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普通便籤紙

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

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

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4.拿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

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籤,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

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籤上,貼在相應位置。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普通便籤紙

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

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

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4.拿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

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籤,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

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籤上,貼在相應位置。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如果實踐起來你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1.首先來說一下I便籤。

I便籤的功能是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知識。

如果你動手實操一遍,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新的知識,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重述。

舉個例子,我買了一個新手機,很高興的跟家人介紹有什麼功能,結果這時候我姐走過來說:“這不就是一個觸摸屏,加上一個攝像頭,外觀弄得好看一點嘛,怎麼賣的那麼貴。”乍一聽,沒有毛病,因為手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構造。但學習高手,能夠找到新手機與舊手機之前那細微的差別。比如攝像頭是雙攝還是單攝,有沒有防抖系統,是不是添加了按壓功能,還有什麼新的功能嗎?

我們的目的不是找相同點,而是區分新舊知識不同點。

在寫I便籤的過程當中,如果用之前的舊知識解釋了新的知識,那接下來的幾步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你放緩閱讀速度寫I便籤的時候,就表示你遇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這個知識本身對自己有啟發,這屬於新知識。新知識用舊知識解釋,就好比古代的人認為,地球是方的、下雨是龍王生氣了一樣,對於自己本身是沒有任何提高,卻封閉了自己的求知慾。

新知不要被舊知附會。

衡量I便籤寫的好不好,首先是看你寫的I便籤:

a.內容是我之前就知道的知識,還是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b.其次是你寫下來的文字,與原文中要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嗎。

c.並且用詞精煉,不冗長。

如果滿足上面三個標準,那就是一個優秀的I便籤。

2.第二個便籤A1便籤

它的作用是,講述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和場景。

A1便籤有一個錯誤點,是容易寫的泛泛而談。但凡描述的事情,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你會發現,泛泛而談和找一個具體且貼切的例子,這中間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人腦海中的場景可能有上億個,找尋某個具備特徵的場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努力。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我要去尋找這個場景呢?對我有好處嗎?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相似場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你尋找應用場景的過程,如果你學了知識,卻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無疑是一種浪費。找到了相似的場景,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場景時,你很快就可以記起來,並且應用這個知識。當你開始尋找場景時,你自己書寫的I便籤的話語,就在與你的舊知識不斷的發生碰撞,就好比俄羅斯方塊的其中一個方塊,在不斷的尋找匹配的空隙。

有很多創辦企業的大佬,當別人問出一個問題時,他並不會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幾秒鐘,然後開口說:“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我有一段這樣的經歷。”然後這個大佬就會把這個故事,一點點邏輯自恰的講出來,當故事講完,很多人已經略懂了一些,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再講出自己的建議,這時候你會發現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還有很多人在用小本本在做記錄。

實際上大佬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

1.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找到對應的經歷、故事。

3.選擇性的講出經歷,讓邏輯更加嚴謹。

4.最後給出第1步的解決方法。

也就是說,大佬在沉吟的幾秒鐘內,大腦就完成了4個步驟,不僅增加了問題的可信度,還能讓大家更快的理解,因為經歷往往帶有場景。這是高段位的提現,想要完成這樣快速的思維,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與知識相似的場景、事件,你建立的連接越多,你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找自己之前的例子 = 尋找知識的使用場景,以後當你碰到類似場景時,就會觸發知識,並且使用。

那我們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判斷自己的A1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條標準:

a.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b.故事,有具體的起因,事情,經過,結果。

c.對應,跟I便籤有很多的對應,對應的越多,越能貼切知識。

d.反思,正向或者負向的案例都能幫助你理解知識,並且有些反思。

3.第三個便籤A2便籤

總是在把知識化為鬥志,就難免在空談和挫敗中黯然神傷。

A2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決心氾濫、感慨萬千。A2便籤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首先要定一個清晰、落地的目標,才可以實施。如果你寫的空洞、沒有具體數據,那落實起來就變味了,變成了空中樓閣。

A2便籤的書寫邏輯要按照SMART原則來進行。

目標要符合:

1. 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績效指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績效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很多的致用類圖書,會在書中給出非常清晰的實踐步驟,很多小夥伴就照抄了,但最後發現,照抄的結果並不好。

具體的目標,還是要有個人適配性的,一定要自己定自己的目標。

A2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個標準:

目標、行動、關聯、可控。

還有一個好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就是冰箱檢測法。當我們把行動計劃貼到冰箱上,我們能否在一個月之後執行計劃,從而撕掉冰箱上貼的計劃呢?如果自己判斷不能完成,那麼請撕掉A2,重新寫一張。只有行動和實踐,才是致用類圖書的價值所在。這些方法都是需要通過實踐+鍛鍊,才能成為肌肉的。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普通便籤紙

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

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

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4.拿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

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籤,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

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籤上,貼在相應位置。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如果實踐起來你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1.首先來說一下I便籤。

I便籤的功能是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知識。

如果你動手實操一遍,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新的知識,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重述。

舉個例子,我買了一個新手機,很高興的跟家人介紹有什麼功能,結果這時候我姐走過來說:“這不就是一個觸摸屏,加上一個攝像頭,外觀弄得好看一點嘛,怎麼賣的那麼貴。”乍一聽,沒有毛病,因為手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構造。但學習高手,能夠找到新手機與舊手機之前那細微的差別。比如攝像頭是雙攝還是單攝,有沒有防抖系統,是不是添加了按壓功能,還有什麼新的功能嗎?

我們的目的不是找相同點,而是區分新舊知識不同點。

在寫I便籤的過程當中,如果用之前的舊知識解釋了新的知識,那接下來的幾步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你放緩閱讀速度寫I便籤的時候,就表示你遇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這個知識本身對自己有啟發,這屬於新知識。新知識用舊知識解釋,就好比古代的人認為,地球是方的、下雨是龍王生氣了一樣,對於自己本身是沒有任何提高,卻封閉了自己的求知慾。

