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溯源甘肅】

秦“初縣”

、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劉雁翔

學歷史,談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普天之下推行郡縣制。從此,郡縣二級製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行政制度被固定下來,為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縣依舊是我國最基本最穩定的行政區劃。

追根溯源,郡縣制是先有縣,後有郡。“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的晉國,而縣制的起源則和從甘肅東南部發祥的秦國密切相關。

“縣”之本義

《說文》解釋縣說:“系也。從系持。胡涓切。”是說縣是懸掛的意思。許慎的解釋直指本源。《史記·高祖本紀》有言:“梟故塞王欣頭棟陽市。”唐司馬貞索引:“梟,縣首於木也。亦用‘縣’字為訓。”正是斬首懸木在鬧市示眾的實例。“胡涓切”是說縣讀音為xuán。北宋徐鉉解釋說:“此本是懸掛之懸,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作縣。”就是說縣字會意出來的本意是一切物體的懸掛,被借用成了行政區劃縣制的縣,於是就另外造了一個懸,表示懸掛之意。

春秋時代,秦、楚等國初設之縣就在邊境地區,懸在外邊,距離國都懸遠,由國君遙領,用這個有懸掛本意的“縣”作行政設置名,無疑名副其實。

另,西周青銅器銘文有“奠(鄭)?”“豐?”,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同寰,是“縣”的假借字。實際的含義是王畿之內國都之外周王室直接管轄未分封出去的都邑,因為這些都邑是隔著已分封出去的地方由王室遙領,就用“縣”來命名,依然取的是“懸掛”之意。不過,這個“縣”和行政單位的縣還有相當的距離,只是字面模樣相同而已。

有學者還將縣的含義及演進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縣是縣鄙,縣是縣邑,縣是郡縣。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郡縣之實。

"

【溯源甘肅】

秦“初縣”

、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劉雁翔

學歷史,談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普天之下推行郡縣制。從此,郡縣二級製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行政制度被固定下來,為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縣依舊是我國最基本最穩定的行政區劃。

追根溯源,郡縣制是先有縣,後有郡。“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的晉國,而縣制的起源則和從甘肅東南部發祥的秦國密切相關。

“縣”之本義

《說文》解釋縣說:“系也。從系持。胡涓切。”是說縣是懸掛的意思。許慎的解釋直指本源。《史記·高祖本紀》有言:“梟故塞王欣頭棟陽市。”唐司馬貞索引:“梟,縣首於木也。亦用‘縣’字為訓。”正是斬首懸木在鬧市示眾的實例。“胡涓切”是說縣讀音為xuán。北宋徐鉉解釋說:“此本是懸掛之懸,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作縣。”就是說縣字會意出來的本意是一切物體的懸掛,被借用成了行政區劃縣制的縣,於是就另外造了一個懸,表示懸掛之意。

春秋時代,秦、楚等國初設之縣就在邊境地區,懸在外邊,距離國都懸遠,由國君遙領,用這個有懸掛本意的“縣”作行政設置名,無疑名副其實。

另,西周青銅器銘文有“奠(鄭)?”“豐?”,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同寰,是“縣”的假借字。實際的含義是王畿之內國都之外周王室直接管轄未分封出去的都邑,因為這些都邑是隔著已分封出去的地方由王室遙領,就用“縣”來命名,依然取的是“懸掛”之意。不過,這個“縣”和行政單位的縣還有相當的距離,只是字面模樣相同而已。

有學者還將縣的含義及演進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縣是縣鄙,縣是縣邑,縣是郡縣。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郡縣之實。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始皇

"

【溯源甘肅】

秦“初縣”

、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劉雁翔

學歷史,談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普天之下推行郡縣制。從此,郡縣二級製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行政制度被固定下來,為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縣依舊是我國最基本最穩定的行政區劃。

追根溯源,郡縣制是先有縣,後有郡。“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的晉國,而縣制的起源則和從甘肅東南部發祥的秦國密切相關。

“縣”之本義

《說文》解釋縣說:“系也。從系持。胡涓切。”是說縣是懸掛的意思。許慎的解釋直指本源。《史記·高祖本紀》有言:“梟故塞王欣頭棟陽市。”唐司馬貞索引:“梟,縣首於木也。亦用‘縣’字為訓。”正是斬首懸木在鬧市示眾的實例。“胡涓切”是說縣讀音為xuán。北宋徐鉉解釋說:“此本是懸掛之懸,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作縣。”就是說縣字會意出來的本意是一切物體的懸掛,被借用成了行政區劃縣制的縣,於是就另外造了一個懸,表示懸掛之意。

