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段子開始。

筆者好酒,周圍有幾個固定的酒友。一次,一酒友譏笑他認識的另一好酒之人,講了其人的一段軼事:

某次酒局,該君去了稍遲一些。落座之後,見桌上擺著一瓶名酒。該君酒蟲上來,主動說“我來晚了,自罰三杯”,三杯下肚之後,又和在座的諸位每人“加深”了一杯,在短短5分鐘內那瓶酒就已見底。該君因喝酒太猛,酒勁上頭,晃晃腦袋說道:“你這酒是假的吧,喝了後怎麼頭蒙啊?”。

"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段子開始。

筆者好酒,周圍有幾個固定的酒友。一次,一酒友譏笑他認識的另一好酒之人,講了其人的一段軼事:

某次酒局,該君去了稍遲一些。落座之後,見桌上擺著一瓶名酒。該君酒蟲上來,主動說“我來晚了,自罰三杯”,三杯下肚之後,又和在座的諸位每人“加深”了一杯,在短短5分鐘內那瓶酒就已見底。該君因喝酒太猛,酒勁上頭,晃晃腦袋說道:“你這酒是假的吧,喝了後怎麼頭蒙啊?”。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酒友笑他朋友有兩點:一是罰酒在當地是由他人發起的,來晚者要萬分推辭後勉強再喝才是禮節,而這位仁兄卻是主動要罰自己,最終把人家一整瓶酒都喝完了。酒癮之大可見一斑。二是短時間喝大量的酒,誰也得蒙,他卻掩飾自己因喝酒太猛而產生的囧態,說人家的好酒是假酒。

這件事裡談到了“罰酒”。在中國,大家對“罰酒”這個詞都不陌生,在酒局上遲到了要罰酒、說錯話了要罰酒、還有上邊的段子裡想喝酒了也自罰,並且還有說某人不識抬舉、要強迫他做某事的時候也說“敬酒不吃吃罰酒”。

"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段子開始。

筆者好酒,周圍有幾個固定的酒友。一次,一酒友譏笑他認識的另一好酒之人,講了其人的一段軼事:

某次酒局,該君去了稍遲一些。落座之後,見桌上擺著一瓶名酒。該君酒蟲上來,主動說“我來晚了,自罰三杯”,三杯下肚之後,又和在座的諸位每人“加深”了一杯,在短短5分鐘內那瓶酒就已見底。該君因喝酒太猛,酒勁上頭,晃晃腦袋說道:“你這酒是假的吧,喝了後怎麼頭蒙啊?”。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酒友笑他朋友有兩點:一是罰酒在當地是由他人發起的,來晚者要萬分推辭後勉強再喝才是禮節,而這位仁兄卻是主動要罰自己,最終把人家一整瓶酒都喝完了。酒癮之大可見一斑。二是短時間喝大量的酒,誰也得蒙,他卻掩飾自己因喝酒太猛而產生的囧態,說人家的好酒是假酒。

這件事裡談到了“罰酒”。在中國,大家對“罰酒”這個詞都不陌生,在酒局上遲到了要罰酒、說錯話了要罰酒、還有上邊的段子裡想喝酒了也自罰,並且還有說某人不識抬舉、要強迫他做某事的時候也說“敬酒不吃吃罰酒”。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喝酒這件事情非得要加上“”字,喝酒就算受到懲罰了嗎?

古時讓人喝酒還真是刑罰

在周朝時,為加強對基層人口的管理,每“五家為比,五比為閭。”比,即比鄰,鄰居的意思。五個為鄰的戶家為一比,又以五比為一閭,設“閭胥”一名。閭胥為最基層的小官,在民國時期這種制度依然存在,當時基層的官員分別為:縣長、區長、村長、閭長、鄰長5級行政官員,其中閭長、鄰長分別相當於周朝時的閭胥和比長。

閭胥的職責除了負責管理自己所管轄區域的賦稅、勞役、人口增減統計、祭祀等事之外,其中一項就是管“罰酒”, 《周禮·地官·閭胥》記載:

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

觵,《說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即喝酒的器具。《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四升曰角”。 觵撻者,失禮之罰。閭胥對自己所管理的五“比”中出現的在祭祀時失禮行為進行處罰,輕的讓其以角飲酒,重的則以鞭、棍責打

