讀到趙孟頫的這篇《北乾明寺記》,才讓後人們知道,在高安這塊文化積澱深厚的土地上,還發生過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而且,此記寫作之後,趙孟頫又秉持皇后懿旨為高安重修的仁濟石橋作記。該橋“仁濟”之名還是趙孟頫所取的呢。

本文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