新知不要被舊知附會。

衡量I便籤寫的好不好,首先是看你寫的I便籤:

a.內容是我之前就知道的知識,還是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b.其次是你寫下來的文字,與原文中要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嗎。

c.並且用詞精煉,不冗長。

如果滿足上面三個標準,那就是一個優秀的I便籤。

2.第二個便籤A1便籤

它的作用是,講述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和場景。

A1便籤有一個錯誤點,是容易寫的泛泛而談。但凡描述的事情,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你會發現,泛泛而談和找一個具體且貼切的例子,這中間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人腦海中的場景可能有上億個,找尋某個具備特徵的場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努力。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我要去尋找這個場景呢?對我有好處嗎?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相似場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你尋找應用場景的過程,如果你學了知識,卻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無疑是一種浪費。找到了相似的場景,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場景時,你很快就可以記起來,並且應用這個知識。當你開始尋找場景時,你自己書寫的I便籤的話語,就在與你的舊知識不斷的發生碰撞,就好比俄羅斯方塊的其中一個方塊,在不斷的尋找匹配的空隙。

有很多創辦企業的大佬,當別人問出一個問題時,他並不會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幾秒鐘,然後開口說:“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我有一段這樣的經歷。”然後這個大佬就會把這個故事,一點點邏輯自恰的講出來,當故事講完,很多人已經略懂了一些,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再講出自己的建議,這時候你會發現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還有很多人在用小本本在做記錄。

實際上大佬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

1.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找到對應的經歷、故事。

3.選擇性的講出經歷,讓邏輯更加嚴謹。

4.最後給出第1步的解決方法。

也就是說,大佬在沉吟的幾秒鐘內,大腦就完成了4個步驟,不僅增加了問題的可信度,還能讓大家更快的理解,因為經歷往往帶有場景。這是高段位的提現,想要完成這樣快速的思維,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與知識相似的場景、事件,你建立的連接越多,你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找自己之前的例子 = 尋找知識的使用場景,以後當你碰到類似場景時,就會觸發知識,並且使用。

那我們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判斷自己的A1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條標準:

a.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b.故事,有具體的起因,事情,經過,結果。

c.對應,跟I便籤有很多的對應,對應的越多,越能貼切知識。

d.反思,正向或者負向的案例都能幫助你理解知識,並且有些反思。

3.第三個便籤A2便籤

總是在把知識化為鬥志,就難免在空談和挫敗中黯然神傷。

A2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決心氾濫、感慨萬千。A2便籤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首先要定一個清晰、落地的目標,才可以實施。如果你寫的空洞、沒有具體數據,那落實起來就變味了,變成了空中樓閣。

A2便籤的書寫邏輯要按照SMART原則來進行。

目標要符合:

1. 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績效指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績效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很多的致用類圖書,會在書中給出非常清晰的實踐步驟,很多小夥伴就照抄了,但最後發現,照抄的結果並不好。

具體的目標,還是要有個人適配性的,一定要自己定自己的目標。

A2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個標準:

目標、行動、關聯、可控。

還有一個好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就是冰箱檢測法。當我們把行動計劃貼到冰箱上,我們能否在一個月之後執行計劃,從而撕掉冰箱上貼的計劃呢?如果自己判斷不能完成,那麼請撕掉A2,重新寫一張。只有行動和實踐,才是致用類圖書的價值所在。這些方法都是需要通過實踐+鍛鍊,才能成為肌肉的。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二、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習

其實在手機發明之前,就有太多太多的碎片化知識了,一個成語,一段諺語,包含的信息量就是碎片化知識。

碎片化知識之所以是一團散沙,不能為我所用,是因為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單薄的,孤立的存在導致無法使用,同時不知道這個知識的適用邊界。甚至還有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對立的,比如: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到用時方恨少

兔子不吃窩邊草

近水樓臺先得月

如果你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看到上面這些看似對立知識,會造成一種手足無措之感,只能一甩袖子說一聲:“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轉身走過。

掌握了碎片知識的整理分析能力,你獲取知識的樣本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不管是經典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經過自己的分析之後,都能變成對自己有益的精神食糧。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普通便籤紙

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

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

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4.拿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

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籤,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

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籤上,貼在相應位置。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如果實踐起來你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1.首先來說一下I便籤。

I便籤的功能是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知識。

如果你動手實操一遍,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新的知識,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重述。

舉個例子,我買了一個新手機,很高興的跟家人介紹有什麼功能,結果這時候我姐走過來說:“這不就是一個觸摸屏,加上一個攝像頭,外觀弄得好看一點嘛,怎麼賣的那麼貴。”乍一聽,沒有毛病,因為手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構造。但學習高手,能夠找到新手機與舊手機之前那細微的差別。比如攝像頭是雙攝還是單攝,有沒有防抖系統,是不是添加了按壓功能,還有什麼新的功能嗎?

我們的目的不是找相同點,而是區分新舊知識不同點。

在寫I便籤的過程當中,如果用之前的舊知識解釋了新的知識,那接下來的幾步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你放緩閱讀速度寫I便籤的時候,就表示你遇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這個知識本身對自己有啟發,這屬於新知識。新知識用舊知識解釋,就好比古代的人認為,地球是方的、下雨是龍王生氣了一樣,對於自己本身是沒有任何提高,卻封閉了自己的求知慾。

新知不要被舊知附會。

衡量I便籤寫的好不好,首先是看你寫的I便籤:

a.內容是我之前就知道的知識,還是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b.其次是你寫下來的文字,與原文中要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嗎。

c.並且用詞精煉,不冗長。

如果滿足上面三個標準,那就是一個優秀的I便籤。

2.第二個便籤A1便籤

它的作用是,講述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和場景。

A1便籤有一個錯誤點,是容易寫的泛泛而談。但凡描述的事情,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你會發現,泛泛而談和找一個具體且貼切的例子,這中間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人腦海中的場景可能有上億個,找尋某個具備特徵的場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努力。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我要去尋找這個場景呢?對我有好處嗎?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相似場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你尋找應用場景的過程,如果你學了知識,卻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無疑是一種浪費。找到了相似的場景,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場景時,你很快就可以記起來,並且應用這個知識。當你開始尋找場景時,你自己書寫的I便籤的話語,就在與你的舊知識不斷的發生碰撞,就好比俄羅斯方塊的其中一個方塊,在不斷的尋找匹配的空隙。

有很多創辦企業的大佬,當別人問出一個問題時,他並不會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幾秒鐘,然後開口說:“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我有一段這樣的經歷。”然後這個大佬就會把這個故事,一點點邏輯自恰的講出來,當故事講完,很多人已經略懂了一些,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再講出自己的建議,這時候你會發現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還有很多人在用小本本在做記錄。

