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七|前言,說說明心見性(01)

楞嚴經 廬山 邊讀邊聊 2019-04-11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七|前言,說說明心見性(01)

楞嚴前三卷講的是修行人必須要知道的二種根本:妄心和真心。妄心是無始生死根本,其以攀緣心為自性;真心是無始菩提涅槃,其本來就是能生諸緣的清淨體,但眾生生出諸緣後,卻遺失了這個自性本來的淨明。

在此基礎上,佛陀提出了發菩提心的二決定義,修行人必須由此來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是明真心、見自性的正修行。此二決定義是:第一,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如果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是不可能求到不生不滅的佛果的。第二,決定棄捐諸有為相,要詳細審查煩惱根本,從無始劫以來,發業潤生中,是誰作誰受的。

而明心見性的修行,一定是“六解一亡”的解縛修行,譬如說耳根圓通法門。

第七卷講的是建立楞嚴道場和誦楞嚴神咒的功德利益。如果沒有前六卷的內容作為基礎,這一卷,乃至後面幾卷的內容,就很難體會得明白。因為只有站在不生不滅的真性高度,方能看到世間萬相如何在結縛中自生,在解縛中自滅。如果依然困於“廬山”的眼前相見中,如何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

要想不困於“廬山”相見,就要修行。這裡面有助修和正修。這將是第七卷即將讀到的內容。

楞嚴經·卷七|前言,說說明心見性(01)

有讀者問:我相信《楞嚴經》真實不虛,只是想這些境界沒有切身體會難道就能理解嗎?作者是不是明心見性了?

我想說的是,《楞嚴經》本來就是講自性的事,這些自性中事,何曾遠離過你、我等一切眾生?不過說的都是真心本性自家事而已,本來就應該是能理解和體會的。但是,凡夫由於知見的顛倒,以向外攀援的妄心為真心,故而天天在家卻不見家,夢中山河大地、風土人情再是熱鬧,也不過是做夢人睡在家中的夢中產物而已。

《楞嚴經》就好比是一本真心本性的說明書,它不過是喚醒夢中人,將外馳如野馬般的夢心收回,不要困在夢境中冤枉輪迴。待夢中醒來,自然就會發現,外在的一切現象,不過都是自心的產物而已。

楞嚴經·卷七|前言,說說明心見性(01)

常常都見到有人問“明心見性”的事情,其實,無為法中,哪裡會有一個“明心見性”的相?“明心見性”如果有相,則就不是“明心見性”了。前面談過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區別。有為法是有相有得,為束縛在相中的凡夫知見;無為法無相無得,為從相上解脫的覺悟者。所以,別問我“明心見性”這類的問題,因為“明心見性”不可思議,實在無相可得。

曾看見有些人著文,根據某某禪師的一首詩,說明該禪師“明心見性”了,這種以相緣相的因緣法,不過是戲論法而已。同樣的,根據邊讀邊聊《楞嚴經》系列文章,來推論作者是否明心見性了,也不過是一種以相緣相戲論的思維模式而已。

以妄論真真亦妄。“明心見性”若是可論可議,就是文字語言相的“明心見性”,是思維意識相的“明心見性”,既然有相可循,必然囿於相見,不得自在圓滿。這種有為法的“明心見性”,並非是佛陀所說的“明心見性”。

佛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說的“明心見性”,是無為法的明心見性。在無為法中,“明心見性”的解脫真人超越語言、意識,無跡可尋,如此,便是真的“明心見性”,如此而修,便是相上解脫,為解縛的修行。

(當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