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

每次只要刷有關“科學育兒”的文章,都會有留言說,面對上輩人(或是傳統觀念)的那句“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的”,年輕的父母就瞬間破功,無力反駁。

還會被比較激進的人斥責崇洋媚外,凡事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尊重我巍巍大中華,泱泱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

哎,有時候也是心好累!

經驗和傳統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這不可否認。

但是時代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更新,註定我們跟老一輩傳統養孩子的觀點會出現分歧。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沒做,你不也好好地?

你小時候我連維生素D是什麼都沒聽過,你不也長得高高壯壯的了?

你上了小學才開始刷牙,也沒見你現在有一顆蛀牙啊?

尿布用了這麼多代人,怎麼就比尿不溼差了?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做過,你不也好好地?

誰家放任孩子隨便拉、尿?一出生就可以把尿了,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不綁腿怎麼行,尤其是女孩,腿要又長又直啊!

你小時候亂抓亂咬,打兩巴掌就老實了!

"

每次只要刷有關“科學育兒”的文章,都會有留言說,面對上輩人(或是傳統觀念)的那句“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的”,年輕的父母就瞬間破功,無力反駁。

還會被比較激進的人斥責崇洋媚外,凡事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尊重我巍巍大中華,泱泱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

哎,有時候也是心好累!

經驗和傳統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這不可否認。

但是時代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更新,註定我們跟老一輩傳統養孩子的觀點會出現分歧。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沒做,你不也好好地?

你小時候我連維生素D是什麼都沒聽過,你不也長得高高壯壯的了?

你上了小學才開始刷牙,也沒見你現在有一顆蛀牙啊?

尿布用了這麼多代人,怎麼就比尿不溼差了?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做過,你不也好好地?

誰家放任孩子隨便拉、尿?一出生就可以把尿了,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不綁腿怎麼行,尤其是女孩,腿要又長又直啊!

你小時候亂抓亂咬,打兩巴掌就老實了!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面對這些話,要怎麼反駁?

看過一個媽媽的留言,每每想起我都忍不住笑場:就因為我是當豬養大的,我就沒有照書養娃的資格了嗎?

哈哈,今天就聊一聊新舊觀念不停碰撞時,我們要如何說服別人?

時代變了,除了你,沒什麼跟過去是一樣的。

環境和條件不一樣了,也就註定了很多事情都不會再一樣。

就比如說吃鹽這件事。

很多家庭為了“要不要給新添輔食的寶寶加鹽”鬧得不可開交。老時候說不吃鹽沒力氣或者口味淡,寶寶沒胃口。

但是現代醫學證明,鹽的攝入量過多會加重腎臟和心臟的負擔,引發高血壓。所以1歲之前寶寶是禁止吃鹽的。

"

每次只要刷有關“科學育兒”的文章,都會有留言說,面對上輩人(或是傳統觀念)的那句“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的”,年輕的父母就瞬間破功,無力反駁。

還會被比較激進的人斥責崇洋媚外,凡事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尊重我巍巍大中華,泱泱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

哎,有時候也是心好累!

經驗和傳統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這不可否認。

但是時代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更新,註定我們跟老一輩傳統養孩子的觀點會出現分歧。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沒做,你不也好好地?

你小時候我連維生素D是什麼都沒聽過,你不也長得高高壯壯的了?

你上了小學才開始刷牙,也沒見你現在有一顆蛀牙啊?

尿布用了這麼多代人,怎麼就比尿不溼差了?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做過,你不也好好地?

誰家放任孩子隨便拉、尿?一出生就可以把尿了,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不綁腿怎麼行,尤其是女孩,腿要又長又直啊!

你小時候亂抓亂咬,打兩巴掌就老實了!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面對這些話,要怎麼反駁?

看過一個媽媽的留言,每每想起我都忍不住笑場:就因為我是當豬養大的,我就沒有照書養娃的資格了嗎?

哈哈,今天就聊一聊新舊觀念不停碰撞時,我們要如何說服別人?

