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55縣之涇縣

動物 乾隆 宣紙 杜伏威 閒聊江湖 閒聊江湖 2017-09-26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涇縣地圖

安徽涇縣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境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縣境介於北緯30°21’—30°51’,東經117°57’—118°41’之間,東西長66 千米,南北寬53千米,總面積2054.5平方千米,佔安徽省總面積的1.47%。

截至2016年,涇縣下轄9個鎮,戶籍總人口35.4萬人。實現生產總值(GDP)8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5.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9.5:40.6:39.9。按照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9566元。

涇縣境內有新四軍軍部舊址、桃花潭、江南第一漂、查濟古民居、黃田古民居等旅遊景點。

歷史

先秦時代

新石器時期,涇縣境內即有先民活動生息。

夏、商、周,為古越族先民。

春秋時期,地初屬吳國。此後吳、楚曾爭戰於此,地常屬吳。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吳、楚大戰,曾屬楚國。此後為吳、楚爭峙場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地屬越國。繼為越、楚爭峙場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滅越,屬楚國。

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國。翌年,平江南,置涇縣(治城西北2.5千米涇溪西岸),屬會稽郡。秦末,分會稽郡西部置鄣郡,涇縣屬之。不久,復分鄣郡西部置廬江郡,涇縣改屬之。

漢唐以來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銷江南廬江郡,涇縣改屬丹陽郡。

東漢永和四年(139年),涇縣改屬宣城郡。建和元年(147年),撤銷宣城郡,涇縣仍屬丹陽郡。興平二年(195年),為孫策控制區,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涇縣西南地區置安吳縣(治西蘭山南渡口,今涇縣黃村鎮安吳村),屬丹陽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今縣境涇縣(仍治涇溪西岸)、安吳(仍治今黃村鎮安吳村)2個縣屬宣城郡。

南朝延續晉制。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宣城郡,撤銷安吳縣,併入涇縣(仍治涇溪西岸),屬宣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涇縣改屬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並起,後為杜伏威部控制區。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設南徐州,不久,改為猷州(治今涇縣章渡鄉大嶺集馬家村大寧山南),涇縣屬之。八年,廢猷州併入涇縣,改屬宣州。天寶元年(742年),宣州改稱宣城郡。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宣城郡複名宣州。涇縣先後從屬。

宋元明清

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為寧國府(仍治宣城)。嘉定三年(1210年)冬,涇縣遷往舊城東1千米留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涇縣入元,改治敬天坊(今城廂鎮),仍屬寧國府。至元十四年屬寧國路。至正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取寧國路,改稱寧國府。龍鳳七年(1361年)四月,寧國府改稱宣城府。十二年正月,改稱宣州府。吳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稱寧國府,涇縣均屬之。

明清涇縣屬寧國府。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道、府,涇縣(仍治今城廂鎮)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涇縣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2日,涇縣屬安徽省第九區。10月10日,涇縣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6日,日軍攻陷宣城,第九專區專員公署遷駐涇縣城趙家祠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第九專區駐涇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涇縣政府曾遷城郊(今屬百元鄉)張家村張氏宗祠。8月6日,第九專區改為第六專區(專員仍駐涇縣)。10月9日,日軍陷涇縣城,第六專區行政公署遷駐榔橋;涇縣政府遷駐黃村。當日克涇縣城,公署及縣政府返城。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縣政府曾遷駐黃村,後回駐縣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底,撤銷皖南行政公署,第六專區專員公署改駐蕪湖(今蕪湖市),涇縣仍屬之。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開始。24日,涇縣縣政府宣佈起義,當日解放涇縣。

建國至今

1949年10月1日建國,涇縣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

1952年3月28日,涇縣改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蕪湖專區。

1971年3月29日,蕪湖專區改稱蕪湖地區,涇縣屬之。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涇縣仍屬之。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涇縣屬之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涇縣下轄9個鎮:黃村鎮、茂林鎮、雲嶺鎮、榔橋鎮、涇川鎮、丁家橋鎮、桃花潭鎮、蔡村鎮、琴溪鎮,2個鄉:汀溪鄉、昌橋鄉。涇縣政府駐涇川鎮。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涇縣行政區劃圖

地形地貌

涇縣以丘陵低山為主,中山和平原所佔面積很少,境內東南部黃兒公山為最高峰,海拔1174.8米,海拔最低20米左右,兩者相差1154.8米左右。全縣地貌具二起一伏的特徵,東南部和西北部二處為隆起的丘陵山地區,其間鑲嵌一條帶狀河谷平原,總的地面高程,由西南向東北逐級遞減,具明顯階梯狀特點。丘陵山地的走向與區域構造線吻合,大都北東走向。

