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最美鄉村婺源

每年春天,婺源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油菜花、蘿蔔花、桃花、梨花大片開放,掩映在白牆黑瓦、碧水環繞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詩歌。如果是雨後初歇,霧靄朦朧,那就達到美的極致了。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最美鄉村婺源

每年春天,婺源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油菜花、蘿蔔花、桃花、梨花大片開放,掩映在白牆黑瓦、碧水環繞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詩歌。如果是雨後初歇,霧靄朦朧,那就達到美的極致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晒秋古村篁嶺

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因”晒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後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最美鄉村婺源

每年春天,婺源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油菜花、蘿蔔花、桃花、梨花大片開放,掩映在白牆黑瓦、碧水環繞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詩歌。如果是雨後初歇,霧靄朦朧,那就達到美的極致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晒秋古村篁嶺

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因”晒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後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還有祁門紅茶產地採茶的茶農、黃山古道上的挑山工、山坡牧雲的村民......處處是景。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最美鄉村婺源

每年春天,婺源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油菜花、蘿蔔花、桃花、梨花大片開放,掩映在白牆黑瓦、碧水環繞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詩歌。如果是雨後初歇,霧靄朦朧,那就達到美的極致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晒秋古村篁嶺

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因”晒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後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還有祁門紅茶產地採茶的茶農、黃山古道上的挑山工、山坡牧雲的村民......處處是景。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最美鄉村婺源

每年春天,婺源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油菜花、蘿蔔花、桃花、梨花大片開放,掩映在白牆黑瓦、碧水環繞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詩歌。如果是雨後初歇,霧靄朦朧,那就達到美的極致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晒秋古村篁嶺

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因”晒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後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還有祁門紅茶產地採茶的茶農、黃山古道上的挑山工、山坡牧雲的村民......處處是景。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山河故里今安在?


旅遊的熱度,讓更多人走向了這裡,但是遊客蜻蜓點水式的觀覽並不會讓徽州重獲新生,年輕一代的缺席,讓徽州文化無以為繼。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最美鄉村婺源

每年春天,婺源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油菜花、蘿蔔花、桃花、梨花大片開放,掩映在白牆黑瓦、碧水環繞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詩歌。如果是雨後初歇,霧靄朦朧,那就達到美的極致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晒秋古村篁嶺

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因”晒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後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還有祁門紅茶產地採茶的茶農、黃山古道上的挑山工、山坡牧雲的村民......處處是景。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山河故里今安在?


旅遊的熱度,讓更多人走向了這裡,但是遊客蜻蜓點水式的觀覽並不會讓徽州重獲新生,年輕一代的缺席,讓徽州文化無以為繼。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或許我們對當前的世界無可奈何。但我們還是希望,當你踏上這片山河故里,記得它曾經來時的路,讚歎它風光如畫裡,能予它一聲長長的嘆息。


"

這裡有絕美的風景,也有地理環境造成的艱辛

有過鼎盛的黃金時代,也有時代巨輪攆過的印記

談起它的歷史和種種變遷

現在也難免讓人唏噓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都說如夢,夢的是曾經的輝煌

夢的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文化故里

/ 徽州 /

人人都想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但你知道嗎,這句詩還有前半句,“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連起來就是,想要認識有錢富貴的人,要經常去黃山、白嶽(齊雲山)遊玩,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嗯?是不是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首詩來自明代湯顯祖,就是那個寫了《牡丹亭》的人,一個一生不羈愛自由的人,與以程朱理學為正統的時代,註定是格格不入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被貶為徐聞典史後又棄官歸裡,彈劾的對象之一正是當時的國相,徽州人許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許國牌坊是明萬曆皇帝,為嘉獎內閣重臣歙縣人許國決策雲南平叛功勳,而特別恩賜在其家鄉古歙城中建造


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是眾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湯顯祖因為彈劾許國而被貶官,許國此時已歸隱故里,友人勸他去徽州服個軟,他偏不。這才有了開頭這首詩。

那麼,什麼是徽州呢?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統稱“一府六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所在為歙縣,歷宋元明清四代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績溪縣與太平縣交換被劃入宣城,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分不清徽州、黃山市和安徽省的。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簡而言之,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後來徽州撤市為區,成立黃山市,徽州這個地域由此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等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其內容廣博深邃,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徽學”甚至與敦煌學、藏學齊名於世。

  • 徽商之緣起

前文提到徽州是“黃白”之地,這自然得益於當時縱橫宇內的徽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商幫之一,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盛於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趨衰敗,前後達600餘年,稱雄300年。

足跡不僅遍及神州各地,更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及葡萄牙等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乾隆七下江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每次耗資巨大的出行,這錢都是誰出的?

徽商:沒錯,正是在下!


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皇帝早有耳聞。

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5000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不過7000萬兩,以致乾隆皇帝感嘆:“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乾隆時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價值上億的樑柱,攝於休寧呈坎《寶綸閣》

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若不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地貧瘠、耕地甚少,誰願意外出謀生呢?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雨傘包袱,夾著就走!