時代變了,除了你,沒什麼跟過去是一樣的。

環境和條件不一樣了,也就註定了很多事情都不會再一樣。

就比如說吃鹽這件事。

很多家庭為了“要不要給新添輔食的寶寶加鹽”鬧得不可開交。老時候說不吃鹽沒力氣或者口味淡,寶寶沒胃口。

但是現代醫學證明,鹽的攝入量過多會加重腎臟和心臟的負擔,引發高血壓。所以1歲之前寶寶是禁止吃鹽的。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老一輩人年輕的時候跟現在相比,鹽的攝入量要高的多,但那時候是情勢所迫。

那個年代物資緊缺,勞動量還大。

我聽過很多老人回憶,在肉、蛋、菜極度短缺的情況下,為了吃飽,只好把菜做鹹一點,這樣才能保證在犧牲最少的肉、菜、蛋的前提下,吃飽肚子。

但是現在呢?每家的養生主題已然變成了:多吃蔬菜少吃主食,以防營養過剩。

而四、五十年前缺衣少糧的那一輩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需要少油少鹽、控制飲食。

不能因為機率小,就選擇無視。

很多問題發生概率很小,但即便只有萬分之一,也不能成為可以無視的理由。

比如發燒吧,老一輩的觀點是發燒要捂,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但是對於小嬰兒來講,發燒很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徵——寶寶會因為高溫、缺氧、脫水等造成嚴重的後果(包括智力低下、運動障礙、癲癇甚至致殘、致死),尤其多見於1歲以內的寶寶。

"

每次只要刷有關“科學育兒”的文章,都會有留言說,面對上輩人(或是傳統觀念)的那句“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的”,年輕的父母就瞬間破功,無力反駁。

還會被比較激進的人斥責崇洋媚外,凡事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尊重我巍巍大中華,泱泱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

哎,有時候也是心好累!

經驗和傳統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這不可否認。

但是時代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更新,註定我們跟老一輩傳統養孩子的觀點會出現分歧。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沒做,你不也好好地?

你小時候我連維生素D是什麼都沒聽過,你不也長得高高壯壯的了?

你上了小學才開始刷牙,也沒見你現在有一顆蛀牙啊?

尿布用了這麼多代人,怎麼就比尿不溼差了?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做過,你不也好好地?

誰家放任孩子隨便拉、尿?一出生就可以把尿了,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不綁腿怎麼行,尤其是女孩,腿要又長又直啊!

你小時候亂抓亂咬,打兩巴掌就老實了!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面對這些話,要怎麼反駁?

看過一個媽媽的留言,每每想起我都忍不住笑場:就因為我是當豬養大的,我就沒有照書養娃的資格了嗎?

哈哈,今天就聊一聊新舊觀念不停碰撞時,我們要如何說服別人?

時代變了,除了你,沒什麼跟過去是一樣的。

環境和條件不一樣了,也就註定了很多事情都不會再一樣。

就比如說吃鹽這件事。

很多家庭為了“要不要給新添輔食的寶寶加鹽”鬧得不可開交。老時候說不吃鹽沒力氣或者口味淡,寶寶沒胃口。

但是現代醫學證明,鹽的攝入量過多會加重腎臟和心臟的負擔,引發高血壓。所以1歲之前寶寶是禁止吃鹽的。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老一輩人年輕的時候跟現在相比,鹽的攝入量要高的多,但那時候是情勢所迫。

那個年代物資緊缺,勞動量還大。

我聽過很多老人回憶,在肉、蛋、菜極度短缺的情況下,為了吃飽,只好把菜做鹹一點,這樣才能保證在犧牲最少的肉、菜、蛋的前提下,吃飽肚子。

但是現在呢?每家的養生主題已然變成了:多吃蔬菜少吃主食,以防營養過剩。

而四、五十年前缺衣少糧的那一輩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需要少油少鹽、控制飲食。

不能因為機率小,就選擇無視。

很多問題發生概率很小,但即便只有萬分之一,也不能成為可以無視的理由。

比如發燒吧,老一輩的觀點是發燒要捂,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但是對於小嬰兒來講,發燒很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徵——寶寶會因為高溫、缺氧、脫水等造成嚴重的後果(包括智力低下、運動障礙、癲癇甚至致殘、致死),尤其多見於1歲以內的寶寶。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七大姑八大姨有話說了,嚇唬誰呢?

你小時候每次發燒都是給你捂汗捂好的,也沒見你夭折了啊,不出汗怎麼退燒?

