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條英機為什麼不拿下天皇,自己當日本“元首”?'

"

1941年7月2日,由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代表的日本政府,始終無法在跟美國的談判中,消除美國對日本在包括橡膠、石油等戰爭必要原料上的禁運。受到日本軍方無休止的指責,一些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甚至大罵日本內閣為廢物。

"

1941年7月2日,由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代表的日本政府,始終無法在跟美國的談判中,消除美國對日本在包括橡膠、石油等戰爭必要原料上的禁運。受到日本軍方無休止的指責,一些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甚至大罵日本內閣為廢物。

東條英機為什麼不拿下天皇,自己當日本“元首”?

近衛文麿

而在軍人大罵的同時,基於拳頭才是硬道理的軍人思維,日本軍方給出了自己解決“日美關係”的辦法,即揮舞起自身拳頭,狠狠的給傲慢的美國人一拳頭,打到它主動向日本求饒。

基於日本綜合國力跟美國相比相差甚遠的考慮(美日二戰前工業總產值對比:美國2千億美元,日本90億美元),時任日本近衛文麿內閣在1941年10月16日選擇集體辭職。

次日作為軍國主義代表的東條英機組閣,日本軍人在太平洋戰爭前夕,完成了對內閣的控制,日本政府逐漸成為軍方的“附屬品”。

由於此時的東條英機,一手握著政府、一手抓著軍隊,很多網友紛紛疑惑道,他完全可以像遠在歐洲的盟友希特勒一樣,順勢拿下天皇搞個“元首”當,而不是僅僅當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1941年7月2日,由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代表的日本政府,始終無法在跟美國的談判中,消除美國對日本在包括橡膠、石油等戰爭必要原料上的禁運。受到日本軍方無休止的指責,一些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甚至大罵日本內閣為廢物。

東條英機為什麼不拿下天皇,自己當日本“元首”?

近衛文麿

而在軍人大罵的同時,基於拳頭才是硬道理的軍人思維,日本軍方給出了自己解決“日美關係”的辦法,即揮舞起自身拳頭,狠狠的給傲慢的美國人一拳頭,打到它主動向日本求饒。

基於日本綜合國力跟美國相比相差甚遠的考慮(美日二戰前工業總產值對比:美國2千億美元,日本90億美元),時任日本近衛文麿內閣在1941年10月16日選擇集體辭職。

次日作為軍國主義代表的東條英機組閣,日本軍人在太平洋戰爭前夕,完成了對內閣的控制,日本政府逐漸成為軍方的“附屬品”。

由於此時的東條英機,一手握著政府、一手抓著軍隊,很多網友紛紛疑惑道,他完全可以像遠在歐洲的盟友希特勒一樣,順勢拿下天皇搞個“元首”當,而不是僅僅當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東條英機為什麼不拿下天皇,自己當日本“元首”?

東條英機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從日本重新崛起的明治維新開始說起。1867年12月8日由於架空天皇,控制全日本的德川幕府,在面對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勢力攻擊之時,表現的無能為力,甚至選擇“美國求榮”,極大的傷害了日本百姓對幕府的信任。

日本天皇看到了重新掌權的機會,於是拉攏被幕府視為非嫡系的薩摩、長州、安藝等地的地方軍閥,組成討幕聯盟,向德川幕府發動衝擊。

與此同時日本天皇開始再一次神化自己,邊指責幕府賣國,邊大肆給自己配上“救世主”的頭銜。也正是因為天皇這“賣乖”的人設,原本勢力相對幕府方較弱的薩摩、長州、安藝等地方軍閥,硬是在民意的支持下於1867年10月幹掉了德川幕府。

由於天皇在倒幕運動中起了決定性重用,幕府倒臺後的新日本政體,幾乎完全是以天皇為中心,在天皇實權後頒佈的施政綱領《五條誓文》中的最後一條明確寫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乾淨直接的強調日本的變法除了強國,還要鞏固天皇地位。

"

1941年7月2日,由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代表的日本政府,始終無法在跟美國的談判中,消除美國對日本在包括橡膠、石油等戰爭必要原料上的禁運。受到日本軍方無休止的指責,一些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甚至大罵日本內閣為廢物。

東條英機為什麼不拿下天皇,自己當日本“元首”?

近衛文麿

而在軍人大罵的同時,基於拳頭才是硬道理的軍人思維,日本軍方給出了自己解決“日美關係”的辦法,即揮舞起自身拳頭,狠狠的給傲慢的美國人一拳頭,打到它主動向日本求饒。

基於日本綜合國力跟美國相比相差甚遠的考慮(美日二戰前工業總產值對比:美國2千億美元,日本90億美元),時任日本近衛文麿內閣在1941年10月16日選擇集體辭職。

次日作為軍國主義代表的東條英機組閣,日本軍人在太平洋戰爭前夕,完成了對內閣的控制,日本政府逐漸成為軍方的“附屬品”。

由於此時的東條英機,一手握著政府、一手抓著軍隊,很多網友紛紛疑惑道,他完全可以像遠在歐洲的盟友希特勒一樣,順勢拿下天皇搞個“元首”當,而不是僅僅當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東條英機為什麼不拿下天皇,自己當日本“元首”?

東條英機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從日本重新崛起的明治維新開始說起。1867年12月8日由於架空天皇,控制全日本的德川幕府,在面對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勢力攻擊之時,表現的無能為力,甚至選擇“美國求榮”,極大的傷害了日本百姓對幕府的信任。

日本天皇看到了重新掌權的機會,於是拉攏被幕府視為非嫡系的薩摩、長州、安藝等地的地方軍閥,組成討幕聯盟,向德川幕府發動衝擊。

與此同時日本天皇開始再一次神化自己,邊指責幕府賣國,邊大肆給自己配上“救世主”的頭銜。也正是因為天皇這“賣乖”的人設,原本勢力相對幕府方較弱的薩摩、長州、安藝等地方軍閥,硬是在民意的支持下於1867年10月幹掉了德川幕府。

由於天皇在倒幕運動中起了決定性重用,幕府倒臺後的新日本政體,幾乎完全是以天皇為中心,在天皇實權後頒佈的施政綱領《五條誓文》中的最後一條明確寫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乾淨直接的強調日本的變法除了強國,還要鞏固天皇地位。

東條英機為什麼不拿下天皇,自己當日本“元首”?

明治天皇

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11月29日實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將這個“鞏固”完美詮釋,天皇被法定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陸海軍也皆歸他統率。同時日本雖有議會,但是被明確規定為,輔助天皇行使立法權的機關,天皇有權憑藉主觀意識召開和關閉,自己的命令也等同於法律。

簡單的說就是在當時的日本,天皇手握幾乎等同於中國封建帝王的權力,那些披著議會、法院外衣的西方範實權機構,並沒有像西方那樣是權力的擁有者,僅是輔助天皇執行權力的輔助而已。

當東條英機以軍人身份,當上首相組閣之後,看似擁有軍隊和政府2個權力,實則在法律上沒有擁有任何的權力,他的一切行為均要獲得天皇的首肯。若東條英機出現不軌行為,天皇可以分分鐘動用政體將其幹掉。

所以二戰時,日本軍人已經控制內閣,不是不順勢拿下天皇,而是沒這權力,軍權、政權都在天皇手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