"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段子開始。

筆者好酒,周圍有幾個固定的酒友。一次,一酒友譏笑他認識的另一好酒之人,講了其人的一段軼事:

某次酒局,該君去了稍遲一些。落座之後,見桌上擺著一瓶名酒。該君酒蟲上來,主動說“我來晚了,自罰三杯”,三杯下肚之後,又和在座的諸位每人“加深”了一杯,在短短5分鐘內那瓶酒就已見底。該君因喝酒太猛,酒勁上頭,晃晃腦袋說道:“你這酒是假的吧,喝了後怎麼頭蒙啊?”。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酒友笑他朋友有兩點:一是罰酒在當地是由他人發起的,來晚者要萬分推辭後勉強再喝才是禮節,而這位仁兄卻是主動要罰自己,最終把人家一整瓶酒都喝完了。酒癮之大可見一斑。二是短時間喝大量的酒,誰也得蒙,他卻掩飾自己因喝酒太猛而產生的囧態,說人家的好酒是假酒。

這件事裡談到了“罰酒”。在中國,大家對“罰酒”這個詞都不陌生,在酒局上遲到了要罰酒、說錯話了要罰酒、還有上邊的段子裡想喝酒了也自罰,並且還有說某人不識抬舉、要強迫他做某事的時候也說“敬酒不吃吃罰酒”。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喝酒這件事情非得要加上“”字,喝酒就算受到懲罰了嗎?

古時讓人喝酒還真是刑罰

在周朝時,為加強對基層人口的管理,每“五家為比,五比為閭。”比,即比鄰,鄰居的意思。五個為鄰的戶家為一比,又以五比為一閭,設“閭胥”一名。閭胥為最基層的小官,在民國時期這種制度依然存在,當時基層的官員分別為:縣長、區長、村長、閭長、鄰長5級行政官員,其中閭長、鄰長分別相當於周朝時的閭胥和比長。

閭胥的職責除了負責管理自己所管轄區域的賦稅、勞役、人口增減統計、祭祀等事之外,其中一項就是管“罰酒”, 《周禮·地官·閭胥》記載:

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

觵,《說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即喝酒的器具。《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四升曰角”。 觵撻者,失禮之罰。閭胥對自己所管理的五“比”中出現的在祭祀時失禮行為進行處罰,輕的讓其以角飲酒,重的則以鞭、棍責打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傳說中的觵

漢朝之前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200ml,而以“角”罰酒,如果按最少一角懲罰計算,一個人也要喝掉800ml的酒,在今天這是相當於500ml包裝的白酒一瓶半還多。雖然古代酒的酒精含量少,但對於酒量小的人來說喝完一角酒也是不太容易的,更何況有時候還遠不止喝一角酒這麼簡單。

漢朝依然有“以酒為處罰”的做法,並且化解了一次危機

開闢了西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與皇后竇漪房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接了漢文帝班的漢景帝,另一個是樑孝王劉武。一次劉武入朝,與母親和哥哥一起吃飯。席間,漢景帝喝高了,趁著酒意拍胸脯:“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我死後,就把皇帝之位傳給你!他們的母親竇太后最疼愛劉武了,聽了很高興。但隨即漢景帝就省過神來,自己的兒子還沒有立太子呢,為什麼把皇位給弟弟啊。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說出來的話又收不回來。正在尷尬間,有位大臣也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出來救駕了:“按祖上傳下來的規矩,皇帝之位應當父子相傳,陛下剛才一定是酒後失言吧,請喝乾了這這杯酒,算是對陛下失言之錯的懲罰!”漢景帝讚許地看了竇嬰一眼,立即接下酒杯:“對對,是喝多了亂說的,應該罰,喝了之後剛才所說的就啥都不算了啊!”,說完一飲而盡,算是化解了這場輕率的立儲危機。

"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段子開始。

筆者好酒,周圍有幾個固定的酒友。一次,一酒友譏笑他認識的另一好酒之人,講了其人的一段軼事:

