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些,你就過了個假端午節

傳統人文節日的由來多不止一時一地,但大體上來說,人文節日從源流開始到定型,成為民生日用,仍跟天文時間有一定的關聯。端午節是傳統中國民間的四大節日之一,雖然定在農曆,但其節日習俗仍跟節氣時間的情狀有關。

屈原之前端午節就有了

如同重陽節多在寒露、霜降節氣,端午節多在小滿、芒種節氣。學者甚至考證說,端午節起源於夏至。“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天中的說法當然源於夏至。後人附會說,端午節來源於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但已經有人考證,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至於紀念人物,除了說端午節紀念屈原外,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多種說法兒。

為什麼要過端午?端午又稱端陽,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跟重陽節有相似性,端陽節也有到戶外活動,甚至登高望遠、避惡禳災的功能。

端陽有陽氣盛極的現象,夏天陽極,蛇蟲、蚊蠅繁盛,蠍子、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五毒盡出,容易流行瘟疫,毒氣發作。故端午需要“仲夏登高,順陽在上”,還需要“祛病防疫",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人們認為經過菖、艾的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我小時候,父母說過端午除了掛艾,還要喝雄黃酒,要在臉上手腳上擦雄黃,在額頭上用雄黃酒畫一王字,說是蛇就不敢惹,邪氣也不會來了。後來看資料,“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而雄黃是一種有毒的礦物質,以毒攻毒,確實可以避毒蟲危害。

賽龍舟原來有此深意

從節氣時間來看端午習俗,可知先民應對生活的智慧。陽極而盛導致人們身體的血熱,內外熱感,帶來了人們泛稱為熱毒的現象。夏天中暑、渾身乏力,或發燒發燙一類的身體表現,我們又稱為流火、丹毒。這個時候,人們本能地需要親近水,戲水以達到水火既濟的狀態。所以,賽龍舟的習俗有非常深刻的道理,人們以在河水裡集體競賽的形式對抗夏天的高溫天氣,激起身體生理上的活力。

在中醫看來,血熱傷陰,導致毛髮早白。血熱跟精神緊張、情志不暢有關。像屈原就說過,“登高吾不說兮,入下吾不能”,“屈心而抑志兮”,這真正,懷才不遇,上下不能,進退兩退。我們印象裡的屈原,就是一個熱血之人,是從憤青到憤老都“九死其猶未悔”的理想主義者。我們印象裡的屈原,是一個清貴、高潔、在歲月磨洗裡鬢髮過早霜白的仁人志士。

端午盛產熱血之人

有趣的是,端陽節紀念的歷史人物,除了屈原,其他人也都是熱血之人。介子推不用說了,血氣上湧時寧願抱樹而死。曹娥不用說了,她像屈原一樣號哭,在端午日像屈原一樣投江而亡。最值得一提的是伍子胥,他“掘墓鞭屍”,以報父兄之仇,可謂熱血衝動;他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可謂血熱之極;他視死如歸,也在端午日被投入大江……可見,端午陽極血熱,熱血的人容易走向成仁取義之路。誠如《國際歌》所唱,“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這個節氣裡出現的人物,都是有氣節有操守的忠者、孝者、仁者、義者。

但另一方面,端午雖致熱血,大部分人卻熱血耗盡轉向漠然昏睡。端午源於夏至,屬於小滿芒種節氣。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民間說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日晝短夜長,夏夜燥熱難耐,影響了睡眠質量,高溫又使人體皮膚血管受熱擴張,大量血液流入,這些都可使機體的消耗增大,出現疲乏的感覺產生睡意,所以夏天容易打盹。據說,屈原看到了周圍人都在打盹裝醉裝睡,“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所以他憤憤然寫下了千古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唐人有詩說,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這首詩幾乎把端午的知識和習俗都寫到了。

端午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冊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一遺產的繼承激活是當代人當仁不讓的事。它跟節氣時間的關聯引發的生活應對,可能是歷史之外更有現實意義的事,因為陽盛血熱,是故古人明瞭,君子見水則悅,遇雨則吉,賽龍舟、吃粽子、放風箏等等,都有這種陰陽相濟致中和的道理。現代人在此天氣裡,以開冷氣,喝冷飲來應對,未必比得上古人那些應對更有效果。瞭解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

來源:江西組工微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