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馮驥才 歷史 政治 小說 實話實說真的好難 2019-08-25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的扉頁有這樣一句:當代人寫歷史小說,無非是先還原為一個歷史軀殼,再裝進昔時真實的血肉,現在的視角,以及寫作人的靈魂。馮驥才先生說得透徹。這幾個要素裡,視角是前提。視角如何,決定著有無血肉和靈魂。七七年,馮先生與人合寫了長篇歷史小說《義和拳》。那是一次“任務式”的創作,其視角基於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題訴求,歌頌義和團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表達的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的扉頁有這樣一句:當代人寫歷史小說,無非是先還原為一個歷史軀殼,再裝進昔時真實的血肉,現在的視角,以及寫作人的靈魂。馮驥才先生說得透徹。這幾個要素裡,視角是前提。視角如何,決定著有無血肉和靈魂。七七年,馮先生與人合寫了長篇歷史小說《義和拳》。那是一次“任務式”的創作,其視角基於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題訴求,歌頌義和團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表達的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時隔四十多年,從《義和拳》到《單筒望遠鏡》,是歷史觀看視角的切換。有了這種切換,小說對歷史事件和細節的還原發生了劇變,才得以展示“真實的血肉”,注入了更多寫作人的“靈魂”。小說講的故事很簡單,庚子年間,中國年輕人和洋女人相愛,聽起來就是一則愛情傳奇。但比起馮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中對人情世故的調侃、喟嘆、激賞乃至玩賞,這則傳奇講述得很剋制。剋制之下,表現出的是大悲哀。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的扉頁有這樣一句:當代人寫歷史小說,無非是先還原為一個歷史軀殼,再裝進昔時真實的血肉,現在的視角,以及寫作人的靈魂。馮驥才先生說得透徹。這幾個要素裡,視角是前提。視角如何,決定著有無血肉和靈魂。七七年,馮先生與人合寫了長篇歷史小說《義和拳》。那是一次“任務式”的創作,其視角基於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題訴求,歌頌義和團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表達的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時隔四十多年,從《義和拳》到《單筒望遠鏡》,是歷史觀看視角的切換。有了這種切換,小說對歷史事件和細節的還原發生了劇變,才得以展示“真實的血肉”,注入了更多寫作人的“靈魂”。小說講的故事很簡單,庚子年間,中國年輕人和洋女人相愛,聽起來就是一則愛情傳奇。但比起馮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中對人情世故的調侃、喟嘆、激賞乃至玩賞,這則傳奇講述得很剋制。剋制之下,表現出的是大悲哀。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悲從何來?據說在宮前大街上,一天不知從哪兒過來一個洋女人,站在街上來回溜達,叫一幫坎字團的團名抓去了,關進了都統衙門門口的站籠裡。人們說這個洋女人是奸細,從租界到這邊來查看軍情的,還有人說這洋女人就是騎在洋人大炮上光著身子施法的妖婦…有的看新奇,有的看熱鬧,有的使手摸她,有的拿著樹枝竹竿撩她的裙子,更有的用棍兒去捅妖精下邊那個地方。那洋女人又喊又叫又哭,最後乾脆瘋了,扯自己的頭髮,抓自己的臉,披頭散髮,血了呼啦,樣子非常嚇人。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的扉頁有這樣一句:當代人寫歷史小說,無非是先還原為一個歷史軀殼,再裝進昔時真實的血肉,現在的視角,以及寫作人的靈魂。