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這部期待太久的電影,終於來了。

《敦刻爾克》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北美上映後,迅速成為了今年評價最高的商業片。

IMDb評分8.4;爛番茄新鮮度93%,評分8.7;MTC媒體評分甚至高達94分;豆瓣評分8.6。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諾蘭又一次證明了自己仍然是新千年以來最好的導演。

八部作品入圍IMDBTop250,七部作品入圍豆瓣Top250,而諾蘭至今才拍了十部電影。

可以說是“豆瓣贏家”了。

網上有句很有趣的評論:“諾蘭說:如果我活得夠長,那麼豆瓣TOP250就被我承包了。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而這一次《敦刻爾克》也依然讓我們收穫了很多很多驚喜。

敦刻爾克大撤退,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要麼一臉懵逼,要麼,也只能想起歷史課本上的一段話。

二戰時,英法聯軍在法國的敦刻爾克,被德軍三面包抄,逼退到海岸線邊緣,即將面臨全軍覆沒。唯一的撤退路線,是從海上撤退,跨越英吉利海峽,回到他們的老家英國。

40萬盟軍,命懸一線。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不動,就是等死。

德軍的飛機就盤旋在上空,不斷投下炸彈。

想動,又動不了。

淺水灘上的潮汐,讓軍船無法來救援。

絕望中,居然是英國民眾自發組成的民船隊最終解救出了33萬士兵。

堪稱二戰史上的奇蹟。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以往,也有不少電影拍過敦刻爾克撤退,底色往往是悲涼的、血腥的。

比如《贖罪》當中,著名的4分27秒長鏡頭來展示撤退時士兵們的精神狀態。

夕陽下、抽菸的、發呆的……一群快垮掉的年輕人。

面對這樣的一個宏大的真實歷史事件,諾蘭要怎麼拍出自己的風格?

令人吃驚的是,他完全拋棄了常規戰爭片的手法,作為一部戰爭片,全程幾乎沒有見血。

沒有《血戰鋼鋸嶺》那種火光四射、血肉橫飛的血腥鏡頭,甚至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一個具體的德國人。

暴露在眼前的,只有丟炸彈的德國飛機,打過來的德國子彈。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但恰恰是躲在暗處,不知何時會突然出現的攻擊,反而讓緊張和恐懼加倍強烈。

看不見敵人,但是他卻無處不在,這才是最可怕的。

這種零暴力的拍法,被形容為“冷感戰爭片”,諾蘭說:

“像《拯救大兵瑞恩》裡面的那種血腥的畫面,有的時候你不敢看銀幕。但是我這部電影希望你一直想看著銀幕,所以我想實現另外一種形式的緊張感。”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和一般影片不同的是:本片幾乎沒有臺詞,就連劇本也只有短短76頁。

沒人告訴你,現在發生了什麼,戰事進行到哪一步,以及接下來要怎麼辦。

一切都是本能。

這源於一個參與過戰爭的老兵曾向諾蘭表達過的困惑:

“在戰爭電影中,似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是在真正的戰爭中,我們並不知道,大家都處於慌亂無秩序中。”

以往戰爭片中,似乎只要長官一發號施令,底下士兵總能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然而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不管在海灘上,來到船上,還是在空中,普通士兵得到的信息都很有限,所有人都是混亂的。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漲潮,不知道天上的飛機是敵軍還是我方,只能憑聲音判斷。”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諾蘭想要達到的正是這一點:你的視角將和真正站在戰場上的當事人一樣。

換句話說,沒有人會為觀眾解釋情況、講述故事,你必須靠自己的感官,去聽、去看,關注人物的一舉一動。

導演要做的,是運用一切真實,讓你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到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敦刻爾克》評價兩極分化嚴重的原因,它並不是爆米花電影,需要你靜下心來、帶上腦子仔細看,如果你只求無腦的暢快,那請你別走進電影院。

我們都知道,諾蘭的作品都具有極深的個人烙印。

非線性敘事、陰謀論、燒腦這一套東西被他玩得爐火純青。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敦刻爾克》同樣也使用了跟觀眾玩捉迷藏的拍法。

他將這段歷史剪成了碎片,再重新拼接。

電影用了三條不同的時間線。

陸地上的時間是一週,海上的時間是一天,空中的時間是一小時。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三條時間線同時進行,交錯剪輯,混合在一起。

這正是諾蘭最擅長的敘事手法。

三個進度條,所位於的時間點全然不同。

直到三方匯合在電影最後一刻——撤退完成,完成高潮。

但是這種敘事最讓人揪心的是,諾蘭始終不讓我們看到戰爭全貌,每一刻,觀眾都在體驗著命懸一線的焦慮和窒息般的恐慌。

每一段都只放出故事的一角,每一角都並非絕對的真相,但每一角又都無比真實。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陸地上的士兵們被瘋狂掃射,海上的漁民剛剛啟航,空軍與德國戰機交戰。每個部分給出的剪輯都很短,過不了幾分鐘就切換,中間又基本沒有聯繫。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士兵們的死亡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海上的救援似乎一直都不會到達,空中的戰鬥似乎一直在持續。

每個人似乎都在孤軍奮戰,一切都顯得那麼無望。在戰場上空俯瞰,這些人密密麻麻,就像螻蟻一般。脆弱,無助。像不像《記憶碎片》裡,每次只能獲知自己記憶的一部分的感覺?

但是你若真要拿這部片當諾蘭式懸疑片來看,肯定要失望的。

這一次,諾蘭費盡心機地“欺騙”觀眾,帶來的可不是燒腦的快感,而是……強烈的不快感。

敦刻爾克, 沒有勝利可言,只有死亡的威脅,無處不在。

這些將士們面對撤退時惶恐又無助,不知道下一秒的生死,卻仍然想要回家。

為什麼國外評分超高的《敦刻爾克》,到國內就成看不懂的破電影了

諾蘭背離了史詩戰爭片的元素:沒有將《敦刻爾克》拍成恢弘的鉅作,沒有大搖人道主義的旗幟,沒有選擇把每個歷史節點都完整還原。

然而偉大的戰爭片不一定都充滿了血肉模糊的鏡頭,在死亡的絕望中看到活下去的曙光,這一刻,足以撼動人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