實際上大佬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

1.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找到對應的經歷、故事。

3.選擇性的講出經歷,讓邏輯更加嚴謹。

4.最後給出第1步的解決方法。

也就是說,大佬在沉吟的幾秒鐘內,大腦就完成了4個步驟,不僅增加了問題的可信度,還能讓大家更快的理解,因為經歷往往帶有場景。這是高段位的提現,想要完成這樣快速的思維,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與知識相似的場景、事件,你建立的連接越多,你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找自己之前的例子 = 尋找知識的使用場景,以後當你碰到類似場景時,就會觸發知識,並且使用。

那我們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判斷自己的A1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條標準:

a.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b.故事,有具體的起因,事情,經過,結果。

c.對應,跟I便籤有很多的對應,對應的越多,越能貼切知識。

d.反思,正向或者負向的案例都能幫助你理解知識,並且有些反思。

3.第三個便籤A2便籤

總是在把知識化為鬥志,就難免在空談和挫敗中黯然神傷。

A2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決心氾濫、感慨萬千。A2便籤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首先要定一個清晰、落地的目標,才可以實施。如果你寫的空洞、沒有具體數據,那落實起來就變味了,變成了空中樓閣。

A2便籤的書寫邏輯要按照SMART原則來進行。

目標要符合:

1. 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績效指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績效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很多的致用類圖書,會在書中給出非常清晰的實踐步驟,很多小夥伴就照抄了,但最後發現,照抄的結果並不好。

具體的目標,還是要有個人適配性的,一定要自己定自己的目標。

A2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個標準:

目標、行動、關聯、可控。

還有一個好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就是冰箱檢測法。當我們把行動計劃貼到冰箱上,我們能否在一個月之後執行計劃,從而撕掉冰箱上貼的計劃呢?如果自己判斷不能完成,那麼請撕掉A2,重新寫一張。只有行動和實踐,才是致用類圖書的價值所在。這些方法都是需要通過實踐+鍛鍊,才能成為肌肉的。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二、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習

其實在手機發明之前,就有太多太多的碎片化知識了,一個成語,一段諺語,包含的信息量就是碎片化知識。

碎片化知識之所以是一團散沙,不能為我所用,是因為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單薄的,孤立的存在導致無法使用,同時不知道這個知識的適用邊界。甚至還有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對立的,比如: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到用時方恨少

兔子不吃窩邊草

近水樓臺先得月

如果你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看到上面這些看似對立知識,會造成一種手足無措之感,只能一甩袖子說一聲:“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轉身走過。

掌握了碎片知識的整理分析能力,你獲取知識的樣本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不管是經典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經過自己的分析之後,都能變成對自己有益的精神食糧。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在拆書課當中,把碎片化知識加工,把孤立的知識,變成豐滿且能夠應用知識的方法是,追問自己8個問題: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能夠讓自己提出的知識自恰?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就以剛剛我們看到的例子,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來舉例,不想看例子的也可以直接跳過,進入下一個小章節。

以下斜體為例子: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說到讀書無用,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跟自己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

——這句話出自公元1768年,七言律詩《雜感》,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當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為了生計,只能在各個城市漂泊而生。一生貧病交迫,三十五歲就早逝了。

——作者提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產生的悲憤情感。

——有沒有可能是作者作為書生,不是最優秀的那撥人?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有買官,買科舉等不公平之事?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存在問題?

——可能作者受制於篇幅,無法闡述其他可能性。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沒有任何好處,不學習的後果絕對是負面,而非正面。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學習是正確的,如果覺得讀書無用不讀書,才是大錯特錯。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那個年代有通過考試獲得功名的嗎?有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例子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前提條件是:

在一個龐大的人才篩選體系中,只要最頂尖,最頭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並且清代乾隆年間的科舉制度,徇私舞弊之事愈發猖獗。

還有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

但在現在的社會下,無疑是不準確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類似的有之前的公務員考試,有關係的可以擠人,擠掉前面的人錄取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讀書反而變成次要的,關係是首要的。如果參考人數4000人,只招一個崗位,其他3999人都會產生強挫敗感。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最大的區別是年代,因年代不同,背後的科舉、人才選拔制度都不盡相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朗朗上口,就是因為很多人不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歷史,造成了在當今時代,還有很多人在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現在的人才選拔制度日漸完善,並且還有互聯網存在,即便不是學習最優秀的那一撥人,處於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人也能通過互聯網大放異彩。

在8個問題的追問後,我們發現一個碎片知識的前因後果、適用邊界都掌握清楚了。

這個過程就是把孤立的碎片信息,自己給它加上前因後果。

掌握了這項能力,不管你學習的是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或者是諺語、成語,都可以自己通過追問,把孤立的知識變成具有樂高觸點的知識。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普通便籤紙

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

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

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4.拿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

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籤,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

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籤上,貼在相應位置。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如果實踐起來你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1.首先來說一下I便籤。

I便籤的功能是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知識。

如果你動手實操一遍,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新的知識,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重述。

舉個例子,我買了一個新手機,很高興的跟家人介紹有什麼功能,結果這時候我姐走過來說:“這不就是一個觸摸屏,加上一個攝像頭,外觀弄得好看一點嘛,怎麼賣的那麼貴。”乍一聽,沒有毛病,因為手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構造。但學習高手,能夠找到新手機與舊手機之前那細微的差別。比如攝像頭是雙攝還是單攝,有沒有防抖系統,是不是添加了按壓功能,還有什麼新的功能嗎?

我們的目的不是找相同點,而是區分新舊知識不同點。

在寫I便籤的過程當中,如果用之前的舊知識解釋了新的知識,那接下來的幾步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你放緩閱讀速度寫I便籤的時候,就表示你遇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這個知識本身對自己有啟發,這屬於新知識。新知識用舊知識解釋,就好比古代的人認為,地球是方的、下雨是龍王生氣了一樣,對於自己本身是沒有任何提高,卻封閉了自己的求知慾。

新知不要被舊知附會。

衡量I便籤寫的好不好,首先是看你寫的I便籤:

a.內容是我之前就知道的知識,還是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b.其次是你寫下來的文字,與原文中要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嗎。

c.並且用詞精煉,不冗長。

如果滿足上面三個標準,那就是一個優秀的I便籤。

2.第二個便籤A1便籤

它的作用是,講述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和場景。

A1便籤有一個錯誤點,是容易寫的泛泛而談。但凡描述的事情,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你會發現,泛泛而談和找一個具體且貼切的例子,這中間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人腦海中的場景可能有上億個,找尋某個具備特徵的場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努力。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我要去尋找這個場景呢?對我有好處嗎?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相似場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你尋找應用場景的過程,如果你學了知識,卻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無疑是一種浪費。找到了相似的場景,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場景時,你很快就可以記起來,並且應用這個知識。當你開始尋找場景時,你自己書寫的I便籤的話語,就在與你的舊知識不斷的發生碰撞,就好比俄羅斯方塊的其中一個方塊,在不斷的尋找匹配的空隙。