春秋時代,秦、楚等國初設之縣就在邊境地區,懸在外邊,距離國都懸遠,由國君遙領,用這個有懸掛本意的“縣”作行政設置名,無疑名副其實。

另,西周青銅器銘文有“奠(鄭)?”“豐?”,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同寰,是“縣”的假借字。實際的含義是王畿之內國都之外周王室直接管轄未分封出去的都邑,因為這些都邑是隔著已分封出去的地方由王室遙領,就用“縣”來命名,依然取的是“懸掛”之意。不過,這個“縣”和行政單位的縣還有相當的距離,只是字面模樣相同而已。

有學者還將縣的含義及演進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縣是縣鄙,縣是縣邑,縣是郡縣。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郡縣之實。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始皇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天水秦州區

"

【溯源甘肅】

秦“初縣”

、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劉雁翔

學歷史,談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普天之下推行郡縣制。從此,郡縣二級製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行政制度被固定下來,為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縣依舊是我國最基本最穩定的行政區劃。

追根溯源,郡縣制是先有縣,後有郡。“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的晉國,而縣制的起源則和從甘肅東南部發祥的秦國密切相關。

“縣”之本義

《說文》解釋縣說:“系也。從系持。胡涓切。”是說縣是懸掛的意思。許慎的解釋直指本源。《史記·高祖本紀》有言:“梟故塞王欣頭棟陽市。”唐司馬貞索引:“梟,縣首於木也。亦用‘縣’字為訓。”正是斬首懸木在鬧市示眾的實例。“胡涓切”是說縣讀音為xuán。北宋徐鉉解釋說:“此本是懸掛之懸,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作縣。”就是說縣字會意出來的本意是一切物體的懸掛,被借用成了行政區劃縣制的縣,於是就另外造了一個懸,表示懸掛之意。

春秋時代,秦、楚等國初設之縣就在邊境地區,懸在外邊,距離國都懸遠,由國君遙領,用這個有懸掛本意的“縣”作行政設置名,無疑名副其實。

另,西周青銅器銘文有“奠(鄭)?”“豐?”,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同寰,是“縣”的假借字。實際的含義是王畿之內國都之外周王室直接管轄未分封出去的都邑,因為這些都邑是隔著已分封出去的地方由王室遙領,就用“縣”來命名,依然取的是“懸掛”之意。不過,這個“縣”和行政單位的縣還有相當的距離,只是字面模樣相同而已。

有學者還將縣的含義及演進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縣是縣鄙,縣是縣邑,縣是郡縣。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郡縣之實。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始皇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天水秦州區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國“初縣”?縣和冀縣

《史記·秦本紀》載:“十年,伐?、冀戎,初縣之。”有以下幾個意思:

1.“十年”指秦武公十年,對照公元紀年,就是公元前688年。

2.“伐?、冀戎”是說攻打?戎、冀戎並滅之。

3.“初縣之”是指在攻滅?、冀戎之後,在其居地新設縣。“初”是說原先某地沒有縣這種體制,現在有了,意和“新”近似。簡單地將“初”理解為“第一”是不對的,因為《史記·秦本紀》記載不同時間(有間隔數百年者)設立的縣都用“初縣”表述。

先來說?縣。綜合考察,?山、?戎、?縣三者有因果關係。因有?山,於是附近所居之戎名之為?戎;因滅掉?戎國,於是置?縣以便管理;又因其地原是?戎所居,於是所置之縣以“?”名。所謂?山,就是現在天水城區西北的鳳凰山(又稱?鳳山),以山做參照,證之以《山海經·西山經》《水經注·渭水》的相關記載,可判定此?縣的治所即?縣城所在地就在今天水市城區。?縣始建,縣名只是一個“?”字,秦漢之際出現在史籍之中則以“上?”稱之。據《漢書·地理志》,京兆郡有下?縣、隴西郡有上?縣,這是因為秦國在今陝西渭南固市鎮置一和?戎相關的縣時,因已有?縣存在,於是加“下”以示區別。此上?縣,西晉以後即為秦州州治,唐宣宗大中三年(758年)降為上?鎮,上距始建縣的公元前688年長達1446年,是名副其實的古縣。

