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全體人員祝您端午安康!

每年端午,一個廣為流傳的消息是這麼說的:“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究竟真相是什麼呢?如果剔除掉端午中的“快樂”,那麼端午節是否會失去一些什麼?

端午是悲傷的節日?

端午不能互祝快樂的理由是,這是一個祭祀的節日,是紀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這一說法背後,涉及的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端午是怎麼來的。

端午的起源說,在許多人的認知裡,這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根據史記等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心如刀割,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還有坊間還有另外的說法,江浙一帶的人認為,端午是紀念伍子胥的。有部分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雖然紀念說在坊間很有市場,但在學術界,無論是紀念屈原、伍子胥還是孝女曹娥,都沒有什麼文獻依據,並且存在明顯的漏洞。因此,認為端午起源於祭祀某個人物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古時端午節是一個以辟邪為主要內容的節日。為什麼要選擇端午辟邪?這是因為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這其實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而五月初五這一日更是毒日,暑氣上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齊出,更是邪靈作祟之時,鬼魅並出,為害人間。

因此,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葵花、薄葉、艾草等物,以驅避邪穢;大人用絲線製成“百索”、用艾葉剪成虎形,給小孩子隨身佩帶,以祛除災禍;人們還有“採艾柳桃蒲,揉水以浴”的習慣,認為取“午時水”沐浴後,“一年疫氣不侵”。

由此可見,端午安康的說法是非常準確的,古人辟邪驅瘟的目的,的確是為了安康。

端午節,安康比快樂重要?

古人的端午豐富多彩

古人過端午,雖然主要是為了辟邪,但似乎並沒有妨礙他們快樂過節。畢竟辟邪的另一面是祈福,而祈福理所當然是要慶賀的。因此,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初唐詩人李懷遠的《凝碧池侍宴看競渡應制》,是一首競渡詩:

上苑清鑾路,高居重豫遊。前對芙蓉沼,傍臨杜若洲。地如玄扈望,波似洞庭秋。列筵飛翠斚,分曹戲鷁舟。湍高棹影沒,岸近榜歌遒。舞曲依鸞殿,簫聲下鳳樓。忽聞天上樂,疑逐海查流。

此詩為五言排律,是李懷遠侍奉武則天觀看競渡時應命而作。開篇點題,敘述陪同則天乘車來到凝碧池遊覽。接下來四句,描寫凝碧池所處的位置,“列筵”以下四句,寫題中的“侍宴看競渡”。結尾四句描寫鷁舟競渡時演奏的音樂,聽後讓人覺得好像是在天上的銀河遊覽一般,非常賞心悅目。

端午節,安康比快樂重要?

宋代詞人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也是一首描寫端午的名詞: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整首詞像是端午一日的遊記,主要是敘事,但通過作者精心結構的藝術表現,節令風物的富庶繁華、習俗民情的安詳和滿足、湖光水色的清幽雅潔、盛世祥和的情調躍然紙上,令人嚮往。

這樣的詩詞在文獻裡比比皆是,古人的端午節豐富多彩,快活自在。也難怪有學者感嘆,今日我們在端午節出門,再回想下古人筆下的端午盛況,就會深切地痛感我們喪失了多少寶貴的東西。

快快樂樂過端午

因此,端午不能互道快樂的說法,這不過是某些對中國文化缺乏基本瞭解的人炒作出的噱頭罷了,它還窄化了端午節的形式和內容,並且無助於端午文化在今日的傳播。

其實,我們的祖先一直都是以一種比較放鬆的姿態對待文化和節日的。像端午,是除穢驅病的“衛生節”,是“詩人節”“運動節”,要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也是“美食節”,要吃粽子……你看,他們是以怎樣一種輕鬆、活潑、健康的心境,設計並享受節日帶來的快意人生。

宋朝時,人們還發明瞭一種叫做“解粽葉”的端午節娛樂遊戲:“京師人以端五日為解粽節,又解粽為獻,以葉長者勝,短者輸,或賭博,或賭酒。”陸游《過鄰家》詩寫道:“端午數日間,更約同解粽”,說的便是端午節詩人跟鄰居相約一起解粽,小賭怡情。

現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面臨的一個普遍困境是,它們或是停留在紙面上,或是停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卻獨獨沒有呈現在現實生活中。如今一些傳統節日雖然也過得很熱鬧,但更多是商家的“炒作”,最終節日又成了一次消費主義的狂歡,成了一次促銷的商機。

很多人對於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瞭解並不多,他們不識菖蒲、艾條模樣,對於端午文化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於他們而言,端午節就只是放一天假,吃一吃粽子。

要實現文化的傳承,首先就不應該板著沉重的面孔。試想一下,一個是板著臉沉痛紀念的端午節,一個是喜笑顏開、快快樂樂、豐富多彩的端午節,哪一個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呢?這自然不是說要將傳統節日娛樂化、庸俗化,而是我們應尋求傳統與現代對接之道,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踏踏實實、實實在在地把節日過起來,如此節日裡承載的“文化記憶”才可能被喚醒。

溫州民俗學會會長金文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老百姓一般過八個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俗稱“四季八節”。每個傳統節日,都會有祭拜,也會有歡慶的氛圍。就算是清明節,雖然是祭祖上墳的日子,但是春遊、放風箏等也是讓人感到快樂的。總而言之,端午節不能說“快樂”是不對的,安康是前提,快樂是期盼,這兩個詞都可以用。

端午節,安康比快樂重要?

2019(第五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將於6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展覽館盛大啟幕。本屆智博會以“共建綠色和智慧的未來城市”為主題,展覽面積23000平米。參會參展報名請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智博會官方小程序“智慧城市雲會”。

本文來源:南風窗

: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雨影晨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