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梓山鎮地名(一)

引子

梓山,據傳說,建村前其地盛長木梓樹而得名。

梓山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里仁、張軍緊相依,農民暴動最早,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群眾踴躍參軍參戰,為革命作出了貢獻。潭頭的硝鹽和消費合作社辦得很好,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表揚。為緬懷革命先烈,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在潭頭圩背山坡上,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塔。

據《縣誌》記載,漢置於都縣以來,曾經兩次徙縣至固院(大昌村)。第一次是南朝(陳)公元558年從古田坪遷往,公元613年遷回古田坪;第二次是唐朝公元623年又從古田遷固院,至公元631年因縣治墊於洪水,乃遷今縣城。



【地方】● 梓山鎮地名(一)


梓山鎮地名及人口變遷(一)

梓山圩 位於貢水河畔。農曆二、五、八當圩。圩址原是木梓山,故名。

【梓山大隊】黃泥崗阪多,地勢平坦。貢水自東往西直下。以屬地梓山圩命名。解放前夕屬梓山區敦孝鄉,解放初屬梓山區梓山鄉,公社化時屬梓山公社稱梓山大隊。

蔣屋 在梓山圩西南面崗阪上。明中蔣氏從泰和兩巷口遷入。

竹頭下 在蔣屋西偏南田塅中,靠貢水河畔。建村於竹山下方,故名。明代蘭氏從福建

上杭遷入。

上陳屋 在蔣屋西偏北貢水河邊。以村莊方位和姓氏而得名。陳氏於明朝從福建武平

遷入。

壩腦曾屋 在蔣屋西偏北田塅中。以地形和姓氏得名。清朝曾氏從興國遷入。

油槽下 在蔣屋西面田塅中。原有個油寮而得名。清朝蘭氏從福建上杭遷入。

歐陽屋 在蔣屋東偏南崗阪下,靠梓山圩邊。元末歐氏從泰和馬家洲遷入。

中陳屋 在蔣屋西偏南田塅中,靠貢水河畔。以村莊方位和姓氏得名。陳氏於明代從福建武平遷入。

下肖屋 在蔣屋西南面田塅中。肖氏於明末從車頭寒信遷入。

橋頭 在蔣屋西偏南貢水河畔。村前有座大拱橋而得名。明代陳氏從福建武平遷入。

石燕腦 在蔣屋西南面形似石燕的崗阪上。清代肖氏從下肖屋遷入。

上肖屋 在蔣屋南偏東田塅中。明末肖氏從車頭寒信遷入。

嶺腳下 在蔣屋西偏南嶺腳下。何氏於明朝從福建將樂縣遷入。

曾屋 在蔣屋南偏西田塅中。曾氏於清代從泰和遷入。

竹沙下 在蔣屋南面田塅中。以產竹得名。清代朱氏從會昌筠門嶺遷入。

郭屋 在蔣屋南偏西山腳下。清代郭氏從泰和遷入。

【塘貫大隊】丘陵緩坡多,缺水易旱。以火燒塘和三貫各取一字為名。解放前夕屬梓山區敦孝鄉,解放初屬梓山區中田鄉,公社化時屬梓山公社稱田心大隊,1983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更為今名。

木梓山 在梓山圩北偏東。因木梓樹多得名。清末劉氏由坳丘遷入。

窯下 在木梓山東北面山腳下。原名七嶺面,後因燒窯改今名。劉氏在解放後由下三貫遷入。

下三貫 在木梓山北偏東田塅中。以村莊方位和三個千戶得名。明末劉氏由下屋遷入。

溪背 在木梓山東北面田塅中。以村前河溪得名。明末劉氏從老新屋遷入。

上三貫 在木梓山北偏東田塅中。位下三貫上方,故名。清中劉氏由下三貫遷入。

東片 在木梓山東北面塅邊山腳下。位三貫東面而得名。清初劉氏由圍內遷入。

金鳳山 在木梓山北偏東高山上,海拔341米。以村側金鳳山廟為名。鍾氏於1935年由馬安遷入。

內坪 在木梓山東北面田塅中崗阪上。清末劉氏由大陂遷入。

圍內 在木梓山東偏北山腳下。原有個土圍,故名。明末劉氏從下屋遷入。

閣下 在木梓山東偏北山腳下。以水閣得名。劉氏由圍內遷入。

下屋 在木粹山東偏南山腳田塅邊。明中劉氏從萬安遷入。

廟背 在木梓山西偏南田塅上。建村於廟的後背,故名。宋朝朱氏從萬安遷入。

崬子上 在木梓山東偏南山崬坳子上。劉氏於明末從上屋遷入。含老新屋。

上屋 在木梓山東偏南嶺腳下田塅邊。以村莊方位得名。明末劉氏從下屋遷入。

大山裡 在木梓山西偏南大山下。朱氏於清末從朱屋遷入。

絲茅坪 在木梓山西南面山腳下田塅邊。屋基原是絲茅坪,故名。宋朝朱氏由萬安遷入。

新屋下 在木梓山南偏東山腳下。清末劉氏從崬子上遷入。

田心大屋內 在木梓山南偏西田塅中,以村莊大得名。宋朝朱氏從萬安遷入。

茶園內 在木梓山南面田塅中。村邊有個茶亭,故名。清末劉氏從上屋遷入。

【源楓大隊】屬半丘陵半山區地帶。北與嶺背大塘、上西片、下西片交界。以長源、楓樹下各取一字為名。解放前夕屬梓山區敦孝鄉,解放初屬梓山區長蓮鄉,公社化時屬梓山公社長蓮大隊,1979年調整隊組規模時取名長源大隊,因與本縣小溪長源大隊重名,於1983年12月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更為今名。