有很多創辦企業的大佬,當別人問出一個問題時,他並不會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幾秒鐘,然後開口說:“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我有一段這樣的經歷。”然後這個大佬就會把這個故事,一點點邏輯自恰的講出來,當故事講完,很多人已經略懂了一些,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再講出自己的建議,這時候你會發現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還有很多人在用小本本在做記錄。

實際上大佬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

1.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找到對應的經歷、故事。

3.選擇性的講出經歷,讓邏輯更加嚴謹。

4.最後給出第1步的解決方法。

也就是說,大佬在沉吟的幾秒鐘內,大腦就完成了4個步驟,不僅增加了問題的可信度,還能讓大家更快的理解,因為經歷往往帶有場景。這是高段位的提現,想要完成這樣快速的思維,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與知識相似的場景、事件,你建立的連接越多,你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找自己之前的例子 = 尋找知識的使用場景,以後當你碰到類似場景時,就會觸發知識,並且使用。

那我們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判斷自己的A1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條標準:

a.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b.故事,有具體的起因,事情,經過,結果。

c.對應,跟I便籤有很多的對應,對應的越多,越能貼切知識。

d.反思,正向或者負向的案例都能幫助你理解知識,並且有些反思。

3.第三個便籤A2便籤

總是在把知識化為鬥志,就難免在空談和挫敗中黯然神傷。

A2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決心氾濫、感慨萬千。A2便籤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首先要定一個清晰、落地的目標,才可以實施。如果你寫的空洞、沒有具體數據,那落實起來就變味了,變成了空中樓閣。

A2便籤的書寫邏輯要按照SMART原則來進行。

目標要符合:

1. 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績效指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績效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很多的致用類圖書,會在書中給出非常清晰的實踐步驟,很多小夥伴就照抄了,但最後發現,照抄的結果並不好。

具體的目標,還是要有個人適配性的,一定要自己定自己的目標。

A2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個標準:

目標、行動、關聯、可控。

還有一個好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就是冰箱檢測法。當我們把行動計劃貼到冰箱上,我們能否在一個月之後執行計劃,從而撕掉冰箱上貼的計劃呢?如果自己判斷不能完成,那麼請撕掉A2,重新寫一張。只有行動和實踐,才是致用類圖書的價值所在。這些方法都是需要通過實踐+鍛鍊,才能成為肌肉的。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二、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習

其實在手機發明之前,就有太多太多的碎片化知識了,一個成語,一段諺語,包含的信息量就是碎片化知識。

碎片化知識之所以是一團散沙,不能為我所用,是因為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單薄的,孤立的存在導致無法使用,同時不知道這個知識的適用邊界。甚至還有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對立的,比如: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到用時方恨少

兔子不吃窩邊草

近水樓臺先得月

如果你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看到上面這些看似對立知識,會造成一種手足無措之感,只能一甩袖子說一聲:“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轉身走過。

掌握了碎片知識的整理分析能力,你獲取知識的樣本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不管是經典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經過自己的分析之後,都能變成對自己有益的精神食糧。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在拆書課當中,把碎片化知識加工,把孤立的知識,變成豐滿且能夠應用知識的方法是,追問自己8個問題: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能夠讓自己提出的知識自恰?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就以剛剛我們看到的例子,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來舉例,不想看例子的也可以直接跳過,進入下一個小章節。

以下斜體為例子: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說到讀書無用,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跟自己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

——這句話出自公元1768年,七言律詩《雜感》,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當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為了生計,只能在各個城市漂泊而生。一生貧病交迫,三十五歲就早逝了。

——作者提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產生的悲憤情感。

——有沒有可能是作者作為書生,不是最優秀的那撥人?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有買官,買科舉等不公平之事?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存在問題?

——可能作者受制於篇幅,無法闡述其他可能性。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沒有任何好處,不學習的後果絕對是負面,而非正面。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學習是正確的,如果覺得讀書無用不讀書,才是大錯特錯。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那個年代有通過考試獲得功名的嗎?有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例子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前提條件是:

在一個龐大的人才篩選體系中,只要最頂尖,最頭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並且清代乾隆年間的科舉制度,徇私舞弊之事愈發猖獗。

還有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

但在現在的社會下,無疑是不準確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類似的有之前的公務員考試,有關係的可以擠人,擠掉前面的人錄取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讀書反而變成次要的,關係是首要的。如果參考人數4000人,只招一個崗位,其他3999人都會產生強挫敗感。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最大的區別是年代,因年代不同,背後的科舉、人才選拔制度都不盡相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朗朗上口,就是因為很多人不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歷史,造成了在當今時代,還有很多人在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現在的人才選拔制度日漸完善,並且還有互聯網存在,即便不是學習最優秀的那一撥人,處於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人也能通過互聯網大放異彩。

在8個問題的追問後,我們發現一個碎片知識的前因後果、適用邊界都掌握清楚了。

這個過程就是把孤立的碎片信息,自己給它加上前因後果。

掌握了這項能力,不管你學習的是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或者是諺語、成語,都可以自己通過追問,把孤立的知識變成具有樂高觸點的知識。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具有無盡可能性的樂高

如果給知識加上觸點,就能把各種各樣的碎片知識,像拼樂高一樣,拼成一個三維的知識體系。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普通便籤紙

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

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

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4.拿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

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籤,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

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籤上,貼在相應位置。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如果實踐起來你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1.首先來說一下I便籤。

I便籤的功能是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知識。

如果你動手實操一遍,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新的知識,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重述。

舉個例子,我買了一個新手機,很高興的跟家人介紹有什麼功能,結果這時候我姐走過來說:“這不就是一個觸摸屏,加上一個攝像頭,外觀弄得好看一點嘛,怎麼賣的那麼貴。”乍一聽,沒有毛病,因為手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構造。但學習高手,能夠找到新手機與舊手機之前那細微的差別。比如攝像頭是雙攝還是單攝,有沒有防抖系統,是不是添加了按壓功能,還有什麼新的功能嗎?