捂熱致死的機率是很小,但是相關的新聞報道也並不少見,身邊的人沒有經歷過,不代表就可以否定這種傷害。

之前在“發燒該捂還是該晾”的專題裡,C爸專門解釋過發燒的三個階段:溫度上升期、平穩期和下降期。

溫度上升期,會寒戰,手腳冰涼,這個時候是可以適當增些穿蓋的,也就是老話說的“捂一捂”。

但是一旦到了平穩期,寒戰就會減少,皮膚血管也不會繼續收縮,四肢會變溫熱,這個時候就不能通過增加穿蓋來幫助升溫了。

而到了溫度下降期,當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燒藥之後,身體會接收大腦的信號主動散熱,啟動出汗這些散熱方式,這時候就應該減衣減被,幫助寶寶散熱降溫,萬萬不能再捂了。

我們也應懂一些疾病的原理,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自然就能把很多隱患,降至最低。

不要因為當下沒有後果,就認為正確。

還有很多東西,確實沒有明確的證據反駁,比如說老一輩特別流行的捆“蠟燭包”,說這樣長大後腿又長又直。

很顯然也是沒用的,看看咱們自己彎彎的小短腿就知道了。

裹“蠟燭包”不僅不能讓腿變直,還會影響髖關節的發育。(過早的把屎把尿也一樣)

"

每次只要刷有關“科學育兒”的文章,都會有留言說,面對上輩人(或是傳統觀念)的那句“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的”,年輕的父母就瞬間破功,無力反駁。

還會被比較激進的人斥責崇洋媚外,凡事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尊重我巍巍大中華,泱泱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

哎,有時候也是心好累!

經驗和傳統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這不可否認。

但是時代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更新,註定我們跟老一輩傳統養孩子的觀點會出現分歧。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沒做,你不也好好地?

你小時候我連維生素D是什麼都沒聽過,你不也長得高高壯壯的了?

你上了小學才開始刷牙,也沒見你現在有一顆蛀牙啊?

尿布用了這麼多代人,怎麼就比尿不溼差了?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做過,你不也好好地?

誰家放任孩子隨便拉、尿?一出生就可以把尿了,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不綁腿怎麼行,尤其是女孩,腿要又長又直啊!

你小時候亂抓亂咬,打兩巴掌就老實了!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面對這些話,要怎麼反駁?

看過一個媽媽的留言,每每想起我都忍不住笑場:就因為我是當豬養大的,我就沒有照書養娃的資格了嗎?

哈哈,今天就聊一聊新舊觀念不停碰撞時,我們要如何說服別人?

時代變了,除了你,沒什麼跟過去是一樣的。

環境和條件不一樣了,也就註定了很多事情都不會再一樣。

就比如說吃鹽這件事。

很多家庭為了“要不要給新添輔食的寶寶加鹽”鬧得不可開交。老時候說不吃鹽沒力氣或者口味淡,寶寶沒胃口。

但是現代醫學證明,鹽的攝入量過多會加重腎臟和心臟的負擔,引發高血壓。所以1歲之前寶寶是禁止吃鹽的。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老一輩人年輕的時候跟現在相比,鹽的攝入量要高的多,但那時候是情勢所迫。

那個年代物資緊缺,勞動量還大。

我聽過很多老人回憶,在肉、蛋、菜極度短缺的情況下,為了吃飽,只好把菜做鹹一點,這樣才能保證在犧牲最少的肉、菜、蛋的前提下,吃飽肚子。

但是現在呢?每家的養生主題已然變成了:多吃蔬菜少吃主食,以防營養過剩。

而四、五十年前缺衣少糧的那一輩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需要少油少鹽、控制飲食。

不能因為機率小,就選擇無視。

很多問題發生概率很小,但即便只有萬分之一,也不能成為可以無視的理由。

比如發燒吧,老一輩的觀點是發燒要捂,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但是對於小嬰兒來講,發燒很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徵——寶寶會因為高溫、缺氧、脫水等造成嚴重的後果(包括智力低下、運動障礙、癲癇甚至致殘、致死),尤其多見於1歲以內的寶寶。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七大姑八大姨有話說了,嚇唬誰呢?

你小時候每次發燒都是給你捂汗捂好的,也沒見你夭折了啊,不出汗怎麼退燒?

捂熱致死的機率是很小,但是相關的新聞報道也並不少見,身邊的人沒有經歷過,不代表就可以否定這種傷害。

之前在“發燒該捂還是該晾”的專題裡,C爸專門解釋過發燒的三個階段:溫度上升期、平穩期和下降期。

溫度上升期,會寒戰,手腳冰涼,這個時候是可以適當增些穿蓋的,也就是老話說的“捂一捂”。

但是一旦到了平穩期,寒戰就會減少,皮膚血管也不會繼續收縮,四肢會變溫熱,這個時候就不能通過增加穿蓋來幫助升溫了。

而到了溫度下降期,當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燒藥之後,身體會接收大腦的信號主動散熱,啟動出汗這些散熱方式,這時候就應該減衣減被,幫助寶寶散熱降溫,萬萬不能再捂了。

