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軍事歷史 二戰 希特勒 敦刻爾克 默茲河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2018-12-01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阿登反擊戰(突出部戰役), 是納粹最後的一場大規模進攻. 它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讓盟軍又一次體驗到德軍的威力, 同時它又耗盡了第三帝國國防力量的最後一點進攻能力. 關於該不該發動阿登戰役, 現在還有一連串的爭論, 但是結果畢竟發動了, 而且是失敗了.

關於阿登反擊的計劃, 可以說是又一個左翼穿插迂迴的驚天大計, 與一九四零的“鐮刀閃擊計劃”有點相似, 同樣是從阿登出發, 同樣是把盟軍包圍在海岸地區, 不過阿登反擊的迂迴的路程更短些, 兵力也更少些, 而且其左翼的威脅是巴頓的第三集團軍, 比起一九四零年的法軍馬奇諾防線的那些缺乏進攻能力的法軍要塞師, 戰鬥力還是強很多的. 此外, 一九四四年的冬天的德軍再也不是一九四零年的那支訓練有素的德軍了, 而且與敵人的武備對比相對於一九四零來說要弱得多, 特別是在輕武器方面, 美國的M1加蘭德步槍相對於德國的毛瑟98K, 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一九四零年的部隊是經過德國長年累月訓練出來的一支精兵. 而在戰爭後期,少年老人也充斥到軍隊之中, 他們的戰鬥力根本就不能與一九四零年的國防軍士兵相比, 國民擲彈兵師的戰鬥力也絕對比不上一九四零的正規步兵師. (雖然武器裝備有了改善, 還裝備了不少反坦克火箭,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畢竟是人. )在空中優勢方面, 德國空軍再也不能像一九四零年那樣輕易得奪得制空權了, 因為盟軍已經享有了巨大的空中優勢, 科隆、德累斯頓等大城市在連日轟炸下都已經成為了廢墟, 而且盟軍的空中力量可以直接威脅到了德軍的地面部隊. 而德國空軍卻因為制空權爭奪的巨大損失和燃油的短缺, 已經失去了爭奪制空權的能力了. 在能源方面, 也根本無法與一九四零的德軍相比了, 石油產量不到戰前的10%, 幾乎所有煉油廠都遭到了盟軍的轟炸, 可以說是失去了石油加工的能力, 在加上蘇聯紅軍已經控制了羅馬尼亞的油田, 德軍的石油供應幾乎只能靠以前的戰略儲備. 不僅僅是空軍, 海軍出擊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而且這還直接威脅到機械化部隊的運動.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關於作戰計劃, 德軍的主要意圖是在阿登山區突破美國第8軍4個師的薄弱防線, 突破馬斯河後, 攻克安特衛普, 從而切斷蒙哥馬利的英國第21集團軍群的退路, 把其逼向海岸和“西壁”. 由於德軍力量已經嚴重削弱, 一旦左翼受到攻擊, 整個進攻就會崩潰, 這可以說是一個賭局, 對德軍有利的是, 盟軍對此毫不知情. 在這個計劃之前, 約德爾還制定了一個“小解決方案”(希特勒起的名字), 該計劃規定, 德軍在芬納高地至盧森堡北部之間的盟軍防禦薄弱地段上實施突破, 抵達列日和那慕爾一線強渡馬斯河, 然後向北或向西推進. 不過希特勒認為這個計劃小打小鬧, 目標有限, 氣魄不大, 最終沒有采納這個意見. 其實究竟是希特勒的計劃好還是約德爾的計劃好呢?我之前已經說過, 德軍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 兵力有限, 德軍如果想在馬斯河一帶發動一次有把握的進攻, 殲滅盟軍有生力量, 那麼既能鼓舞士氣, 有能減低兩翼的壓力, 可謂是一舉兩得, 不過想吞大象的希特勒還是喜歡冒險。