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託,“紅頂商人"(通俗講就是政府裡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可見一斑。在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過績溪商人胡雪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胡雪巖之前,只有乾隆年間有過戴紅頂戴的鹽商,既戴紅頂戴又穿黃馬褂者,歷史上僅有胡雪巖一人

因為個人的興起離不開宗族扶植,故一旦發家致富,徽商們對宗族事務的建設慷慨不吝。

建祠堂、修墳墓、敘家譜、置義學及購置族產和族田等,因此形成了眾多聚居族群。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宏村

汪氏家族居住地


黟縣、西遞

胡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石潭

吳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歙縣、陽產

鄭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婺源、菊徑村

何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石城、程村

程氏家族居住地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 徽商之沒落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手段幾乎壟斷帝國鹽務經營,代價就是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

羊毛出在羊身上,為轉移負擔,徽商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徽州鹽商是徽商中最重要的一支。明萬曆四十五年到道光十年,徽州鹽商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


隨著時間推移,鹽價飆升、私鹽氾濫,徽商承擔著鉅額的鹽課(中國曆代政府對食鹽產製運銷所徵的稅)。

至道光年間,兩淮鹽商所欠清廷鹽課,已到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票鹽法(憑鹽票運銷食鹽之法)實施後,鹽業壟斷特權被打破,讓徽商急劇衰落。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1851年—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興起,戰爭致商路斷絕,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迫於動亂,大批徽商返鄉避災,然而萬萬沒想到,1854年太平軍先是攻佔徽州祁門,隨後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12年的拉鋸戰。


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先後平定太平軍和捻軍之亂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劇變


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急劇萎縮,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不斷輸入中國。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1884年,政治鬥爭和商業競爭中全面失意的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臨死前,他對著子孫們交代說:“白老虎(白銀子)可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了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至此徽州的輝煌也緩緩落幕。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兩次婺源隸贛事件後,政治、經濟壓倒文化,徽州這個名字更多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以前的古徽州已經開始漸行漸遠,留存在人們心裡的,更多是可供遊覽的景點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徽州如夢,帶有了一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濃情色彩。

徽州如夢,夢的是......


徽州特有的文化歷史風貌和皖南山區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很多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李白曾寫詩讚美: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古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優美,古老文化醞釀出的醇厚從容的民風人氣。

黃山是繞不開的經典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美,但藏得太深。所以直到“五嶽”定下來的近千年後,黃山才廣為人知。


齊雲山水幾多奇,能與黃山甲江南

在皖南的名山大川中,有這樣一座低調卻不失清雅的道教名山,日出雲海一年多達260天,常年雲霧繚繞,丹霞地貌徽州獨有;乾隆盛讚其為“江南第一山”。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畫裡宏村,水墨江南

宏村有“畫裡鄉村”之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也是徽文化的集中發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雲上村落木梨硔

木梨硔村是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該村生態絕佳、地形獨特,地處山脊、三面懸空,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雨後時節可看到雲海,全村猶如處於仙境一般。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祕境石潭

3-4月油菜花、桃花和梨花盛開時,石潭的美是令人震撼的,這裡也是江南春季的經典攝影之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攝影愛好者。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新安江十里畫廊

唐孟浩然有詩讚曰“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李白當年遊覽後則描繪道”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新安江之水不論深淺都清澈見底;也不管春夏秋冬都皎潔如鏡。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南屏古村裡的風味人間

位於安徽省黟縣西南,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風味人間》裡的火腿村,村內72條古巷,縱橫交錯於高牆深院之間,36眼古井或圓或方,井水清澈晶瑩;從村頭到村尾300多米長的軸線上,風格古雅的8個大小祠堂組成的祠堂群蔚為壯觀。


綠野仙蹤西溪南

西溪南村在古時稱“歙邑首富”,村中有很多私人園林和果園,淺灘、石橋、村中老街,看百年古宅與新建樓房並立,新舊相融,依山傍水風景怡人。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塔川秋色

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最美鄉村婺源

每年春天,婺源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油菜花、蘿蔔花、桃花、梨花大片開放,掩映在白牆黑瓦、碧水環繞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詩歌。如果是雨後初歇,霧靄朦朧,那就達到美的極致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晒秋古村篁嶺

篁嶺屬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因”晒秋”聞名遐邇,村落“天街”似玉帶將經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鋪林立,前店後坊,一幅流動的縮寫版“清明上河圖”。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還有祁門紅茶產地採茶的茶農、黃山古道上的挑山工、山坡牧雲的村民......處處是景。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山河故里今安在?


旅遊的熱度,讓更多人走向了這裡,但是遊客蜻蜓點水式的觀覽並不會讓徽州重獲新生,年輕一代的缺席,讓徽州文化無以為繼。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或許我們對當前的世界無可奈何。但我們還是希望,當你踏上這片山河故里,記得它曾經來時的路,讚歎它風光如畫裡,能予它一聲長長的嘆息。


再也不會有徽州了......


歲月的交替,也讓徽州沉澱出了迷人的韻味

雖是誤解,但是徽州的山水

當真當得起“痴絕”兩個字

那麼到了徽州怎麼玩?

遊俠客黃山站成立!!!

從接送站到訂門票酒店

從親子主題到多日深度

從休閒戶外到深度人文

從傳奇名山到人文古村

無論是跟團還是自由行

我們都將成為徽州有態度的探索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