馮驥才先生說得透徹。這幾個要素裡,視角是前提。視角如何,決定著有無血肉和靈魂。七七年,馮先生與人合寫了長篇歷史小說《義和拳》。那是一次“任務式”的創作,其視角基於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題訴求,歌頌義和團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表達的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時隔四十多年,從《義和拳》到《單筒望遠鏡》,是歷史觀看視角的切換。有了這種切換,小說對歷史事件和細節的還原發生了劇變,才得以展示“真實的血肉”,注入了更多寫作人的“靈魂”。小說講的故事很簡單,庚子年間,中國年輕人和洋女人相愛,聽起來就是一則愛情傳奇。但比起馮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中對人情世故的調侃、喟嘆、激賞乃至玩賞,這則傳奇講述得很剋制。剋制之下,表現出的是大悲哀。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悲從何來?據說在宮前大街上,一天不知從哪兒過來一個洋女人,站在街上來回溜達,叫一幫坎字團的團名抓去了,關進了都統衙門門口的站籠裡。人們說這個洋女人是奸細,從租界到這邊來查看軍情的,還有人說這洋女人就是騎在洋人大炮上光著身子施法的妖婦…有的看新奇,有的看熱鬧,有的使手摸她,有的拿著樹枝竹竿撩她的裙子,更有的用棍兒去捅妖精下邊那個地方。那洋女人又喊又叫又哭,最後乾脆瘋了,扯自己的頭髮,抓自己的臉,披頭散髮,血了呼啦,樣子非常嚇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這場景中包含的無知、恐懼和殘暴,本就是人類本就無法擺脫的內在構成因子。在諸如彼時的某些歷史時刻,這部分因子總會在狂熱的煽動中被激活。普普通通的中國男人女人,外國男人女人,所有的單純、美好的血肉之軀都在“陰差陽錯”中變成“血了呼啦”。小說的後半部分,主角歐陽覺認為,自己的命運就是一種“陰差陽錯”。為了尋找莎娜,他在去往租界的路上被義和團當奸細囚禁。隨後他卻主動學習畫符籙,加入了義和團,要隨團進攻租界,方能“一條死路竟逼出一條生路”。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的扉頁有這樣一句:當代人寫歷史小說,無非是先還原為一個歷史軀殼,再裝進昔時真實的血肉,現在的視角,以及寫作人的靈魂。馮驥才先生說得透徹。這幾個要素裡,視角是前提。視角如何,決定著有無血肉和靈魂。七七年,馮先生與人合寫了長篇歷史小說《義和拳》。那是一次“任務式”的創作,其視角基於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題訴求,歌頌義和團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表達的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時隔四十多年,從《義和拳》到《單筒望遠鏡》,是歷史觀看視角的切換。有了這種切換,小說對歷史事件和細節的還原發生了劇變,才得以展示“真實的血肉”,注入了更多寫作人的“靈魂”。小說講的故事很簡單,庚子年間,中國年輕人和洋女人相愛,聽起來就是一則愛情傳奇。但比起馮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中對人情世故的調侃、喟嘆、激賞乃至玩賞,這則傳奇講述得很剋制。剋制之下,表現出的是大悲哀。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悲從何來?據說在宮前大街上,一天不知從哪兒過來一個洋女人,站在街上來回溜達,叫一幫坎字團的團名抓去了,關進了都統衙門門口的站籠裡。人們說這個洋女人是奸細,從租界到這邊來查看軍情的,還有人說這洋女人就是騎在洋人大炮上光著身子施法的妖婦…有的看新奇,有的看熱鬧,有的使手摸她,有的拿著樹枝竹竿撩她的裙子,更有的用棍兒去捅妖精下邊那個地方。