我們的目的不是找相同點,而是區分新舊知識不同點。

在寫I便籤的過程當中,如果用之前的舊知識解釋了新的知識,那接下來的幾步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你放緩閱讀速度寫I便籤的時候,就表示你遇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這個知識本身對自己有啟發,這屬於新知識。新知識用舊知識解釋,就好比古代的人認為,地球是方的、下雨是龍王生氣了一樣,對於自己本身是沒有任何提高,卻封閉了自己的求知慾。

新知不要被舊知附會。

衡量I便籤寫的好不好,首先是看你寫的I便籤:

a.內容是我之前就知道的知識,還是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b.其次是你寫下來的文字,與原文中要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嗎。

c.並且用詞精煉,不冗長。

如果滿足上面三個標準,那就是一個優秀的I便籤。

2.第二個便籤A1便籤

它的作用是,講述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和場景。

A1便籤有一個錯誤點,是容易寫的泛泛而談。但凡描述的事情,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你會發現,泛泛而談和找一個具體且貼切的例子,這中間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人腦海中的場景可能有上億個,找尋某個具備特徵的場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努力。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我要去尋找這個場景呢?對我有好處嗎?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相似場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你尋找應用場景的過程,如果你學了知識,卻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無疑是一種浪費。找到了相似的場景,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場景時,你很快就可以記起來,並且應用這個知識。當你開始尋找場景時,你自己書寫的I便籤的話語,就在與你的舊知識不斷的發生碰撞,就好比俄羅斯方塊的其中一個方塊,在不斷的尋找匹配的空隙。

有很多創辦企業的大佬,當別人問出一個問題時,他並不會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幾秒鐘,然後開口說:“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我有一段這樣的經歷。”然後這個大佬就會把這個故事,一點點邏輯自恰的講出來,當故事講完,很多人已經略懂了一些,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再講出自己的建議,這時候你會發現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還有很多人在用小本本在做記錄。

實際上大佬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

1.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找到對應的經歷、故事。

3.選擇性的講出經歷,讓邏輯更加嚴謹。

4.最後給出第1步的解決方法。

也就是說,大佬在沉吟的幾秒鐘內,大腦就完成了4個步驟,不僅增加了問題的可信度,還能讓大家更快的理解,因為經歷往往帶有場景。這是高段位的提現,想要完成這樣快速的思維,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與知識相似的場景、事件,你建立的連接越多,你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找自己之前的例子 = 尋找知識的使用場景,以後當你碰到類似場景時,就會觸發知識,並且使用。

那我們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判斷自己的A1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條標準:

a.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b.故事,有具體的起因,事情,經過,結果。

c.對應,跟I便籤有很多的對應,對應的越多,越能貼切知識。

d.反思,正向或者負向的案例都能幫助你理解知識,並且有些反思。

3.第三個便籤A2便籤

總是在把知識化為鬥志,就難免在空談和挫敗中黯然神傷。

A2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決心氾濫、感慨萬千。A2便籤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首先要定一個清晰、落地的目標,才可以實施。如果你寫的空洞、沒有具體數據,那落實起來就變味了,變成了空中樓閣。

A2便籤的書寫邏輯要按照SMART原則來進行。

目標要符合:

1. 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績效指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績效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很多的致用類圖書,會在書中給出非常清晰的實踐步驟,很多小夥伴就照抄了,但最後發現,照抄的結果並不好。

具體的目標,還是要有個人適配性的,一定要自己定自己的目標。

A2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個標準:

目標、行動、關聯、可控。

還有一個好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就是冰箱檢測法。當我們把行動計劃貼到冰箱上,我們能否在一個月之後執行計劃,從而撕掉冰箱上貼的計劃呢?如果自己判斷不能完成,那麼請撕掉A2,重新寫一張。只有行動和實踐,才是致用類圖書的價值所在。這些方法都是需要通過實踐+鍛鍊,才能成為肌肉的。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二、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習

其實在手機發明之前,就有太多太多的碎片化知識了,一個成語,一段諺語,包含的信息量就是碎片化知識。

碎片化知識之所以是一團散沙,不能為我所用,是因為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單薄的,孤立的存在導致無法使用,同時不知道這個知識的適用邊界。甚至還有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對立的,比如: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到用時方恨少

兔子不吃窩邊草

近水樓臺先得月

如果你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看到上面這些看似對立知識,會造成一種手足無措之感,只能一甩袖子說一聲:“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轉身走過。

掌握了碎片知識的整理分析能力,你獲取知識的樣本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不管是經典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經過自己的分析之後,都能變成對自己有益的精神食糧。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在拆書課當中,把碎片化知識加工,把孤立的知識,變成豐滿且能夠應用知識的方法是,追問自己8個問題: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能夠讓自己提出的知識自恰?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就以剛剛我們看到的例子,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來舉例,不想看例子的也可以直接跳過,進入下一個小章節。

以下斜體為例子: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說到讀書無用,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跟自己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

——這句話出自公元1768年,七言律詩《雜感》,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當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為了生計,只能在各個城市漂泊而生。一生貧病交迫,三十五歲就早逝了。

——作者提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產生的悲憤情感。

——有沒有可能是作者作為書生,不是最優秀的那撥人?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有買官,買科舉等不公平之事?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存在問題?

——可能作者受制於篇幅,無法闡述其他可能性。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沒有任何好處,不學習的後果絕對是負面,而非正面。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學習是正確的,如果覺得讀書無用不讀書,才是大錯特錯。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那個年代有通過考試獲得功名的嗎?有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例子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前提條件是:

在一個龐大的人才篩選體系中,只要最頂尖,最頭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並且清代乾隆年間的科舉制度,徇私舞弊之事愈發猖獗。

還有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

但在現在的社會下,無疑是不準確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類似的有之前的公務員考試,有關係的可以擠人,擠掉前面的人錄取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讀書反而變成次要的,關係是首要的。如果參考人數4000人,只招一個崗位,其他3999人都會產生強挫敗感。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最大的區別是年代,因年代不同,背後的科舉、人才選拔制度都不盡相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朗朗上口,就是因為很多人不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歷史,造成了在當今時代,還有很多人在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現在的人才選拔制度日漸完善,並且還有互聯網存在,即便不是學習最優秀的那一撥人,處於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人也能通過互聯網大放異彩。

在8個問題的追問後,我們發現一個碎片知識的前因後果、適用邊界都掌握清楚了。

這個過程就是把孤立的碎片信息,自己給它加上前因後果。

掌握了這項能力,不管你學習的是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或者是諺語、成語,都可以自己通過追問,把孤立的知識變成具有樂高觸點的知識。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具有無盡可能性的樂高

如果給知識加上觸點,就能把各種各樣的碎片知識,像拼樂高一樣,拼成一個三維的知識體系。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三、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首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諮詢行業,能夠給各行各業的人提建議嗎?是他們比任何行業的人都懂的多嗎?