再說冀縣。冀縣即今甘肅甘谷縣的前身,治所或認為在今甘谷縣城東,或認為在縣城南,或認為在縣城西。按《水經注·渭水》的說法,秦國冀縣治所即“冀縣故城”應在今甘谷縣城之西大沙溝即古冀水下游河畔。2012年—2014年,甘谷縣磐安毛家坪遺址被髮掘,遺址面積大,出土器物豐富,有大夫級別高等級貴族墓葬,或認為毛家坪即秦國所設冀縣所在。這一新說,為探討“初縣之”的冀縣治所提供了新思路,但遺址尚未發現城址,新說還有待更多的考古資料佐證。此冀縣東漢時為涼州(漢末併入雍州,三國時重置於今武威市)的州治及漢陽郡(西漢天水郡改名)的郡治,一度是隴右政治及文化中心。西晉時曾為新設之秦州州治、天水郡郡治,太康七年(286年)州治、郡治東遷至上?(今天水市秦州區),冀縣地位下降,晉末廢。前後存在近千年。至於現在河北的冀縣,是1914年由直隸冀州改置,和秦國的冀縣沒有干係。

"

【溯源甘肅】

秦“初縣”

、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劉雁翔

學歷史,談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普天之下推行郡縣制。從此,郡縣二級製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行政制度被固定下來,為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縣依舊是我國最基本最穩定的行政區劃。

追根溯源,郡縣制是先有縣,後有郡。“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的晉國,而縣制的起源則和從甘肅東南部發祥的秦國密切相關。

“縣”之本義

《說文》解釋縣說:“系也。從系持。胡涓切。”是說縣是懸掛的意思。許慎的解釋直指本源。《史記·高祖本紀》有言:“梟故塞王欣頭棟陽市。”唐司馬貞索引:“梟,縣首於木也。亦用‘縣’字為訓。”正是斬首懸木在鬧市示眾的實例。“胡涓切”是說縣讀音為xuán。北宋徐鉉解釋說:“此本是懸掛之懸,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作縣。”就是說縣字會意出來的本意是一切物體的懸掛,被借用成了行政區劃縣制的縣,於是就另外造了一個懸,表示懸掛之意。

春秋時代,秦、楚等國初設之縣就在邊境地區,懸在外邊,距離國都懸遠,由國君遙領,用這個有懸掛本意的“縣”作行政設置名,無疑名副其實。

另,西周青銅器銘文有“奠(鄭)?”“豐?”,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同寰,是“縣”的假借字。實際的含義是王畿之內國都之外周王室直接管轄未分封出去的都邑,因為這些都邑是隔著已分封出去的地方由王室遙領,就用“縣”來命名,依然取的是“懸掛”之意。不過,這個“縣”和行政單位的縣還有相當的距離,只是字面模樣相同而已。

有學者還將縣的含義及演進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縣是縣鄙,縣是縣邑,縣是郡縣。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郡縣之實。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始皇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天水秦州區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國“初縣”?縣和冀縣

《史記·秦本紀》載:“十年,伐?、冀戎,初縣之。”有以下幾個意思:

1.“十年”指秦武公十年,對照公元紀年,就是公元前688年。

2.“伐?、冀戎”是說攻打?戎、冀戎並滅之。

3.“初縣之”是指在攻滅?、冀戎之後,在其居地新設縣。“初”是說原先某地沒有縣這種體制,現在有了,意和“新”近似。簡單地將“初”理解為“第一”是不對的,因為《史記·秦本紀》記載不同時間(有間隔數百年者)設立的縣都用“初縣”表述。

先來說?縣。綜合考察,?山、?戎、?縣三者有因果關係。因有?山,於是附近所居之戎名之為?戎;因滅掉?戎國,於是置?縣以便管理;又因其地原是?戎所居,於是所置之縣以“?”名。所謂?山,就是現在天水城區西北的鳳凰山(又稱?鳳山),以山做參照,證之以《山海經·西山經》《水經注·渭水》的相關記載,可判定此?縣的治所即?縣城所在地就在今天水市城區。?縣始建,縣名只是一個“?”字,秦漢之際出現在史籍之中則以“上?”稱之。據《漢書·地理志》,京兆郡有下?縣、隴西郡有上?縣,這是因為秦國在今陝西渭南固市鎮置一和?戎相關的縣時,因已有?縣存在,於是加“下”以示區別。此上?縣,西晉以後即為秦州州治,唐宣宗大中三年(758年)降為上?鎮,上距始建縣的公元前688年長達1446年,是名副其實的古縣。