德軍為了實施這一計劃, 佈置了諸多準備工作. 首先在糾集兵力方面, 希特勒從冬線調來了大批部隊, 使得阿登地區德軍前線兵力達到了三十萬人, 並建立了擁有4個黨衛軍裝甲師(分別是黨衛軍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黨衛軍第二“帝國”裝甲師、黨衛軍第九“霍亨斯陶芬”裝甲師、黨衛軍第十二“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的第六裝甲軍, 由黨衛軍上將迪特里希指揮. 空軍答應能有一千架飛機參與戰鬥(實際第一天只有250多架, 雖然其中有60架噴氣機, 但是對於地面進攻的幫助可謂是微乎其微. )人員的大量調動, 使得東線極其空虛, 古德里安不斷抱怨兵力不足也無既於事, 希特勒已經下定決心實施這場賭博.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此計劃看似合理, 但卻忽略了幾點. 它是建立在盟軍像一九四零那樣遇到襲擊之後不能完全反應過來, 並且在很長時間內處於混亂狀態, 無力發動反擊. 可是一九四四的盟軍與一九四零的盟軍有很大不同. 第一, 機械化部隊越來越占主導地位, 盟軍的裝甲師戰鬥力不可小視, 盟軍的機動能力明顯提升;第二, 盟軍掌握了絕對的空中優勢;第三, 盟軍的指揮是冷靜機敏的艾森豪威爾, 不是甘末林, 處於威脅德軍左翼的盟軍集團軍司令是大膽勇敢的巴頓將軍, 盟軍普通士兵的戰鬥素質也大為提升, 這是戰爭後期普遍缺乏訓練的德軍所不可比擬的. 此外, 計劃規定德軍必須攻佔盟軍沿途的燃料補給站, 但是對這個任務好像德軍不大重視, 所以種下了以後失敗的苦果, 阿登反擊從頭到尾, 德軍從來都沒有完整地從盟軍手中奪到過一個燃料補給站, 從而造成了後期的燃料短缺, 致使無法繼續向馬斯河進攻.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不過優秀的保密工作使德軍在初期取得了勝利, 達到了突然襲擊的後果, 大量德軍在夜間調動, 並且利用各種手段掩蓋噪音, 而且還使用了各種手段偽裝部隊的行蹤, 作戰代號一改再改, 最後定為“守望萊茵”計劃, 聽起來像一個平和的防禦計劃, 而且這一計劃一開始只有OKW(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縮寫)的十幾人和部分高級將領知道, 其他士兵只是知道短時間內會反擊, 但不知道是在哪裡. 此外, 盟軍因勝利造成的麻痺也幫了德軍一把, 情報部門多次警告德軍會在冬季展開反攻, 卻未被盟軍指揮部重視. 曼託菲爾的第五裝甲軍的調動被發現了卻被當作正常的休整, 作戰計劃還選定了天氣惡劣且阿登山區經常有濃霧的十二月十六號進行反攻, 雖然拖拽了德國空軍的行動和直接導致了空降的失敗, 但是這有助於抵消盟軍的空中優勢, 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德軍選用了穩健的馮·龍德斯泰特和德軍後起之秀莫德爾元帥作為指揮, 大膽且富有策略的曼託菲爾作為第五裝甲軍的指揮, 可謂是用心良苦, 以老帶新, 既穩當又有膽識, 不過時間的倉促不允許新的指揮官深入熟悉部隊和戰場的環境, 但是前線指揮官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從計劃的具體制定來看, 形成突然襲擊的局面還是比較周密和成功的, 還是具有閃擊戰的特色的, 失敗只能以總體戰略的失誤和進攻過程中出現的不少問題和漏洞中體現。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說到總的計劃, 這個計劃除了忽略德軍自身的能力之外, 在其戰略目標的選擇也有失誤, 其目標是為了扭轉西線局勢, 逼迫盟軍求和, 不過有人認為就算德軍攻佔了安特衛普, 包圍了第21集團軍群, 也未必能保住勝利成果, 還有的就是戰役一旦失敗就極有可能會摧毀德國的最後一點精銳力量. 也許當21集群告急的時候, 蘇聯人會發動進攻, 突破德軍東線薄弱的防線, 迫使德軍調兵增援, 扭轉敗勢. 迫使盟軍求和是不可能的。

第一, 蘇美英在這段時期內合作無間, 雙方互補互利. 但蘇聯的軍事力量使盟軍驚訝, 他們認為德國不可能抵擋住紅軍的進攻, 單獨談和有可能使蘇聯戰後獨霸德國, 並且以盟軍與德國談和這一把柄在政治上打擊英美, 所以單獨與德國談和對盟軍是弊大於利的;

第二, 從諾曼底登陸以來, 盟軍一直有著極大的信心, 甚至想在一九四五年前佔領柏林, 我認為盟軍統帥部對勝利的決心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敗而失去的, 就算是英國遭遇狂轟濫炸的歲月裡, 英國首相丘吉爾仍然堅信大英帝國是不可戰勝的, 並且拒絕與德國的任何和談, 況且憑藉盟軍巨大的物資和人力, 補充兵員和裝備是不成問題的. 所以盟軍不可能因一時的失敗而談和了結戰爭.