水口 在梓山圩西北面長源坑口上。

小山安 在水口西北面山坑嶺腳下。後山有庵,故名。清代劉氏從嶺背大塘桐梓樹下遷入。

長源 在水口北偏西山坑裡。以溪水源遠流長得名。肖氏於明公從仙下遷入。

井頭坑 在水口西北面山坑嶺腳下。因坑口有井得名。清朝劉氏從嶺背大塘桐梓樹下遷入。

祠堂腦 在水口西北面塅中。因建祠堂得名。明朝肖氏由仙下遷入。

高排子 在水口北偏東山排上。明代肖氏由仙下遷入。

魯坑尾 在水口西偏南長坑尾嶺腳下。魯芑茂盛,故名。謝氏於清朝從嶺背燕子窩遷入。

大陂面 在水口南面小溪邊。以屋側大水陂為名。明朝方氏從仙下遷入。

杆欄前 在水口南偏東嶺腳下田塅邊。明朝肖氏由仙下遷入。

小橋 在水口西偏南塅邊嶺腳下。村前小溪有幾度小石橋,故名。明末鄒氏從荷樹背遷入。

長嶺下 在水口西南面山坑裡。明末鄒氏由荷樹背遷入。

塘尾山 在水口東南面山坑尾塘邊。林氏於清代從新林屋遷入。

林屋 在水口南偏東田塅中。林氏於清乾隆從仙下西洋八工丘遷入。

河子下 在水口南偏西山下小河邊。清代林氏從新林屋遷入。

排腦 在水口西南面山排上。易氏於1945年從良壩遷入。

佛嶺背 在水口南偏東塅邊山腳下。村前有佛祖廟,故名。肖氏於明朝從仙下遷入。

良壩 在水口西南面貢水北岸。明朝肖氏從祠堂下遷入。

【星明大隊】屬丘陵地帶。以美好願望取名。解放前夕屬梓山區敦孝鄉,解放初屬梓山區南田鄉,公社化時屬梓山公社稱星明大隊。

出水湖 在梓山圩東北面。村旁有口泉水塘,水碧似湖,故名。肖氏於明末從車溪賴汾遷入。

江崬塘 在出水湖北偏西崗阪上。崗阪上原有一口塘,故名。明末肖氏從老屋下遷入。

石坑子 在出水湖東偏北山坑裡。因石頭多而得名。清末郭氏從車溪曲逕遷入。

老屋下 在出水湖西南面山排上。明朝肖氏從車溪賴汾遷入。

圍子腦 在出水湖西南面坳上。原有土圍,故名。清朝肖氏從江塘遷入。

馬古安 在出水湖東南面山排上。因坳上有隻庵,故名。1945年郭氏由車溪曲逕遷入。

小年坑 在出水湖西南面山坑裡。清朝梁氏由爛泥坑遷入。

爛泥坑 在出水湖南偏西山坑裡。以爛泥田多得名。清朝梁氏由車溪康梁屋遷入。

崩墈下 在出水湖西南面崩墈下。1945年郭氏由禾寮子遷入。

金鉤彎 在出水湖西南面山坑灣道處。以地形得名。清朝劉氏由下劉屋遷入。

管屋子 在出水湖南面山排下。清朝管氏由寬田揚公壩遷入。

天子山 在出水湖南偏東山腰上。清代黃氏由車溪旱坑子遷入。

【長口大隊】屬丘陵地帶。靠貢水,易澇易旱。以長口村為名。解放前夕屬梓山區敦孝鄉,解放初屬梓山區長蓮鄉,公社化時屬梓山公社稱長口大隊。

石人排 在梓山圩西南面山排上。石頭多形似人頭,故名。何氏於清朝從龍坳遷入。

石圾嶺 在石人排西偏北山腰石嶺下。明末賴氏由福建武平遷入。

大巷裡 在石人排西北面田塅中,因村中間有條巷是去潭頭圩的大路,故名。明朝肖氏由仙下遷入。

寨背 在石人排西偏南山窩下,村後有個山寨,故名。清朝謝氏由水頭燕子窩遷入。

江牙口 在石人排西南面小河與綿江匯合口。清朝陳氏由中陳屋遷入。

龍坳 在石人排南偏東山坳上。山形如龍,故名。清朝何氏由興國歐口遷入。

茶園裡 在石人排南偏西嶺腳下。以特產茶葉得名。清代易氏從上蕉遷入。

蓮塘背 在石人排南偏西黃泥崗阪上。謝氏於清代從嶺背蓮塘遷入,故名蓮塘背。

鍾屋 在石人排南面田塅中。鍾氏於清初從嶺背遷入。

長口壩 在石人排南面貢水河畔長口河壩上。清代謝氏由鯉魚村遷入。後有李氏於清代從固院羅牙岔遷入。

寺背 在石人排南偏西黃泥崗阪上。原有寺廟,故名。

大塘腦 在石人排南偏西田塅邊。有口大塘得名。清朝溫氏由溫屋遷入。

賽口 在石人排南偏東貢水河畔長口村口與潭頭隔江相望,故名。清初林氏由山峰遷入。(注:本篇內容來源於1985年版《江西省於都縣地名志》)

編 輯:肖章榮

支持單位:於都縣志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