再說冀縣。冀縣即今甘肅甘谷縣的前身,治所或認為在今甘谷縣城東,或認為在縣城南,或認為在縣城西。按《水經注·渭水》的說法,秦國冀縣治所即“冀縣故城”應在今甘谷縣城之西大沙溝即古冀水下游河畔。2012年—2014年,甘谷縣磐安毛家坪遺址被髮掘,遺址面積大,出土器物豐富,有大夫級別高等級貴族墓葬,或認為毛家坪即秦國所設冀縣所在。這一新說,為探討“初縣之”的冀縣治所提供了新思路,但遺址尚未發現城址,新說還有待更多的考古資料佐證。此冀縣東漢時為涼州(漢末併入雍州,三國時重置於今武威市)的州治及漢陽郡(西漢天水郡改名)的郡治,一度是隴右政治及文化中心。西晉時曾為新設之秦州州治、天水郡郡治,太康七年(286年)州治、郡治東遷至上?(今天水市秦州區),冀縣地位下降,晉末廢。前後存在近千年。至於現在河北的冀縣,是1914年由直隸冀州改置,和秦國的冀縣沒有干係。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谷毛家坪遺址 k201三號車遺存

"

【溯源甘肅】

秦“初縣”

、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劉雁翔

學歷史,談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普天之下推行郡縣制。從此,郡縣二級製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行政制度被固定下來,為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縣依舊是我國最基本最穩定的行政區劃。

追根溯源,郡縣制是先有縣,後有郡。“郡”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的晉國,而縣制的起源則和從甘肅東南部發祥的秦國密切相關。

“縣”之本義

《說文》解釋縣說:“系也。從系持。胡涓切。”是說縣是懸掛的意思。許慎的解釋直指本源。《史記·高祖本紀》有言:“梟故塞王欣頭棟陽市。”唐司馬貞索引:“梟,縣首於木也。亦用‘縣’字為訓。”正是斬首懸木在鬧市示眾的實例。“胡涓切”是說縣讀音為xuán。北宋徐鉉解釋說:“此本是懸掛之懸,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作縣。”就是說縣字會意出來的本意是一切物體的懸掛,被借用成了行政區劃縣制的縣,於是就另外造了一個懸,表示懸掛之意。

春秋時代,秦、楚等國初設之縣就在邊境地區,懸在外邊,距離國都懸遠,由國君遙領,用這個有懸掛本意的“縣”作行政設置名,無疑名副其實。

另,西周青銅器銘文有“奠(鄭)?”“豐?”,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同寰,是“縣”的假借字。實際的含義是王畿之內國都之外周王室直接管轄未分封出去的都邑,因為這些都邑是隔著已分封出去的地方由王室遙領,就用“縣”來命名,依然取的是“懸掛”之意。不過,這個“縣”和行政單位的縣還有相當的距離,只是字面模樣相同而已。

有學者還將縣的含義及演進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縣是縣鄙,縣是縣邑,縣是郡縣。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郡縣之實。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始皇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天水秦州區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秦國“初縣”?縣和冀縣

《史記·秦本紀》載:“十年,伐?、冀戎,初縣之。”有以下幾個意思:

1.“十年”指秦武公十年,對照公元紀年,就是公元前688年。

2.“伐?、冀戎”是說攻打?戎、冀戎並滅之。

3.“初縣之”是指在攻滅?、冀戎之後,在其居地新設縣。“初”是說原先某地沒有縣這種體制,現在有了,意和“新”近似。簡單地將“初”理解為“第一”是不對的,因為《史記·秦本紀》記載不同時間(有間隔數百年者)設立的縣都用“初縣”表述。

先來說?縣。綜合考察,?山、?戎、?縣三者有因果關係。因有?山,於是附近所居之戎名之為?戎;因滅掉?戎國,於是置?縣以便管理;又因其地原是?戎所居,於是所置之縣以“?”名。所謂?山,就是現在天水城區西北的鳳凰山(又稱?鳳山),以山做參照,證之以《山海經·西山經》《水經注·渭水》的相關記載,可判定此?縣的治所即?縣城所在地就在今天水市城區。?縣始建,縣名只是一個“?”字,秦漢之際出現在史籍之中則以“上?”稱之。據《漢書·地理志》,京兆郡有下?縣、隴西郡有上?縣,這是因為秦國在今陝西渭南固市鎮置一和?戎相關的縣時,因已有?縣存在,於是加“下”以示區別。此上?縣,西晉以後即為秦州州治,唐宣宗大中三年(758年)降為上?鎮,上距始建縣的公元前688年長達1446年,是名副其實的古縣。

