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與修心」別讓眼前的苦樂左右了你的心

佛教 華嚴經 學誠 大寶積經 北京龍泉寺 2017-05-26

本週導讀:痛苦和快樂是人的兩種不同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樂,去除痛苦。本週推出“修身與修心”系列,探討佛教如何把修身、修心很好地結合,超越現實的苦與樂,讓我們成為一個身心都非常健康的現代人。

「修身與修心」別讓眼前的苦樂左右了你的心

佛言祖語:無邊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動等虛空。如來清淨妙法身,自然具足恆沙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學誠法師開示:佛教的《華嚴經》裡也談到,“若諸眾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如果我們身體上面,有很多很多的疾病,我們內心要讓它寧靜下來,要讓它安寧也不太容易。


文章:別讓眼前的苦樂左右了你的心

無論我們儒釋道,還是我們的醫學,都對修身和修心是非常重視的。在佛教的《華嚴經》裡也談到,“若諸眾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如果我們身體上面,有很多很多的疾病,我們內心要讓它寧靜下來,要讓它安寧也不太容易。

「修身與修心」別讓眼前的苦樂左右了你的心

《素問•上古天真論》裡談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個就談到我們人的身體健康跟我們心靈和內心的安寧非常有關係的。反過來說,我們人的心理如果非常健康,也容易促進我們人的身體的健康。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頭談到說,“云何持戒生禪,人有三業作諸善。”身、口、意三業,它能夠做種種善的事情,若身、口業善,意業自然入善。如果我們的身體、如果我們的語言都是說好話、做好事,意業就容易也是善良的,“譬如曲草生於麻中,不扶自直”。

《大寶積經》裡還談到說,“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於淨智。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就是談到戒定慧三者的關係。三昧,翻譯成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正定、正受”。

「修身與修心」別讓眼前的苦樂左右了你的心

“定”,可能大家有所瞭解,或者比較瞭解;“正受”可能有好多人就不一定很瞭解。“受”就是我們人的感受。佛教裡講感受分成三種,“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這種痛苦、快樂、不苦不樂,都是在變化的。

有時候可能是痛苦,有時候是快樂,有時候是不苦不樂,是交替的。有時候可能痛苦當中也有快樂,快樂當中也有痛苦,所以我們人的這種感受就非常地複雜。這些感受都不是“正受”,都不是“三昧”的狀態。

“三昧”的狀態,是讓我們所有的妄想、所有的雜念都沒有了。我們內心完全是清淨的,完全是善良,內心是如如不動的。這種對自己身心的感受才是“正受”,也就是如果是有煩惱的一種狀態,都不是“正受”。在沒有煩惱,止息了人的妄想、雜念、分別,那樣的一種感受才是“正受”。

「修身與修心」別讓眼前的苦樂左右了你的心

也就是在我們世間的痛苦和快樂的基礎上的一種超越,也就是這種感受已經超越於我們常人的一種苦樂的狀態了。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解脫了,它就是更高層次的一種狀態,就猶如我們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歡做的事。

比如你看一本書,或者說你在做一項什麼研究,科研的一種研究,可能是非常地投入,進入到一種忘我的一種狀態。佛教裡邊的“三昧”,比這種狀態還高,只有通過戒、定、慧的力量,它才有辦法達到一種“正受”。

——摘自2014年學誠法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講座《修身與修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