那洋女人又喊又叫又哭,最後乾脆瘋了,扯自己的頭髮,抓自己的臉,披頭散髮,血了呼啦,樣子非常嚇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這場景中包含的無知、恐懼和殘暴,本就是人類本就無法擺脫的內在構成因子。在諸如彼時的某些歷史時刻,這部分因子總會在狂熱的煽動中被激活。普普通通的中國男人女人,外國男人女人,所有的單純、美好的血肉之軀都在“陰差陽錯”中變成“血了呼啦”。小說的後半部分,主角歐陽覺認為,自己的命運就是一種“陰差陽錯”。為了尋找莎娜,他在去往租界的路上被義和團當奸細囚禁。隨後他卻主動學習畫符籙,加入了義和團,要隨團進攻租界,方能“一條死路竟逼出一條生路”。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為了解決鬧拳亂造成的個人問題,不得不加入義和團,這個情節套路是《單筒望遠鏡》故事意義表現的關鍵所在。這件事的背後是個歷史敘述問題。一個人為何主動參與到某場運動?或者說,一個個體的人如何成為了某次“歷史事件”的組成部分?回答這個問題的不同方式,就是觀察、講述歷史角度的不同。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的扉頁有這樣一句:當代人寫歷史小說,無非是先還原為一個歷史軀殼,再裝進昔時真實的血肉,現在的視角,以及寫作人的靈魂。馮驥才先生說得透徹。這幾個要素裡,視角是前提。視角如何,決定著有無血肉和靈魂。七七年,馮先生與人合寫了長篇歷史小說《義和拳》。那是一次“任務式”的創作,其視角基於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題訴求,歌頌義和團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表達的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時隔四十多年,從《義和拳》到《單筒望遠鏡》,是歷史觀看視角的切換。有了這種切換,小說對歷史事件和細節的還原發生了劇變,才得以展示“真實的血肉”,注入了更多寫作人的“靈魂”。小說講的故事很簡單,庚子年間,中國年輕人和洋女人相愛,聽起來就是一則愛情傳奇。但比起馮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中對人情世故的調侃、喟嘆、激賞乃至玩賞,這則傳奇講述得很剋制。剋制之下,表現出的是大悲哀。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悲從何來?據說在宮前大街上,一天不知從哪兒過來一個洋女人,站在街上來回溜達,叫一幫坎字團的團名抓去了,關進了都統衙門門口的站籠裡。人們說這個洋女人是奸細,從租界到這邊來查看軍情的,還有人說這洋女人就是騎在洋人大炮上光著身子施法的妖婦…有的看新奇,有的看熱鬧,有的使手摸她,有的拿著樹枝竹竿撩她的裙子,更有的用棍兒去捅妖精下邊那個地方。那洋女人又喊又叫又哭,最後乾脆瘋了,扯自己的頭髮,抓自己的臉,披頭散髮,血了呼啦,樣子非常嚇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這場景中包含的無知、恐懼和殘暴,本就是人類本就無法擺脫的內在構成因子。在諸如彼時的某些歷史時刻,這部分因子總會在狂熱的煽動中被激活。普普通通的中國男人女人,外國男人女人,所有的單純、美好的血肉之軀都在“陰差陽錯”中變成“血了呼啦”。小說的後半部分,主角歐陽覺認為,自己的命運就是一種“陰差陽錯”。為了尋找莎娜,他在去往租界的路上被義和團當奸細囚禁。隨後他卻主動學習畫符籙,加入了義和團,要隨團進攻租界,方能“一條死路竟逼出一條生路”。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為了解決鬧拳亂造成的個人問題,不得不加入義和團,這個情節套路是《單筒望遠鏡》故事意義表現的關鍵所在。這件事的背後是個歷史敘述問題。一個人為何主動參與到某場運動?或者說,一個個體的人如何成為了某次“歷史事件”的組成部分?回答這個問題的不同方式,就是觀察、講述歷史角度的不同。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庚子拳亂中,山東直隸一帶參加義和團的農民各自心懷目的,張三練拳是因乾旱饑荒所迫,李四練拳是跟教民結過樑子想報私仇,王二嘴裡說著殺毛子,心裡想的卻是“學了拳就不會給拳民殺”,而麻子則聽信了洋人往水井下毒的謠言,一心想去搶他們的教堂。除此種種可統計的原因外,稀裡糊塗隨大流練拳的更是不計其數。至於刀槍不入的法力、不轉死全家的詛咒符和陰毛旗的傳說,也確有人信。彼時的現實,就是如此雞零狗碎。