再說冀縣。冀縣即今甘肅甘谷縣的前身,治所或認為在今甘谷縣城東,或認為在縣城南,或認為在縣城西。按《水經注·渭水》的說法,秦國冀縣治所即“冀縣故城”應在今甘谷縣城之西大沙溝即古冀水下游河畔。2012年—2014年,甘谷縣磐安毛家坪遺址被髮掘,遺址面積大,出土器物豐富,有大夫級別高等級貴族墓葬,或認為毛家坪即秦國所設冀縣所在。這一新說,為探討“初縣之”的冀縣治所提供了新思路,但遺址尚未發現城址,新說還有待更多的考古資料佐證。此冀縣東漢時為涼州(漢末併入雍州,三國時重置於今武威市)的州治及漢陽郡(西漢天水郡改名)的郡治,一度是隴右政治及文化中心。西晉時曾為新設之秦州州治、天水郡郡治,太康七年(286年)州治、郡治東遷至上?(今天水市秦州區),冀縣地位下降,晉末廢。前後存在近千年。至於現在河北的冀縣,是1914年由直隸冀州改置,和秦國的冀縣沒有干係。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甘谷毛家坪遺址 k201三號車遺存

「溯源甘肅」秦“初縣”邽、冀和中國縣制起源

天水甘谷縣

誰是天下第一縣

關於這個問題,回答不止一種。比如,甘谷縣因秦武公十年所設冀縣在其境當仁不讓稱“華夏第一縣”,並以之為宣傳名片。秦國的?縣、冀縣始設是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史有明載,毫無疑問。

那麼楚國的權縣呢?後世所言的楚國滅掉權國建縣,其史料依據是《左傳·莊公十八年》追述楚武王時期滅權之事:“初,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處,使閻敖尹之。”大意是說,楚武王攻滅權國,讓鬥緡管理。而鬥緡卻依據權城反叛了,於是圍而殺之。並將權地的士民遷移到那處,另派閻敖去管理。權國,中心在今湖北省當陽市東南,或認為在和當陽相鄰的沙洋縣境內。那處,地名,在今湖北荊門縣東南。實際上,這段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楚武王滅權國的具體時間是在哪一年,也沒有滅權國後“初縣之”那樣的話,其判斷權國設縣的思路是——認定“尹”相當於後世知縣那樣的官名,既然給滅掉的國派了“知縣”,那肯定是有縣的。

那麼楚國的息縣呢?有論者認為權縣設立的時間不定且很快遷移地址,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拔楚郢都之後更是淪為秦地,存在時間較短,而息縣則古今同名而現存,就應該是“第一縣”。息縣設立的歷史依據是《左傳·哀公十七年》所記楚子谷講的“故事”:“……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至於滅申、息是哪一年,《左傳》不記,有學者推定申縣設立為公元前687年前後,息縣設立為公元前684年前後,即便如此,此二縣比公元前688年設立的?縣、冀縣都要晚。

綜而觀之,推論出來的楚武王時期(前740年—前690年)的“權縣”設立時間較早,但沒有確切的建縣時間,而楚文王時期(前689年—前680年)的申、息二縣即便是推論出來的時間也沒有秦國的?縣、冀縣二縣早。晉國和楚國設立縣有確切紀年最早的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所載“反自箕……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將中軍,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和《左傳·宣公十一年》所載楚莊王攻打陳國“遂入陳……因縣陳”涉及的先茅和陳,其對應的年份分別是公元前627年和公元前598年,均比?、冀二縣要晚數十年。

所以,說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國設立的?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兩個縣,沒有任何問題。

中國縣制源流簡說

中國縣制起源是先秦史研究的一個大課題,研究的論文和論著著實不少,但遠沒形成公認的權威性看法。相反,在沒有多少新史料的情況下,新觀點層出不窮,讓人無所適從。還好,學術界有一個共同看法——中國縣制起源於春秋,形成於戰國,而全面推行於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