某次酒局,該君去了稍遲一些。落座之後,見桌上擺著一瓶名酒。該君酒蟲上來,主動說“我來晚了,自罰三杯”,三杯下肚之後,又和在座的諸位每人“加深”了一杯,在短短5分鐘內那瓶酒就已見底。該君因喝酒太猛,酒勁上頭,晃晃腦袋說道:“你這酒是假的吧,喝了後怎麼頭蒙啊?”。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酒友笑他朋友有兩點:一是罰酒在當地是由他人發起的,來晚者要萬分推辭後勉強再喝才是禮節,而這位仁兄卻是主動要罰自己,最終把人家一整瓶酒都喝完了。酒癮之大可見一斑。二是短時間喝大量的酒,誰也得蒙,他卻掩飾自己因喝酒太猛而產生的囧態,說人家的好酒是假酒。

這件事裡談到了“罰酒”。在中國,大家對“罰酒”這個詞都不陌生,在酒局上遲到了要罰酒、說錯話了要罰酒、還有上邊的段子裡想喝酒了也自罰,並且還有說某人不識抬舉、要強迫他做某事的時候也說“敬酒不吃吃罰酒”。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喝酒這件事情非得要加上“”字,喝酒就算受到懲罰了嗎?

古時讓人喝酒還真是刑罰

在周朝時,為加強對基層人口的管理,每“五家為比,五比為閭。”比,即比鄰,鄰居的意思。五個為鄰的戶家為一比,又以五比為一閭,設“閭胥”一名。閭胥為最基層的小官,在民國時期這種制度依然存在,當時基層的官員分別為:縣長、區長、村長、閭長、鄰長5級行政官員,其中閭長、鄰長分別相當於周朝時的閭胥和比長。

閭胥的職責除了負責管理自己所管轄區域的賦稅、勞役、人口增減統計、祭祀等事之外,其中一項就是管“罰酒”, 《周禮·地官·閭胥》記載:

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

觵,《說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即喝酒的器具。《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四升曰角”。 觵撻者,失禮之罰。閭胥對自己所管理的五“比”中出現的在祭祀時失禮行為進行處罰,輕的讓其以角飲酒,重的則以鞭、棍責打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傳說中的觵

漢朝之前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200ml,而以“角”罰酒,如果按最少一角懲罰計算,一個人也要喝掉800ml的酒,在今天這是相當於500ml包裝的白酒一瓶半還多。雖然古代酒的酒精含量少,但對於酒量小的人來說喝完一角酒也是不太容易的,更何況有時候還遠不止喝一角酒這麼簡單。

漢朝依然有“以酒為處罰”的做法,並且化解了一次危機

開闢了西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與皇后竇漪房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接了漢文帝班的漢景帝,另一個是樑孝王劉武。一次劉武入朝,與母親和哥哥一起吃飯。席間,漢景帝喝高了,趁著酒意拍胸脯:“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我死後,就把皇帝之位傳給你!他們的母親竇太后最疼愛劉武了,聽了很高興。但隨即漢景帝就省過神來,自己的兒子還沒有立太子呢,為什麼把皇位給弟弟啊。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說出來的話又收不回來。正在尷尬間,有位大臣也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出來救駕了:“按祖上傳下來的規矩,皇帝之位應當父子相傳,陛下剛才一定是酒後失言吧,請喝乾了這這杯酒,算是對陛下失言之錯的懲罰!”漢景帝讚許地看了竇嬰一眼,立即接下酒杯:“對對,是喝多了亂說的,應該罰,喝了之後剛才所說的就啥都不算了啊!”,說完一飲而盡,算是化解了這場輕率的立儲危機。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由此可見,連立儲這件天大的事情也可以用罰酒來應付過去,雖然有著在親人面前隨意的一面,但也顯示出來罰酒是處罰的一種方式。最起碼它有用,能應付過去當時的尷尬的場面不是?連太后也挑不出毛病來。後來,竇太后尋了個機會把侄子竇嬰給擼了下來,但在竇太后去世之後,又被漢景帝給重用了,這未嘗不是那次化解酒席危機之功。有人說一次酒席上說的醉話怎麼能算“危機”呢?那是因為當時漢景帝未立儲,竇太后和樑孝王劉武在背後憋著勁要讓劉武接班,形勢已經風起雲湧,十分危急了。如果沒有竇嬰來化解,如果竇太后和劉武順勢“逼宮”,後果難以預料。在這次宴會結束之後不久,漢景帝立了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為太子。劉武十分憤恨,曾在背後陰謀刺殺,後失敗。

