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丨唐宋人看的書,也太美了吧!丨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閱讀龍鱗裝,是一項極具儀式感的行為。

-風物君語-

一千年前的書籍裝幀形式

足夠古老

卻又極具時尚感染力

今天風物君

就和大家聊一聊

龍鱗裝

這項曾失傳千年的工藝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高級定製的奢侈品


什麼是龍鱗裝?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遇風翻飛,是龍鱗裝打開時的常態。

“以長紙做底,頁紙鱗次相錯地粘貼於底紙之上。收起時是卷軸,打開時頁紙有規律地翹起,遇風則靈動翻飛。”這句不短的話,張曉棟語速飛快,幾乎是一氣呵成。這個問題,他已經回答過太多次。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傳統的龍鱗裝,書口處並無圖案。張曉棟根據現代人讀圖的特徵,對龍鱗裝進行了改良。鱗次櫛比的書口,就是一幅完整的圖畫。

隨後,張曉棟笑言:大多數人聽到“龍鱗裝”三個字,腦袋裡出現的可能是“某種古代的服裝樣式”。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事實上,龍鱗裝是一項興於唐朝,用於宋朝的圖書裝幀工藝。這是一項純手工製作的工藝,失傳了近千年。近十餘年來,張曉棟在浩渺的書海里重新“打撈”,復原了這項失傳千年的手工藝。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從浩渺的書海里,“打撈”出龍鱗裝工藝,讓失傳已久的工藝“重見天日”,張曉棟是龍鱗裝當之無愧的非遺傳承人。

在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的工作室內,我們見到了“最美圖書展”上,永遠榜上有名的百米長龍鱗裝《紅樓夢》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一張長長的方桌,甚至不夠放下一冊龍鱗裝《紅樓夢》。


龍鱗裝《紅樓夢》的製作,耗費了張曉棟四年半的時間。這套共八冊的書籍,疊放在一起,高123釐米重量達400斤!每冊書打開,可全鋪百餘米長。若要全套書籍攤開,至少要動用無人機,才能拍下整套書的全貌。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經摺裝與龍鱗裝的結合,成就了圖書裝幀的一種新型式——經龍裝。

就龍鱗裝這種工藝而言,120回的《紅樓夢》,內容實在過於龐雜。為使《紅樓夢》更好地呈現,張曉棟創造性地把龍鱗裝與經摺裝結合,單回內容使用龍鱗裝的形式呈現,回與回之間則使用經摺裝連接在一起。也由此創造了圖書的另一種裝幀形式——經龍裝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閱讀經龍裝《紅樓夢》,需要專門的工具。

龍鱗裝,是高級定製的奢侈品。古代製作龍鱗裝的,都是宮匠。作為一項藏於宮廷的技藝,龍鱗裝的製作,最重要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時候,一部好作品的誕生,極有可能是多位匠人,幾百年來共同的心血。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張曉棟的專屬書撥。

當張曉棟帶上手套,用特製的書撥,翻開經龍裝《紅樓夢》蒙著煙羅沙的外殼曹雪芹的文字、程甲本活字印版、清代孫溫所繪的230幅插畫、張曉棟創新的經龍裝,一下子就把我們推入了真實的大觀園。

隨著書頁的翻動,林妹妹葬花、寶姐姐撲蝶、湘雲醉眠芍藥裀的畫面,在書口上一幅幅掠過;頁紙裡上演著元春省親、海棠詩社吟詠的盛況,劉姥姥初探大觀園的歡樂聲,仿若和著翻書的聲響,在耳邊縈繞。大觀園裡的瑣碎日常,毫不掩飾地鋪陳在觀者面前。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清代孫溫繪製的《紅樓夢》插畫,書頁尚未翻閱時,書口就是一副完整的圖畫。

一千年前的閱讀體驗,絲毫沒有陳舊的古老之感,反而像觀看3D電影般身臨其境。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很難再尋覓到,龍鱗裝遇風鱗飛的飄逸之美。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經龍裝《紅樓夢》目錄掠影。

作為一項宮廷技藝,龍鱗裝工藝向來藏而不宣,製作過程很是費心耗時,因而這項技藝已近乎失傳。在浩渺的書冊中,龍鱗裝流傳下來的實物,僅有一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刊謬補缺切韻》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經龍裝《紅樓夢》細節圖。

也無怪乎,當年末代皇帝溥儀,倉皇搬離故宮時,也不忘把這冊龍鱗裝書籍帶在身上。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漫漫“取經路”


為什麼要重新撿起這項已經“被淘汰”的裝幀工藝?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張曉棟製作的龍鱗裝佛典鉅作《三十二篆金剛經》,長達8米。

張曉棟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我們,有沒有聽過唐僧師徒歷經劫難,最終來到靈山腳下,接引佛祖划著無底船過來的故事。

有底的船兒能渡人,無底的船兒能渡心。這句話,他重複了許多遍。在張曉棟的眼裡,一千年前的龍鱗裝,就是他的真經。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龍鱗裝書頁的粘貼,除了特殊的粘膠,還需熨斗的輔助熨平。

圖書裝幀工藝,伴隨著漢字的誕生而出現。在漫長的三千多年裡,我國的書籍形式,從簡策裝、卷軸裝、龍鱗裝,到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最後演變至今天的平裝、精裝、騎馬釘裝等。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裝龍鱗裝圖書,收起時,成卷軸形態。

在這些裝幀技術裡,龍鱗裝是最特殊的一種。龍鱗裝始於唐朝、用於北宋。在龍鱗裝誕生之前,書籍的外在形態,多為捲成圓柱形的卷軸。龍鱗裝之後的圖書,無論具體是哪種裝訂技術,外在形態基本上都和現代書籍類似,為成疊的冊頁。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龍鱗裝的魅力,在於書頁翻飛時,帶起文字流淌的動態之美。

