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模式議論文寫作教程'

"

議論文寫作:模式議論文寫作教程

一、閱讀下面的題目,你覺得有問題嗎?請思考後面的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點,一對外國夫婦和一對中國夫婦在長椅上坐著休息,他們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一邊玩耍,一不小心兩個小孩都摔倒哭了起來。外國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沒有聽到看到;中國父母忙上前把兩個孩子都扶起來並輕言安慰。這對外國父母對中國父母很不滿地說:“就應該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你們把他扶起來,只會造成孩子對周圍人的依賴!”中國父母也非常生氣,回答說:“你們這樣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裡會很受傷,他會怎麼看這個世界!”他們的爭執引來很多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

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考題:

1、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還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為什麼?

2、題目說,“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聯想”一詞該如何理解?

3、題目說,“對這種衝突”——“這種”該如何理解?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的練習題:

橘枳異彩 豈可歸一

淮南淮北,水土不同,故有橘枳之異,世界多了一種風采,人類多了一種享受,多麼好的事啊!

西方夫婦在小兒跌倒時,一般是不施援手的。他們期待的是孩子自己爬起來,自己解決自己遇上的困難,自己在實踐中鍛鍊成長,不要有所依賴。他們堅持從此類小事起步,藉以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我們讚美西方人士勇於撒手的心理力量,也讚美西方人士“為孩子計深遠”的遠大目光。

中國夫婦在小兒跌倒時,一般是急忙施援的。他們護犢心理強盛,也希望給孩子一個親切的心理感受,強化家庭親情的培養。我們讚美國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懷,也為國人重視血肉親情、家庭親情、社會親情的優良文化傳統而自豪。

同是幼兒跌倒,中西夫婦的表現差異如此之大,原因在哪?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數千年的農耕文化將人們捆綁在一塊土地上,造就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的大家族。一大家人血肉相連,感情相近,相互關懷,友好友愛。家庭的興盛,香火的延續,晚年的依本,是人們生命的追求。因此,一個嬰兒的落地,是血脈的延續,是全家的幸福,是家族的希望,誰能不對孩子呵護備至呢?

西方文化興盛於工業文明。芸芸眾生為了謀求生活出路,如無根的浮萍,東飄西蕩,四處求業,隨遇而安。因此,他們需要的是敢於闖蕩,勇於奔走的獨立人格。孩子一旦長成,就不再依偎於父母身旁,父母也不依仗晚輩養老送終。社會生活環境如此,夫婦育兒也必然要為孩子做好心理、性格方面的準備。正因為如此,任憑孩兒啼聲陣陣,他們也未敢啟動“惻隱”之心。

中西育兒,一橘一枳,皆植根於自己的土壤之上,同樣興盛發達,並無優劣高下之分,是朗朗乾坤的兩朵奇葩,與地球村其他文化一樣,各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我們為百花齊放的繽紛世界歡呼。我們寄言故事中那兩對中西夫婦,你們各自的做法都是對的;不必相互指責,也不必爭個誰是誰非,相互尊重,各自走自己的路吧。

橘枳無爭,相處融洽,各顯風采,十分可喜,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嘛!相反,如果相互傾軋,強加於人,則這個“世界”“會很受傷”的。

思考題:

1、本文有邏輯論證嗎?為什麼?你覺得本文是證明文還是還是闡明文?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依靠什麼方法確立起來的?

3、本文作者的主張是什麼?文章的結尾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一單元第五課

闡明文要闡述

同學們,第五課我們昨天佈置了預習作業,不知道大家做了沒有,做得好不好。有些同學會自己尋找預習作業,星期三我們沒有佈置,他們到處找。這種精神值得提倡。

好了,看昨天佈置的作業吧!