我們也應懂一些疾病的原理,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自然就能把很多隱患,降至最低。

不要因為當下沒有後果,就認為正確。

還有很多東西,確實沒有明確的證據反駁,比如說老一輩特別流行的捆“蠟燭包”,說這樣長大後腿又長又直。

很顯然也是沒用的,看看咱們自己彎彎的小短腿就知道了。

裹“蠟燭包”不僅不能讓腿變直,還會影響髖關節的發育。(過早的把屎把尿也一樣)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但是這種後果卻不是立竿見影的,早期髖關節以軟骨為主,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並不會讓小嬰兒有什麼疼痛的感覺,所以可能完全不會被發現。

當寶寶到了學步期出現了不愛走路,走路不穩,鴨行、跛行時,才可能引起家長的懷疑。

但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確診還需要藉助影像設備的檢查,如果當時的症狀不明顯,可能根本不會去檢查,也許要等老了才會知道。

雖然當時確實看不出任何危害,但是幾十年後,誰又會想到眼前的關節炎,可能會與小時候的綁腿或把屎把尿有任何的聯繫呢?

然而我們也就這樣長大了,看起來也蠻正常的,但是沒注重起來的生活習慣;面對權威時的不敢反駁;面對欺負時的一味忍讓;面對親人時不能直接表達愛。

誰又能說,這些沒有小時候的影子?

當然,沒有半分責怪的意思,只是,當我們有了機會可以給孩子一些更多的選擇時,為什麼不呢!

至少現在,因為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我們知道了原來孩子有那麼多的敏感期。

  • 口欲期的孩子就是要往嘴巴里塞各種東西;
  • 物權敏感期的孩子世界觀就是:我的,我的,全世界都是我的。
  • 3歲之前很多不如人意的表現,其實都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而不是傳統上定義的不聽話、很差勁!
  • 當然,我們也知道除了打罵、諷刺、懲罰,還有更好的溝通方式——“正面管教”。讓我們學會理解和尊重,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也可以實現寶寶的管教和約束。

恩,是時候抱抱小時候的自己了:你也是不容易啊

"

每次只要刷有關“科學育兒”的文章,都會有留言說,面對上輩人(或是傳統觀念)的那句“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的”,年輕的父母就瞬間破功,無力反駁。

還會被比較激進的人斥責崇洋媚外,凡事都覺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尊重我巍巍大中華,泱泱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歷史傳統。

哎,有時候也是心好累!

經驗和傳統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這不可否認。

但是時代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更新,註定我們跟老一輩傳統養孩子的觀點會出現分歧。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沒做,你不也好好地?

你小時候我連維生素D是什麼都沒聽過,你不也長得高高壯壯的了?

你上了小學才開始刷牙,也沒見你現在有一顆蛀牙啊?

尿布用了這麼多代人,怎麼就比尿不溼差了?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做過,你不也好好地?

誰家放任孩子隨便拉、尿?一出生就可以把尿了,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不綁腿怎麼行,尤其是女孩,腿要又長又直啊!

你小時候亂抓亂咬,打兩巴掌就老實了!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面對這些話,要怎麼反駁?

看過一個媽媽的留言,每每想起我都忍不住笑場:就因為我是當豬養大的,我就沒有照書養娃的資格了嗎?

哈哈,今天就聊一聊新舊觀念不停碰撞時,我們要如何說服別人?

時代變了,除了你,沒什麼跟過去是一樣的。

環境和條件不一樣了,也就註定了很多事情都不會再一樣。

就比如說吃鹽這件事。

很多家庭為了“要不要給新添輔食的寶寶加鹽”鬧得不可開交。老時候說不吃鹽沒力氣或者口味淡,寶寶沒胃口。

但是現代醫學證明,鹽的攝入量過多會加重腎臟和心臟的負擔,引發高血壓。所以1歲之前寶寶是禁止吃鹽的。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老一輩人年輕的時候跟現在相比,鹽的攝入量要高的多,但那時候是情勢所迫。

那個年代物資緊缺,勞動量還大。

我聽過很多老人回憶,在肉、蛋、菜極度短缺的情況下,為了吃飽,只好把菜做鹹一點,這樣才能保證在犧牲最少的肉、菜、蛋的前提下,吃飽肚子。

但是現在呢?每家的養生主題已然變成了:多吃蔬菜少吃主食,以防營養過剩。

而四、五十年前缺衣少糧的那一輩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需要少油少鹽、控制飲食。

不能因為機率小,就選擇無視。

很多問題發生概率很小,但即便只有萬分之一,也不能成為可以無視的理由。

比如發燒吧,老一輩的觀點是發燒要捂,捂出一身汗就好了。

但是對於小嬰兒來講,發燒很容易出現捂熱綜合徵——寶寶會因為高溫、缺氧、脫水等造成嚴重的後果(包括智力低下、運動障礙、癲癇甚至致殘、致死),尤其多見於1歲以內的寶寶。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七大姑八大姨有話說了,嚇唬誰呢?

