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低年段識字課中識字與閱讀的關係

讀書 語文 詩歌 設計 語文報社 2019-07-07

摘 要: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是閱讀的基礎,閱讀又要藉助識字而進行。小學低年段的語文教學要把握識字課課型特點,處理好識字與閱讀兩者的關係:把握識字課課型特點,合理安排識字、寫字時間;把握教材特點及學生年齡結構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凸顯識字方法的多元化;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關鍵詞:把握課型 把握教材 相互融合

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是閱讀的基礎,閱讀又要藉助識字而進行。在低年段的教材編排中有專門的識字課,它們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詩歌韻文等形式出現,那麼教師在識字課的教學中,該如何準確地把握識字課課型特點,處理好識字與閱讀兩者的關係呢?下面結合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樹之歌》一課,談談幾點看法:

一、把握識字課課型特點,合理安排識字、寫字時間

一堂課短短四十分鐘,要想凸顯識字教學的特點,保證識字任務的落實,從時間的分配上,要給予保障。開始的初讀環節可以安排將近十五分鐘:首先讓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反覆朗讀,在文本所提供的語境中讀準生字詞的音;其次四人小組自主合作進行識字,要求還是以讀準字音為目的。以上這些全部是學生自主識字的學習活動,教師只做引導。為了真實掌握學生的識字情況,安排了“檢查”這一個環節,同時這也是一個反覆鞏固,再現生字、認清字形的過程。最後要求學生再把生字放回到文本語境中,整體朗讀,要求不僅讀準字音,更要將課文讀通順,這是對生字詞的又一次再現,結束時以齊讀作為檢查方式。

我們可以發現在初讀環節中,學生自主識字,練習讀通課文佔了十分鐘,檢查生字只用了五分鐘,這十五分鐘的識字活動是高效的、紮實的。學生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識字時間,才為後來的感情朗讀、準確書寫奠定了基礎,下面的朗讀感悟環節中,雖然沒有設計單獨的識字活動,但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生字詞在不斷地再現、運用,又給學生提供了熟練掌握的機會,可以這樣說識字活動一直貫穿在整個閱讀教學之中。

最後安排了近十分鐘的時間,來進行書寫指導。有重點地對要求寫的“木字旁”的生字集中識記:杉、桂、柏、楓、楊、桐、鬆、棉,其中對“楊”進行了範寫指導,指導學生觀察左右結構的字的特點,重點強調了“木字旁”中“捺”改為“點”的退讓筆畫。最後學生進行集體地書寫練習,時間安排得十分充裕,從認到記,再到寫,給了學生大量的書寫實踐機會。

可以看出,在識字課時間的分配上,二十五分鐘的識字寫字凸顯了其重要地位,整個識字課都是重點圍繞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把字寫好這三個目標而進行的,在此基礎上閱讀教學滲透其間,充分體現了識字課的課型特點。

二、把握教材特點及學生年齡結構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凸顯識字方法的多元化

首先,從教材的編排來看,《樹之歌》是一首詩歌,其內容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四季樹木,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形象思維正處於優勢,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學習知識大都從興趣出發。我們應抓住學生的心理,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來進行識字。

我們從教學開始就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和初次見面的樹兒們交朋友,大聲喊出它們的名字,讓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初步感知生字詞,建立了圖片與生字詞之間的聯繫。在之後的朗讀感悟中,又延續了此情境,讓學生們自由地去欣賞最喜歡的樹,並讀相應的句子,誇誇它們。字詞融於句子之中,學生又是在活動的情境之中,於是他們腦海中不斷地再現含有生字的句子,並且將句子與感性的、有色彩的、有質感的畫面不斷對應,構成整體,看到畫面想到字詞句,看到字詞句又聯想到畫面,互為補充,建立了有機的聯繫。

其次,從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自主、探究、發現的意識比較強,並有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和能力,教師應努力為他們創設一個自主識字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讓他們充分地自主學習、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展示。

在識字、寫字的教學中,我們始終努力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這樣一個氛圍:開始的初讀環節中,就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認識生字,讀準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學生選擇的方法是多元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如“藉助課下生字的拼音讀準字音,藉助書後的查字表讀準字音,查字典、問老師、問同學,利用上下文猜一猜,利用形聲字、會意字、象形文字構字規律猜一猜讀音”等等。接著,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生字時,又採用了四人小組的方式來進行。這個環節中,學生有著良好的團隊意識,合作學習井然有序,在識記生字過程中組員有困難,互相幫助,有進步,互相鼓勵,學習積極,可以說識字的效率十分高,直到老師檢查生字時,還是以四人小組的方式來呈現,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調動,自主展示的意願十分強烈,呈現的識字效果甚好。

這種自主的學習還表現在後來的書寫指導這一環節中,教師將要書寫的含有“木字旁”的生字提出來,讓學生集中識記,學生通過交流,發現每個字裡右邊的“木字旁”可以表示樹的意義,左邊的部件表示讀音,具有既可以表音的聲旁又可以表意的形旁,這就是一個形聲字。這樣學生通過掌握這種記字方法,就可以去記住一大批漢字了。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在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識字教學中滲透造字規律,簡化了思維的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學習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策略,也取得了良好的識字效果。

三、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相互融合,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識字教學中一方面凸顯識字的重要性,但不表示完全脫離閱讀教學,因為識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閱讀和學習語言,提高語文素養,而語感是人的語文素養的重要標誌。語感具有經驗性,它的形成主要依靠體驗和積累,通過朗讀、背誦、大量閱讀,實現對語言感性材料的佔有;從學習語文這個根本性問題上來說,依託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識字的優勢是不容置疑的。

低年段教材中識字課的編寫,內容上從學生鮮活熟悉的生活上著眼,形式上從學生感興趣的兒歌、童話、故事入手,或藉助豐富精美的畫面,或藉助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創設了溫馨而富有情趣的識字環境。

《樹之歌》這篇識字課文,語言凝練,短短几行文字概括了一年四季不同地域的樹木的鮮明個性,有的色彩奪目,有的品性高潔,有的千姿百態,有的花香四溢,有的歷史悠久,正好給了學生多維度的想象空間,是一篇十分好的閱讀材料,學生憑著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儘可取捨自己所愛,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樹來說、來讀,去欣賞它們。在語言學習中,情感的體驗一直伴隨著他們,學生也通過語言文字去感受美,體會美,表達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如《樹之歌》中有形象的比喻、擬人句,字字精煉,如“披綠裝”“守北疆”,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松柏、樺樹”的個性特點,學生在兒歌的反覆誦讀中鞏固了生字,同時也由於這些極富情感、文質兼美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情感,使學生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的素材像一道細雨吹進學生的心田,滋潤而悄無聲息。學生通過想象,通過直觀的課件,將心中所感、所悟盡情盡興地讀出來,達到了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同時也滲透了閱讀手段及方法的指導。

在閱讀中識字,既為學生識字提供了語言環境,使識字與閱讀緊密結合,又加強了字、詞、句的綜合訓練,讓學生在掌握了識字方法認識大量生字之後,在生活中能獨立運用生字看書、看報,進行閱讀。他們會充分地體會到識字所帶來的成就和快樂,更易於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與熱愛。但由於是作為識字課型中的閱讀指導,所以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方法上,並沒有像真正的閱讀課那樣在環節的設計上以文本為主,而是以學生的“感悟、誦讀”的語感培養代替教師更多的“解讀、講解”,這樣從另一個側面也凸顯了識字課的鮮明特點。

(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紅領巾第二學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