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下一句最要命,絕大多數人都有這個毛病

服裝 不完美媽媽 跳槽那些事兒 國內ERP專題 2019-04-18

最近幾年,我們常常聽到兩句話:一句是“道理我都懂,只是懶”;另一句是它的變體,是“懂了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我都懂,下一句最要命,絕大多數人都有這個毛病

這聽起來很讓人沮喪,想來也是,懂了這麼多道理,結果沒什麼用,該懶還是懶,提升不了行動力,自然也就改變不了人生的現狀。我們常說格物致知很重要,不禁讓人感嘆,致知和明理究竟有何用處?

致知和明理自然是有用的,而且很有用,但判斷有用和沒用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你以為自己道理都懂,是不是真的懂?如果明明不懂卻以為懂了,最終卻怪罪於道理沒用,這就有點無理取鬧了吧。

你們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判斷某個道理自己是不是真懂、願不願意懂、值不值得懂的標誌是什麼。

很多人會說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在我看來,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你有沒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踐行。如果你真的認為它有理,你願意學習,也就是你真實地看得到它的好處,並且這個好處正是你要的,那你又怎麼會不去踐行呢?不去踐行的原因要麼是你並沒有真懂,要麼是你並不認為它一定能指向某個你想要的結果,要麼是它帶來的結果並不足夠吸引你。

對一個正確的道理表現出懶惰,就是認知能力不足的體現。

道理我都懂,下一句最要命,絕大多數人都有這個毛病

我曾問過很多人:“你認為自己懶嗎?”結果90%的人都這麼認為。認為自己懶,說明自己認為自己能變得更好卻不願意變得更好。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自己能力的高估,另一種是對自卑的保護。明確認識到自己懶卻不願意變得“不那麼懶”,證明他們對於如何正確做事的認知模糊不清,並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帶來更好的結果。所以選擇懶的這個行為,本質上是看不到正確做事能帶來的巨大好處。

我見過很多人拿懶當藉口,就好像勤快了就能怎麼樣了似的。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暑假期間,有一些親戚會把家中的小孩送到我家裡點撥學習,很多人會在我瞭解小孩之前就說一番類似的開場白:“我家孩子啊,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不過老師們都誇他聰明,就是懶,不肯用功。”真的僅僅是懶的事兒嗎?

有人說,不肯用功是孩子自制力不足。這的確是一方面,但自制力不足的本質不也是認知不足嗎?因為認不清學習有什麼用,或者看不到學習成績跟未來自己想要的結果之間的強關聯性,或根本不認為它們之間有強關聯性,因此才會選擇不用功。如果要把聰明這個概念擴展到廣義,認知就是聰明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能力在既定的環境裡做出正確的決定,那又怎麼能算是聰明呢?

在這裡我可以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假如有人開出一個億的價碼,讓你每週堅持消化兩本書,每天早晨5點起來跑步一小時,並從早上7點拼命工作到晚上9點,再進行一小時的深度思考,然後才能休息,只要你堅持10年,就把這一個億給你。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種回報的誘惑下,是可以堅持下來的。

假如這些事跟一個億確實有著強關聯,但現在並不跟你提前敲定這一個億的合約,而是告訴你這樣的道理,說這麼幹就肯定能掙大錢。相信99%的人就堅持不下來了,因為多數人的認知看不了這麼遠。當回報在某些人眼裡不存在或不明顯時,他們的動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現出懶的特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裡,未來的回報卻是清晰可見的,於是他們選擇努力。現在你還能說,自己天生就是懶嗎?懶並不是什麼遮羞布,這恰恰體現了在認知上,你跟別人是有差距的。

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於認知能力受限。

告別懶惰

道理我都懂,下一句最要命,絕大多數人都有這個毛病

當我們說一件事在我們心裡確實很重要,但就是不願意動手去做,一直想改變這種狀況又無從改變時,其實症結就在這裡,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有誤,它可能並沒有我們心目中想象的那麼重要。

我跟大家一樣,有時也會懶惰,也會拖延。比如今天本想去健身房,但給自己找個肌肉痠痛的藉口,可能就不去了,但若是中午有重要的商務合作,哪怕是三九寒冬,我也會大清早就起床,早早考慮今天該穿什麼衣服、講什麼話,並反覆在心裡複述。這不就不懶惰了嗎?

因此,對某件具體的事情是否表現為行為上的懶惰,取決於你對該事的認知,而當你正確認識到該事的性質、風險、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後能得到的結果以後,則取決於這個經綜合考量後的分數在你心目中的優先級。

優先級是個主觀認定,有些人的閾值很低,對他來說,60分的事情就值得他拼盡全力,而對於另一些人,可能90分的事情才值得他挪一挪屁股。那麼針對閾值較高的這部分人群,如果想盡量能在動力還欠缺一點的事情上堅持下去,我會給以下四個建議。

學會分解任務

如果整個任務的完成期限較長、難度較大,那麼分解就是一個必選項,否則就很容易失去玩下去的動力。分解任務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能自動將階段性的目標提取出來,而當人獲得階段性成績時,自然就會產生成就感,從而提供給自己一部分堅持下去的動力。

衍生任務未完成的間接後果

後果是客觀存在的,但對它的判斷卻是主觀的,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大腦對它進行適度加工。比如你沒有完成任務的直接後果是影響你所在的小團隊的業績,你可以在大腦中加工成:影響團隊業績就會連累直接領導,他可能會在老闆面前醜化我,下次升職加薪沒我的份兒,成為公司邊緣人,被裁員……再想下去,你就會有動力將任務完成。

養成說斷就斷的習慣

很多人上來就告訴你一番大道理,說不要拖延、不能懶惰,然而與其刻意對大腦進行提醒,不如切實養成一個好習慣。養成習慣並非那麼容易,它需要一個方法,叫“得寸進尺”。

明知道要將一項任務高質量地完成需要4個小時,我們如何改掉低效的完成模式呢?答案就是將單一任務的專注時間延長,用白話說就是,“要玩使勁玩,做事就好好做事”。這很難嗎?是的,但一開始我們可以儘量將時間分配給玩樂,這就不會很難。最重要的是將習慣養成,保持娛樂時間與專注任務時間的分離,培養起界限感,然後通過“得寸進尺”,慢慢將玩樂時間縮減。

給自己唯一性的階段獎賞

訓練人的大腦和訓練動物的大腦沒有太大區別,都需要一些刺激。我們看到水族館裡,海豚表演轉圈之後,飼養員就會給它們東西吃,表演鼓掌之後,又會給它們東西吃。人也是一樣,一項任務經分解之後,本身的成就感如果無法給予你繼續下去的刺激,就需要強行加之以邊際效應遞減較慢的刺激,並將此刺激在其餘獎勵方式中剔除,使這個具有唯一性的外加刺激同任務綁定。

如此,當你想獲得這個特定刺激時,就只有完成特定任務的每一個小階段這一個選項,這就將完成一個大任務這件需要意志力的事徹底轉變成了獲得刺激獎賞這樣願意自發去做的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