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明心見性!

佛教 傅大士 荊溪湛然 楞嚴經 鳳銘鈺 2017-04-06

徐恆志居士〈1915—2007〉,少年時即歸信佛教。曾師事能海上師、王驤陸居士、清定老法師。居士一生的修學以“明心見性”為主旨,顯密圓融、嚴謹治學、悲心廣大,佛教界諸大德稱其為“當代維摩詰”。 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究竟是什麼?是否確實存在?怎樣證明它的存在? 答:佛性也叫覺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實相、圓覺、本來面目……等等,隨義立名,假名很多。按照佛教教義不但人類有佛性,一切眾生包括蠢動含靈,也都有佛性,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因迷妄的深淺,而有明昧的不同。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眾生因迷此性而流轉。 徹證本覺體性,是學佛的主要目的。因此明白覺性的是否確實存在,確是學佛的重要關鍵。涅槃經說:‘如來之性,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要知人們的一切思想活動,正像波濤的起伏,既有波濤,必有洪水,覺性正像起波濤的洪水,所以也叫性海。人們一般認為思想是大腦皮層的活動,但一切神經細胞都是不斷在新陳代謝,而我們一生所經歷的千萬事件的影像——哪怕是幾十年前的小事情,每能遇緣顯現,終不消失,這些影像究竟是藏在哪裡?大家對這一具體而切要的問題,都是不加深究,含糊過去,甚至看成神祕玄妙,避而不談。 實際上,所謂腦神經不過是意識的工具,假使我們能切實依佛法去實踐,使黏滯的妄念,逐步歇下以後,便能達到寂然無念的境地;正無念時,非同木石,當前這湛然常寂、圓明普照之心,正是覺性。真用功人,在這關鍵時刻,回光一照,頓時豁開正眼。 圭峰宗密禪師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楞嚴經也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圓覺經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所以是非常現實,人人可以驗證的。(但切勿執取言語文字,黏皮帶骨,死在句下,因一有所著,早已不是本來面目。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說:‘承言者喪,滯句者迷。’譬如金屑雖貴,入眼成翳。所以在宗門,常不肯直說,教人離心、意、識、自參自悟,以免塞其悟門。) 我們不能因自己散亂心強,一時不能親證,便否定覺性的存在。像禪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見性為主,若無覺性,見個什麼?千百年來,難道都在彼此欺詐嗎?要知道,古來僧俗大德,所以能大雄無畏,無私奉獻,自利利人,奮鬥不息,莫不是親見此性,而感到佛法的正確、偉大。 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這是大師親證佛性的很好說明。又由於覺性隨境起惑,生滅相續,便轉而成為眼、耳、鼻、舌等八個識,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受前面七個識的熏習,含藏著無量種子,一遇機會,便能現行,所以過去影像的再現,正是這第八識的功能啊! 還應知道,世間上雖無形相,而確實存在的東西很多,如電和風都不可見,而有很大力用。佛性也這樣。傅大士心王銘說:‘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問:若說“佛性只有實踐佛法,方能親證”。這豈不是叫人去盲目信仰和盲目實踐嗎? 答:覺性在未曾證到以前,只能在文字言語上討分曉,但文字言語非即覺性,所以非親證不可。要親證就只有實踐,譬如只有自己飲水,才能‘冷暖自知’。又如有人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很想前往參觀,但又恐傳聞失實,一定要親自見到勝景,方肯前去,有這種道理嗎? 學佛的人,假使能客觀地細心鑽研佛教所說無常、無我、因果相續、緣起性空、諸法實相等理論是否正確,然後下手,那就不能說是盲目信仰和盲目實踐。 問:在現代佛教徒中,似乎未聞有親證真如佛性這樣的人物,即使有也是極少數,這樣佛法不是僅為少數人所有,不能起到廣泛利益群眾的作用嗎? 答:佛法有權、實、頓、漸和禪、淨、律、密……等等的不同,可以普遍適應客觀的需要,雖不能都親見佛性,但能依法實踐一分,便能得一分利益,正像海水深廣,大象小鼠前去飲水,可以各得其飽。參禪的人固可直下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而真能老實持名唸佛,心心相續,念念無間,久久功夫成片,也自然能進入一心不亂境界。只怕思想上執見深,障礙重,不肯信,不肯行,在佛法看來,是很可憐憫的。 問:佛教說:佛性‘不落空有,不可言說’,又有能離肉體而客觀地存在的說法,佛性既不是物質,怎能獨立存在?那豈非墮入唯心論,而與靈魂等幼稚學說名異實同? 答:‘不落空有’即不著空有的兩邊,因空有對待,都是生滅的有為法,著空著有,都不能顯中道佛性。‘不可言說’正說明言語文字,只能勉強說明佛性,不能代表佛性,可見佛法重實驗的精神了。 同時,佛性既類似一種能量,故有客觀存在的可能。佛法對哲學上的根本問題——存在和思維的關係問題,具有它圓融的看法——心物不二,這與唯心論哲學的論點有所不同。 至於靈魂之說,屬於業識、中陰一類,是虛妄的、偏執的、有漏的、生滅的;而真如佛性是真實的、圓融的、無漏的、不生不滅的,不能相提並論。 問:那麼怎樣才能真正證到佛性呢? 答:切實地說,要證到佛性,首先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佛法的要領。 問:明心見性不是要求很高,一般人能行嗎? 答:由於個人妄想執著有深淺,故明心見性有難易,但見性卻是學佛人分內之事,因為學佛願望成佛。成佛必須明心,‘當仁則不讓’嘛!古德說過‘平常心是道’。可見既不是神祕玄妙,也不是要求過高。 問:明心見性簡單的涵義是什麼?見性和證性的關係怎樣? 答:簡單說來,明悟妄心生滅不可得,息下妄心,徹見真性,就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自我顯現,自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肯定,也就是‘悟’的階段;悟後起‘修’,才能‘證’到佛性。所以嚴格說來,未悟以前的修,雖是必要,但不免盲修瞎煉。 譬如要打掃千年暗室,苦於無從下手,必先開燈,了了見室內雜亂情況,方可有的放矢,進行清理。修心也是這樣,見性正像開燈,見性後磨鍊習氣,才能逐步徹證本覺佛性。 當然,在開燈之前,必先摸到開關。也就是說必先選修對機的法門,由依法修持而息妄顯真,頓悟自性,然後綿密保任,即境煉心,趨向正修。 故知由修到悟,悟後再修,由修而證,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除’,實是修行成佛的一般規律。當然也有頓悟頓證的人,但畢竟是少數,而且所謂頓證,也何嘗不是由積漸而來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