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醫生建議我做手術?是好事還是壞事?

肺癌 腫瘤 冠心病 糖尿病 體檢 跳槽那些事兒 北大腫瘤王興醫生 2019-06-28

“醫生難道跟我過不去?非得讓我做手術!”

咱們老百姓聽到要做手術都有點怵。有些適合做手術的患者,甚至回過頭問醫生,自己能不能不手術啊?追問其原因,部分患者說是因為聽說別人都沒做手術,直接吃藥或放化療就行了。

所以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你的肺癌是什麼情況?為何你要做手術而別人不用做?手術的“法力”邊界又在哪裡?

1. 你的情況能否手術?

首先,如果確診肺癌,通常能手術的比“不能做”手術的要好一些,這個“好”包括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

所以有些患友不做手術,很可能是因為“不能“做,而不是”不用“做。

這裡列出能手術的幾個關鍵性篩選條件:

1. A 非小細胞肺癌 B小細胞肺癌

2. A 早、中期 B 晚期(有轉移)

3. A 身體條件能耐受 B 身體條件不能耐受

多數情況下,只有以上三個條件中都為A,患者才有手術可能。

我們再精準一點:什麼叫早中、期呢?什麼樣的情況才能耐受呢?

2. 您是不是早中期?

從早期到晚期,腫瘤發現越早,治療方式越多,患者治療後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也就越長和越好。

但早、中、晚期其實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在學術上並沒有明確的條條和框框規定“早、中、晚“,但一般來說腫瘤越小,擴散範圍越侷限,分期越早;反過來說腫瘤越大,擴散範圍越遠

雖然對“早、中、晚期”沒有條條框框,但對非小細胞肺癌分期確實有明確規定,如國際接受度頗高的IASLC分期指南,目前已更新到第八版,指南將非小細胞肺癌分期分為I到IV期。分期詳情我們會在下一節課當中仔細講解,而今天我們來看看能手術的早中期大概是什麼樣子?拿下圖舉例:

IA期:腫瘤小於3cm,

IB期:腫瘤介於3cm-5cm、沒有突破肺壁。

IIA期:腫瘤小於5cm或已有同側的肺淋巴結轉移;

或腫瘤為5cm-7cm,沒有突破肺壁。

IIIA期(中期):部分IIIA期也可以進行手術。此時腫瘤已發生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已經突破胸壁、甚至侵襲心臟、縱膈、大血管等。

IV期(晚期):腫瘤已經從原來的位置擴散到淋巴結,甚至突破一側的肺,兩邊肺都有病灶,更遠甚至轉移到腦部、肝臟、骨頭等,這樣分期就越晚。

所以說,分期越早,手術能夠完全切除(根治性切除)腫瘤的可能性越大,手術的意義也就越大,反之越小。

因此能或不能手術,醫生會先看病情分期,這是第一步

3. 什麼樣的患者能夠耐受手術?

如果患者適合做手術,還要評估患者本身的情況能不能做——患者的心肺功能、心腦血管疾病、重要器官功能、血糖血壓等都是評估能否做手術的重要指標,只有以上條件都符合手術指徵,醫生才會推薦手術,不適合的情況如:

l 冠心病的患者,在支架植入手術後3個月到半年,不建議進行肺手術;

l 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也不適宜接受手術;

還有其它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和主管醫生一五一十說明白,由他來幫你判斷合適手術的時機。

4. 有“小結節”,要不要做手術?

另外除了本身確診肺癌的患者外,每年都會有不少拿著胸片、CT檢查結果的門診患者,讓醫生建議自己的小結節要不要緊。

美國NCCN指南推薦,超過8mm的結節(或非實性結節超過1cm),都應該進行規律複查,一般要求最開始每3個月一次。

而之所以按這種複查頻率,主要是從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出發的:腫瘤的生長有一個倍增時間,一般認為是2個月到12個月,也就是腫瘤最快2個月才能長大一倍,那麼對於8mm的結節,長大一倍也尚屬很早期,很難發生快速的播散轉移,那麼我們又何必冒著很大的風險去做手術呢?

另外複查最好在同一家醫院進行,同一臺機器設備對比起來更準確,3個月的複查頻率,如果沒有變化且傾向良性的話,可以逐漸放大複查間隔,最終至每年複查一次,當作例行體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