直到東晉時,仍以酒為罰

東晉時以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用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的謝安,他有個哥哥叫謝奕。謝奕在剡縣任縣令時,有一個老翁犯了法,“謝以醇酒罰之”,讓老翁喝高度酒,後來老人雖然喝的大醉了,還不算完,還在不停罰。這時候,謝安才七八歲的年紀,他正在哥哥的腿上坐著,看著不忍心,說道:“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老人家這麼可憐,就別讓他這麼再喝下去了。謝奕聽了謝安的話,方才作罷。

不只漢景帝,還有這些國君說錯了話也被臣子罰酒

春秋晉國時的智家家主智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在智家卻喝起酒來,還讓師曠和李調作陪,敲鐘擊鼓奏樂。杜蕢從外面進來,見狀讓師曠、李調各喝了一杯酒,晉平公納悶了,問他:“你也不先跟我說話,怎麼先跟他們倆喝酒呢,是不是失禮呢?”杜蕢回答說,人家智悼子的靈柩還在堂上,國君你卻讓掌樂的太師師曠和近臣李調陪著喝酒,他們倆不規勸,所以就要罰他們喝酒。平公醒悟道:“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我也有過失,那就也罰我喝一杯吧。杜蕢洗了酒杯之後倒酒舉起獻給晉平公,晉平公對邊上的人說:“我死後,這種舉杯獻酒的禮儀也不要廢掉”,後來這個禮節固定了下來,古人飲酒時並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辭後高舉酒杯再喝,被稱為“杜舉”。

"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段子開始。

筆者好酒,周圍有幾個固定的酒友。一次,一酒友譏笑他認識的另一好酒之人,講了其人的一段軼事:

某次酒局,該君去了稍遲一些。落座之後,見桌上擺著一瓶名酒。該君酒蟲上來,主動說“我來晚了,自罰三杯”,三杯下肚之後,又和在座的諸位每人“加深”了一杯,在短短5分鐘內那瓶酒就已見底。該君因喝酒太猛,酒勁上頭,晃晃腦袋說道:“你這酒是假的吧,喝了後怎麼頭蒙啊?”。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酒友笑他朋友有兩點:一是罰酒在當地是由他人發起的,來晚者要萬分推辭後勉強再喝才是禮節,而這位仁兄卻是主動要罰自己,最終把人家一整瓶酒都喝完了。酒癮之大可見一斑。二是短時間喝大量的酒,誰也得蒙,他卻掩飾自己因喝酒太猛而產生的囧態,說人家的好酒是假酒。

這件事裡談到了“罰酒”。在中國,大家對“罰酒”這個詞都不陌生,在酒局上遲到了要罰酒、說錯話了要罰酒、還有上邊的段子裡想喝酒了也自罰,並且還有說某人不識抬舉、要強迫他做某事的時候也說“敬酒不吃吃罰酒”。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喝酒這件事情非得要加上“”字,喝酒就算受到懲罰了嗎?

古時讓人喝酒還真是刑罰

在周朝時,為加強對基層人口的管理,每“五家為比,五比為閭。”比,即比鄰,鄰居的意思。五個為鄰的戶家為一比,又以五比為一閭,設“閭胥”一名。閭胥為最基層的小官,在民國時期這種制度依然存在,當時基層的官員分別為:縣長、區長、村長、閭長、鄰長5級行政官員,其中閭長、鄰長分別相當於周朝時的閭胥和比長。

閭胥的職責除了負責管理自己所管轄區域的賦稅、勞役、人口增減統計、祭祀等事之外,其中一項就是管“罰酒”, 《周禮·地官·閭胥》記載:

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

觵,《說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即喝酒的器具。《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四升曰角”。 觵撻者,失禮之罰。閭胥對自己所管理的五“比”中出現的在祭祀時失禮行為進行處罰,輕的讓其以角飲酒,重的則以鞭、棍責打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傳說中的觵

漢朝之前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200ml,而以“角”罰酒,如果按最少一角懲罰計算,一個人也要喝掉800ml的酒,在今天這是相當於500ml包裝的白酒一瓶半還多。雖然古代酒的酒精含量少,但對於酒量小的人來說喝完一角酒也是不太容易的,更何況有時候還遠不止喝一角酒這麼簡單。