"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的扉頁有這樣一句:當代人寫歷史小說,無非是先還原為一個歷史軀殼,再裝進昔時真實的血肉,現在的視角,以及寫作人的靈魂。馮驥才先生說得透徹。這幾個要素裡,視角是前提。視角如何,決定著有無血肉和靈魂。七七年,馮先生與人合寫了長篇歷史小說《義和拳》。那是一次“任務式”的創作,其視角基於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題訴求,歌頌義和團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表達的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時隔四十多年,從《義和拳》到《單筒望遠鏡》,是歷史觀看視角的切換。有了這種切換,小說對歷史事件和細節的還原發生了劇變,才得以展示“真實的血肉”,注入了更多寫作人的“靈魂”。小說講的故事很簡單,庚子年間,中國年輕人和洋女人相愛,聽起來就是一則愛情傳奇。但比起馮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中對人情世故的調侃、喟嘆、激賞乃至玩賞,這則傳奇講述得很剋制。剋制之下,表現出的是大悲哀。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悲從何來?據說在宮前大街上,一天不知從哪兒過來一個洋女人,站在街上來回溜達,叫一幫坎字團的團名抓去了,關進了都統衙門門口的站籠裡。人們說這個洋女人是奸細,從租界到這邊來查看軍情的,還有人說這洋女人就是騎在洋人大炮上光著身子施法的妖婦…有的看新奇,有的看熱鬧,有的使手摸她,有的拿著樹枝竹竿撩她的裙子,更有的用棍兒去捅妖精下邊那個地方。那洋女人又喊又叫又哭,最後乾脆瘋了,扯自己的頭髮,抓自己的臉,披頭散髮,血了呼啦,樣子非常嚇人。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這場景中包含的無知、恐懼和殘暴,本就是人類本就無法擺脫的內在構成因子。在諸如彼時的某些歷史時刻,這部分因子總會在狂熱的煽動中被激活。普普通通的中國男人女人,外國男人女人,所有的單純、美好的血肉之軀都在“陰差陽錯”中變成“血了呼啦”。小說的後半部分,主角歐陽覺認為,自己的命運就是一種“陰差陽錯”。為了尋找莎娜,他在去往租界的路上被義和團當奸細囚禁。隨後他卻主動學習畫符籙,加入了義和團,要隨團進攻租界,方能“一條死路竟逼出一條生路”。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為了解決鬧拳亂造成的個人問題,不得不加入義和團,這個情節套路是《單筒望遠鏡》故事意義表現的關鍵所在。這件事的背後是個歷史敘述問題。一個人為何主動參與到某場運動?或者說,一個個體的人如何成為了某次“歷史事件”的組成部分?回答這個問題的不同方式,就是觀察、講述歷史角度的不同。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庚子拳亂中,山東直隸一帶參加義和團的農民各自心懷目的,張三練拳是因乾旱饑荒所迫,李四練拳是跟教民結過樑子想報私仇,王二嘴裡說著殺毛子,心裡想的卻是“學了拳就不會給拳民殺”,而麻子則聽信了洋人往水井下毒的謠言,一心想去搶他們的教堂。除此種種可統計的原因外,稀裡糊塗隨大流練拳的更是不計其數。至於刀槍不入的法力、不轉死全家的詛咒符和陰毛旗的傳說,也確有人信。彼時的現實,就是如此雞零狗碎。

《單筒望遠鏡》:馮驥才,你們猜的沒錯,寫義和團曾經是政治任務

《單筒望遠鏡》裡講了幾個很典型的“現實”。有個人要加入義和團,因為他欠了教民的錢,成了義和團不但能賴賬,還能反搶一把;歐陽家的僕人也加入了義和團,因為總有團民找上門鬧事,如果成了“自己人”就好說話了;還有些人組織“假團”,仗著團民的威風趁火打劫。個體在日常中單純、細小的選擇遭遇了時代的暴風驟雨,完全失控和毀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