龍鱗裝這項裝幀工藝,兼具兩種形態。收起時,是不起眼的卷軸。打開後,相錯黏貼的書頁,微微翹起,文字在書頁間若隱若現;若有微風拂過,書頁被輕輕吹起,藏於書頁的文字,跳躍翻飛,飄出一陣墨香,像是一個個舞動的精靈。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龍鱗裝《三十二篆金剛經》全景。該作品曾獲得中華印製大獎的金獎。

既有卷軸書籍的內斂秀美,又有著冊頁書籍的樸實厚重,龍鱗裝被視為書籍裝幀形式從卷軸到冊頁的過渡。換句話來講,龍鱗裝就是現代書籍形式的鼻祖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把書口傳統的厚重單頁換成筒子頁,是張曉棟對傳統龍鱗裝的又一創新。

“求取真經”的道路,必然是艱難險阻。毫無前車之鑑的前提下,所謂得心應手的技巧,都是一次次失敗後經驗的積累。

請教專家、拜訪古籍善本方面的老師,是張曉棟初學龍鱗裝時的常態。第一本龍鱗裝的製作,就花費了他兩年多的時間,廢掉的紙甚至可以盛滿整個房間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書頁的比對,及其耗時,書口的每一處,張曉棟都要摩挲許久,儘可能把誤差率降到最低。

最高深的功夫,往往不在於花樣的複雜。製作龍鱗裝最大的挑戰,是對書口誤差率的把控。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即便每個書口僅有0.1毫米的誤差,幾百頁下來就要差上幾釐米。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製作龍鱗裝的工具很簡單,一刀一尺一熨斗,足矣。

製作龍鱗裝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紙張反覆的比對上,這種“枯燥”的機械性工作,對耐力是極大的考驗。正因耐不住寂寞,許多向張曉棟學習龍鱗裝技藝的人,最終都沒能堅持下去。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確保書口的平整度,沒有“科學快捷”的辦法,只能靠經驗的積累。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布達拉宮的饋贈


龍鱗裝會再次淹沒於歷史長河嗎?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這是張曉棟的特有姿勢。用第三隻眼看世界,會有別樣的精彩。

從大眾手藝的角度看,龍鱗裝工藝難免有些“曲高和寡”,張曉棟卻坦言,他從不擔心龍鱗裝的傳承問題。他對著工作室環視一週,隨手一指,說:“只要這些作品夠好,就是對龍鱗裝最好的傳承。”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張曉棟工作室一隅。

在張曉棟的工作室,我們見到了許多“奇怪”的工具。這是張曉棟為了方便製作,自己設計的一些工具小發明。紙張,是龍鱗裝的載體。紙張的材質、纖維密度、空氣溼度,任何一個小的細節,都影響著最後成書的形態。

提到“小發明”,一直沒有過多表情的張曉棟,挑了下眉毛。他迅速起身,走到工作室深處,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這張特殊材質的紙張,已經浸泡了五年,肉眼絲毫看不出紙張的變質及墨的脫色。張曉棟坦言,經過五年的浸泡,文字邊緣的墨,其實已略有暈染。不過需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出。

這是一張特殊材料的紙,在水中已經浸泡了五年,紙上的墨色絲毫沒有暈染的痕跡。龍鱗裝工藝,有種精緻的“嬌氣”,為確保書頁形態的“始終如一”,紙張材質的選擇,尤為重要。

我們小時候,都曾遇到這種情況:課本遇水晾乾後,紙張變得褶皺,再怎麼壓熨,也回不到最初的平整狀態。不過,這種精緻的“嬌氣”,倒讓張曉棟發現了龍鱗裝的另一種可能。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張曉棟的最新千頁作品,麻姑獻壽。

張曉棟第一次帶著作品,去西藏參加展會時,高原的空氣,首先給他來了一個“下馬威”。適應華北平原氣候的紙張,來到青藏高原後,“水土不服”,產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乾燥的空氣,蒸乾了紙張纖維裡的水分,向來平整的龍鱗裝書頁,捲曲成翹起的飛舞狀態。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千頁藝術脫胎於龍鱗裝,卻比龍鱗裝更為立體。

這趟高原之行,本意是展覽自己的“佳作”,如今捲翹褶皺的作品,難免讓張曉棟有些氣餒。當他用手劃過捲曲的書頁,試圖將書頁撫平時,書口的佛畫像,漂移閃爍,隨著手指的撥動,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不同的神態,較之前平整的畫面,添了一抹靈動的禪意

這個畫面,讓心急如焚的張曉棟平靜下來,思索片刻後,他拿起剪刀,依照剛剛的畫面,對著作品剪了下去。經過修剪,書口的佛像“立”了起來,褶皺翹起的書頁,倒成就了佛像頭部的暗影,眼眸的縱深。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張曉棟千頁藝術作品。

這種脫胎自龍鱗裝,不同角度有著不同景色的藝術形式,被張曉棟命名為千頁。他認為,千頁是布達拉宮,送給自己的禮物。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 千頁佛塔,有著平面畫沒有的立體空間感。

臨近中午,我們的採訪已接近尾聲。走出張曉棟的工作室時,窗外刮來了一陣微風。臨窗而放的8米長佛典鉅作《三十二篆金剛經》,尚未完全收起,在風的吹拂下,微微翹立的書頁,上下翻飛,帶起了嘩啦啦的聲響。

他用失傳千年的工藝,製作了中國最美的書

留言告訴風物君,下期你想看到什麼手工藝?


- END -

文丨鶯時

封圖攝影丨Geethan

本文所有未署名圖片及動圖,皆由Geethan拍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