一、閱讀下面的題目,你覺得有問題嗎?請思考後面的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 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點,一對外國夫婦和一對中國夫婦在長椅上坐著休息,他們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一邊玩耍,一不小心兩個小孩都摔倒哭了起來。外國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沒有聽到看到;中國父母忙上前把兩個孩子都扶起來並輕言安慰。這對外國父母對中國父母很不滿地說:“就應該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你們把他扶起來,只會造成孩子對周圍人的依賴!”中國父母也非常生氣,回答說:“你們這樣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裡會很受傷,他會怎麼看這個世界!”他們的爭執引來很多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

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考題:

1、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還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為什麼?

2、題目說,“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聯想”一詞該如何理解?

3、題目說,“對這種衝突”——“這種”該如何理解?

命題者的意圖是任務驅動型作文,故事編寫得很不錯,有深意,也合理。這是近些年看到比較成功的一個題目。我看了之後,第一感覺是反對西方某超級大國的顏色革命。這個國家現在就是這樣,對於有些國家搞裝侵略,對於有些國家則採用文化侵略,東歐各國就是如此。他們對於中國也一直在搞顏色革命。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他們就公開宣稱寄希望於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結果他們失望了。新世紀,他們又希望通過支持中國改革,支持中國留學生,好搞顏色革命,至今依然賊心不死。題目是個好題目,但也有美中不足之處。

命題者在幾個地方出錯了:

一是“對這種衝突”——“這場”與“這種”大有區別,“這場”是單一的,“這種”是一類的;前者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後者就是材料作文了。究竟之哪一種呢,叫考生為難。

二是“聯想”。聯想的基本釋義是由於某人或某種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這樣解釋,就可以由此及彼,以小見大,引申大道理,引進外部材料來證明了,就屬於證明文了。

三是“不要脫離……含義”,這也是可以引申的標誌。

四是題目所指的“外國夫婦”,實際上是西方夫婦。“外國夫婦”範圍太大,很多國家並不如此,所以,我們乾脆直接表示中西關係,更加直接一些。

所以說,這樣的題目,寫成證明文沒錯,寫成闡明文當然也可以。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因為我們昨天的課是區分證明文與闡明文,今天遇上了,再來辨別一次,希望能夠幫助同學們認識得更加深入一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更多的收穫。

二、什麼是闡明?

什麼是闡明?這個概念很難說清楚,多種方式都可以使用,例如,闡述、闡發、說明、解釋、解說、敘述、分析、剖析、分解等等都是。

1、敘述:因為是就事論事,那就得概述事件,這是開頭的事。但是,在中間主體部分的論述中,也要針對事件的某一個部分,也得陳述事件的局部,這就得敘述。例如,上面的題目中,扶孩子或不扶孩子,都需要敘述。

2、說明:事件的發生都是有背景的,有歷史的,有源頭的,這些情況,有時需要交代,否則道理說不清楚,讀者無法明白,因此,適當的說明就不可缺少了。例如上文,中國為什麼那麼重視孩子?那麼呵護孩子?西方人為什麼那麼放任孩子?各有各的歷史,各有各的背景,應該作出說明。

3、解釋:有些事情別人不明白,需要解釋。比如,你的孩子摔倒了,別人幫你扶起來,你不感謝人家,反倒指責備人家,為什麼?需要解釋原因。

4、闡釋:闡釋就是闡明、陳述、解釋自己的見解,深入一步說明自己的看法。

5、評論:對具體事項作出評判,作出判斷,也就是直接表態。

6、分析:深入解剖事物的內在結構,剖析事物間的異同,揭示事物的實質等。

上述種種,其實以說明、解釋、分析為主,分析應該是闡明文最重要的表述方式,尤其需要得到重視。

上面的空頭介紹,只是給大家一些初步知識,有所瞭解。可能大家無法體會,下面我們結合一篇文章來慢慢理解。

三、從兩篇範文看闡明文的表述方法:

橘枳異彩 豈可歸一

淮南淮北,水土不同,故有橘枳之異,世界多了一種風采,人類多了一種享受,多麼好的事啊!(這裡採用類比的方法,用橘與枳異地生長,各具特色,為世界增添風采,暗中類比下文中西兩地,風情各異,各自都有自己的發展前途,為全文中心論點服務)

西方夫婦在小兒跌倒時,一般是不施援手的。(敘述一般事實)他們期待的是孩子自己爬起來,自己解決自己遇上的困難,自己在實踐中鍛鍊成長,不要有所依賴。(說明他們的主觀意圖)他們堅持從此類小事起步,藉以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闡述他們的內心目的)我們讚美西方人士勇於撒手的心理力量,也讚美西方人士“為孩子計深遠”的遠大目光。(作者的評論與表態)

中國夫婦在小兒跌倒時,一般是急忙施援的。(敘述一般事實)他們護犢心理強盛,也希望給孩子一個親切的心理感受,強化家庭親情的培養。(說明他們的主觀意圖)我們讚美國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懷,也為國人重視血肉親情、家庭親情、社會親情的優良文化傳統而自豪。(作者的評論與表態)

同是幼兒跌倒,中西夫婦的表現差異如此之大,原因在哪?(過渡段,引領下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數千年的農耕文化將人們捆綁在一塊土地上,造就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的大家族。(說明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的歷史原因,尤其是經濟生活與家庭組織的內在聯繫,使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大家人血肉相連,感情相近,相互關懷,友好友愛。家庭的興盛,香火的延續,晚年的依本,是人們生命的追求。(闡述中國家族親近的內在原因,是對那對中國夫婦言論的詮釋與支持,也是有意識地與西方國家對孩子“冷漠”的對照)因此,一個嬰兒的落地,是血脈的延續,是全家的幸福,是家族的希望,誰能不對孩子呵護備至呢?(直接為那對中國夫婦的行為作出理論分析,是對中華文化的有力闡述)

西方文化興盛於工業文明。(說明西方文明產生的歷史背景)芸芸眾生為了謀求生活出路,如無根的浮萍,東飄西蕩,四處求業,隨遇而安。(闡述那對西方夫婦行為態度的深層次原因)因此,他們需要的是敢於闖蕩,勇於奔走的獨立人格。孩子一旦長成,就不再依偎於父母身旁,父母也不依仗晚輩養老送終。社會生活環境如此,夫婦育兒也必然要為孩子做好心理、性格方面的準備。(論述那對西方夫婦行為態度的深刻道理)正因為如此,任憑孩兒啼聲陣陣,他們也未敢啟動“惻隱”之心。(推論那對西方夫婦的行為的必然)

中西育兒,一橘一枳,(迴應開頭的類比,說明作者思維綿密。這一點很值得學習,因為考場上會是加分點)皆植根於自己的土壤之上,同樣興盛發達,並無優劣高下之分,是朗朗乾坤的兩朵奇葩,(異地生長,同樣興旺,與開頭的思想完全一致,強調自己的思想觀點,首尾呼應,很好)與地球村其他文化一樣,各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我們為百花齊放的繽紛世界歡呼。(由“中西”兩地拓展到“地球村”,由“兩朵奇葩”拓展到“百花齊放”,暗合我國倡導的“命運共同體”,是個很好的得分點)我們寄言故事中那兩對中西夫婦,你們各自的做法都是對的;不必相互指責,也不必爭個誰是誰非,相互尊重,各自走自己的路吧。(迴應開頭,解決矛盾,且語帶雙關,很高明)

橘枳無爭,相處融洽,各顯風采,十分可喜,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嘛!相反,如果相互傾軋,強加於人,則這個“世界”“會很受傷”的。(這個結尾,十分簡潔,但內容十分豐富,更加重要的是,儘管語言含蓄,但實際上已經完全躍出育兒衝突問題,躍出文化衝突問題,實際上含有深刻的政治內涵,令人回味無窮。這才是作者的寫作目的,這才是文章最高的價值之所在)

