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胎蛋白看原發性肝癌

肝癌 肝硬化 腫瘤 新生兒 乙肝 肝膽相照 2018-12-06


從甲胎蛋白看原發性肝癌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英文名alpha fetoprotein。它的全稱是甲種胎兒球蛋白,英文縮寫AFP。

甲胎蛋白(AFP)是一種糖蛋白,它屬於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兒肝細胞及卵黃囊細胞以及胃腸道上皮細胞產生,但主要還是來自胚胎肝細胞。

甲胎蛋白在胎兒血液循環中具有較高的濃度,出生後則下降;至生後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較難檢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極低。所以我們說,胎兒一旦出生後便不再繼續產生這種蛋白質了。在正常情況下,除了孕婦和新生兒外,人體內部不應該有這種胎兒蛋白。

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運輸功能、作為生長調節因子的雙向調節功能、免疫抑制、誘導T淋巴細胞凋亡等。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甲胎蛋白與肝癌及多種腫瘤的發生發展都密切相關。在多種腫瘤中,它均可表現出較高濃度,而高濃度的甲胎蛋白,則可作為多種腫瘤的陽性檢測指標。

目前在臨床上,甲胎蛋白主要被作為原發性肝癌的血清標誌物,用於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及療效監測。


從甲胎蛋白看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有人就要問了,怎麼好端端的有的人就會得原發性肝癌呢?我們來分析一下主要的幾種原因。

第一,就是我們老生常談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了。在多種病因中,當前在我國HBV感染是最重要的,肝癌病人中多數HBsAg都是陽性的。

第二,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可進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並且,慢性HCV感染在10-30年後可有5%-10%發展至肝癌。

第三,真菌毒素。最重要的是由黃麴黴素(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家中那些捨不得扔掉的長了黴的花生,那可是黃麴黴素的歡樂場)產生的黃麴黴素B,汙染食物如花生和稻穀,貯存在熱帶地區者尤易發生。黃麴黴毒素可能主要作為HBV感染的協同致癌原。

第四,酒精。常同時有HBV感染和肝硬化。酒精或其肝病並不引起癌變,可能只是一個協同因素。酒精抑制免疫反應可能促使癌變。

第五,肝硬化與肝癌。肝硬化死亡病人30%-40%有肝細胞癌,90%肝細胞癌發生在肝硬化的基礎上。不論肝硬化的病因為何,其都被看作是肝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


從甲胎蛋白看原發性肝癌


從甲胎蛋白看原發性肝癌


(肝膽相照-肝膽病在線公共服務平臺www.igandan.com)

本文轉載自“ 首都新肝論壇”,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更多肝膽資訊,免費諮詢醫生,請關注“肝膽相照一家人”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