你小時候每次發燒都是給你捂汗捂好的,也沒見你夭折了啊,不出汗怎麼退燒?

捂熱致死的機率是很小,但是相關的新聞報道也並不少見,身邊的人沒有經歷過,不代表就可以否定這種傷害。

之前在“發燒該捂還是該晾”的專題裡,C爸專門解釋過發燒的三個階段:溫度上升期、平穩期和下降期。

溫度上升期,會寒戰,手腳冰涼,這個時候是可以適當增些穿蓋的,也就是老話說的“捂一捂”。

但是一旦到了平穩期,寒戰就會減少,皮膚血管也不會繼續收縮,四肢會變溫熱,這個時候就不能通過增加穿蓋來幫助升溫了。

而到了溫度下降期,當病情被控制或服用退燒藥之後,身體會接收大腦的信號主動散熱,啟動出汗這些散熱方式,這時候就應該減衣減被,幫助寶寶散熱降溫,萬萬不能再捂了。

我們也應懂一些疾病的原理,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自然就能把很多隱患,降至最低。

不要因為當下沒有後果,就認為正確。

還有很多東西,確實沒有明確的證據反駁,比如說老一輩特別流行的捆“蠟燭包”,說這樣長大後腿又長又直。

很顯然也是沒用的,看看咱們自己彎彎的小短腿就知道了。

裹“蠟燭包”不僅不能讓腿變直,還會影響髖關節的發育。(過早的把屎把尿也一樣)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但是這種後果卻不是立竿見影的,早期髖關節以軟骨為主,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並不會讓小嬰兒有什麼疼痛的感覺,所以可能完全不會被發現。

當寶寶到了學步期出現了不愛走路,走路不穩,鴨行、跛行時,才可能引起家長的懷疑。

但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確診還需要藉助影像設備的檢查,如果當時的症狀不明顯,可能根本不會去檢查,也許要等老了才會知道。

雖然當時確實看不出任何危害,但是幾十年後,誰又會想到眼前的關節炎,可能會與小時候的綁腿或把屎把尿有任何的聯繫呢?

然而我們也就這樣長大了,看起來也蠻正常的,但是沒注重起來的生活習慣;面對權威時的不敢反駁;面對欺負時的一味忍讓;面對親人時不能直接表達愛。

誰又能說,這些沒有小時候的影子?

當然,沒有半分責怪的意思,只是,當我們有了機會可以給孩子一些更多的選擇時,為什麼不呢!

至少現在,因為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我們知道了原來孩子有那麼多的敏感期。

  • 口欲期的孩子就是要往嘴巴里塞各種東西;
  • 物權敏感期的孩子世界觀就是:我的,我的,全世界都是我的。
  • 3歲之前很多不如人意的表現,其實都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而不是傳統上定義的不聽話、很差勁!
  • 當然,我們也知道除了打罵、諷刺、懲罰,還有更好的溝通方式——“正面管教”。讓我們學會理解和尊重,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也可以實現寶寶的管教和約束。

恩,是時候抱抱小時候的自己了:你也是不容易啊

“你就是這麼被養大的,不也挺好?”這句話要如何破?

C媽說

今天說這些並不是要否定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侷限,但我們不能因為自身的侷限,就去否定新時代的新理念。

咱不能因為直覺和傳言,而去否定權威醫學機構和專業人士在調查研究、權衡利弊之後得出的有理有據的結論。

而且,就目前長輩們接受新鮮事物的Fashion程度看,說服他們接受新觀點,也不是很難實現。

據我所知,咱們公號就有很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啊。

育兒理念沒有絕對的正確,所有的觀點都是在不斷推翻和反覆論證中來實現的。

等我們老了,我們的觀念,可能也會被各種推翻,誰也做不到絕對的正確,只能是在當下這個時代,努力去尋找最正確的育兒途徑。

而我覺得,這就是養育一個孩子,對他最負責的方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