這篇文章的基本寫法是:

先類比暗中提出中心論點。

闡釋西方育兒的基本做法與指導思想與基本目的。主要是闡釋。

闡釋中國育兒的基本做法與指導思想與基本目的。主要是闡釋。

過渡段,進入下文。

分析中國育兒的民族傳統與文化淵源及其合理性。主要是分析。

分析西方育兒的民族傳統與文化淵源及其合理性。主要是分析。

總結全文,肯定二者的正確性,讚美世界的多樣性。主要是概括分析。

論點昇華,互相傾軋是錯誤的,多元世界才是最美的。主要是概括分析

由上可見,文章就事論事,沒有任何邏輯論證,沒有舉例,主要採用闡釋與分析的方法。

是誰在唱空城計

 ——看似老勁敵,實則老相知

《三國演義》家喻戶曉,“空城計”人人皆知。人們都知道,諸葛亮巧施空城計,遏退了司馬懿統領的15萬精兵。(敘述一般事實)其實,這種看法只見其表,不知其裡。準確地說,擺空城計的是諸葛亮,唱空城計的是司馬懿。換句話說,司馬懿疑埋伏、怕進兵是假,知無軍,故意不取城才是真。(分析判斷,提出論點)

司馬懿疑伏兵嗎?不!(簡單設問設答,引發讀者注意力)理由有三:一是西城地處隴西小縣,並非兵家必爭之地,也非行兵佈陣之所,諸葛亮不可能在此設下重兵。對此,司馬懿不難作出判斷。二是兩軍在小城相遇實屬偶然,諸葛亮不可能在此預留重兵。諸葛亮是安排撤軍漢中後,趕往西城搬運糧草的;司馬懿前軍追敵,自己欲取斜谷,途經西城。兩軍在西城不期而遇,並非諸葛亮有意安排,這一點司馬懿心知肚明。三是司馬懿熟知兵機、地理,不是有勇無謀之輩。(這一段全是分析。第一點從地域上分析,西城非用兵之地;第二點從行為上分析,兩軍相遇屬於偶然而非必然;第三,從人員上分析,司馬懿是個著名軍事人才,不是蠢材。這三點分析角度各異,一是客觀上的地形,二是行為上巧遇,三是主觀上的才能。三者組合,也是立體分析,很有說服力)

司馬懿為何不攻入西城、生擒諸葛亮?(追尋原因,很有必要)

司馬懿歷事曹魏三代君王,深明韜略,善曉兵機。(這屬於說明,簡單闡釋人物個人情況與專長)曹氏疑司馬懿有異志,一度奪其軍權。司馬懿乞守西涼,又遭蜀國離間,差點被殺,終被削職還鄉。只是因孔明趁機進犯,魏國無人可擋,大臣以身家姓命擔保,才得以被重新起用抗蜀。(這主要也是說明,說明人物近期的遭遇及其原因,為下面的分析鋪平道路)司馬懿深知,滅了諸葛亮,自己於曹魏政權也就沒多大用處了,身家姓命又將陷入危機之中。放了諸葛亮,也就救了自己。(這是分析司馬懿的內在心理活動及其對自身性命的分析。須知,這是建立在對上面闡釋說明的基礎之上的。可見,上面的說明是為下面的分析服務的)因此,他大行矇蔽戰術,說道:“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兵。”(這是夾敘夾議,邊介紹司馬懿的行動措施,便透露他的內心意圖)他以嚴肅的語氣教訓兒子,也教訓部下。其實,他是在演戲,是在為自己開脫。(特別突出介紹他教訓兒子,讓假戲越演越真)

諸葛亮又是怎麼想的呢?他知道,自己的空城計騙不過司馬懿;他也知道,司馬懿為了保自己,不會挑破這個祕密。因此,為了矇蔽曹魏統治者,矇騙司馬懿的軍丁,給司馬懿一個臺階下,他擺起了空城計。(這一段分析諸葛亮的的內心盤算及其行為措施,與上文對司馬懿的分析相一致,由此,開頭提出的論點就確立起來了)