漢朝依然有“以酒為處罰”的做法,並且化解了一次危機

開闢了西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與皇后竇漪房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接了漢文帝班的漢景帝,另一個是樑孝王劉武。一次劉武入朝,與母親和哥哥一起吃飯。席間,漢景帝喝高了,趁著酒意拍胸脯:“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我死後,就把皇帝之位傳給你!他們的母親竇太后最疼愛劉武了,聽了很高興。但隨即漢景帝就省過神來,自己的兒子還沒有立太子呢,為什麼把皇位給弟弟啊。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說出來的話又收不回來。正在尷尬間,有位大臣也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出來救駕了:“按祖上傳下來的規矩,皇帝之位應當父子相傳,陛下剛才一定是酒後失言吧,請喝乾了這這杯酒,算是對陛下失言之錯的懲罰!”漢景帝讚許地看了竇嬰一眼,立即接下酒杯:“對對,是喝多了亂說的,應該罰,喝了之後剛才所說的就啥都不算了啊!”,說完一飲而盡,算是化解了這場輕率的立儲危機。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由此可見,連立儲這件天大的事情也可以用罰酒來應付過去,雖然有著在親人面前隨意的一面,但也顯示出來罰酒是處罰的一種方式。最起碼它有用,能應付過去當時的尷尬的場面不是?連太后也挑不出毛病來。後來,竇太后尋了個機會把侄子竇嬰給擼了下來,但在竇太后去世之後,又被漢景帝給重用了,這未嘗不是那次化解酒席危機之功。有人說一次酒席上說的醉話怎麼能算“危機”呢?那是因為當時漢景帝未立儲,竇太后和樑孝王劉武在背後憋著勁要讓劉武接班,形勢已經風起雲湧,十分危急了。如果沒有竇嬰來化解,如果竇太后和劉武順勢“逼宮”,後果難以預料。在這次宴會結束之後不久,漢景帝立了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為太子。劉武十分憤恨,曾在背後陰謀刺殺,後失敗。

直到東晉時,仍以酒為罰

東晉時以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用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的謝安,他有個哥哥叫謝奕。謝奕在剡縣任縣令時,有一個老翁犯了法,“謝以醇酒罰之”,讓老翁喝高度酒,後來老人雖然喝的大醉了,還不算完,還在不停罰。這時候,謝安才七八歲的年紀,他正在哥哥的腿上坐著,看著不忍心,說道:“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老人家這麼可憐,就別讓他這麼再喝下去了。謝奕聽了謝安的話,方才作罷。

不只漢景帝,還有這些國君說錯了話也被臣子罰酒

春秋晉國時的智家家主智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在智家卻喝起酒來,還讓師曠和李調作陪,敲鐘擊鼓奏樂。杜蕢從外面進來,見狀讓師曠、李調各喝了一杯酒,晉平公納悶了,問他:“你也不先跟我說話,怎麼先跟他們倆喝酒呢,是不是失禮呢?”杜蕢回答說,人家智悼子的靈柩還在堂上,國君你卻讓掌樂的太師師曠和近臣李調陪著喝酒,他們倆不規勸,所以就要罰他們喝酒。平公醒悟道:“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我也有過失,那就也罰我喝一杯吧。杜蕢洗了酒杯之後倒酒舉起獻給晉平公,晉平公對邊上的人說:“我死後,這種舉杯獻酒的禮儀也不要廢掉”,後來這個禮節固定了下來,古人飲酒時並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辭後高舉酒杯再喝,被稱為“杜舉”。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而在齊國,齊景公遊牛山時,向北看著他的如畫江山,不禁流淚:“這麼美的國家,我真的不想死啊!”。旁邊的史孔、樑丘也在一旁附合:“是啊是啊,我們這樣吃穿住行都不如您的人也是不想死啊,何況國君呢”。晏子在旁邊笑話他們幾個,說道:如果君主都不死,那怎麼能輪到您當君主呢?您卻為此流淚,這是不仁義的表現啊!”景公聽了十分慚愧,舉杯自罰,又罰了史孔、樑丘兩人各兩杯酒。

"

今天的文章從一個段子開始。

筆者好酒,周圍有幾個固定的酒友。一次,一酒友譏笑他認識的另一好酒之人,講了其人的一段軼事:

某次酒局,該君去了稍遲一些。落座之後,見桌上擺著一瓶名酒。該君酒蟲上來,主動說“我來晚了,自罰三杯”,三杯下肚之後,又和在座的諸位每人“加深”了一杯,在短短5分鐘內那瓶酒就已見底。該君因喝酒太猛,酒勁上頭,晃晃腦袋說道:“你這酒是假的吧,喝了後怎麼頭蒙啊?”。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酒友笑他朋友有兩點:一是罰酒在當地是由他人發起的,來晚者要萬分推辭後勉強再喝才是禮節,而這位仁兄卻是主動要罰自己,最終把人家一整瓶酒都喝完了。酒癮之大可見一斑。二是短時間喝大量的酒,誰也得蒙,他卻掩飾自己因喝酒太猛而產生的囧態,說人家的好酒是假酒。

這件事裡談到了“罰酒”。在中國,大家對“罰酒”這個詞都不陌生,在酒局上遲到了要罰酒、說錯話了要罰酒、還有上邊的段子裡想喝酒了也自罰,並且還有說某人不識抬舉、要強迫他做某事的時候也說“敬酒不吃吃罰酒”。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喝酒這件事情非得要加上“”字,喝酒就算受到懲罰了嗎?

古時讓人喝酒還真是刑罰

在周朝時,為加強對基層人口的管理,每“五家為比,五比為閭。”比,即比鄰,鄰居的意思。五個為鄰的戶家為一比,又以五比為一閭,設“閭胥”一名。閭胥為最基層的小官,在民國時期這種制度依然存在,當時基層的官員分別為:縣長、區長、村長、閭長、鄰長5級行政官員,其中閭長、鄰長分別相當於周朝時的閭胥和比長。

閭胥的職責除了負責管理自己所管轄區域的賦稅、勞役、人口增減統計、祭祀等事之外,其中一項就是管“罰酒”, 《周禮·地官·閭胥》記載:

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

觵,《說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即喝酒的器具。《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四升曰角”。 觵撻者,失禮之罰。閭胥對自己所管理的五“比”中出現的在祭祀時失禮行為進行處罰,輕的讓其以角飲酒,重的則以鞭、棍責打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傳說中的觵

漢朝之前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200ml,而以“角”罰酒,如果按最少一角懲罰計算,一個人也要喝掉800ml的酒,在今天這是相當於500ml包裝的白酒一瓶半還多。雖然古代酒的酒精含量少,但對於酒量小的人來說喝完一角酒也是不太容易的,更何況有時候還遠不止喝一角酒這麼簡單。

漢朝依然有“以酒為處罰”的做法,並且化解了一次危機

開闢了西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與皇后竇漪房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接了漢文帝班的漢景帝,另一個是樑孝王劉武。一次劉武入朝,與母親和哥哥一起吃飯。席間,漢景帝喝高了,趁著酒意拍胸脯:“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我死後,就把皇帝之位傳給你!他們的母親竇太后最疼愛劉武了,聽了很高興。但隨即漢景帝就省過神來,自己的兒子還沒有立太子呢,為什麼把皇位給弟弟啊。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說出來的話又收不回來。正在尷尬間,有位大臣也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出來救駕了:“按祖上傳下來的規矩,皇帝之位應當父子相傳,陛下剛才一定是酒後失言吧,請喝乾了這這杯酒,算是對陛下失言之錯的懲罰!”漢景帝讚許地看了竇嬰一眼,立即接下酒杯:“對對,是喝多了亂說的,應該罰,喝了之後剛才所說的就啥都不算了啊!”,說完一飲而盡,算是化解了這場輕率的立儲危機。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由此可見,連立儲這件天大的事情也可以用罰酒來應付過去,雖然有著在親人面前隨意的一面,但也顯示出來罰酒是處罰的一種方式。最起碼它有用,能應付過去當時的尷尬的場面不是?連太后也挑不出毛病來。後來,竇太后尋了個機會把侄子竇嬰給擼了下來,但在竇太后去世之後,又被漢景帝給重用了,這未嘗不是那次化解酒席危機之功。有人說一次酒席上說的醉話怎麼能算“危機”呢?那是因為當時漢景帝未立儲,竇太后和樑孝王劉武在背後憋著勁要讓劉武接班,形勢已經風起雲湧,十分危急了。如果沒有竇嬰來化解,如果竇太后和劉武順勢“逼宮”,後果難以預料。在這次宴會結束之後不久,漢景帝立了後來的漢武帝劉徹為太子。劉武十分憤恨,曾在背後陰謀刺殺,後失敗。