是因為他們能夠從問題中,撥開浮在表面的問題,撥開迷霧,找到問題的本質。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小時去解決1個問題,我會用55分鐘時間去思考問題本身,然後用5分鐘去解決問題。

能否找到問題的本質,就是能否順利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這裡我們還是應用便籤法來輔助。

找問題本質,分為3個步驟:

1.首先用A1便籤,寫下現在遇到的最困擾自己的問題。

2.然後通過8個追問,找到問題的本質,寫到I便籤當中。

3.最後在A2便籤下,寫下具備SMART原則的行動來檢驗。

還是我們熟悉的前因後果、適用邊界。

這三個步驟,最難的是從A1便籤的現有問題,過渡到問題的本質。

前: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我怎麼排除這些假設,我能有其他人幫助我思考有其他可能性嗎?

後:如果問題解決了,那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是我期待的嗎?

果:如果我什麼都不幹,會發生什麼?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於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同的實例呢?

用: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前提條件,或者還有其他的方式來完成嗎?

邊:有沒有我可以借鑑的的情況,其他的行業、領域的人,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

發現其他公司重視技術成長路徑,還有很多培訓,但我們公司沒有,什麼都沒有

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跟我的思路的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裡?

這裡也貼一個拆書幫的案例吧:

有個小夥伴的問題是,想買房子,但是房價都太貴了,沒有合適的房子。

——前: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為不換房子,人均居住面積就很擁擠。而且孩子要上學了。

——因: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我怎麼排除這些假設,我能有其他人幫助我思考有其他可能性嗎?

——為什麼要買房,一定要買房嗎?是剛需嗎?有多少預算額?不買房會怎樣?買房的目的是什麼?不買房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租房可以嗎?二手房有沒有考察過?有沒有限購房和政策房可以考慮?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後:如果問題解決了,那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是我期待的嗎?

——買房後,孩子能上幼兒園,人均居住面積也大了。

——果:如果我什麼都不幹,會發生什麼?

會維持現狀。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於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同的實例呢?

這個不清楚,要問已經買房的其他人,看看他們知不知道一些政府、公司優惠政策或者性價比高的房源。

——用: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前提條件,或者還有其他的方式來完成嗎?

需要一定的資金量,現在還有一部分的缺口。

——邊:有沒有我可以借鑑的的情況,其他的行業、領域的人,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

如果我能有一些工作業餘的收入會更好,並且如果能夠提高自己的工資也是非常好的解決辦法。

——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跟我的思路的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裡?

——區別是要找到優惠政策,提高自己收入。

很多的問題在經過8個問題追問之後,就可以知道問題的本質。

A2:一週內,跟身邊買房的朋友打探房子、貸款等優惠消息,並且在3個月內找到副業收入的方法。

在向問題學習的過程當中,最難的地方,在於多視角多角度的意見和建議。

在這裡三個部分就都講完了,我們今天總結了從書中學習、從碎片知識中學習、以及從現有問題當中學習,這三個方面的知識也對應的是知識的內化與應用、分析和整理知識、反思和追問經驗。

成人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構建知識體系的培養是同步進行的,可以從三個維度去培養

  1. 從問題出發將自己遇到的問題去反思,去追問,去總結,找到了問題的總結,知道了前因後果和適用邊界。但缺點僅僅從問題出發會很慢。
  2. 從碎片知識出發,是從點到網的過程。從網到點,
  3. 從書中知識出發,精心挑選書籍,主題閱讀,填充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斷的實踐,有的知識能夠牢固,有的不牢固,不牢固是適用邊界不清晰,還有可能是知識體系應該升級了,要進行梳理才能變成用的順的體系。

三者形成閉環,螺旋上升,把自己遇到的每個知識碎片、知識節點,都加工成有前因後果,有知識邊界的樂高塊。然後搭建成三維的知識體系。

"

文|知乎小V,全網粉絲10的時間管理、讀書領域寫作者於浩浩。

今天的文章篇幅很長,但答應我把它看完,這篇文章能夠提高你整體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學習其他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底層能力。一個人由溝通力、關係力、情商力等等能力組合而成,但這些相當於一個房子的軟裝和硬裝。學習能力才是房子的地基、鋼筋、水泥、混凝土,掌握了學習能力,就會變成人生贏家,整個人生都是2倍速的前行速度(甚至不止)。但學習能力的構建同時也是緩慢的,並且如果沒有清晰的梳理,是一個很難快速提高的過程。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但一旦知識體系構建完成,你每次進入未知領域都能快速的從小白變成專家,因為你懂得知識的應用邊界,觸類旁通,並且每次分析學習樣本,都可以把孤立信息變為可以使用的知識。

學習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應試教育學習,第二種是成人解決問題式的學習。

知乎有很多的程序員,程序員80%的知識都靠自己自學,其他職業也是一樣。身邊有多少人能夠從事自己大學所學的相關專業?相信根本沒有多少。

能不能在大學畢業後,還保持學習勢頭,繼續自學,是決定今後成就的關鍵。

今天的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一、如果從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二、如何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

三、如何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一、從書本當中學(致用類書籍)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致用類書籍:看完能夠提升自己某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的書籍,都叫致用類書籍。

說到讀書,首先要糾正一個大部分人都有的錯誤。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求自己從頭讀到尾,這樣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努力”,但最後往往只能感動自己,造成一種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幫助。因為看的內容不是自己需要的,慢慢就會忘記。

這是典型的學校學習後留下的弊端,我們的課本通常都是從第一頁,學到最後一頁,所以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再自然不過了,但是保持這樣的閱讀習慣,很容易變成低級學習者。

低級學習者喜歡用學習數量來衡量自己的努力程度,比如我一年要讀50本書,要上20個課程,他們關注的是數量,書、課程中的知識有沒有修正生活反而無關緊要。

低級學習者根本不關注書籍能帶給自己什麼變化,他關注的是讀過多少書的快感、征服書籍數量的多少,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在拆書課當中,趙周老師提出了便籤法來進行學習。

首先你需要準備的是:

你首先需要三個顏色不同的便籤紙和一支筆,還有一本致用類圖書。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普通便籤紙

接下來按照步驟進行操作:

1.你要確定自己讀的是致用類圖書,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2.要求自己用快速的速度閱讀。

3.遇到核心觀點、重要建議、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判斷對我是不是有用,如果有,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4.拿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知識點,或者總結啟發,寫下來,貼在相應的書頁。

5.回顧自己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張A1便籤,寫下來貼在對應的書頁。

6.結合讀到的知識(觀點、建議、啟發)與自己的經驗,設想今後可以怎樣應用,總結的內容應該是具體的,而非籠統的,寫在一張A2便籤上,貼在相應位置。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如果實踐起來你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1.首先來說一下I便籤。

I便籤的功能是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知識。

如果你動手實操一遍,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新的知識,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重述。

舉個例子,我買了一個新手機,很高興的跟家人介紹有什麼功能,結果這時候我姐走過來說:“這不就是一個觸摸屏,加上一個攝像頭,外觀弄得好看一點嘛,怎麼賣的那麼貴。”乍一聽,沒有毛病,因為手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構造。但學習高手,能夠找到新手機與舊手機之前那細微的差別。比如攝像頭是雙攝還是單攝,有沒有防抖系統,是不是添加了按壓功能,還有什麼新的功能嗎?

我們的目的不是找相同點,而是區分新舊知識不同點。

在寫I便籤的過程當中,如果用之前的舊知識解釋了新的知識,那接下來的幾步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你放緩閱讀速度寫I便籤的時候,就表示你遇到一個重要的知識,這個知識本身對自己有啟發,這屬於新知識。新知識用舊知識解釋,就好比古代的人認為,地球是方的、下雨是龍王生氣了一樣,對於自己本身是沒有任何提高,卻封閉了自己的求知慾。

新知不要被舊知附會。

衡量I便籤寫的好不好,首先是看你寫的I便籤:

a.內容是我之前就知道的知識,還是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b.其次是你寫下來的文字,與原文中要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嗎。

c.並且用詞精煉,不冗長。

如果滿足上面三個標準,那就是一個優秀的I便籤。

2.第二個便籤A1便籤

它的作用是,講述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和場景。

A1便籤有一個錯誤點,是容易寫的泛泛而談。但凡描述的事情,沒有具體時間,沒有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你會發現,泛泛而談和找一個具體且貼切的例子,這中間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人腦海中的場景可能有上億個,找尋某個具備特徵的場景,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考和努力。

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我要去尋找這個場景呢?對我有好處嗎?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相似場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你尋找應用場景的過程,如果你學了知識,卻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無疑是一種浪費。找到了相似的場景,以後再發生類似的場景時,你很快就可以記起來,並且應用這個知識。當你開始尋找場景時,你自己書寫的I便籤的話語,就在與你的舊知識不斷的發生碰撞,就好比俄羅斯方塊的其中一個方塊,在不斷的尋找匹配的空隙。

有很多創辦企業的大佬,當別人問出一個問題時,他並不會正面直接回答。而是略微沉吟幾秒鐘,然後開口說:“你的問題,讓我想到了我有一段這樣的經歷。”然後這個大佬就會把這個故事,一點點邏輯自恰的講出來,當故事講完,很多人已經略懂了一些,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再講出自己的建議,這時候你會發現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還有很多人在用小本本在做記錄。

實際上大佬的思考過程是這樣的:

1.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找到對應的經歷、故事。

3.選擇性的講出經歷,讓邏輯更加嚴謹。

4.最後給出第1步的解決方法。

也就是說,大佬在沉吟的幾秒鐘內,大腦就完成了4個步驟,不僅增加了問題的可信度,還能讓大家更快的理解,因為經歷往往帶有場景。這是高段位的提現,想要完成這樣快速的思維,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尋找與知識相似的場景、事件,你建立的連接越多,你的思考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找自己之前的例子 = 尋找知識的使用場景,以後當你碰到類似場景時,就會觸發知識,並且使用。

那我們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判斷自己的A1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條標準:

a.鮮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b.故事,有具體的起因,事情,經過,結果。

c.對應,跟I便籤有很多的對應,對應的越多,越能貼切知識。

d.反思,正向或者負向的案例都能幫助你理解知識,並且有些反思。

3.第三個便籤A2便籤

總是在把知識化為鬥志,就難免在空談和挫敗中黯然神傷。

A2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決心氾濫、感慨萬千。A2便籤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首先要定一個清晰、落地的目標,才可以實施。如果你寫的空洞、沒有具體數據,那落實起來就變味了,變成了空中樓閣。

A2便籤的書寫邏輯要按照SMART原則來進行。

目標要符合:

1. 績效指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績效指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績效指標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

5.績效指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很多的致用類圖書,會在書中給出非常清晰的實踐步驟,很多小夥伴就照抄了,但最後發現,照抄的結果並不好。

具體的目標,還是要有個人適配性的,一定要自己定自己的目標。

A2便籤寫的好不好,有四個標準:

目標、行動、關聯、可控。

還有一個好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就是冰箱檢測法。當我們把行動計劃貼到冰箱上,我們能否在一個月之後執行計劃,從而撕掉冰箱上貼的計劃呢?如果自己判斷不能完成,那麼請撕掉A2,重新寫一張。只有行動和實踐,才是致用類圖書的價值所在。這些方法都是需要通過實踐+鍛鍊,才能成為肌肉的。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二、從碎片化知識當中學習

其實在手機發明之前,就有太多太多的碎片化知識了,一個成語,一段諺語,包含的信息量就是碎片化知識。

碎片化知識之所以是一團散沙,不能為我所用,是因為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單薄的,孤立的存在導致無法使用,同時不知道這個知識的適用邊界。甚至還有很多的碎片化知識是對立的,比如: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到用時方恨少

兔子不吃窩邊草

近水樓臺先得月

如果你缺乏整理信息的能力,看到上面這些看似對立知識,會造成一種手足無措之感,只能一甩袖子說一聲:“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轉身走過。

掌握了碎片知識的整理分析能力,你獲取知識的樣本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不管是經典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經過自己的分析之後,都能變成對自己有益的精神食糧。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在拆書課當中,把碎片化知識加工,把孤立的知識,變成豐滿且能夠應用知識的方法是,追問自己8個問題: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能夠讓自己提出的知識自恰?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就以剛剛我們看到的例子,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來舉例,不想看例子的也可以直接跳過,進入下一個小章節。

以下斜體為例子:

——前: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說到讀書無用,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跟自己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因: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呢?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其他的可能性作者有沒有合理的闡述?