關於其戰鬥經過:德軍在具體的戰鬥過程存在不少失誤, 其中一個是關於燃料補給站的問題,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 德軍攻擊初期重點應該放在奪取各處的能源, 以支持下一步的進攻. 因為德軍本身的油料就不多, 難以持續進攻, 在後期燃料短缺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不少坦克和裝甲車因缺乏燃料而被停在路邊, 成了“靶車”. 假如有了更多的能源供應, 佔領安特衛普和渡過馬斯河不是沒有可能.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第二個就是關於巴斯托涅的問題, 其實德軍在一段時期內是可以輕易佔領巴斯托涅的, 在12月19日之前, 101空降師還沒有進入該城, 城內只有少量兵力和大量從前線潰退下來的美軍, 但由於德軍投入兵力不足, 在加上此前北部迂迴的兩個德軍裝甲師在聖維特受阻, 耽誤了戰機, 德軍第五裝甲師的先頭部隊被美國第10裝甲師的一支作戰分隊擊潰, 延緩了德軍的推進24小時, 從而使空降兵得以在突出部形成之前進入城內. 這也與德軍的偵察情報有誤有關(這又可能與大量情報人員參與反希特勒陰謀而被殺有關), 由於101空降師的頑強抵抗, 德軍始終無法攻克該城. 此外, 該城還牽制了大量德軍兵力. 可能有人說, 饒過巴斯托涅就行, 在困死美軍, 但這是一個比集中兵力攻克它更加糟糕的選擇.

讓我們看一看巴斯托涅的地理位置就知道幾乎所有阿登山區的公路都通過這個小鎮, 巴斯托涅是名副其實的阿登山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這個樞紐如果繼續被美軍控制, 就會像德軍咽喉上的一根刺一樣, 一直拖慢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前進. 因為這就意味著德軍要想繼續進攻, 就必須走一段山路, 才能回到公路上, 但由於巴斯托涅周圍的環境極其惡劣, 裝甲部隊通過的難度非常大. 所以101空降師不存在是否要存活的問題, 因為他們的任務只要是固守到一定時間, 等到天氣轉晴, 盟軍毀滅性的空中打擊開始出現或德軍燃料告急, 整個戰鬥就會勝利. 事實上, 這兩種情況都出現了, 德軍的反擊也失敗了. 《兄弟連》中101空降師的傘兵們總說:“我們不需要巴頓的增援……”我認為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這不在於101空降師能自己存活, 而是在於德軍已經撐不住了, 反擊已經失敗. 假如德軍能快速奪取巴斯托涅, 恐怕戰鬥還得打下去, 第三帝國或許會多存在幾個月.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至於其他戰術上的問題, 就是德國空軍支援不足的問題, 前面已經說過了. 還有的就是德國沒有致力清除美軍散兵遊勇和小分隊的問題, 正是因為大量的這些小部隊的防禦拖延了德軍的進攻速度, 其實只要一個民兵師甚至是一個團左右的兵力就能逐點逐點地清除他們, 但是德軍沒有這樣做.

二戰德軍最後的進攻,和敦刻爾克如出一轍

“時間就是生命. ”這句話既是閃擊戰的精髓, 也蘊涵了德國閃擊戰的弱點之在. 一旦時間被拖延, 被浪費, 進攻的生命, 士兵的生命, 乃至整個第三帝國主義的生命都會一點一點地減少, 直到為零. 很明顯, 經過一兩年血的教訓, 盟軍認識到了這一點, 但德軍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弱點, 不僅是阿登, 也是許多戰役中德軍先贏後輸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的這一切, 造就了歷史. 阿登反擊在巴頓對左翼的猛烈攻擊下最終失敗, 101空降師從此一戰成名, 它的士兵們成了美國人的驕傲. 而第三帝國則付出了他們最後的值得驕傲的力量, 損失十萬人的代價使西線戰役已經毫無懸念. 一九四五年五月四日, 德國海軍上將漢斯·馮·弗裡德堡元帥代表在第21集團軍的大本營呂納堡灌木林裡, 代表駐德國、荷蘭和丹麥的德軍向蒙哥馬利元帥投降, 這些都是後話了, 不過上述的這些就是阿登反擊給我們的深思和教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