直到東晉時,仍以酒為罰

東晉時以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用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的謝安,他有個哥哥叫謝奕。謝奕在剡縣任縣令時,有一個老翁犯了法,“謝以醇酒罰之”,讓老翁喝高度酒,後來老人雖然喝的大醉了,還不算完,還在不停罰。這時候,謝安才七八歲的年紀,他正在哥哥的腿上坐著,看著不忍心,說道:“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老人家這麼可憐,就別讓他這麼再喝下去了。謝奕聽了謝安的話,方才作罷。

不只漢景帝,還有這些國君說錯了話也被臣子罰酒

春秋晉國時的智家家主智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在智家卻喝起酒來,還讓師曠和李調作陪,敲鐘擊鼓奏樂。杜蕢從外面進來,見狀讓師曠、李調各喝了一杯酒,晉平公納悶了,問他:“你也不先跟我說話,怎麼先跟他們倆喝酒呢,是不是失禮呢?”杜蕢回答說,人家智悼子的靈柩還在堂上,國君你卻讓掌樂的太師師曠和近臣李調陪著喝酒,他們倆不規勸,所以就要罰他們喝酒。平公醒悟道:“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我也有過失,那就也罰我喝一杯吧。杜蕢洗了酒杯之後倒酒舉起獻給晉平公,晉平公對邊上的人說:“我死後,這種舉杯獻酒的禮儀也不要廢掉”,後來這個禮節固定了下來,古人飲酒時並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辭後高舉酒杯再喝,被稱為“杜舉”。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而在齊國,齊景公遊牛山時,向北看著他的如畫江山,不禁流淚:“這麼美的國家,我真的不想死啊!”。旁邊的史孔、樑丘也在一旁附合:“是啊是啊,我們這樣吃穿住行都不如您的人也是不想死啊,何況國君呢”。晏子在旁邊笑話他們幾個,說道:如果君主都不死,那怎麼能輪到您當君主呢?您卻為此流淚,這是不仁義的表現啊!”景公聽了十分慚愧,舉杯自罰,又罰了史孔、樑丘兩人各兩杯酒。

被罰酒就是多喝幾杯這麼簡單?古人告訴你,讓你喝酒也是刑罰

從上面的這些例子可見,在古代無論是從君主還是到最底層的人民,都是接受並且認可“罰酒”為懲罰手段的,並不是像現在簡單的在酒桌上讓某人多喝幾杯就是所謂的“罰酒”,而是一種上升到法律層面的懲誡手段。

然而彼之蜜糖,吾之毒藥。以酒為罰,作為嗜酒如命的筆者,喝酒之時,樂在其中,實在感覺不到有什麼罰的意味。細細想來,大約在兩方面體現出“罰”來:一是對被懲罰之人的身體的摧殘。喝酒特別是喝了大酒之後大醉,酒醒之後必然頭疼欲裂,難受之極,似大病一場,以致於這種痛苦要難受好幾天。二是對被懲罰之人心理上的作用。人喝酒喝多了容易失態,就是在今天大家喝多了之後辦了傻事,第二天回想過來依然感覺慚愧無比,無法面對大家。更何況在視形象為生命的古代士人,就更是如此了,喝多酒了出了醜,對個人的威望都是大的損失,這種損失甚至要大於身體上所承受的痛苦,一次喝醉記憶深刻,以後就不敢再犯錯誤。

作為小懲,這種懲罰已經到位,效果也已十分明顯。犯的錯誤再嚴重一些就要是棍棒擊打的大懲。如果犯的錯再大就要脫離開“閭胥”所能處理範圍了,需要更上一級的官員來處理,或收監、或流徙等等。所以罰酒只是小懲、雅懲,是一種不失人性化的“軟懲誡”,既讓人感受到了懲罰之意,又不致於讓被懲誡者遭受太多的罪,現在想來,大概和現在的行政拘留的意思差不太多吧。

你是這麼認為的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