——這句話出自公元1768年,七言律詩《雜感》,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當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為了生計,只能在各個城市漂泊而生。一生貧病交迫,三十五歲就早逝了。

——作者提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產生的悲憤情感。

——有沒有可能是作者作為書生,不是最優秀的那撥人?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有買官,買科舉等不公平之事?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存在問題?

——可能作者受制於篇幅,無法闡述其他可能性。

——後:我如果依照信息去做,會怎樣,對我自己的好處是什麼?

——沒有任何好處,不學習的後果絕對是負面,而非正面。

——果:自食其果,我不改變,問題有多嚴重?

——學習是正確的,如果覺得讀書無用不讀書,才是大錯特錯。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相反的實例呢?文章說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那些反面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嗎?

——那個年代有通過考試獲得功名的嗎?有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例子嗎?

——用: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前提條件是:

在一個龐大的人才篩選體系中,只要最頂尖,最頭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並且清代乾隆年間的科舉制度,徇私舞弊之事愈發猖獗。

還有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

但在現在的社會下,無疑是不準確的。

——邊:附會舊知,從前有沒有過類似的,看似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作者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其他的行業呢?

——類似的有之前的公務員考試,有關係的可以擠人,擠掉前面的人錄取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讀書反而變成次要的,關係是首要的。如果參考人數4000人,只招一個崗位,其他3999人都會產生強挫敗感。

——界:找到相關或相反的信息,去分辨,和當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

最大的區別是年代,因年代不同,背後的科舉、人才選拔制度都不盡相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朗朗上口,就是因為很多人不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歷史,造成了在當今時代,還有很多人在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現在的人才選拔制度日漸完善,並且還有互聯網存在,即便不是學習最優秀的那一撥人,處於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人也能通過互聯網大放異彩。

在8個問題的追問後,我們發現一個碎片知識的前因後果、適用邊界都掌握清楚了。

這個過程就是把孤立的碎片信息,自己給它加上前因後果。

掌握了這項能力,不管你學習的是書籍、還是公眾號文章、或者是諺語、成語,都可以自己通過追問,把孤立的知識變成具有樂高觸點的知識。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具有無盡可能性的樂高

如果給知識加上觸點,就能把各種各樣的碎片知識,像拼樂高一樣,拼成一個三維的知識體系。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三、從問題和經驗當中學

首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諮詢行業,能夠給各行各業的人提建議嗎?是他們比任何行業的人都懂的多嗎?

是因為他們能夠從問題中,撥開浮在表面的問題,撥開迷霧,找到問題的本質。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一個小時去解決1個問題,我會用55分鐘時間去思考問題本身,然後用5分鐘去解決問題。

能否找到問題的本質,就是能否順利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這裡我們還是應用便籤法來輔助。

找問題本質,分為3個步驟:

1.首先用A1便籤,寫下現在遇到的最困擾自己的問題。

2.然後通過8個追問,找到問題的本質,寫到I便籤當中。

3.最後在A2便籤下,寫下具備SMART原則的行動來檢驗。

還是我們熟悉的前因後果、適用邊界。

這三個步驟,最難的是從A1便籤的現有問題,過渡到問題的本質。

前: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我怎麼排除這些假設,我能有其他人幫助我思考有其他可能性嗎?

後:如果問題解決了,那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是我期待的嗎?

果:如果我什麼都不幹,會發生什麼?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於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同的實例呢?

用: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前提條件,或者還有其他的方式來完成嗎?

邊:有沒有我可以借鑑的的情況,其他的行業、領域的人,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

發現其他公司重視技術成長路徑,還有很多培訓,但我們公司沒有,什麼都沒有

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跟我的思路的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裡?

這裡也貼一個拆書幫的案例吧:

有個小夥伴的問題是,想買房子,但是房價都太貴了,沒有合適的房子。

——前: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為不換房子,人均居住面積就很擁擠。而且孩子要上學了。

——因: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我怎麼排除這些假設,我能有其他人幫助我思考有其他可能性嗎?

——為什麼要買房,一定要買房嗎?是剛需嗎?有多少預算額?不買房會怎樣?買房的目的是什麼?不買房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租房可以嗎?二手房有沒有考察過?有沒有限購房和政策房可以考慮?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後:如果問題解決了,那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是我期待的嗎?

——買房後,孩子能上幼兒園,人均居住面積也大了。

——果:如果我什麼都不幹,會發生什麼?

會維持現狀。

然後是適用邊界

——適: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於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同的實例呢?

這個不清楚,要問已經買房的其他人,看看他們知不知道一些政府、公司優惠政策或者性價比高的房源。

——用: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前提條件,或者還有其他的方式來完成嗎?

需要一定的資金量,現在還有一部分的缺口。

——邊:有沒有我可以借鑑的的情況,其他的行業、領域的人,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

如果我能有一些工作業餘的收入會更好,並且如果能夠提高自己的工資也是非常好的解決辦法。

——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跟我的思路的區別是什麼,交接點在哪裡?

——區別是要找到優惠政策,提高自己收入。

很多的問題在經過8個問題追問之後,就可以知道問題的本質。

A2:一週內,跟身邊買房的朋友打探房子、貸款等優惠消息,並且在3個月內找到副業收入的方法。

在向問題學習的過程當中,最難的地方,在於多視角多角度的意見和建議。

在這裡三個部分就都講完了,我們今天總結了從書中學習、從碎片知識中學習、以及從現有問題當中學習,這三個方面的知識也對應的是知識的內化與應用、分析和整理知識、反思和追問經驗。

成人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構建知識體系的培養是同步進行的,可以從三個維度去培養

  1. 從問題出發將自己遇到的問題去反思,去追問,去總結,找到了問題的總結,知道了前因後果和適用邊界。但缺點僅僅從問題出發會很慢。
  2. 從碎片知識出發,是從點到網的過程。從網到點,
  3. 從書中知識出發,精心挑選書籍,主題閱讀,填充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斷的實踐,有的知識能夠牢固,有的不牢固,不牢固是適用邊界不清晰,還有可能是知識體系應該升級了,要進行梳理才能變成用的順的體系。

三者形成閉環,螺旋上升,把自己遇到的每個知識碎片、知識節點,都加工成有前因後果,有知識邊界的樂高塊。然後搭建成三維的知識體系。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