春秋之時設縣的諸侯國有秦國、楚國、晉國、齊國、吳國五國。顧頡剛先生《春秋時代的縣》總結:“秦和楚的縣最大,大致都是小國所改;晉縣次之,大致多是都邑所改;齊縣最小,大致是從鄉鄙所改的。”還有“秦和楚的縣,都是直隸於君主,晉齊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就是說秦國的縣和楚國的縣性質最為相像,也最有可能導源郡縣之縣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其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推行徹底的郡縣制。郡縣之縣的縣制原本就是秦國縣制推廣到全國的結果,是秦國之縣變成了秦朝之縣。所以中國縣制的淵源從秦國找尋應是正確方向。再往上溯源,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第二次變法,主題是調整縣制、徹底推行縣制。《史記·秦本紀》載:“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史記·商君列傳》載:“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這是縣制調整,是將已有的縣整頓改革,類似現在的撤鄉並鎮。也說明設縣是秦國的舊制,改革是將原來大小不一的縣統一合併為萬人以上的大縣。這是徹徹底底的縣制,全國推行,君主集權管理。是為“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制度保障。

再往上溯源就是《史記·秦本紀》所載秦國所設的頻陽、杜、鄭、?、冀等縣,可以肯定商鞅之前秦國春秋時所設的縣肯定不止這些,只是史書記載如此而已。在這些縣裡,以公元前688年設置的?縣、冀縣最早。

那麼,再往前溯源呢?秦國再有沒有置縣,沒有明確史載。不過,考察諸侯國春秋置縣的歷史,兩個條件非常關鍵,一是新闢的土地,二是強有力的君權。秦縣、楚縣的實質就是國君直屬的地域。就此而言,列國之中秦國縣制生成的條件最好。秦是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的那一年(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有功,才分封諸侯國,且其封疆“岐以西之地”當是時為諸戎侵奪,有土的前提是“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最終,秦這個隴山之西渭河、西漢水流域,今天水、隴南一帶的小國,經襄公、文公兩代人的奮戰,封疆由周王“空頭支票”變成實有領地。秦的疆土是分封而來的,也是拼來的,打來的。

正如樑雲先生《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一書總結秦的建國曆程——“周室東遷後留給秦人的關中,是一幅戎狄遍佈的殘破景象。秦在東進過程中基本沒有得到來自王室的援助,亦即一個諸侯國應得的權益,在其政治設計中自然沒有分封制的一席之地。”沒有分封制的一席之地,其管理體制當然就是縣制了。再者,秦在隴山東西長期和戎族血戰,“軍事化生活浸染了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它造就了徹底的君主集權,一國之君成為無可爭議的全國武裝領袖。”有了徹底的君主集權,實行自上而下君主統一領導的縣制就有了權威保障。無疑,就客觀條件而言,在秦國最適合產生縣制。

我們依史實再作對比。就設縣範圍看,楚國幅員遼闊,《左傳》中記載的楚國滅國所置的縣也最多,不過終楚之世,楚國的縣都是邊地滅國置縣,內地還是原來以周製為模板管理制度。而秦國建縣涉及全國,不但在老根據地隴山之西設縣,如?縣、冀縣,也在新開闢的隴山之東關中,原西周王畿之地設縣,如杜縣(西安市長安區東)、鄭縣(陝西華縣北)、頻陽(陝西富平縣東北)等縣。這也是商鞅變法改革調整縣制的堅實基礎。就君權而言,楚國公卿貴族勢力一直較大,吳起變法半途而廢就是實例。就考古所見墓葬而言,秦國國君之墓其規模遠大於貴族之墓,而楚國王之墓和貴族之墓相差無幾,亦可證明。正是因為楚國始終沒有形成強大的君權,其邊境帶有軍事性質的縣沒有推而廣之發展成為後世的郡縣之縣。相反,楚人對分封制情有獨鍾。有讖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最終真的被三個楚人陳涉、項羽、劉邦給亡了。項羽入關中,大肆分封諸侯;劉邦建漢朝,採用郡國並行制。

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秦統一全國之後將以縣為基礎的郡縣制推向全國,秦國之縣成為秦朝之縣、中國之縣,成為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最基本的行政體制。再者,秦國有最適合縣制生成的土壤,有春秋早期隴上西垂故地和“岐以西之地”新地全國(不限於邊地)建縣的史實,我們不但可以說秦國設立的?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兩個縣,也可以說中國縣制淵源於秦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