氣候特徵

涇縣地處中緯度南沿,根據氣象指標分類,屬於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溼潤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季短。有春來遲,秋來早的特點。年平均溫度15.7℃,氣溫年極端最高值為40.8℃。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8.1℃;極端最低氣溫-14.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2.9℃。無霜期一般為239—241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15日,終霜日為3月19日,霜期127天。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涇縣境內草本植物約計1000餘種,其中藥材達600餘種,花卉60多種,餘為牧用雜草以及水草植物。

動物資源

清嘉慶《涇縣誌》載:涇縣主要野生動物獸類有:虎、豹、豺、鹿、獐、麂、狸、狐、獾、猴、野豬、兔、松鼠、獺、犭豪、穿山甲、熊、玉面狸等。鳥類有24種,鱗甲類24種,蛇蟲類12種。長期以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野生動物有的絕跡,有的繁殖極少,如虎豹之類已屬罕見,據20世紀80年代初調查,涇縣各類野生動物約有115種。

礦產資源

涇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5種,分佈於35個鄉鎮的229處。

  • 金屬礦產

鐵礦52處。遠景地質儲量1700萬噸。

錳礦1處。地質儲量0.4萬噸。

銅礦4處,遠景地質儲量2985噸。

多金屬礦產地5處,主要是Ca(鈣)、Pb(鉛)、Zn(鋅)、Au(金)、Ag(銀)等共生。

鉛鋅礦2處,遠景儲藏量1750噸。

鉬礦6處,遠景地質儲量6560噸。

銻礦3處,地質儲量3萬餘噸。

金礦、銀礦8處,(其中包括合金、銀多金屬礦3處)經地質部門勘探的3處,其中1處金礦初步儲量金500千克,銀2100千克。其0線附近1號礦體儲量金250千克左右。

  • 非金屬礦產

涇縣有建築材料花崗石產地25處,大理石產地11處,石灰岩五大岩層分佈帶,有概算地質儲量的礦點17處,白雲岩產地1處,板岩產地1處,以及6條水系的黃沙。

化工、玻璃、陶瓷等材料黃鐵礦8處,鉀礦5處,方解石礦1處,重晶石礦1處,硅灰石礦1處,瓷石1處,高嶺土3處,耐火粘土11處,石英礦6處。並均有一定的地質遠景儲量。

涇縣煤礦地質儲藏量約1280萬噸。其中有煙煤937.9萬噸,佔探明儲量73.3%。無煙煤342.5萬噸,佔探明儲量的26.7%。主要分佈在蔡村、潘村兩鄉範圍內。

交通運輸

截至2016年末,涇縣公路總里程1826.1千米,縣鄉公路均實現硬化,農村公路“村村通”全覆蓋。按行政等級劃分:國道53.8千米,省道69.8千米、縣道279.7千米、鄉道294.6千米、村道1111.7千米,專用道路16.5千米。高鐵連接線、桃花潭路延伸段等20條市政道路建成通車,青弋江北路主路面通車,體育路、環城南路等城區“斷頭路”打通。合福高鐵涇縣站通車運營。G205涇南段、S322宣涇段一級公路建成通車。蕪黃高速公路、S466涇青公路涇縣段完成工可報告,S457寧涇公路涇縣段開展初步設計。

風景名勝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月亮灣風景區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琴高山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江南第一漂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桃花潭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赤灘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查濟古建築群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茂林景區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黃田洋船屋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太平湖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水西雙塔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黃村百歲坊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章渡吊棟閣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魁山·飛雄塔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西陽花戲樓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三吳紀念館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中華第一祠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吳氏大宗祠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王稼祥故居紀念館

地方特產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木梳

涇縣是中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產基地。有木梳生產企業60餘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年產木梳6000萬把,年創產值4500萬元,從業人員達1900餘人。涇縣木梳採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制梳工藝。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造型別致。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琴魚

相傳晉代時,有一位隱士叫琴高在涇縣修仙煉丹,“修煉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琴魚乾,是一種罕見的小魚乾,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乾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宣紙

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此史實見於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言。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宣筆

宣筆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筆”),是中國四大名筆之一(浙江湖筆、山東齊筆、河北衡筆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筆)。

安徽省55縣之涇縣

涇縣茶葉

涇縣產茶歷史悠久。據《寧國府志》記載:“宋時涇縣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遠在唐代就曾出產過白雲茶,塗尖等名貴茶葉。相傳乾隆六下江南途經寧國府時,知府獻上涇縣產的貢尖,乾隆嘗後讚不絕口,吩咐隨從帶上飲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