這一段的闡明方法主要是:

一,開篇說明情況,然後轉折,提出論點。

二、論述 司馬懿疑伏兵是假,主要用分析的方法。

三、闡述司馬懿不攻城的原因,主要用闡釋說明的方法,加上司馬懿內心的分析。

四、分析諸葛亮的內心思維,主要用的是分析方法。

可見,分析、闡釋、說明,是本文的主要表現方法。全文沒有一個邏輯論證。

第一單元第五課課後練習

2015年全國高考作文題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當代風采人物評選活動已產生最後三名候選人:大李,篤學敏思,矢志創新,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作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老王,愛崗敬業,練就一手絕活,變普通技術為完美藝術,走出一條從職高生到焊接大師的“大國工匠" 之路。小劉,酷愛攝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間美景,他的博客贏得網友一片讚歎:“你帶我們品味大千世界”“你幫我們留住美麗鄉愁”。

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命題方式:材料作文

一、閱讀《小李風采更勝一籌》,思考:小李的觀點能站得住腳嗎?

二、作者採用什麼方法來論述自己的觀點?你認為成功嗎?

三、把作者闡釋、分析的主要句子劃出來,好好聽體會。

四、如果讓你自己來寫,你支持誰呢,你將怎樣寫?

小李風采更勝一籌

大凡評選,不是要選出頂尖優秀者,便是要選出極為稀缺者。科學家小李、焊接工老王、攝影博主小劉都是所在行業的佼佼者。既然如此,只好按其稀缺度評價。對於當前社會來說,焊接大與攝影達人固不可少,但是,能在生命科學領域躋身國際學術前沿陣地者卻是更加難得。因此,依我來看,在這三人中,小李的風采更勝一籌。

風采的評價標準原本就是見仁見智。小李、老王和小劉的工作水準都已超出常人,又屬於三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本不該拿來評個高下。可以想見的是,要修煉成“大國工匠”,老王付出了多少汗水,焊接了多少金屬方能達成!跋山涉水尋找風景的小劉,又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方可捕捉大千世界的美麗……達到如斯境界的人,背後都不會缺乏對行業的熱愛,對目標的執著,以及不懈的努力。這樣的人,都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因此,僅就行業背景而言,選擇小李,是考慮到我們的實際情況——對先進生命科學的急切需求。人類從未擺脫外界而來的生命威脅。近來,MERS從韓國傳入中國一事引得人心惶惶,令人不禁回想起十二年前流行的SARS,六年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之前反覆提及的埃博拉病毒。MERS的傳染性不及當年的SARS那樣猛烈,死亡率卻高於SARS。幸好就在幾日之前,已有中國的醫學團隊研製出了針對MERS的特效藥。這種藥物儘管尚未投入生產,也能夠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吃上一顆定心丸。若沒有類似的科學研究成果,我們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又何談提高工業技術,何談欣賞美麗風光?

無論在世界上的哪個國家,高精尖的科技創新人才都會極受重視,因為他們的研究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人們的命運。如今,我們國家的科學創新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能躋身國際學術頂尖行列的科學家實在少之又少。造成這種情況的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條件的限制。在創新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基礎、榜樣和方向。創新本就不易;要讓創新的思維在科學的土壤中開出花來,更是難上加難。無數的積累,加上萬裡挑一的靈感才能造就一項科學成果。所以,像小李這樣的創新性科學家,需要被大眾瞭解,被孩子們銘記。

如此,或許有一天,“小李”們的不斷出現將成為日常,人們將不再受科學水平的束縛,生命也不會輕易因災難隨風而逝。當然,當生命不再隨風,到那時,再評世間風采,定然是新選擇、新氣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